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疾病(4)— 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
应激性疾病(4)— 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第173篇应激性疾病(4)— 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目录》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第174篇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
第175篇现代医学基于简单反馈理论上的平衡治疗原则
第176篇介绍《达尔文医学》
第177篇在中国发生的关于达尔文医学的争论
第178篇后现代理论医学对达尔文医学的认识
应激性疾病(4)— 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
第174篇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一现代实验医学
现代实验医学是现代机械论自然科学指导下的医学。西方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也蓬勃发展起来。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在医学中的应用,“黑箱”逐渐被打开,人们看到了人体内各种精细的构造和各种复杂精密的功能。这样,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现代实验医学开始了。这时期的代表有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巴期德的微生物学等等。这期间发明了听诊器、体温表、X光、心电图,以及临床化验的出现,使诊断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消毒、应用全身麻醉和输血及吸氧技术的出现,外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初,抗疟药、磺胺药,以及后来青霉素药出现,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和大部分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感到空前的解放。人类平均寿命和全世界人口数也空前延长和增长了。这时,人们借助于现代科技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和临床经验。通过这些,人们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机体是由不同功能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等组成的。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共同的基本结构物质。所谓疾病是细胞结构、功能改变的结果。现代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整个的机体,而是细胞。因此,现代医学又称“细胞医学”。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从大体解剖到细胞显微镜观察,以及进一步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实验,或者再包括化学、生物学的实验。因此,现代医学又称“实验医学”。而正如本文前面分析指出的,现代医学所使用的思维方法是由现代自然科学那里继承下来的机械论和还原论。
二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
(一)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微耳和认为细胞就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人体的疾病所发生的位置就在于细胞。在人类寻找“疾病发生的位置”这个问题上,古代医学只看到整体人在发病,现代医学则从整体缩小到器官,再缩小至组织,最后缩小到细胞,用细胞的病变取代全身的病变,取代机体内各层次各系统关系的病变,这是典型的还是原论思想。
(二)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贝尔纳认为机体生存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不断变化的外环境,另一个是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细胞周围的体液、包括血液、淋巴、组织液等。贝尔纳认为“内环境恒定是(机体)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贝尔纳还认为,身体内所有的活命机制,尽管种类不同,功能各异,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内环境保持恒定。因为一旦内环境遭到破坏,生命即告终止。这样,内环境不仅提供了一个供应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尾产物的媒介,而且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样,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实质上将宏观机体只看作是细胞生活的环境,而生命的主体只是细胞,这与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思想是一致的。
(三)现代医学是细胞医学:生物学的细胞理论是由施菜登和施旺创立的,而将疾病定位在细胞,创立细胞病理学的是微耳和。但是,有了细胞病理学,医学却并没有进入细胞医学阶段。这表明细胞细胞理论还有一个“最后完成”的问题,没有解决。医学史的研究者们将细胞医学阶段的创始,完全归功于微耳和,这是不全面的。按现在系统理论的观点,细胞理论是机械论,还原论的产物,将复杂的生命运动归绍为细胞的活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细胞只不过是生命系统中的一个物质层次,细胞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些相互作用才反映了生命的本质。一个细胞自己的单纯的状态,并不能代表生命整体的状态。系统论与还原论是根本不同的两个观点,当我们站在系统论立场上指出还原论错误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还原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我们不能要求在当时科学水平上的人们产生系统论思想。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尽管当时的人们无法一步走到系统论的程度,他们还是在潜意识中感觉到单纯的细胞理论距生命整体较远,并缺少可操作性,无法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是为了解决细胞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法国的贝尔纳创立了一套“内环境平衡”的理论。这个理论以细胞理论为核心,解决了细胞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按机械论,还原论标准),使细胞理论得以在临床实践中实行。正因为如此,才最终确立了细胞理论的存在。因为贝尔纳的工作,临床医学正式进入细胞医学阶段。现代医学接受细胞理论的指导,贝尔纳是起了重要作用的。所以贝尔纳是细胞理论的最后完成者,是现代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当然还有微耳和,现代医学创始者、定型者,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
(四)内环境平衡的调节:现代机械论自然科学刚刚起步的时候,人们面对的是一些简单物质的简单的机械运动。如均速直线运动,如碰撞。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任何运动、变化,都是由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之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物质世界中,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平衡与稳定只是运动变化中一个暂时的特殊情况。但这种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正是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和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保持物质运动能维持在平衡稳定状态呢?人们根据物质相互作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道理,将一事物的平衡状态定为一个目标值。如果该物体达不到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促进的力,如果它的运动超过了目标值,我们就给它一个压制的力,使它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操作控制方法,在控制论中,就称为“负反馈”控制。即外力控制的方向与物质运动的方向相反。贝尔纳的内环境平衡理论,就是将上述机械论的平衡、稳定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一套理论引进到医学中来,使机械论成为现代医学的基本病理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机体是一个巨大的平衡稳定体系,其中各项生命运动机制都有一个最佳的稳定数值、标准。这就是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所谓疾病就是某一平衡的破坏,所谓疾病的治疗,就是采用负反馈方法使平衡得到恢复。体温高了,采取降温措施;血钾低了,补钾;细菌来了,用抗生素杀死;出现癌症了,就用手术摘除或放疗,化疗杀死。
(五)决定论--线性因果关系:机械论的决定论思想认为任何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且因果关系是直接相连的,不可能存在其它中间环节,当然更不承认有原因无结果相互作用,因此,决定论也常称为确定论。机械论的这种决定论,常表现在数学方程有解,而且这个解可以作成线性图表示出来,因此,又称为线性因果关系,贝尔纳内环境平衡理论所产生的现代医学的平衡调节方法也完全应用这种线性因果关系的指导思想,认为给机体一个作用,一定会产生一个确定的结果。在系统论未出现之前没有人怀疑这种思想有什么错,只有站在系统论的立场才可能发现这里的错误。比如 酸中毒时补碱的问题,从细胞内无氧代谢增加产酸增多,到这些酸外逸使细胞间隙组织间液酸化再到血液酸化,在众多环节和众多细胞组织相互作用下最后才产生了血液所表现的酸中毒问题,单纯的向血液中补碱,这些碱会按着原路一级一级的退回到细胞内吗?这些碱能改变各级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最终改变病变细胞产酸的原因吗?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办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纠正血液的酸中毒问题,如果细胞病变不解决,最终血液的酸中毒仍会恢复,甚至在血液中酸中毒已经纠正的情况下病人却因为原发病因的作用而已经死亡,这与在试管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的线性因果关系是完全不同的。
(六)内因、外因:线性因果关系的决定论在至病原因的分析上也表现出来。现代医学将致病外因与机体内患病器官、组织、细胞直接联系起来,并认为去除这些致病外因,患病器官、组织、细胞就会康复。在现代医学的病因学中,很少考虑到机体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正是系统论的出现才使人们看到这里面包含的错误,比如炎症问题,现代医学认为是外来致病菌造成细胞坏死,用抗生素消灭细菌后,疾病就会得到治疗。但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治疗效果不好。一个是治疗时间长,另一个是有时时间长也治不好。现代医学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细菌耐药问题,这里当然有这个因素。但是,还有另外的因素。原来细菌进入机体后所造成的破坏引发了机体一系列炎性反应。在炎性反应中,组织细胞所释放的多种炎症介质又造成其他组织器官的破坏。这个反应过程在机体中以瀑布式级联反应进行。随时间进展,呈无限几何级数扩大趋势,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混沌状态,也就是说细菌进入人体后引发了人体内的一个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正是这个问题造成了机体多器官损害,这是仅靠抗生素消灭细菌无法解决的,因为体内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与细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不因为细菌因素的去除而自动终止。因此,就炎症而言,细菌是致病的外因,而炎症介质的混沌运动是内因,而且,细菌是早期原因,炎症介质是近期原因,现代医学忽视近期内因,只注意远期外因,这不能不说是决定论思想的后果。
(七)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内容都属于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而这并不是治疗的目的,只是治疗的手段。治疗的目的是在维持内环境平衡的基础上,维持功能细胞的正常结构和正常功能状态,后者才是目的。维持功能细胞的生存和功能,在疾病治疗中肯定起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疾病急性危重期或临终抢救期更是这样。但是,从战略上,这种办法并不能使疾病得到根本的治病。因为多细胞生命体的功能细胞都是终极分化的细胞,自己不能再生,而且是寿命有限的,既使没有疾病损害到寿命时限也要死亡的。这样,使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思想最终落空。现代医学只看到疾病的最表面现象和最后结果,还没有发现疾病的最深层原因和治病办法。
应激性疾病(4)— 现代医学的病理思想
第175篇现代医学基于简单反馈理论上的平衡治疗原则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yanggates.51.net
在现代医学发展史上,贝尔纳的贡献是他把现代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理论引进医学,建立了医学的内环境稳定理论,后来,坎农看到这个内环境稳定理论的机械论特性,不符合生命运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内隐态”的概念,强调生命体内的平衡稳定,是动态的,而不是简单机械性质的,有人认为坎农提出的内稳定,是动态的,而不是简单机械性质的,有人认为坎农提出的内稳态理论属于系统理论范畴。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我认为坎农只是直播到了机械论的稳定理论,不符合生命运动实际情况的事实,提出应有一种新的理论解释生命的运动,也为这个新理论起了个名字“内稳态”,但实际上,坎农并没有真正具体的提出与系统理论有关的内容。真正的系统理论是从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开始的。正因为如此,虽然坎农指出了贝尔纳内环境稳定理论的错误,虽然坎农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自己的内稳态学说,但是直至今天,现代医学中实际实行的,仍是贝尔纳的内环境稳定理论。前面已经对应激理论的内容作了介绍,可以说这些应激理论的思想根据,就是贝尔纳的内环境稳定学说。本小节是举出一些临床实例,进一步说明,内环境稳定理论是如何表现的,使读者对于内环境稳定的理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以下的几个临床事例均引自[美]R·M·尼斯、G·C·威廉斯合著的《我们为什么生病》一书:
片面维持平衡的表现:
一咳嗽
咳嗽是为了从呼吸道排除异物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复杂机制,是一种防御机制。咳嗽时牵涉到膈肌、胸肌、声带腔互相配合的运动,把粘液和异物从气管向上推出到达咽喉的后部,或者吐出去,或者吞入胃中,让那里的酸杀死大部分细菌。咳嗽不是对机体的某种缺陷无可奈何的一种反应,它是由自然选择留下的,一种互配合的防御活动。当特定的感受器发觉了特定的危险的线索时,就会予以激活。它好象轿车仪表盘上的信号灯,当油箱里存油将用完时,会自动闪烁一样。它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对问题提出的一种警告,以及初步的解决。近代实验医学是怎样来处理咳嗽呢?教科书上讲“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向的动作而排出体外。可是,如为频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响工作与休息,则失去其保护性意义。”这里讲得很全面,然而在临床中又是怎么执行的呢?有哪一个医生会告诉患者他现在的咳嗽是对机体有益的而无需服用镇咳药呢?实际上,凡有咳嗽症状者均给予镇咳药,我这里所要讲的,不单是指咳嗽这一症状如何鉴别是处在正常的保护性范围,还是已经到了影响工作和休息的程度,更关键的是指引起咳嗽的原发病如何诊断处理?一般临床医生往往对症治疗,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原发病与咳嗽的关系,他们往往是在看到指示灯亮起的时候就用手关掉开关,而不管车子在途中的什么地方抛锚,也就是刘,他们只管给患者服镇咳药,而不管患者可能不久地死于肺炎。这里所依据的一个原则,很简单,正常的人是不咳嗽的,那么止住咳嗽,患者就恢复了正常,一个标准的负反馈,在这里应该知道,咳嗽只是全部发病过程中的一个表面现象,真正发生了的不平衡的过程还有很多,不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调整,只以最表面的某一个症状为指标,作为负反馈的调整定点是太简单太粗糙了,这些误差甚至可能就是完全的错误。
二感冒
假定在猫与鼠斗争中,你站在老鼠的立场上。老鼠说它讨厌猫的气味。猫的气味使它紧张不安,对食物、配偶、仔鼠等等的重要事情的注意力,总是被讨厌的猫的气味所干扰。有一种药可以使嗅觉迟钝,老鼠吃了这种药可以不再受猫的气味的干扰。你是否给它开这个处方?可能不会。因为猫的气味对老鼠说来是太重要了,太有用了。猫气味的出现,是利爪和锐齿迫近的紧急信号,逃避这种危险远比对这种气味的厌恶来得重要。现实的问题是,假定你是一个治疗儿童感冒的医生,感冒带来令许多父母担忧、孩子也不喜欢的症状——流鼻涕、倦怠,特别是发热和头痛。扑热息痛能够减轻或者消除发热和头痛。你是否对孩子的家长说,可以给孩子吃扑热息痛呢?可能。你也许习惯这样处理。如果这里的问题与上面的猫的气味和老鼠药相似,则发热的确令人不舒服、不正常、不愉快,但是有用;也许这是自然选择专门为我们对抗感染而塑造出的一种适应性防御机制。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为发热和头痛的患者服用扑热息痛,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正常人是不会发热、头痛的,服用扑热息痛,可以恢复不发热、不头痛的状态,这就是恢复了“正常”状态,这就是治疗了疾病。
三发热
马特·克鲁格,这位罗维雷斯研究所的生理学家认为:“已经有大量证据证明,支持发热是一种针对感染的防御性适应,在整个动物界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之久。”他认为,用药物控制发热,有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甚至致病。他在实验室里收集了一批重要的证据。他甚至还证明了,冷血的蜥蜴也可在感染时得益于发热,蜥蜴被感染时,会选择一个温暖的地方使体温升高一些,大约2℃左右。如果找不到一个能使体温升高2℃的温暖的地方,则蜥蜴多半会死去。仔兔不能自己发热,因此一旦患病,它也会找一个暖和的地方去升高它的体温;成年兔能自行发热,一旦被退热药阻断,也多半会死去。发热并不是体温调节失控,而是一种高度进化的体温调节中杷的重新设定。把因感染而发热,体温上升了2℃的大鼠放进一个很热的小室,它会启动降温机制,保持那高于正常的2℃;放进凉爽的小室,它便启动保温机制来维持2℃的发热。这个实验说明,是它的控温中枢调高2℃。在本世纪之初,居利士·瓦格纳·焦内格的工作取得了人类发热价值最重要的证据。他注意到,有些梅毒患者在患疟疾之后病情有所好转,根据梅毒在疟疾高发地区比较少见的事实,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便有意使上千名梅毒患者感染疟疾。在那个年代里,梅毒的自然缓解率不到百分之一,他的这种发热治疗达到了百分之三十的缓解率。这一重大成果,使他获得了1927年的生理医学诺贝尔奖。那个时候,认识发热价值的人要比现在多。现在的医生仍然说:“先吃两片阿斯匹林,明早晨再打电话给我。”这并不奇怪。因为目前只有极少数评价发热作为一种对抗感染的适应性机制研究。有一个研究,报告水痘患儿用扑热息痛之后比用安慰剂的,平均要延迟一天才能恢复。另一个研究,56名志愿者为实验退热剂而吸入感冒病毒,一部分人用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另一部分人用安慰剂。安慰剂组的抗体水平显著地更高些,也较少鼻塞,播散传染性病毒的日程也要短些。不重视和中断这些研究,仍然使用退热药,说明人们有不喜欢,拒绝研究这些不愉快症状的适应性方面的倾向。
华盛顿大学的医学教授丹尼斯·斯蒂文森医师说:“某些情况不对发热病人进行退热治疗,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休克”。很可能这是因为阻止发热干扰了机体对感染作出反应的正常机理,其结果有可能是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在继续讨论之前 ,应当强调,防御机制的具体表现不一定都是适应性的,即使发热是有益的,甚至是重要的,我们并不认为完全不应该用药物退热。片面地一味采取鼓励发热的态度是不合理的,更不应听任发热上升到自然的高度。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在看到适应性反应的益处时,也要看到代价,看到矛盾统一的两个侧面。如果人体维持40℃的体温没有什么不好的话,那么就一直保持40℃以免感染好了。然而40℃的体温有着不菲的代价,能量消耗增加百分之二十,还有男性的暂时性不育。更高的发热,有可能引起谵妄,或许还有惊厥,甚至永久性的组织,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还有,我们可以预期自然选择将把抗感染发热的体温调整到一个最佳平均值。但是,调节的精确度有限,有时体温会太高,有时又会不足。有时尽管退热会使感染延长,我们还是需要退热。如果高音歌唱家芭芭拉·波莉正在发烧,又约定要到大都会剧院演唱,扮演福斯塔夫,她可能要吃退热药,哪怕这要延迟痊愈。人们也可能在感冒时选择宁可好得慢些,也要吃药使自己舒服一些。重要的在于,就发热的适应意义而言,关键是干预之前对它有所了解。目前,我们并不是这样。如果整个问题仅仅是舒服和不舒服的话,我们就只有减轻或消除任务。但是,既然退热会延迟恢复,或者甚至还有可能增加继续感染,我们就要在干预之前首先权衡得失。我们希望,医学研究不久就能提出证据帮助医生和病人判断这次发热是有用还是无用。(P28-30)
见到发热就给予退热处理,除群众自发的要求之外,也还是这个“平衡”思想指导的原因。如不作进一步的研究说明“恢复正常”总是正确的。医学到处都充满着“简单化”的现象,对于生命这样最复杂的物质运动,给予这样简单的处理,这种精神的不负责任,是以前并未感觉到的。
四铁的管制
铁的管制是体内一道为很多人不知道的防御机制,甚至医生也常常因为无知而不明智地在无意中破坏它。慢性结核病人被发现存在缺铁性贫血时,有一位医生认为,纠正他的贫血可以增加他的抵抗力,因此,给他补铁。结果,病人感染恶化。还有,祖鲁人喝一种在铁罐中酿造的啤酒,他们常患严重的阿米巴肝脓肿。马部落只有10%的人患阿米巴感染,他们是游牧人,喝大量的奶,缺铁。给一部分马人补铁之后,立即便有88%的人患阿米巴感染。另外,善意的资助人给索马里流浪者的缺铁者补铁。一个月之后,他们这中的38%的人发生感染,而未补铁的那些人只有8%发生感染。鸡蛋的营养是很丰富的,但是细菌很容易通过多孔的蛋壳侵入。那么鸡蛋为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新鲜?它含有丰富的铁,但都是在蛋黄中,蛋黄周围的蛋清(蛋白)里没有。鸡蛋蛋清的蛋白质含有12%的伴白蛋白,这是一种能与铁牢固结合的蛋白分子,使入侵的细菌得不到铁。在抗生素时代之前,鸡蛋白曾用于治疗感染。母乳的蛋白质含20%的乳铁蛋白,这是另一个为结合铁而设计的分子。牛奶中只含2%的乳铁蛋白,所以母乳喂养的婴儿要比奶瓶喂养的较少感染。研究人员想到血浆中应当也有一种与铁结合的蛋白,于是就找到了转铁球蛋白,这也是一种与铁结合得很牢固的蛋白。转铁球蛋白只向带有专门识别标志的细胞释放它所结合的铁,细菌没有掌握这个标志的密码,因此,它得不到铁。蛋白质之营养不良的患者,体内的转铁蛋白不到正常人的10%。如果在他们改善蛋白营养不良和增加转铁蛋白之前,就得到铁的补充,血液中所含的大量游离铁就有促成致命感染的可能——这曾经是在对饥荒救灾时发生过的意外。现在,铁的管制这个防卫机制的性质已经十分肯定。铁是一种细菌必需而又十分难得的营养,它的宿主在进化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产生出多种多样把铁管制起来的机制,使细菌无法得到它。感染存在的时候,机体释放白细胞内源性介质LEM,既升高体温,又使血液中可被利用的铁减少。甚至,这时我们对食物的喜好也会发生变化:患病时,含铁的火腿和鸡蛋变得不受欢迎,我们只喜欢茶和面包。这又是使病菌得不到铁的办法。从前用过的放血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无知的行为,克鲁格指出,也许低铁曾经使这些病人获益。70年代中期,上述知识已经被充分认识到:感染时偏低的铁是有益无害的,这时补铁有害无益。但是,到了今天,据克鲁格的调查,只有11%的医生和6%的药师知道这一知识。虽然他们调查的人数不多,但仍然足以说明,医学界很不重视这些研究。甚至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也忽视这些研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有一篇研究报告说,如果脑型疟疾的患者用一种与铁螯合的化合物治疗会比较容易恢复。这篇文章却没有提到机体管制铁的系统,无视,或者是不知道这一进化而来的调节铁的管制机制。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说明我们应当在更加广义的方面,把防御机制从感染的表现中仔细地区别出来,不要匆忙地下结论说,一种机体反应是不适应的表现。要慎重地避免踏、破坏这些机制,总之,我们应当尊重机体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成果。<P30-32>
机体内环境恒定的概念,来源于细胞外液的测量,并将这个恒定上升为一种原则应用在所有的生命活动中,现在发现,生命活动的环境原来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实不存在“恒定”的环境,也不存在“恒定”的负反馈调定点,一切都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决定的。因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要及时放弃内环境恒定的概念,而用相互作用的机制取代固定的负反馈机制。至于说内环境恒定概念的产生,现在看来可能是由研究问题的尺度和思想方法共同造成的。第一,按现在流行的血液化验条件,不容易发现血液成分的改变。第二,我们要么是把波动算在“正常范围”内了,要么是按误差忽略不计了。用牛顿力学眼光看都不存在问题的地方,正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的地方,这也应当引起医学研究的注意。
五腹泻
消化系统通过腹泻加速排除有害物质,也是一种防御手段。人们要求制止腹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减轻腹泻的结果如果是阻断了这种防御,就很可能造成不利的后果。田纳西的传染病专家杜邦和荷立克发现了这种情况。他们使25名志愿者感染志贺菌,一种引起严重腹泻的痢疾杆菌,观察用止泻药治疗的结果。发现用止泻药制止腹泻者发热和中毒症状的恢复时间比不用止泻药的要延长一倍。吃了Lomotil(地芬诺酯与阿托品合剂,它能减少肠蠕动)的6个人中5个人大便中仍有志贺菌,而服安慰剂的6个人中只2人仍有该菌。他得出结论认为,Lomotil忌用于志贺菌感染。腹泻可能是一种防御机制。病人当然有权知道自己应当还是不应当吃这种药治疗普通腹泻,但是,必需的研究还没有做。我们还不能做出肯定的答复。有一些关于止泻药安全有效性和副作用的研究,但是很少考虑阻断一种防御机制可能造成的后果。<P38>
六妊娠呕吐
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一个传统学中的经典问题:妊娠呕吐。即晨吐。它常常是妊娠的第一个可靠的信号,尤其是妇女根据过去的经验发现它的时候。这种恶心以及同它有关的困倦和厌食虽然程度不一,却一直非常地多见,因而被认为是妊娠的一种正常“症状”。对某些妇女而言是好几个星期的难受,对另外一些妇女并没有多少麻烦。如果把妊娠当作一种病,我们自然就认为这是和“症状”,然而妊娠并不是一种病。妊娠呕吐使快要做妈妈的妻子难过、痛苦,所以应当设法减轻这种“症状”,使得她们感觉舒服一些,能够吃些东西。不幸,使人们舒服些并不一定都是改善了健康,保证了长期利益。我们已经说过,自然选择没有使人快乐的意图,而我们的基因的远期改善利益常常是要由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来保护的。我们在决定消除一种症状之前,应当首先了解它的起源以及它可能的功能。有一位研究主义工作程序的生物学家最近对晨吐有一种新的解释。西雅图的独立学者,生物学家马季·普罗费认为象晨吐这样几乎是普遍而自发的现象,不大可能是病理性的。她注意到胎儿的易伤害期几乎完全与晨吐的过程相吻合。她悟出一条关键的线索: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和厌食可能是为了限制孕妇的食物,目的在于使胎儿接触毒素的机会减少到最小。早期妊娠的胚胎,对母亲说来是一个很小的营养消费者,一个比较正常的妇女吃得少些不会对供应这个很小的胚胎的营养需要造成任何问题。这个时候好愿意接受的是比较清淡的,没有强烈气味和香气的——不含植物毒素的常见食物。她厌恶的不仅是调味品中的植物毒素,也包括霉菌和细菌产生的毒素。对丈夫好吃、好闻的羊羔排骨可能使他的妻子厌恶和恶心。
我们设想,如果普罗费的假说能够成立,这种现象不大可能只是人类独有的;这是不是一种哺乳动物,尤其是草食动物中的普遍现象?新怀孕的兔子是否吃得少些?在选择食物上是否更加谨慎?研究野生动物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途径。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研究可以在实验动物中进行:是否有对正常成年动物没有重要意义的毒素;妊娠期食物与常见的先天性缺陷之间的相关关系;除毒酶的个体差异等等。抗哎吐药“镇吐灵”事件给普罗费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旁证。可以理解孕妇要求医生给她帮助,制止或者减轻她的晨吐。医生明白妊娠期用药的危险性,一般都十分谨慎的。当时镇吐灵经过动物实验,被认为是安全的配方,其中的“反应停”被认定没有致畸作用,于是医生许多孕妇开了它的处方。结果,在很短的一、两年内出生了大量畸形儿,大家都把这个悲剧归咎于反应停。制药厂被起诉。对镇吐灵可能引起的危害做了不少研究,许多互相矛盾证据曾经是高等法院辩论的题目。遗憾的是,没有一位法官能够想到类似普罗费的假说,考虑过妊娠晨吐可能对胎儿有益的保护作用。也许,任何抑制妊娠呕吐的药物之所以引起先天性缺陷的原因是间接增加了含有毒、有害食物的摄入。除了避免毒素外,孕妇应当怎样处理她的晨吐呢?“尊重它,对食物的厌恶是为了你的胎儿的利益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不要勉强去吃你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理会别人劝你试着吃一点的话。得罪一些人,比给婴儿带来危害要好一些。”但是,痛苦怎么办呢?有两位男性作者说得轻松:“接受它,它是一个健康家庭的长期利益所需要的代价。”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建议。虽然可以理解这种不愉快的反应,但是最好能够缓解一些症状,减轻痛苦。我们希望有一天,产科医生能够拿出一张孕妇应当避免的食物的清单。有了这种知识,同时又找到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阻止恶心、呕吐,孕妇便可以放心地使用它。<P87-89>
七新生儿黄疸
许多婴儿因为黄疽而在医院里多住几天。发黄是因为高浓度胆红素,这是血红蛋白分解的副产品。出生时,适合子宫内环境的胎儿血红蛋白正在被适合子宫外环境的成人型血红蛋白更替。如果肝脏来不及处理大量废弃的血色素衍生物,一定程度的黄疽便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没有什么危害的(新生儿性黄疽)。医生们首先认识到有Rh抗原的婴儿被母亲的抗体攻击产生的危险的高胆红素血症。
血细胞的迅速破坏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有时会引起永久性的脑损害。今天,这种情形可以给药使母亲不产生Rh抗体或者在出生后给婴儿换血防止出现问题。为了防止发生脑损害,这些婴儿常用光疗法治疗,光疗使胆红素在皮肤里转变为可以尿中排泄的类型,从而加快黄疸的消失。
我们一直都把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看成是这种机制的简单的不平衡,幸好我们可以用常规治疗控制。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布莱特(John Brett)和丹佛儿童医院的苏珊·尼梅尔(Susan Niermeyer)从进化论的角度比较仔细地观察了这些情形。他们注意到血色素分解的第一个产物是胆绿素(biliverdin),一种鸟类、两栖类和爬虫类动物可以直接排泄的水溶性化合物。在哺乳类动物,胆绿素转换成胆红素(bilirubin),然后与血蛋白中的白蛋白结合。出生时的胆红素水平,部分地是受遗传控制的,如果有益的话,自然选择是可以使它降低的。这使得布莱特和尼梅尔推测出生时的高胆红素水平有可能是一种适应。他们强调,“既然所有的婴儿都在出生后的第一周胆红素高于成年人水平,而且半数以上有可以看得出的黄疽,你很难设想所有这些婴儿都有什么不正常情形”。进一步研究证实了胆红素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消除剂,自由基通过氧化破坏组织。出生时,婴儿必需突然开始呼吸。动脉氧浓度增加3倍,伴有自由基增加的危害。出生后的第一周只能慢慢地完成成人的抗自由基防御机制,这时胆红素水平便逐渐下降。如果布莱特和尼梅尔是正确的,我们就要重新审查治疗新生儿黄疽的措施,也许可以把几百万不必要的治疗费节省下来。
光疗法的风险也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不过我们知道,出生后数日内连续的强光照射可能造成色觉障碍。我们要弄清尚未被承认的布莱特和尼梅尔的适应性解释,也要明白医生认为必要的光疗又被婴儿的父母亲拒绝的后果。不过,因为婴儿的父母可能提出问题要求选择其它措施,科学家开始研究如何得出决定性的答案应当是值得做的事情。
七疼痛和不适
与搔痒会引起防御性抓搔类似,疼痛引起回避和逃遁,也是一种适应。皮肤感觉灵敏,对疼痛高度敏感。如果皮肤将被损伤,就一定有什么不正常,所有其它一切活动都先应当暂时停下来,让皮肤能够避免或者修复损伤。其它别的疼痛也有好处:因牙周脓肿而咀嚼困难时,就要换到另外一侧去。折磨人的牙痛有效地防止了避免对患侧施加压力,避免推迟愈合、感染扩散。感染和创伤引起的持续疼痛迫使患处避免活动,避免妨碍组织重建和抗体攻击细菌等等。疼痛使我们在即将受到伤害前迅速闪避,疼痛的记忆还教会我们将来避免发生类似事件。
判断器官功能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把它拿掉,例如拿掉甲状腺后,看它怎样和发生什么样的功能障碍。疼痛不能拿掉,但是有极少数生来就没有疼痛感觉的人。这种没有疼痛感觉的人的生活,似乎是幸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不知疼痛的人,长期以同一姿势站立,不感到疼痛不适,结果是他的关节因为缺乏疼痛引起的“坐立不安”活动以致供血不良,青春期就开始损坏。不能感觉疼痛的人,多半在30岁左右死去。全身疼痛,或者不适,用医学的术语说,就是倦怠(malaise),这些都是适应性反应。它使全身的活动都减少下来,不只是那个损伤的局部,因为我们认为生病时以卧床休息为好,大家都相信,都承认这是适应性反应。减少活动,有利于修复、调整,有利于免疫反应的作用。使病人觉得病情有所好转的假象的药物,有可能提前加大活动量,不利于调整和修复,因而延迟痊愈。如果病人知道这点,了解自己的病情要比实际感觉到的严重,而这些药物、措施可以减轻不适,使自己感觉舒服一点,那还是妥当的。否则,错觉使他提前活动,影响恢复。
问:如果只有300W,大家说是买奔驰好还是法拉利好呀? 回:最好买300辆二手奥拓,再雇300个司机,让他们跟在你后面开,一会排成S一会排成B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