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的辨证与治疗
妇女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净者称为“崩漏”。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症。崩,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漏,首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其中突然大量出血者,称为“崩中”,“经崩”;日久淋漓不断则称为“漏下”,“经漏”。两者虽出血状况不同,但其发病机制则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可互相转化,“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即崩证日久,气血耗伤,渐成漏下;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成崩证。如《济生方》云:“崩漏之疾,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崩与漏虽病势不同,但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所以临床上常崩漏并称。本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经血所致。是因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紊乱,引起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其病因有虚、瘀、热之不同;虚则经血失统,瘀则经血离经,热则经血妄行。但其发病并非单一,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穷必及肾”,易于反复。崩漏从月经初潮至绝经前后都可发生,而且发作时经常出现经血暴下如注,致使气血俱虚,若治疗失时,易致气血厥脱,则病情危重。
崩漏是多种妇科疾病所表现的共同症状,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都属崩漏范畴。
崩漏的辨证
崩漏的主证是血证,在辨证上主要依据其出血时间、血量的多少、血色的紫淡、血质的稀稠及兼证,并结合舌苔脉象,辨别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本病虚证多、实证少,热证多、寒证少。
辨血热与血瘀:血热有虚实之分。实热多见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面赤头晕,便秘溺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虚热之崩漏除见经量、色、质改变之外,尚伴有阴虚内热之象。如经血忽然而下,量多,或量少淋漓不断,血色红而质稠,头晕耳鸣,颧赤,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血瘀所致者常见经来无期,时崩时漏,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忽然暴下,继而漏下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
辨肾虚与脾虚:肾虚又有肾气虚、肾阳虚及肾阴虚之别。肾气虚之崩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黯,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膝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肾阳虚所致崩漏常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头目眩晕,少腹寒冷,小便频数而清,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肾阴虚则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色紫红、质黏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腰膝酸软,舌质偏红,苔少,脉沉细而数。肾阴阳两虚,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运用。脾虚之崩漏表现为暴崩下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红,质清稀,面色恍白或虚浮,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四肢不温,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弱。
崩漏的治疗
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旧各异,治疗崩漏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源、澄源、复旧”治崩大法。塞流,即止血,是治疗崩漏的首要办法。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互相依存,失血过多,必致气虚,气虚不摄,必致新的出血,暴崩下血,气无所附,可导致血竭气脱的危重证候,故塞流是崩漏治疗的第一步。叶桂说:“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一分上升之火。”但止血方法,又须视其寒、热、虚、实,分别施治,不可专用固涩。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各种止血药后,待出血量减少或停止后,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运用清热、补肾、滋肾、益气、健脾、祛瘀等法。切忌不问原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或专事止涩,以犯虚虚实实之戒。
复旧,即固本善后。固本的含义有两方面:一为先天,一为后天。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所以补脾在治疗崩漏的后期尤其重要。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冲任之本,与月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说经病之由,其本在肾。若出血既久,气血两虚,此时重在调理脾胃以固后天之本,取其后天以养先天之义。若失血伤精后,肾气大亏,不能温运脾阳者,则应重在补先天以助后天,使本固血充,则经自调。
血热:①实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加沙参。若血热而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若肝郁化火,血海不宁,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用丹栀逍遥散去生姜,加益母草、炒蒲黄、血余炭、茜草等止血、活血调经。②虚热: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肾虚:①肾阳虚:温肾助阳,止血调经:常用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黄芪、党参、覆盆子、赤石脂。若年少肾气不足,可于上方加紫河车、仙灵脾,以加强补肾益冲之功;兼见经色黯红有块,小腹痛甚者,可酌加乳香、没药、五灵脂以活血化瘀止痛。②肾阴虚:滋阴益肾,固冲止血;用左归丸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若肝阴不足,兼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生牡蛎;若心阴不足而见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浮小麦;若阴虚内热者,症见颧红潮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赤少,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者,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用保阴煎加大蓟、桑叶、阿胶。③肾阴肾阳俱虚: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运用。
脾虚:补气健脾,摄血固冲:方用固本止崩汤去当归,加升麻、乌贼骨。气虚运血无力易于停留成瘀,酌加田七、益母草或失笑散化瘀止血;崩中下血,可加煅牡蛎、煅龙骨等。
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常用逐瘀止崩汤和失笑散去当归尾、赤芍。若兼气滞者,加川楝子、荆芥炭;久漏不净者加三七、血竭;瘀而化热者,加仙鹤草、低榆、夏枯草。
体会:①止血是治疗的主要目的。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③塞源、澄源、复旧三者不宜截然分开,塞源需澄源,澄源当固要。④治崩宜升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⑤处理好主病与兼证的关系。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董春香 有一只羊在唱歌: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个羊肉串,再串个羊肉串… 以前叫‘偷坟掘墓’该死,现在叫‘考古’科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