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是旅游文化的核心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位于大红门北面不远的地方,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方亭式建筑。亭内的神功圣德碑,高7.91米,螭首龟趺。正面有篆额天宫,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正面刻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成祖撰写的碑文,文长3000余字,记述了成祖一生的赫赫功业。书丹者系正统初年太常寺卿兼翰林侍书程南云。文献记载,他“颇读书,精篆、隶、行书”。所书此碑,结构谨严,笔力遒健,确系难得的书法佳作。
厦门碑的其余三面原无文字,清代又添刻了一些碑文:背面,刻有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左面,刻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御制诗;右面,刻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御制文。其中,乾隆五十二年御制诗记载当时修葺十三陵,除支取户部颜料、工部木植外,计用帑金28.6万余两,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http://ww3.sinaimg.cn/mw600/e3faf4d5jw1ek8lbtpo4bj20go0b4wfq.jpg
碑亭外,前后各立有白石华表两座,柱身柱顶均雕龙,并装有云形的石板,使厦门碑亭周围的气氛备显庄严。
碑亭的北面是石望柱和石像生。它们布列于神道两侧,用以表饰坟垅,象征死者生前仪卫,同时还有“保护”陵园的象征意义。
石望柱,左右各一座,柱身雕云。石像生,计36尊。由南而北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将军、品官、功臣,每种各4尊。其中石兽均作二坐(或卧)二立,前坐(或卧)后立状,石人均为立像。这些石像生雕工精细,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