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
后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杨鸿智博客yanghz70.blog.tom.com
网址:http://blog.tom.com/blog/blogindex.php?username=yanghz70
邮箱:yhz968@sohu.com
《说明》
如果没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后现代医学的诊断就没有客观依据,治疗效果也缺少客观的评价。因此,后现代医学理论向临床的普及,推广,必须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配合。现在,后现代医学刚刚起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检测方面尚属研究开发状态。但是可喜的是,只要我们转变立场,用后现代医学的新理论重新审视现代医学的庞大检测内容,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其实是与后现代医学有关的检测项目,而另有一些项目,则从一开始就是打着后现代医学旗帜出现的。现在我们主要讲三个检测项目,它们是:
1.心脏、心电图、房颤 Af
2.心脏、心电图、心率变异度 HRY
3.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一心脏在房颤(Af)中表现的混沌
房颤是医学最早接触到的混沌问题,也是机体进入混沌状态的最简单的检查方法(心电图)。只是因为我们一直不知道混沌理论,所以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研究和开发。其实,房颤作为一个典形的混沌运动,是物理学家在进行混沌研究时最早应用的实例。关于心脏混沌运动的研究,最先引人注意的就是关于心脏纤维颤动的研究。这项研究成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研究混沌运动的具体实例。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而不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进行。因此,它也是长期不为医学工作者所熟悉的原因。下面就有关情况作一介绍,以使我们医学工作者对心脏的混沌运动有更多的了解。
早期的纤颤的描述是1924年Garrey做的。由于他的描述预示了以后的发展。我们在此不厌其烦地引述如下:心即作纤维性收缩的一般过程可以说成是一个不协调、不规则而且非常奇异的收缩过程。此间,正常的心脏收缩与舒张不再出现,而是以许多单纤维或者纤维簇各自互不相关地收缩为标志。因此得名纤维性颤动。在某些区域的扦维性组织静息时其它临近的区域或者彼此离得相当远的一些区域,可能表现出同步的收缩。在纤维性腔室的表面上,存在着一些作纤维颤搐,抽动,及震颤运动的区域。同时也伴有肌收缩的较为粗纹理的搏动波。这种波缓慢地在肌群上行走。时而在某方向上移动,时而又在另一方向上移动。而且波的行进时常于其它波发生干涉而受到阻滞在同一个心脏里不时可以看到各种层次上的运动。从以粗纹理的搏动运动占优势的状况,到Kronecker(1896)称之为滚动运动的状况(此时的运动类似于激烈的蠕动)。直到纤维性组织中出现震颤的肌群或者出现粗纹理的快速扑动运动。而且上面还迭加有纤细的纤维性颤搐。由于这种纤颤看上去相当混乱而且骚动不止,研究表明,可能把它说成是一种收缩大旋流比较恰当。因为收缩看起来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收缩脉冲在环状回路中循环往复地进行。而且陷于由各个回路填满的特定区域。脉冲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扩展。脉冲的行进只会受到组织团块中早先存在的或后来形成的局域阻滞的限制。这些阻滞使脉冲转向其它方向或者转向更为迂回的路径。发生阻滞的区域只有当一个脉冲已经穿过心室的其它部分,又从另一个方向上逼近它时,这个区域才会参与收缩。这种区域依次变成收缩继续进行的起点。而这样的行进,又依次被其它阻滞所转向。这种阻滞的存在,尤其是这些阻滞的暂时性和不断移位的特点,在上述实验观测中已有体现。这些情况使得下述假设是合理的,即收缩波是在一系列不断移位而且非常错综复杂的环形回路中传播的。在这些由许多阻滞确定的环形收缩里,我们可以观察到纤颤的基本现象。(《从钟摆到混沌-生命的节律》第168-169页)
纤维性颤动的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特点是,心脏的许多个别组件都能正常工作,往往心脏起搏的结点继续放出规则的电脉冲,单个的肌肉细胞仍可正常响应,每个细胞接受刺激收缩,把刺激传下去,舒张,并等待下一个刺激。在尸体解剖中往往发现肌肉组织没有任何损伤,这正是混沌学家认为必须用新的、整体考滤的理由之一:纤维性颤动心脏的各部分看开还是在工作的,而整体上出了差错。纤维性颤动是复杂系统的失调,正像精神失常是复杂系统的失调一样。心脏自己不会自行停止纤维性颤动,这种混沌是稳定的。过去,对混沌的控制是以系统脱离混沌为目的的,最近一项新的对策是,它不企图使系统脱离混沌统治,而是应用混沌控制系统。这一改进的关键是基于之样一个事实,即混沌运动必然包含一些不稳定周期运动。一个混沌系统在这些不稳定运动中的任一点不会停留太久,而是不断转换到另一种周期运动。研究发现,在适当的时候,施加微小的扰动,有可能将系统控制在某个周期点附近。从而有效地改变系统的混沌行为,使之规则化。(OGY法)。OGY法被证实后,他们中间一些人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旨在研究一种“混沌起搏器”。普通的起搏器只是简单地使心脏以预先确定的心率跳动。“混沌起搏器”则不同,它的发放并不规则,但足以使心脏系统维持它自然的周期节律。这就是说,控制心脏混沌的方发可以由一个灵巧的起搏器完成。心脏自己不会自行停止钎维性颤动。这种混沌是稳定的。过去治疗的办法是用”除颤器 ”电击,使心脏恢复到定态。大家都明白,电击是一种强扰动,从整体上讲,除颤器是有效的。但是,它的设计曾要求许多苦心猜测。理论生物学家温弗瑞说:“确定这种电击的短和形状完全凭经验,什幺理论也没有。而现在看来有些假定还是不对的”。现在正在研制的混沌起搏器却是有严格理论指导的,它不是强电击,它的基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谓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混沌生物学》第204-205页)
如果纤颤是一种混沌运动,那幺,心电图关于纤颤的报告,也应视为混沌状态的一种监测指针。正常的心脏运动本身就是混沌态的,而心脏纤颤也是一种混沌态。这说明心脏从一种正常的混沌态进入了一种不正常的病理的混沌态中。这应视为对机体疾病过程、疾病程度的一个监测指针。心室纤颤是会在极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的。医生发现后会立即采取措施。而对心房纤颤,因为它的永久性,医生往往加以忽视。一方面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现代医学理论无法解释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没有去除房颤的有效技术,故只还给予“忽视”。现在,根据系统理论中的混沌论可知,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混沌运动,生命体中任何器官的机能变化也都是混沌的。而房颤这种新的病理性混沌的出现,表明体内正常的混沌运动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已经使原来的生命混沌上升到另一种病理的混沌了。这表明机体的生命运动已经发生了一个突变、质变。只是机体在这个新的条件下还能够继续生存而已。像室颤那样的新的条件,就无法使生命继续生存。因此,从混沌理论出发,应该对机体进行相应的治疗。而现在的临床治疗则是延误治疗。等待机体进入另一个突变时,即走向死亡时,再给予“治疗”。当然,这时的治疗只是无奈的临终前例行治疗而已。房颤不应单纯视为心脏局部的疾病,应视为机体其它器官疾病在心脏的反映。或机体整体功能状态在心脏的反映。目前,西医临床已经总结出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导致房颤。其它还有:任何原因产生的缺氧、肺拴塞、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部或全身感染、低钾、低血糖、体温过低、电击、过量饮酒、吸烟、忧虑、劳累、情绪紧张、过量服用兴奋剂、喷雾剂、麻醉、一氧化碳中毒、等等。甚至有一种出现在无心脏病和其它疾病证据的,不明原因的房颤,此种房颤称为“孤立性房颤”。(杨菊贤、王福军《实用心律失常学》第219页)陈国伟《现代心脏内科学》第477页,关于饮酒所致房颤写道:近年来由酒精中毒引起的房颤报告较多,多见于青年人,均有周末、年终和新年狂饮史。有人将之命名为:“假日心脏综合症”。所谓“特发性”房颤病例中约15-30%与饮酒有关。从以上引述中可以看出,有这幺多不同的情况都可以引发房颤,说明已经没有什幺特异的原因。同时也使人们相信,某一系统器官的疾病,及全身功能状态改变,确实可能会反映在心脏上。因此,房颤确实应该作为这些症状的监测指针。
二心率变异度HRV
从1903年恩特霍文第一次记录下人体的心电图致今已近一个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心电信号分析处理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由对常见心电图的自动分析,发展到体表多导心电图的描记。及由其逆向求解心肌动作电位激发波前,以及心电图中微电势的分析。如晚电位、高频电位等。近年来“心率变异”HRV,成为心电图信号处理中又一前沿研究热点。心率变异,又称心律波动,指的是连续心跳间瞬间心率的微小涨落或逐拍R波间的微小涨落。在实际分析中是采用R波间期来表示HRV。HRV信号中藴含着有关心血管调节的大量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提取和处理可以定量评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和均衡性及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了对心脏自主神经机理的了解。HRV分析是一种检测自主神经活性的非侵入性的指针,在评价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预测心脏猝死、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经典的体内平衡理论认为,在正常稳定状态下,心血管系统和其它许多生理系统一样,是恒稳的。只有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心率才会变化。事实上,心率受体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且最终通过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来。所以HRV信号中包含了有关心血管系统神经和体液调节作用的大量信息。最近的研究已向一些被长期公认的医学原理提出了挑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健康人的心率既使在静息状态下也非恒定,而是有涨落的。心率变异性过小,反而是生理兵态的表现。健康的年轻人,心率平均大约每分钟60次,但也可能每跳几下其心率改变达每分钟20次之多。而一天中的心率变化,可能从每分钟40次到每分钟180次。人们还发现,正常心跳的动态特性更接近奇异吸引子,而不像真正有规律过程固有的周期性吸引子。
我国学者吕可诚等人测量了若干健康自愿者和心脏病患者的R-R间期序列,绘制出相空间图。从统计上看,健康人相空间轨道图是十分相似的。仅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差别。其特征是,运动轨道十分复杂,它们扭曲缠绕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从计算机绘图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到,运动轨道在某一局部区域旋转若干圈后,突然跳到另一个局部区域,再旋转若干圈后,又跳到其它区域。表面看来没有特定的规律,似乎是混乱的运动,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有丰富的内部层次结构,这反映了心脏的混沌运动具有奇怪吸引子的特征。对于心脏病患者,心脏搏动相空间轨道图虽千差万别,据初步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心率波动较小,即低HRV患者,另一类,心率波动较大,即高HRV患者。研究表明,吸引子的空间范围越小,病情就越严重。如果吸引子收缩到一个点,说明心率近于恒定,病人则已处于高危状态。HRV的增大与窦性心律不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窦性心律不齐是健康人受交感神经付交感神经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正常现象。窦性心律表现的是神经体液调节对心脏的影响,而HRV表现的是心脏自身内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如,同样一个HRV,实际上可以是100次/分的心率,也可以是60次/分的心率。有人分别为健康青年人和老人HRV进行测量并进行对照。其相空间重构图,(即运动轨道立体图)显示,青年人的复杂程度高于老年人。轨道分布面积也大于老年人。表现出混沌吸引子的明显差别。可见,和传统的观点相反,心搏日益增加的规则行为,往往伴随着衰老和疾病。至少在最近半个世纪,医生们都是从已内平衡原理阐述心率波动的:在正常情况下,生理系统的运转都是要尽量降低其内部功能的不稳定性,以保持其恒定。根据该理论,任何生理变化——包括心率——在受到干扰后都会回到其“正常的”状态。体内平衡原理认为,心率的变化仅仅是对环境波动的短暂响应。因此,人们可以有理由地推论:在患病或衰老是,人体就不大可能维持静止是的恒定心率,从而,这是的心率变化大,幅度也会有更大的变化。可是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验观测的结果相悖。研究表明,正常的心脏是一个混沌系统。正常的心电信号具有无可争议的周期性,但仔细分析心电记录的不同部分便会发现,心跳周期的波动和其他许多不规则的现象。如果将一天中正常心率变化记录绘成图,就会发现这种时间序列曲线是凹凸不平,不规则的形状。乍一看似乎是完全随机的。但是,如果按几个不同时间范围来绘出这种变化图,则可以看出心率数据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观察几个小时的时间序列,就会发现一些较快的波动,其范围和顺序看起来有些像原先的时间范围较长的时间序列图。在更短的时间范围内(几分钟),人们可以发现一些更快的波动,它同样类似于最初的时间序列图。不同的时间范围上的心率波动显示出自相似性。这与分形几何的分支情况完全相同。之一发现表明,控制心率的机制可能是处于一种固有的混沌态。换句话说,心率甚至在未受波动的外部刺激作用的情况下也呈现相当大的变化,而不是回复到一种稳定的体内平衡。(这就好比人坐汽车,汽车在公路上走,人在汽车内走。汽车在公路上的速度变化与人在汽车内走动时速度的变化是两回事。植物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像是开汽车,快慢由植物神经决定。而心脏自身也有一个决定心率快慢的机制,这相当于人在车内行走。心脏的自身运动变化是由心脏内部各组织细胞相互关系决定的。)那么,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心率和由神经系统所控制的其他系统会显示出混沌的运动特征呢?答案在于,这种动力学特征具有许多功能上的优点。混沌系统可在范围十分广范的各种条件下工作。因而,它们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使得这些系统可以应付不可预见的多变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突然变化。许多病变显示出日益增强的周期行为,相应的就是变化呈度越来越下降。曾报道一些严重心脏病患者的心搏规律在心脏猝死之前数分钟到数月常常变得比正常的心脏更少变化。在有些病例里是各次心搏间的心率变化总的说来降低了。而在另一些病例里则是出现到度周期性的心率振荡之后心脏就突然停止跳动。(《混沌生物学》第156-166页)
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具有检测HRV功能的心电图机已经越来越多,甚至在条件不算太好的社区医院中都可以见到HRV的测量。现在的问题是,广大医务人员并不了解HRV的内在含义,仅知道可以作为心脏猝死的预报,但与心脏猝死有关的患者毕竟是少数。总之,因为应用范围太狭窄,HRV在临床中实际应用并不多。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医学基本理论造成的。HRV能预告心脏猝死这是临床偶然发现的,属经验性质。按目前现代实验医学理论不能说明HRV的真实意义。因此,也就不知道HRV会有什么临床作用。现在,混沌理论引入医学,发现心脏的运动属典型的混沌运动,而HRV正是心脏混沌运动的监测指标。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HRV的情况,了解心脏功能潜在实力。比如一个心脏病患者虽然临床上并未有心衰表现,但只要HRV数值很小,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患者的心脏已经丧失了任何活动变化的潜力,一旦机体有任何微小的变化,心脏都无法适应,那么患者将随时面临心脏猝死。
这些表明了HRV对评价一个心脏功能时的作用。过去,因没有混沌理论指导,只能按经验,在冠心病这个范围内,在发生过心肌梗塞之后,预测有否猝死的可能。现在,按照混沌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在任何心脏病患者中进行同样的预测。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扩大HRV的使用范围。根据系统理论,在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而且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因此,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功能表现不单是反映了这个子系统自身的功能状况,同时也表现出系统内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情况。即这个子系统的这个功能指标也付反映出其他子系统或系统整体的功能状态。用局部微观功能状态,说明系统整体功能状态的思维方法是典型的还原论。但是,每一个子系统的功能状态与欺子系统及系统整体功能状态“有关”这种思想方法却是系统论的方法。关键是“有关”,而不是“替代”。按照这种系统论的方法,我们认为心脏的功能状态除受心脏自身疾病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机体其他脏器功能状态的影响,或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心脏HRV指标中,不仅反映了心脏的功能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其他脏器的功能状态和系统整体的功能状态。如果患者只患有心脏疾患,或以心脏疾病为主,那这时的HRV可以认为也是主要反映了心脏的功能状态。如果患者原来无心脏疾患,而是因其他疾病就医的,这时的HRV如有变化,就是主要反应了患者原发病的那个脏器的功能变化。或者说,是其他脏器疾病严重情况在心脏方面的影响,通过HRV表现出来。当然最后,不论HRV反映的是哪一个脏器的功能状态,它都同时反映了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这样推理后,我们就可以将心脏HRV做为其他多种疾病进展情况的监测指标。HRV指标,因为有现成的心电图机操作简单,因此可以在临床中广泛普及。关键是要与混沌理论相配合,没有混沌理论指导,HRV就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因此,HRV技术是属于后现代医学的。
三脑涨落图技术——ET
ET技术是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分析脑活动的技术。于原来脑电图的不同在于,ET技术可将接收的脑电波转换成彩色图影,同时ET技术所依据的是后现代科学的混沌理论。通过这个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能从脑电波中分析出更多的信息。ET所成的图像,不是大脑的结构的形态学改变,而是大脑机能的状况的图示。ET所表现的是功能而不是形态。只是它最重要的特点。ET技术是地道的混沌技术,是完全按混沌理论指导,也只能按混沌理论才能理解的技术。
1,脑波的发现
1875年英国生理学家卡顿(Caton)在动物脑记录到生物电。到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贝格尔(Berger)第一次报道人的脑电图。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
2,脑波分析技术现状及脑波研究的困难
脑波的分析是从目视分析方法开始的,而且沿用了几十年之久。有经验的脑电工作者可以现示或笔描的脑电原始曲线中区别几种基本的节律,获得关于脑波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总体印象,并检出一些典型的病理性的波型和某些脑区的一些异常表现。但是,显然这种目视分析方法是比较原始的。计算机出现为脑波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手段。但没有新的基础理论指导,计算机的作用只不过是将目视指标的定量化,精确化。没有对脑电图的作用起本质的改变。脑电波除在癫痫波检测和睡眠监视等方面得到应用外,未能有更多作为。人们的热情在衰落,脑波应用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然而,人们从直觉都可以感觉到,从人脑送出来的电波是如此活跃,如此具有生命力,起伏涨落,无始无终,好像永远在诉说着什么,从人出生的第一天起一直到生命的结束。
3,新的研究动向
人们传统的看法是:脑波只是大脑皮层突触后电位的简单总和,是一种无积极意义的被动现象。正像在泥土路上行驶的汽车扬起一片尘土那样。但是,随着系统理论的出现,在脑波研究中也开始出现系统思想的影响。之一影响的突出事件是1975年弗里曼发表《中枢神经系统的集团活动》一书。他在书中论述了脑整体活动的原理和脑波的意义。他反复强调了不能把脑的功能还原到单个神经元。他认为脑电是脑内集团活动的反映,没个神经元把电信号传递到上千个其他神经元同时,这上千个神经元再传递回来,而后又传递到其他神经元。这样导致产生出一个相互作用的神经元群体。在一个有相互作用的群体与一个无相互作用的集合之间有着明显的,十分重要的区别。无相互作用的集合只能简单地构成一种“平均神经元”,而有相互作用的群体能导致产生整体特性。脑对刺激的反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通常按短时间“刺激-反应”模式进行的研究(例如诱发电位研究),无法反映脑内神经集团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刺激作用下,脑必须发动起来和使系统进入一个新的稳态。而系统一旦进入某种状态,它就促发它自己所特有的活动并持续很长时间。反映外界刺激的脑内集体行为不是只取决于刺激,脑是自组织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因素。因此,脑研究的真正目标在于理解:给予的刺激是如何影响大群神经元的相互作用的?它们的内部活动是如何改变的?它们如何作为一个整体适应环境变化的?刺激不是像亿万个球分头走在神经系统的各个交接站上,而是使一个相互作用的神经系统产生和保持其特有的整体活动图像。刺激能调制和改变这个系统,使它从一种状态演化到另一种整体状态。这就是新与旧的分水岭。关键在于:脑的活动是整体的,复杂的,非线性的,系统的。以感知研究为例,感知不能单靠分析单个神经元特性来理解,像目前神经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微观”研究途径那样。感知是几百万神经元同时的合作活动的结果,它扩布到整个大脑皮层。只有用“宏观”观点才能分离,检测和解释这种全脑性活动。正像在音乐中那样,要抓住某合唱曲之美,只依次去听单个歌唱者是不够的,而必须去听演员们的整体表演,他们之间在音量和速度上都互相响应。
4,纳入“复杂巨系统”研究的轨道
钱学森在了解到弗里曼的工作后认为:“看来知觉不同于感觉,是几百万脑细胞集体协同的结果,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活动。”传统的关于脑波的研究局限于对少数频率的简单分析,属于简单巨系统框架内的研究。弗里曼从宏观角度把全脑活动看作一个统一的正体,并强调和证明了局部和整体的原则区别,反对将脑功能还原到单个神经元。探讨和实验了各种吸引子(平衡态、极限环、混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观察到感知过程中从混沌转向有序存在着某些起选择性作用的优势频率的极限环及特征空间图像等等。所有这些,明显地丰富了脑波研究的内容,可以说是自发地反映了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这就有可能把脑波研究纳入到“复杂巨系统”的框架之中。但是,弗里曼未能触及“复杂巨系统”的核心,即多层次问题。因而,虽然找到了优势频率的决定性作用,却未能进一步揭露这种优势频率的深刻的生理学意义。弗里曼是把脑波作为一个层次的问题来处理的,而脑波的关键信息,却不止在这一个层次上。脑波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局系统,这就后比对一个广播电台的信号只分析其载波层次,就把调制在上面的复杂的语言、音乐等信息都丢失了,而恰恰后者才是所应分析的真正内容。何况脑波的多层次结构之间还有比这更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弗里曼既然未能跳出一个层吃的框框,自然就看不到这种多层次相互作用,也看不到随之而来的很多种类子系统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看不到很多的时空图像及其复杂相互作用,等等。脑和脑波研究的根本出路,在于如实地把它看作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以全新的观点去发掘它的复杂性。
5,脑波非平衡巨涨落
人脑作为复杂巨系统的第一个特征是大量子系统的存在。后者反映在脑波上,就表现为显而易见的涨落现象。涨落亦称“起伏”。由于种种原因,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值通常与其正常值有些偏离。系统要素在其结构中的位置也会有所偏离。一般地说,表征系统某种性质的测度,在任一瞬间的值与其长时间的平均值有某种偏离,这种现象统称为涨落现象。
复杂巨系统中各种运动形式中所表现出的涨落现象,是复杂巨系统中各层次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为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些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完全随机的。因此,所有这些相互作用在系统整体功能所造成的影响,也就成为一种随机涨落的现象。这里的随机有两方面的内涵。一个是时间的随机,一个是相互作用的内容的随机,即我们无法知道谁和谁在什么时间相互作用。具体讲,涨落的出现意味着在体系中的不同地点和不同时刻发生的分子事件之间有着某种长程的相关性。即这些随机事件不论它所发生的层次位置与系统整体功能表现相距多远,都会最终反映在整体机能的改变上。那么反过来,我们就应该可以通过系统整体运动中的某一微小涨落,发现它是由系统某一层次的某一子系统的某种运动引起的。总之,通过系统功能的涨落,可以发现系统深层次子系统的运动公能状态。这个道理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更关键的问题是技术问题。即如何将系统整体功能的某一涨落与子系统的某一运动的改变相联系。这个问题在传统的实验科学领域是无法实现的。这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又一重要成果。,是计算机完成了人类用其他技术手段不能实现的目的。这项工作在ET行业内部,称为“从涨落结构破译生物密码”。这项工作最早是1986年曼德尔(Mandel)完成的。他通过研究,测算出一系列多肽激素的优势峰波长。例如:
肾上腺皮质激素 2.2
降钙素 3.6
生长激素抑制因子 4.0
多肽鸦片类 4.4
神经生长因子 5.0
干扰素 6.6
表皮生长因子 10.0
促黑激素 13.3
这样,利用这些密码,就能测出某一脑区的多肽激素的结构,功能、受体结合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着就为脑内神经化学过程的研究,找到一种实用的方法。传统上,我们无法了解正常生命中大脑中所进行的化学反应。现在,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有哪些物质参加了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这样,就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大脑神经活动的具体化学过程。研究使人们进一步明确:大脑内的各种化学过程,转变成神经细胞中神经介质的量子式释放。这就造成突触后电位的量子化效应。由此产生脑电波。将这些脑电波收集起来就形成ET。ET的最后完成,还需要一种将脑电波的电信号转变成图像的技术。最后的成品就叫作脑涨落图——ET。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就是反过来,通过对涨落图的分析,了解脑内的某种化学过程。
6,ET技术研究现状
应用ET技术可以在脑病研究中对脑功能进行多层次、多指标的扫描,分析其涨落规律、层次结构、优势成分、分支精细结构和特征时空图像,找出全脑功能状态,左右脑关系和特定脑区的功能变化,并反映神经介质的活动。目前已形成30多项分析指标,它以丰富多彩的数据和图象,为脑研究提供了大量新信息,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广范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功能态变化和功能异常的检测中,它补充和超过了其他现代脑病检测手段。尤其是ET系统可与神经化学、特别是神经介质振荡联系起来,这就为一大批与神经化学有关的脑病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ET——脑功能研究新技术》)
如果只将ET技术视为诊断脑病的工具,那就太局限了。而站在传统实验医学的立场,却很可能这样做。其实,大脑作为整个人体系统的中枢调节器官,它的主要机能,它一切生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对全身机能的整合调控。因此,大脑功能变化,更多的是反映机体全身胳系统器官的变化。因此,通过ET我们不仅会进一步了解脑自身的变化,也应该以脑作为中间环节,进一步了解机体全身的功能状态。我们认为,ET是混沌理论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产物,它也会在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后现代理论医学中起重要的作用。
哈哈这个效果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