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鼎互联 发表于 2015-11-20 22:27:44

《内经》痈疽病因机辨

《内经》痈疽病因机辨
时间:2015-10-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熊继柏
    《内经》中有关痈疽病的理论丰富,至今仍指导中医皮外科的临床。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如下。


    《内经》的痈疽病泛指一切疮疡证。其中,多发于皮肤、肌肉,甚则深入骨髓者,称为外痈;也有生于内脏者,称为内痈。痈疽的形成,主要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侵入营血,郁而化热,热腐肌肉而为肿为脓。


    《灵枢?痈疽》说:“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也有因于喜怒不节,饮食失宜,导致阴阳失调,气滞血瘀而为痈为脓。


    《灵枢?玉版》还说:“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


    痈疽的辨证,主要在于分阴阳。阳证为痈,其病位较浅,表现为局部红肿高大,焮热疼痛,皮薄而光亮。阴证为疽,其病位较深,表现为局部红肿不甚,皮色晦暗不泽而坚厚,脓毒内陷,可致筋萎髓枯,甚则深入而致五脏气血枯竭。


    《灵枢?痈疽》云:“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内经》这一辨证法则,对后世临床极有指导价值。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就是以此作为痈疽的辨证纲领:“发于筋骨间者,名疽,属阴;发于肉脉之间者,名痈,属阳。……凡痈疽阳盛者,初起焮肿,色赤疼痛,则易溃易敛,顺而易治,以其为阳证也。阴盛者,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则难溃难敛,逆而难治,以其为阴证也。”


    《内经》所论痈疽的种类颇多,一般根据其发病的部位及其不同的形状而命名。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猛疽 痈疡发在咽喉者为猛疽。《灵枢?痈疽》说:“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夭疽 痈疡发于颈部者为夭疽。《灵枢?痈疽》说:“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疵痈 痈肿发于肩臂部者为疵痈。《灵枢?痈疽》说:“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焫之。”


    米疽 痈肿发于腋下者为米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踈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井疽 痈疽发于胸部者为井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甘疽 痈疡发于胸乳之上者为甘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瓜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股胫疽 疽深发于股骨、胫骨部者为股胫疽。《灵枢?痈疽》说:“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以上所举仅是以“痈”“疽”二字命名的几种痈疽,此外尚有不以“痈”“疽”二字命名的痈疡病证如:脑烁、败疵、赤施、兔啮、走缓、四淫,以及疔疮、痤疿、瘰疬、痔疮等。


    《内经》不仅提出了诸多的痈疽病证,而且还总结了痈疽的五条逆证。即《灵枢?玉版》所说:“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纳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内经》所提出的有关痈疽病证的理论,为后世的中医外科学奠定了基础,并且几千年以来始终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

Infuscups 发表于 2015-12-18 15:56:03

不知不觉时间已匆匆,人生往往活在后悔中。

尹牟负 发表于 2016-1-16 14:05:16

天赐你一双翅膀,就应该被红烧…

ufSgK4 发表于 2016-2-15 01:10:47

现在终于懂了,呵呵~

carpinteyrogcq 发表于 2016-3-15 15:38:41

谢谢楼主,共同发展

黎助炭 发表于 2016-5-1 03:24:07

学习下

illumouth 发表于 2016-6-3 20:16:16

没有钱,没有权,再不对你好点,你能跟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经》痈疽病因机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