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决代谢病、疑难病的上工思路
'上工治未病'目标治大病《黄帝内经》解决代谢病、疑难病的上工思路
“楨涵茶疗经络养生平台”PPT理论讲义
前 言
中华之道是宇宙生命之道。中华医道是中华之道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今人们接触和了解中华之道主要途径,而“上工治未病”则是当今真正进入中华医道的重中之重!
第一节:古人上中下与天道,人道,地道
1,古人万事万物皆分为上中下三等:
《易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
[格物致知-援物比类](类比归纳、演绎推理)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刚柔,立人之道曰仁和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哲学总规律)焉,有地道(具体学科)焉,
有人道(社会科学)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上中下三‘才’;
上-天道、中-人道、下-地道。
2,古人天道、人道、地道之区别:
天道=哲学总规律,人道=社会科学,地道=具体学科
上-天道、中-人道、下-地道
道性惟微(天性),人性惟危(物欲),物性惟变(生生)
真理(真性自如)、心理(功利目的)、物理(物变规律)
《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天之道(真)利而不害(善)圣人之道(中)为而不争(和)”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任何事物(生命)都有‘成住坏空(生长消亡)过程周期’(生生)。
天道=真理(绝对真理)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正其谊而不谋其利”
人道=科技(目标真理)清•戴震“与时俱进”“正其谊而谋其利”(双刃剑)
地道=科学(范围真理)《易经》“惟变所适”“不正其谊不谋其利”。
《易经》天道不变(不易)地道惟变(变易)人道惟宜(适易)
古人言:“天下之大有万世不变之道(真理),而无百年不变之法(科技)。”
韩非子:“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有备(道)。”
今人理解:规律不变,万物惟变,方法简易,与时俱进。
3,科学的含义及其变化:(李致重)
亚里士多德:科学最早含义即“知识”,源“知识就是力量”。
后来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原意也是"知识-学问。
中国古代同一时期《礼记•大学》:科学被表述“格物致知”原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代朱熹注解:“致,推极也;知,犹知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科学原意就是“物格而知至”的不断认识过程。
清代后期翻译西方文献“科学”一词常译为“格物致知”。后来日本学者
从“分科之学”意思引申出“科学”一词,也是一种颇有智慧的翻译。
虽不同国家、学者对科学有着不同理解和解释。但爱因斯坦认为:就目的而言,不妨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思想。’
(由感性而理性,理性知识学问称作科学-文化)
4,科学与科技之区别:(李致重)
中国第一位使用‘科学’两字的严复说:“学者考自然之理,定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
梁启超解释:“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术也者,取其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
苗力田先生翻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言:“科学是目的不是手段,是研究者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而获得的知识,其目的绝非功利。科技源于科学,是满足人们现实应用的功利性手段。科学是以认识事物的真理为目的的理性求索,具有真理性、严肃性和圣洁性。科技只是科学前提下为了功利而运用的手段,具有局限性、实用性和功利性。”
李致重言:今天的社会因利益所趋,常科学与科技不分,正处于一个“科技代替科学”“科学迷信”与“技术疯狂”的时代。
必须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不等于“技术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5,科学有广义狭义之区别:
科学是人类智慧(思维)的最高贵成果(知识学问结晶)有广义与狭义之别:
广义之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前苏联百科全书)。钱学森把现代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文艺理论和行为科学,九个门类既有区别有有交叉…。
狭义之科学:即现代自然科学运用的、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分科学科…。
医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等众多学科。医学是第三类科学(广义与狭义交叉综合科学)。
钱学森/佘振苏:中医则是此多学科的综合之学,是广义科学之科学,而非狭义自然科学之科学。因为就狭义科学而言,中华之道重形而上的哲学、第二维度的系统科学…,是科学之本体、母体--前科学、超科学,是现今科学“神灵”的圣母玛利亚。故今天人们认为的中医非科学性不是中医的无用性,而恰恰是人类对于现今科学完整性(广义科学)再认识的高瞻远瞩性思考。
第二节:太极、阴阳、元气合而为道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零是无极(道),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形(精)气神。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无极),天下之始;有名(太极),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阳而抱阴,充气以为和。”(阴/阳/元气三者构成太极)
太极复归于无极。(万物复归于零-宇宙本源)
『‘极’字解释:边际/折返,‘太’字解释:远/大/先/上(整体),
无极(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没有边际/折返)即不可再分割的
最基本粒子“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真如本性;
太极(具形状边际和量子波遥远边际的阴阳组合体)即形神统一的
具体客观事物“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波粒两象性。』
2,无极者宇宙本源(道德经重无极):
无极者=道-源炁-真性自如来-宇宙本源-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荡
终极物质(上帝粒子)-宇宙量子函数波(整体量子波);信息载体。
王夫子《正蒙、太和篇》注说:“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规律),即所谓太极也。《通老子论》言:道者自然,《易》谓之太极‘极深研几’,《春秋》谓之元(本源),《老子》谓之道,释迦谓之空。”又名“自性、真如、纯一、实相、谛理、妙有、如来藏…净觉、楞严、般若、菩提、涅槃、佛性……”故有“佛说种种名,诸义皆圆,尽此般若一法。”。
《周易正义》注:“以理言之为‘道’,以数言之谓一(小一),以体言之谓无,以物得开通(规律)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信息),应机变化谓之易(生生),总而言之,皆虚无【无极】之谓也。”即看不见、摸不着(唯言语道断、心行灭处、缘起性空、止观体察)的客观存在--真空妙有(说一皆不中)。
道的恍惚杳冥创生状态中包含着现代基本粒子、微观质量、能量、信息(三生万物)和这一切所构成的所有物质形态之万物本源。类似现代量子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零点能量场、真空自振态-暗物质……无穷小趋向等于无穷大】,它虽是万事万物的共有本质、本来面目,但它本身无相又无不相(微观基本粒子趋向于0又不等于0,【周现强1≥0≤-1之间】一切存在都是其变化过程反映),即无不表现为相,无不表现于一切事物之中,故释迦又言之曰“菩提种子”。由此则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本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间的“执著点”转换而已【不二法门】。
3,太极图为天下模式(易经重太极):
《道德经》:“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阴,充气以为和。”
太极者=原整体=万物都是阴/阳/元气构成(质量/信息/能量的统一)
《易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太极是道-天地万物之道,
太极图为天下模式-世界模式-宇宙模式:
《道德经》“知其白(阳),守其黑(阴),为天下式(太极图为天下模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太极产生的根源与归宿)
一者系统整体动态和谐(相对静止的动态平衡体现):
《道德经》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反之“离一失中,则不和不通,天地不通,则贻害无穷。”
《黄帝内经》:“拨度奇恒,道归于一”(调正系统网络的宗旨,在于整体系统和谐)“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用各种各样方法,达到多层次的系统生态和谐)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宗旨。
注:道心得一而贞,佛心即是公心--整体性!私心即使魔心--占有性!!!
4,阴阳为引力/斥力源(基本粒子)组合:
阴=有(引力为主=看得见=物质)或相对偏重物质性,
阳=无(斥力为主=看不见=信息)或相对偏重信息性,
“一阴一阳之谓道”(物质与信息之间能量流动变化规律)。
有是看得见-质量【形】重(区别性);偏客观物质【质和气】
阴性凝聚-引力:下-地-有(具形态)-相对静止的暂现-色即是空;
无是看不见-信息【神】重(整体性);偏主观思维【理和性】
阳性发散-斥力:上-天-无(虚形态)-绝对运动的永恒-真如实相;
中是质和信流动的度-能量【气】重(流动性);【主客观统一】
引斥力聚散有度:中-人-和-有无气化-相对封闭远离平衡耗散结构;
【万物皆形气神(质量能量信息)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统一。
5,中国人何中良的宇宙统一场论:
古代《尸子》一书言:“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时空即是宇宙。
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 = M C2 (E--能量,M--质量,C2--光速平方)
麦克斯韦电磁关系式:η0 =ε0 C2 (η0 --磁,ε0--电,C2--光速平方)
何中良的时空关系式:G = H C2 (G--空间,H--时间,C2--光速平方)
整理得到宇宙结构关系式:E/M =η0 /ε0 = G/H =C2。(统一在光量子/电磁场上)提出了宇宙统一场论:宇宙中,质量,能量,电场,磁场,时间,空间是统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宇宙结构关系式表明:宇宙(时空)/物质(质量)/生命(能量)三者是同一的,宇宙/物质/生命具有相同的(信息)密码系统--太极八卦系统,宇宙起源/物质起源/生命起源三者是同一的,三者都起源于真空--零点能量场,三者都起源于电磁场/C2光速平方。
无极生太极,太极起源于无极。宇宙是太极,宇宙起源于无极真空,起源于电磁场/C2光速平方,宇宙就是光子世界。[光子以C2超光速运动时,空间为零(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规定性),根本没有空间可言,即空间无量,这就是真空的本质--动而不动,空生妙有。]
现代科学已知,光具有波粒两重性:一是波动性,光是电磁波;一是粒子性,光是光量子。光的波动性可以用太极图来描述,光的粒子性可以用八卦来描述,太极八卦是古人理想的宇宙光子--电磁场模型。』
6,张立德‘心物能’整体宇宙基本法则:
创生宇宙的本源-光/电磁场的波粒两象性代表着物质和能量已经具在,与此同时并产生另一种基本存在--整体性【心】(信息是相对整体存在的感知)。一种不具任何形相/手摸不着/眼看不见…的确实存在,并一直在发挥它的特有功能与作用;整体【心】是与粒子【质量】/波动【能量】同时诞生的隐形存在,是与粒子(有限存在)相对而生的(有限存在之外的的无限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自体整合(自组织)功能。从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到现代科学最基本的万有引力至物质的结晶/结构体的自然出现和成长,处处在在无不显示了其整体自组织整合的作用和功能。
在宇宙金字塔这个自组织的立体架构里,【心】整体性【物】个别性【能】流动性,三条线构成立体三角形的三个侧面【心能面】【物能面】和【心物面】,这三个虚中有实,实亦是虚的复数面,构造起实体世界的边框,也是实体世界的极限,实体世界中任何景象既不能逾越这三个面组成的界限,也不能少了其中的一个侧面。
有趣的是:人间【实体世界】的学问皆与此三个面相关,【心能面】明显是【宗教】的根源,【物能面】乃是一切【科学】之根本,【心物面】正是【哲学】唯心唯物的写照。好像谁都缺了一块,唯有中国古人的太极图将此三个面圆融了。
第三节:“上中下”与中医形,气,神
1,万物皆形气神(下中上)统一体: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汉代《淮南子·原道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人的形体是构成人生命的房子(形态结构),气是维持人生命的东西(物质能量),神是主宰人生命的主人(信息控制)。(‘生’又可泛指一切运动的系统事物)后来的《太平经》又言:“故以形体为家,以气为舆马,以精神为长吏,兴衰往来,主理也。”
形气神类似于现代物理学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类似于现代系统论思想:物质【下】、运动【中】、秩序【上】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万事万物皆是此三大要素的复合体。
2,形是万物边界效应(客观存在性):
形字义解解析:天地人共同维持开放闭合整体的边界效应。
类同于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客观存在(天地所生),被主观反映(感知体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形者,象也。”后世组合“形象”。
《周易•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古代‘象’和‘像’通借。
清《说文大字典》‘形’解释为“体也、容也、象也、状也。”
今天习惯理解:“形”是有形体的客观存在,“象”是客观存在人们认识中的反映。而古代人们认知过程常主客体彼此合一、相互呼应。
《周易》所讲的形或象,属于自然存在事物--自在之物。无论是老子所称的“万物”,还是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学说中的“万有”,都是天地所生非人工所造的、不因人的意志改变自然而然存在的客观存在。
《素问》天地具生、万物以荣…形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周易》广义“形”是自然而然的一切自在着的事物的总称。
3,气是万物的能量流(能量流动性):
①气化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特征: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能量的转移(气化)是变化之根本。“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即变化)
②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蛋白质的新陈代谢都是气化活动。“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③气化是机体自组织自演化的主体行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物质过程的自组织性调节(贝塔朗菲),中医言“一气周流”。
④气化是有目的指向性行为:有激发/有顺序/有结果的过程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⑤气化是中医学说基本内容:离开了气即不成其中医。有经气、元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气虚、气滞、气逆、气闭、气脱、气陷……。
4,神是自组织自适应(信息调控性):
《易经·说卦》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信息控制)“变幻莫测谓之神”(信息多变)
《黄帝内经》谓“道在于一(信息主导),神转不回(信息时效)”“治之极于一(信息调控)”“一曰治神(信息根本)”“必先治神。(信息先导)”。
中医诊治之道以‘神’为至极,其最高境界是神诊和神治。重道轻器、重神轻形,故有“望而知之者谓之神(不等于望面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治病求本,本于神”。
有人分析:一本《黄帝内经》通篇反复论述“神光不聚”、“神志失位”、“神明失守”、“神位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而纵横贯通。
唯以用神察几(微小-生物波)、察机(把握规律信息),才能实现《易经》求中,识‘时’之义,知‘时’之行,观‘时’之变,用‘时’之机,求位正当;(信息控制)
《黄帝内经》十九病机后云:“有责求之,无者求之”“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闻之,自有绕樑余音;拘于证,囿于方者闻之,当有振聋发聩之效。此易医同源、中医临症察机之真义也。
5,形气神(下中上)三级控制特点:
形--生命容器物质边界【形而下】以和为贵。
特点:①具防卫功能;②整体边界屏障功能;③界面全息效应。
(注:中医针灸、药理界定,途径常通过界面全息效应间接动员调节)
气--生命气化能量传递【形而中】以通为顺。
特点:①具流动性;②营养补给和支持功能;③主体开放流通自组织演化。
神--生命主宰信息调节【形而上】以稳为健。
特点:①对气和形的调节;②对流通自组演化过程的稳态适应性目标调节。
王琦认为:中医原创思维是‘取象运数,形神一体,充气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不二法门】;《内经、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信息】,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能量】,气止则化绝;故各有所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质量】。”
6,形气神(下中上)三级控制侧重:
下守形【重物质】:“形者生之舍也;”形既是生生之气的容器,形又是生命的整体边界,具屏障功能,执行和控制主体性开放出入。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也。”“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中复气【重能量】:“气者生之充也;”气是生生之易的变化内容,是将环境非我的物质能量信息吸收利用,自我生成自组演化的主体开放目标对象。“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标本相得,邪气乃服”“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气止则化绝”。
上守神【重信息】:“神者生之制也;”神是生生之道的主宰者,是进行整体性稳态和主体自适应性目标调节的控制者。故“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变化莫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神去则机息”。
三位一体,由下而上,以上统下,道物协同承接:
诊断:从粗守形【诊】---到上守神【断】;
治疗:针药治其外【形】,神气应其中【神】。 第四节:形上形下认识论与天人合一实践论
1,古人以形为界“上下中”认识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理】思维心路--重过程周期-联系原形(亚氏)
(信息-无-思路)解决为什么-所以然 (理) 重整体性,系统观;
形而下者谓之器【物-技】器皿物学--重质地还原-深入原质(亚氏)
(质量-有-技术)解决是什么-知其然 (技) 重区别性,还原观;
先哲认识论:“心证为上达之机,器证为下学之要”
中庸之道:“有的放矢为之中,发之皆中节谓之和”【道物协同承接】
(能量-化-方法)解决干什么-如何然(法)重目的性,实践观;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正道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一阴一阳谓之道,太过不及俱失中”。
《道德经》无之以为用(和),有之以为利(效益)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左传:太上有古德(理)其次有立功(术)其次有立言(法)
中医: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医。
2,宇宙本源=道=元=真空=无=真如=几=‘一’
‘形而上’认识论=道=理=性=神=易
朱熹:天地之间,有理由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性】本--神--重主观-唯心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其器。【气】具--精--重客观-惟物
王明阳:“理气”一个超乎形象的世界(形而上),朱子称之谓“实理”,道家言之“道”,释迦言之“真如实相”。(宇宙最基本粒子-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真性自如-如来/菩提。)
人见此世界方知其以前所见拘于形象之下,是所谓井蛙之见,由此新见,可以开拓万古之心胸,是一个“精”“神”极大的解放。
理,不会造作,无动无静,理是形上世界之根本原形(上帝粒子/宇宙本源);其能动而会造作者‘气’,气是形而下世界构成的原质(与亚里士多德理论同一)。
《周易正义》注:以理言之谓道,以数言之谓一,以体言之谓无(空),以物得开通谓之道,以微妙不测谓之神,应机变化谓之易,总而言之,皆虚无之谓也。
(道=理=真空=无=真如实相=如来=神=易=形上世界观)
3,现代科学以形为界认识证明途径:
①既有: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传统科学逻辑路线;形下:
形式逻辑-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概念定义-推理三段论;
前提是时空确定,理论:上世纪初的科学框架。
(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
适用:第一维度科学【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看得见-有
②也有:格物-思辨-演绎-彻悟的前科学逻辑路线;形上:
量子逻辑-波粒两象性、测不准定律、薛定谔猫、梵我同一;
前提是时空不确定,理论:当代前卫科学框架。
相对论、量子力学、混沌理论、系统自组织、电磁场理论
适用:第二维度科学【光态、质能信息同一】看不见-无
一、器证加逻辑推理:偏在物质和能量,核心还原论。
二、心证加行为直觉:重在信息和能量,核心系统论。
4,科学也可分为形上与形下两类:
从认识论而言,科学可以分为综合或系统、分析或还原两大类:
①综合-系统方法研究“形”或“事”发生-发展-变化轨迹,从而认识“道”或“形上学”方法;
②分析-还原方法破解“器”和“质”的结构与功能时所必须的“形下学”方法。
中医学定义:以系统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过程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
西医学定义:以还原论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科学体系。
依据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关于不同范式的学科之间,两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原理。
(认识论不同--出发点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
5,下学上达、由上统下天人合一道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下学上达,向上攀爬:
《大学》:格物致知(下学之要),正心诚意(上达之机)
修身、养性(极高明道中庸)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穷理,正心诚意=尽性,利用规律=以致于命】
本立而道生;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正义》:道也者,志之所趋舍。【实践目的决定论】
由上统下,三级贯通:
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
【哲学真理】【物变规律】【方法技术】【实践目标】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决定【方法论】决定【实践论】
思维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实践科学
第二维度广义科学-第一维度狭义科学-方法技术-实践检验
古人“道理法术--循道、明理、定法、合于术数。”
6,‘天地人合一’古人实践目的决定论:
实践目的决定:【正气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与天地合其德(哲学总规律),与日月合其明(科学规律)
与四时合其序(过程周期),与鬼神合其凶吉(正负能量)
实践的方法:先【下而上达,孔子:向上攀爬】
再【惟道是从,由上统下,三级贯通】
学习过程-从下往上:质→气→性→理,思维性递增,物质性递减;
使用过程-从上往下:理→性→气→质,物质性递增,思维性递减;
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先入乎其内,后出乎其外。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否定之否定】
庄子:“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重在把握总原则,不是雾里看花,不是细碎的知识和方法。
心学领袖陆象山:“除了先立乎大者(道),全无伎俩”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是理。”
明道、循道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7, 道是‘形而上’认识论和
‘天人合一’实践论的统一
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神明德”“究天人之际,类万物之情“,按照天人相应原则和“下学而上达”认识路线,最后追寻到表述万事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总原理、总规律(易理道/亚氏“后物理学、第一哲学”/“第二维度科学”)上来,类似当代系统、综合性研究道路。
再用这些总原理、总规律(易理/道)来认识指导具体学科的科学-技术-经验三个层次:理论原理、规律是科学的内容;实践中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经验则是最初级的感性认识层次。
下而上达:《易经》象--数--气--理;
以上统下:道--理-(法)气--(术)器。
太极图《道德经》实践方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
物质为效应,思维(信息)为主导:
8,中科院闵家雍“第二维度科学”:
第一维度科学----古典科学维:(眼见为实--重‘形’--阴)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
第二维度科学----系统科学维:(信息控制--重‘神’--阳)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理论/等级控制理论/系统动力学/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大系统理论
第三维度科学--太极中庸维:(能量转换--重‘气’-阴平阳秘)
太极图/中医理论是第一/第二维度的中庸结合图:
唯物论--传统科学--古典科学维--重客观物质-形而下(阴)
唯心论--宗教神学--系统科学维--重主观信息-形而上(阳)
元气论--中医文化--太极中庸维--重流动能量--求其中(阴阳平衡)
(中医)循形而上之理,用形而下之技,为之中。
9,核心:惟道是从,由上统下
宇宙观决定世界观(大道-道),世界观决定认识论(大道-理),
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道-法),方法论决定实践论(小道-术)。
钱学森:“本体论的核心是哲学观,它将影响认识论,而认识论就像人所佩戴的眼镜,影响着人们看到什么,它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人们提出怎样的科学问题。而从哲学认识论(道)-科学基础理论(理)-技术科学(法)-到工程实践(术)的一以贯之思想,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朱熹解释《大学》引二程观点:大学是大人所治关于哲学伦理学的学问,小学是指文字学语言学…(具体学科)。所以文化素养提升常先小学后大学……
解决问题则必须以大统小、三级贯通。(大人领导小人,鲜有反之)
认识过程-从形到道、从下而上;(认识论)
依存关系-由上统下,下依赖上。(实践论)
类同古人道-理-法-术的规定性。
10,钱学森:大成智慧系统实践论
钱学森:“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又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智慧。
哲学(宏观)--科学(中观)--技术(微观)三级贯通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专家系统的知识表达,从最传统的产生式、框架式表达,到中期的语义网络,再到最新的概念图解都是还原论思想的产物。知识经过这些方法表达之后,虽具有较清晰的微观结构,但难以造就有机的宏观结构,因为宏观知识结构绝不是大数微观命题结构的简单堆砌。相反常常在实现了知识的精确性的同时,却丢掉了体现人类知识调用的灵活性。
基于医学知识和医学思维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复杂网络特点,建议:多层次概念网络、多通道并行择优--立体式的复杂知识网络推理。 请问管理员,谈中西医的不同思路,为何属不良信息?发不上来! :lol 楼下的接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