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79cc 发表于 2014-11-15 12:15:19

猩红热-儿童保健学

猩红热 (scarlet fever)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链球菌感染后,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可引起儿童咽峡炎、扁桃体炎、肺炎、败血症、心内膜炎及各种化脓性感染。猩红热是其中一种特殊表现型,这是因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红疹毒素 (erythrogenic toxin) 而引起发热和猩红热皮疹。猩红热为乙类法定传染病。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加热56℃ 30分钟、0.5%石炭酸溶液中15分钟即可灭活,但在痰及脓液中可存在数周。

【流行病学特点】病儿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因排菌量大,又不被隔离,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猩红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少数可通过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好发年龄为5~15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近年来,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应用,猩红热的发病率逐渐下降,多为散发,病情较轻。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可产生抗菌免疫,但是抗菌免疫有型特异性,且各型之间多无交叉免疫,再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可不发疹,但可引起咽峡炎。感染后对红疹毒素的免疫力较持久,因红疹毒素有五种血清型,其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有的病儿还可发生第2次猩红热。

【临床表现】猩红热的潜伏期为1~6日,一般为2~3日。猩红热的临床表现有三大特征: 发热、咽峡炎和皮疹。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发热的高低及热程与皮疹的多少和消长相一致。伴有一般的中毒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和头痛等。咽峡炎表现为咽痛、局部充血并有脓性分泌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上腭部充血并有出血性黏膜疹。在发热后第2日开始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和上胸部皮肤,24小时之内蔓延至全身。皮疹的特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布满针尖样的红色小丘疹,压之退色,有痒感。在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成红色线条,成为线状疹或帕氏线 (Pastia)。面颊部潮红且有皮疹,而口唇周围苍白无皮疹,形成“口周苍白圈”。舌面覆盖白苔,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最明显,称为 “草莓舌”。3~4日后白苔脱落,露出红的舌面及突出的乳头,称为“杨梅舌”。皮疹持续48小时达高峰,继之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2~3日退尽,皮疹消退后开始脱皮,脱皮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成正比,轻者为糠屑样脱皮,常见于面部和躯干。重者为大片状脱皮,常见于手、脚掌等部位。

【诊断】根据当地的猩红热流行情况和接触史,出现发热和咽峡炎,并有典型的皮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咽拭子或脓液可培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发病早期多价红疹毒素 (又称迪克毒素,Dick)试验为阳性,恢复期转为阴性。红疹毒素试验阳性提示无抗毒免疫力,对猩红热易感。

在猩红热的早期进行病原治疗,可缩短病程及减少并发症。首选药物为青霉素,用药后24小时即可退热。对青霉素耐药者可选用第一代头孢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中毒症状明显者在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加用糖皮质激素。病儿应隔离治疗6日,对接触者应检疫观察7日,可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童集体机构内本病流行时,对咽峡炎或扁桃体炎的病儿应按猩红热病儿处理。在流行期间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以免被传染。
参考来源:
http://www.kkme.net/web?query=%D0%C9%BA%EC%C8%C8

bonefzy 发表于 2014-11-15 12:15:46

就喜欢看如这样有用的好帖。

icmv7465 发表于 2014-11-21 08:15:16

不在放荡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昉中满城 发表于 2014-11-26 21:31:56

这些浮云面前一定要淡定啊!!!

蠢华磊 发表于 2014-12-6 16:12:05

LZ是天才,坚定完毕

天气不错pga 发表于 2014-12-17 03:04:57

不在放荡中变坏,就在沉默中变态。

mwlx4023 发表于 2014-12-24 02:42:57

very goo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猩红热-儿童保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