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戏水 发表于 2014-11-24 12:40:22

++医学之十二人体内环境感知觉

++医学之十二人体内环境感知觉
在我介绍经络坐标的时候,其实隐含了一个假设:在神经节中传递
的信号中可以包含有坐标信息,但是这种观点与每次神经冲动只能传递一个0/1信号的观点是矛盾的,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我这样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人体视觉如果依靠0/1信号来传递信息的话,以现有的神经冲动频率来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传递如此细致的、基本连续的图像,因此视神经中传递的信号不会是0/1信号而应该理解为一幅幅的图像,也就是说,每次神经冲动都传递的是一幅图像,用计算机术语来说,就是每次神经冲动传递的是一个数据包而不是一个比特。由于所有的神经节都具有相同的结构,那么可以合理地推断,其他神经节和视神经一样,传递的都是数据包而不是比特。
虽然我不喜欢神经错乱,但我相信,任何神经连接到视神经上去,都会使人觉得看到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全黑或者全白的信号。
任何外周神经,其信息传递过程都是:有效信息→感受器生成编码器可接受的信息→编码器生成神经节能传递的信息→神经节传递信息到译码器→译码器生成效应器能接受的信息。例如视觉现象,外界光子是有效信息,它通过眼球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电信号,眼球以及视网膜可以看做是感受器,电信号在视神经末梢转化为数据包,视神经末梢可以看做是编码器,数据包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递到脑中,在脑中进行译码,随后脑部视觉区就将其解读为一幅图,形成视觉。
那么神经冲动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呢?可惜我不知道,我把在神经节中传递数据包的载体称为炁,这个炁字不太常用,它读作气,在道家典籍中是指在气功锻炼中感觉到的、在身体中流动的气,炁在神经节中会引起细胞膜电位变化,但更多的知识我就不知道了,如果要我猜测的话,我猜炁是一种孤立波。
从各种现象分析,神经末梢都具有感知内环境变化,并将这种内环境变化编码成炁信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人体感知觉的来源。
神经末梢所能感知到的内环境变化包括一些化学组分含量及其含量变化、电场的变化等,由于细胞的坐标是通过基因导致的化学组分差异形成的,因此可以被神经末梢感知到;眼睛、耳朵、嗅觉等各种感受器将外界信号转化为电场的变化,因此也可以被神经末梢感知到。除此而外,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序参量信息也会被神经末梢塞入到炁信号中:一个是温度,一个是节律,这两个序参量在表部和里部被感知的机理有差异,在表部分布有包括温度感受器在内的各种感受器,神经末梢是通过各种感受器来获知相关信息,但是在里部情况有所不同,里部没有那么多种类的感受器,至少没有温度感受器,当里部器官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由于许多酶在不同的温度下活性不一样,因此有些化学反应在高温下反应迅速而在低温下几乎不会发生,而另外一些化学反应则正好相反,神经末梢是根据这种化学反应族的不同来判断器官的寒热特性,同样神经末梢对节律的判断也来源于一些化学反应的节律。正常情况下,表部和里部对体温和节律的感知基本是相同的,但不正常的情况有时候也会发生,身体发生病变时,体温和节律信号进入脊髓时和坐标信号一样,都会导致信号错乱,使大脑收到的信号与人体实际现象不相符,典型的例子就是感冒发烧,体温都快40℃了,病人却捂着被子大喊:“冷呀!”

fhrsq 发表于 2014-11-24 12:40:34

围观 围观 沙发在哪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学之十二人体内环境感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