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病因
病因:1878年禽流感首次发生于意大利,当时称之为鸡瘟。1900年首次发现其病原体,认为是一种滤过性病毒,称为真性鸡瘟病毒。直到1955年才经血清学证实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1.禽流感病毒的形状及基因组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A)型流感病毒属,常见形状为球形,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有包膜。新分离的或传代不多的病毒多为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可达4000nm。病毒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2.禽流感病毒的分型及毒力 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抗原性的不同而有许多亚型。目前已从禽类鉴定出15个HA亚型(H1~H15),9个NA亚型(N1~N9)。特别是H5和H7亚型,对禽类具有高度的致病力,并可引起禽类重症流感的暴发流行。其次为H9和H4亚型。由于人流感的每次大流行均与H1~H3和N1、N2相关,一直认为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并无致病性。历史上多次暴发的禽流感,包括最为严重的1983年美国和1995年墨西哥的两次大暴发,均未见有关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报道。因为对于特定生物,病毒需要特定基因来制造表面蛋白质,以便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成功,才能导致感染。不同病毒分别感染不同的生物,越过物种界限并不容易。但是,在人与动物接触频繁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毒株发生变异,变得能感染人类。在1997年5月香港1例死于不明原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的3岁男童体内分离出1株甲型流感病毒,并于同年8月经荷兰国家流感中心以及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先后鉴定为H5N1禽流感病毒。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甲型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类。之后相继有H9N2(1999年香港)和H7N7(2003年荷兰)亚型感染人类的报道。2003年12月和2004年底东南亚地区相继爆发禽流感在禽类中流行,据报告泰国及越南还出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传染给人的病例。亚洲已有44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32人死亡,并从越南患者获得病毒抗原表面基因片段证实与H5N1亚型相同。提示H5N1亚型感染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3.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和变异性 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多,传染性强,分布广,具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并且变异快。其外膜HA受体结合中心部位氨基酸的突变可能会改变其宿主特异性。与其他甲型流感病毒一样,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近来通过分析香港1997年分离的18株禽流感病毒H5N1以及1999年分离的H9N2,发现其中均不含有人类及猪等哺乳动物的基因片断,说明其未进行基因重组,即禽流感病毒能直接传给人类。若感染了人类的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发生重组,获得人体基因片断并具备对人类细胞的亲嗜性,那此种病毒将可能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
4.禽流感病毒的稳定性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如氧化剂、稀酸、月桂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也容易将其灭活。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加热30 min,60℃加热10 min,65~70℃加热数分钟或煮沸(100℃)2min可使该病毒灭活。阳光直射40~48h或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口腔,鼻腔和粪便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大的抵抗力,如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于-20℃或真空干燥下可长期存活,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参考来源:
http://www.kkme.net/web?query=%C7%DD%C1%F7%B8%D0 专业抢沙发的!哈哈 就喜欢看如这样有用的好帖。 你进外企我当工人,因为那天是监考老师量多的日子---坐我前面不动了!命呀! 一直在看 这些浮云面前一定要淡定啊!!! 有钱的都是大爷!但是欠钱不还的更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