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ǒ想我是海 发表于 2015-11-22 00:22:28

白石英

白石英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Bái Shí Yīnɡ
    【来源】为一种块状的二氧化硅矿石。全年可采挖,拣选纯白色的供用。
    【性状】呈不规则的块状,多具棱角,大小不一。全体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微带黄色。表面不平坦而光滑,有脂肪样光泽。质极坚硬,体重,破而不平齐,边缘较锋利,可划刻玻璃。无臭,无味。
    【炮制】 煅白石英:取净白石英,打碎,置坩锅或其他容器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至红透,倒入醋盆中淬酥,反复2次,取出晾凉,用时捣碎即得(每100斤用醋20~30斤)。
    【性味】甘,微温。
    【功能主治】镇静安神,止咳,降逆。用于惊悸不安,咳嗽气逆。
    【用法用量】 3~4钱。
    【备注】(1)历代有紫石英入血份,白石英入气份之说。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白石英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 Bái Shí Yīnɡ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石英的矿石。采得后,拣选纯白的石英。
    【原形态】石英(《纲目》)三方晶系。晶体呈六方柱状,柱体晶面上有水平的条纹,也常呈晶簇状、粒状等集合体产出。颜色为无色或白色,由于所含杂质关系,晶体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以浅红、烟色、紫色等为常见。条痕白色。结晶体显玻璃光泽,块状体呈油状光泽,光泽强度不一。透明至半透明,也有不透明者。断口贝壳状,或不平坦状参差状。硬度7。比重2.65。性脆。具焦热电性及压电性。完整的晶体产于岩石晶洞中,块状的常产于热液矿脉中;也是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各种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境分布】产江苏、广东、湖北、河北、福建、陕西等地。
    【性状】
    为不规则的块状,多具棱角,大小不一。全体呈白色或乳白色,有的微带黄色。表面不平坦而光滑,透明至不透明,具玻璃光泽或脂肪光泽。质坚硬而重,砸断面不整齐,边缘较锋利,可刻划玻璃。无气味。以色白、明洁、有光泽、无杂色、杂质者为佳。溶于氢氟酸,不溶于其他酸,但可溶于强碱。
    上海及北京地区所用的白石英为水晶。水晶与白石英为同一矿物,即石英无色透明的结晶体。
    【化学成份】含二氧化硅(SiO2),其中Si53.3%,O46.7%;此外,尚含有不同的杂质,如A1+++,Fe+++,Na+,K+等。
    【炮制】
    白石英:洗净,晒干,砸碎。煅白石英:取净白石英砸碎,入坩埚内,置无烟的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细。亦有醋煅者,将白石英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至红透,倾入醋中淬酥,取出再煅淬一次,晾干。(每白石英100斤,用醋20斤)
    《医学入门》:"白石英,火煅醋淬七次,水飞用。"
    【性味】
    甘,温。
    ①《本经》:"味甘,微温。"
    ②《吴普本草》:"歧伯、黄帝、雷公、扁鹘:无毒。"
    ③《别录》:"辛,无毒。"
    ④《本经逢原》:"甘,温,无毒。"
    【归经】
    入肺、肾、心经。
    ①《本草蒙筌》:"入肺经。"
    ②《纲目》:"手太阴、阳明气分。"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治肺寒咳喘,阳痿,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善忘,小便不利,黄疸,石水,风寒湿痹。
    ①《本经》:"主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一作’呕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
    ②《别录》:"治疗肺痿,下气,利小便,补五脏。"
    ③《药性论》:"能治肺痈吐脓,治嗽逆上气,疸黄。"
    ④王好古:"实大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恶马目毒公。"
    ②《本草求真》:"忌芥菜、蔓菁、芜荑、葵、荠苨。"
    ③《得配本草》:"久服多服则元气下陷。"

icmv7465 发表于 2017-11-10 10:01:04

早餐里吃到刷锅的金属丝很正常,这正说明我们后勤是严格按照先刷锅后做饭的顺序操作的…

尹牟负 发表于 2019-7-29 11:58:58

有一个钥匙掉进粪坑,被染成了黄色,江湖上就叫他“东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