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来元 发表于 2013-1-31 16:38:40

素问:至真要大论:治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掠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巳,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胡来元 发表于 2013-1-31 16:40:13

治则:药味辛、甘的有发汗、疏散作用,属于阳的性质,酸苦的有涌吐、泻下作用,属于阴的性质,咸味同样有涌吐、泻下作用,属于阴,淡味有渗利小便作用,属于阳。这六种不同的性能,可以用来或收敛、或疏散、或缓和、或劲强、或干燥、或坚者使软、只要各随需要使用,都能调理病气,达到和平。
一般治疗法:寒症用热药,热症用寒药,轻症用逆治,重症用从治。症状方面,如坚实的用削伐法,感冒祛除法,疲劳用温养法,凝结用消散法,停留的用攻泻法,干燥用滋润法,拘急的用舒缓法,耗散的用收敛法,亏损的用补益法,安逸的用运行法,惊惕的用平镇法。不论上升、下降、按摩、洗浴、迫击劫夺、疏散开泄、都可以按照病况适当择用为是。这些针对症状治疗的方法,合乎治疗原则,称作正治;也有顺从病情的,称作反治,反治中并非完全顺从,有从多的,有从少的,须视病症的轻重来决定。凡是热药因寒症而用,寒药因热症而用,或者塞之方法用于塞症,通的方法用于通症,主要制伏其主症,尤其重要是先除其病因。故塞症用塞法,通症用通法;初起似乎同类,结果截然相异,它也能破积,攻坚,可使气和而痊愈。此外,有热症用寒药而热不退的,当补其阴,寒症用热药而寒不解的,当补其阳;这种虚症不能当作实症来治,就是求其属于那一部门的说法。

胡来元 发表于 2013-1-31 21:36:02

《古方新用》治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可参照此法)
1、痛甚于重者为风气盛。用桂枝附子汤。
桂枝12克 生姜、附片各9克 炙草6克 大枣4枚
2、重甚于痛者为湿气盛。用白术附子汤。
白术12克 生姜、附片各9克 炙草6克 大枣4枚
3、痛与重并甚者为风湿之气俱盛,用甘草附子汤。汤名甘草者,义在缓图,若驱之过急,则风气去而湿留为患。
炙草6克 白术6克 桂枝12克 附子6克
4、膝关节肿疼。湿流关节,疼重,局部发热,脉浮数者,越婢加术汤散风、清热、除湿。
麻黄18克 生石膏24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白术12克 大枣4枚
5 关节疼痛,伴身热或关节局部发热,脉数者,白虎桂枝汤。
知母18克 生石膏48克 炙草6克 粳米18克 桂枝9克。米熟汤成一次温服。
6、下肢关节疼痛:寒湿偏寒者。关节疼痛,难以屈伸,卧床不起,疼痛难忍。乌头桂枝汤。
蜜煎乌头9克,去滓,再将桂枝汤煎成入蜜溶解后,服一次。不知,再服。又不知,又服。若知即如醉状,得吐为中病。
7、膝关节外侧肿胀:外膝眼部位肿痛难忍,压之有弹性,抽之内有液体,西医多诊为膝关节滑膜炎。中医认为是湿邪所致。其部位属阳明经所循行。故用葛根汤加苍术、茯苓。
葛根12 麻黄9 甘草6 芍药6 生姜9 大枣4枚 苍术12 茯苓12
附:下腰部胀痛:风湿侵袭太阳经脉所致者,用桂枝汤加白术、茯苓


赵瑞 发表于 2013-5-7 09:21:30

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天津高压油管

eiyaffzs 发表于 2014-4-30 13:08:13

有一个钥匙掉进粪坑,被染成了黄色,江湖上就叫他“东邪”…

班姊陵 发表于 2014-4-30 13:08:46

这是什么东东啊

cfnct 发表于 2014-5-15 06:04:30

楼猪V5啊

ueez2304 发表于 2014-6-24 23:30:28

我在这个论坛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没有见过主走路,也总明白主肉是啥味道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素问:至真要大论: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