亢害承制
经气太过而极,称为亢,亢则必害我所胜者也。假如木亢极,则必害我之所胜之土;土之子金,随起而制木,木畏承受其制,则不敢妄刑彼母也。五行有此承制之道,自相和顺,则生化不病矣。比如,金能克木,当木气亢盛伤害金之母土时,金当然要为其母土报复,起而克制木。这时木承受了金的克制,就不敢肆无忌惮地妄刑金之母土了。即是,畏子之制敢不承之含义。说明木畏土之子金的克制,而承受金之制,不敢过份地伤害土。
五行三角关系,有了承制关系,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此消彼长,彼长此消,不会发生太过反常的情况,五行自然相互和顺,则自然界万物因此而得到正常的生生化化,运转无穷。
胜病,木气亢盛不得承制,人体相应的肝也因失常态而病,即为胜病。
受病,由于土被木亢之害,在人体上相应为脾失常而病,即称为受病。
临床上出现肝经气系统之症状,又有脾经气系统之症状的症状情况。即是亢而无制胜病生的含义。
自然界的规律是一分为二之阳主分解,阴主合成即阴阳之道。然有胜必有复,有盛则有衰。例如,木气亢盛之后,因为自然界的自稳调节平衡规律,必定会有盛极而衰之时。若木衰之时,土之子金,必然要乘此衰弱之际来为其母土报复木胜土之仇。这时金气为主角,这也是自然界的失常现象,由此更生复病。相应为肺病就是复病。而旰病则成为受病,受复之病。即是胜后子报母仇复之含义。
运气不及的情况,这不及之气因为要被胜它之气抑制屈伏,久不舒展,因此就会郁结成病。则是被抑屈伏郁病成的含义。如木郁之病。
运气郁极而发病,是因为其之不及衰弱,未能养其子,则子不旺,则不能很好地为母报复。如木郁病,因木气不及,不能使其子火旺盛,子火不旺,则未能报复害木乘木之金。此时必等木气自得其位时才能发作,改变其郁极状态。
郁极而暴发,在自然界产生严重的反常变化情况,即郁极之发,由于本气太弱之因,不能它害。如,木郁之发,当其未发之时,由于是金乘木产生的胜病,在人体则为肺病,然郁为肝病。如果到了木气得其位而郁发之时,人体表现出来已经不再肺,只是病肝了。其余诸藏腑病变情况照此方法类推。
注意事项,
凡是太过妄行害别气的,都是胜病。
受害之气不能报复,郁极而发的,均为郁病。
不及被郁而郁结成病的,就是郁病。
被郁之子等待其子来为自已报仇的,都是复病 什么是五味?五味哪五脏又有哪些相对应的关系?
中医的五味有两方面含义:一、指食物的具体口感味道,即滋味酸、苦、甘、辛、咸;二是食物的抽象概念,就是食物的作用
酸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止泻的作用。
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降、燥湿健脾的作用。
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脾、缓急润燥等作用。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通血脉等作用。
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润下、补肾等作用。
五味与五脏(脏腑)对应的关系,也叫"归经",是指不同的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各部位有选择性特殊作用,
酸味入肝经,归于肝经的食物有番茄、樱桃、油菜、香椿等,具有舒肝理气的功效。
苦味入心经,归于心经的食物有小麦,绿豆,赤小豆、西瓜、莲子、桂圆肉等,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甘味入脾经,归于脾经的食物有小米,大米,薏米、山楂、苹果、红枣等,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辛味入肺经,归于肺经的食物有白萝卜,胡萝卜,芹菜,柿子,大葱等,具有益肺解表的功效。
咸味入肾经,归于肾经的食物有韭菜,肉类,禽类,蛋类,黑芝麻,枸杞子等,有补肾益精的功效。
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另一说是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等。此外,《素问・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
中药五味治病法详解
中药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它们是中药基本的药性。那么,这五种不同的味有什么作用呢?
辛味药:此类药辛温芳香,含各种挥发油。如解表药(麻黄、薄荷等)具有促进发汗、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等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时可用麻黄、薄荷、生姜煎汤服用;理气药(木香、香附、乳香等)具有健脾开胃、理气止痛的作用,治疗外伤淤血肿痛、痛经时可用木香、红花泡酒服用。
甘味药:此类药的主要成分有氨基酸、糖、维生素等,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能补益气血;天冬、麦冬、黄精等药物能滋阴润燥。治疗中气不足、疲劳等症时可用党参、大枣与糯米煮粥服用。
酸味药:此类药含有鞣质和有机酸,能收敛正气和津液。如五味子、乌梅、白芍等药物能收敛耗伤之气,治疗出汗过多、腹泻、尿频等症时可用五味子、乌梅煎汤服;山萸肉、赤石脂、芡实、金樱子等药物具有涩精、涩肠的作用,治疗遗精时可用五味子、牡蛎做丸药服。
苦味药:此类药多含有生物碱和苷类,能燥湿泻火。如黄连、厚朴等药物可治内湿之症;苦杏仁能泻肝平喘;山栀能清心火、除烦热;大黄能泻肠腑、通积滞;黄柏、知母能泻虚火、固肾阴。治疗肺热咳嗽时可用杏仁、栀子、知母煎汤服。
咸味药:此类药中含碘和无机盐,能软坚化积。如牡蛎、昆布、海藻能治疗瘰疬、瘿瘤、腹中包块等症。治疗瘰疬、淋巴结肿大、结核等疾病时可用海藻、昆布、芒硝煎汤服。
亢则害承乃制
非常详细,学习了,谢谢。 当木气亢盛伤害金之母土时,金当然要为其母土报复,起而克制木。这时木承受了金的克制,就不敢肆无忌惮地妄刑金之母土了。即是资质挂靠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