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於脉 发表于 2006-7-2 23:51:15

思考脉学

思考脉学
篇首语:
            我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医临床医生。
            我的立场:我是一个推崇脉诊的中医,而不是将脉象仅仅视为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尤其不甘心于把脉象视作摆设的现象。我同意四诊合参,但希望
每个人都有所擅长,使用起来要有感觉。这样“四诊”不免要有所侧重,我偏于脉象。
         
            故此提出“思考脉学”。
      
            我的理想:致力于将脉象树立为一门绝学,使之成为临床上非常过硬的东西,从而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中医医生诊断疾病的“金标准”,而毫不逊色于西医的机器。
         我的立心:中医脉象源远流长,跨越千年的历史浮沉,我们有幸接触到了这笔历史财富,不知道网络这种东西可以存在多久?而今将心愿置于此处。希望这种思绪流传下去,能够超越现在的时空。即使逝去多少岁月,无论处在什么时代,思绪的种子总会遇到知音,得到回应,随因缘落地,生根发芽,让中华脉学这一瑰宝万世流传。

关于脉象,我有一个比喻。
我们从井里打水,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器具,打上来的都是水,但是,用不同的诊脉方法,它所提取的脉象信息绝对不一样,甚至形成了不同的脉学流派。就是因为他们针对脉象里海量的生命信息,采用特定的拣择方法之故。所以方法可以有很多,临床上往往采用数种提取方法。盲目的去摸手腕,只能导致茫然,大海捞针难,可是还有个针在等我们,它是目标。脉象中人体生命信息太多了,是个宝库。

蒋新民 发表于 2006-7-3 11:22:56

思考脉学

这是我以前的文拿出同上文就脉诊学的认识来共讨,脉诊学深而难明晰表述、所以使我去探寻另类的转变来发展脉理,因脉理是中医之特征、不等同西医认识,您说呢!


    2004年8月20日的中医药报第5版有篇‘宋正海’先生的文章谈中医、其中讲:“但近百年以近科学观、方法论评价中医科学,以西医规范中医,正促使中医走上一条消亡之路。”说得实际、中肯。现今社会、利益驱动、急功近利…、在竞争的初创阶段、人心浮躁、无所适从,使对祖宗留下的中医、更有拔苗助长之势、再耍弄“包装”之掩耳之朮,中医的发展能如何?
    中医就是中医,就得用纯中医的理法方药来‘悬壶济世’。中医学博大精深不可巧取、没有所谓近路。中西医的结合、是取长补短之结合。各取所长、不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过于牵强。在中医四诊方法上‘切诊’最难,它决定用药施治。若对临症判不准、谈何疗效、谈何发;在‘判’症上应是纯中医的‘判’而不能是中不中、西不西的自圆其说。
    关于用中医理法来做诊断依据的现今手段的许多新产品、因缺乏中医整体的体系或无能力再现这个思维体系,而变得不完整不好用。例如、脉象仪、舌象仪、专家系统…,打着“经络理论”又不能充分体现经络现象的多类近代设备、最后都无功而返,连发明者也将之弃之墙角了。现今社会人们都忙、忙人忙心、坐不住、停不下;若沒有一个即方便省时有效的物件恐怕全得淘汰。人太忙累了,知道健康能长寿、可尽得等病入膏肓成了医院的‘银行’才停下来、感到无奈和脆弱无助。其不知、只有中医才有“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本事。西医也行、但那些复杂的检查、迫于生计也用不起而无可适从。
    我在七十年代为离开插队返京而托人,做为回报给此有权的人用“经络图示仪”的理法、查出他有“癌症”(当时还说不准真正的位置、仅从小肠经井穴的“ π 点 ”为凭)此人乃干部有医疗条件、在查之无大病,“ 癌症 ”现象也就不放心上了。我坚持此点为之连续测查几次、都为“ π 点 ”癌应成立。就算是我们打个赌、这是心里话人家也没把此事当真。我卄多岁仅凭该手小肠经井穴点的失衡‘π’点竟敢如此肯定?其实早在1971年对10例癌症患者的偶然测就发现了“ π ”点现象,这个反应引起了我的重视。事后我还说这个现象是我发现的,应该叫“蒋氏反应点”顺口称之希腊文“π ”点。此后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给我的信中还讲文革时代那敢自称什么“蒋氏反应点”。后来以有无井穴点“ π ”现象来预测‘ 癌 ’早期或说有此苗头还真准。(当然检测仪器不能用别家的了、换了变了就出不来“ π ”现象了)所以那时包括自己、亲朋好友都测查一下、反正不伤筋动骨、检测井穴点有几分钟就行了、没有“ π ”点反映心里踏实。总之这个偶然发现、确成了我研究中医“ 经络现象 ”的动力。一晃卅多年过去了、前文提那干部、那个‘赌’,在我离他半年后、介绍我认识此干部的讲、还真让我言中了、他食道癌逝世了,真是感伤啊!要不是‘赌 ’而及早在看不出病时就重视可能会好些。同时“ π 点 、Q点、 B点、 ”以及以后考查出的 “ P 点 ”均是以穴位穴质量状态而设計的符号、它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之上的产物;老祖宗的“ 经络学说 ”伴随我走到现在体味无穷啊!
    我不好高谈研究,只有能上保父母、中保自己、旁保朋友才是真东西;于是研究推出 《经络图示仪》这是众人拾柴的结果。绝无‘ 包装哗众 ’之卑;用了就知道了。只有经得住时间考验、成为中医发展的武器才不枉费心研究、才能游刃在博大的中医药学的海洋中、获得实惠。《 经络图示仪 》绝非是为商利而为之。卅多年磨一箭、只为研究中医学理找到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若不然近两千多年的中医药宝库挖掘谈何容易。有了利器、能采用现时信息技求;武装了的中医、必将世界发扬光大。
卅多年过去了《 经络图示仪 》形成了完整、补充了四诊八纲的内容、使脉象学的“ 切诊 ”有据可查、切诊功能的作用、能够在《 经络图示仪 》中得到体现和互映;因为它是建立在脉学理法上。中医的理法: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七情六欲;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气血失和及演化出的气血逆变产物的:痰、庳、瘀、郁、痞、滞、上盛下虚、下盛上虚、流注、余毒、湿阻、经气郁滞,血气郁毒、痰核热结、傍流泻泄…等证候;都能因测查点的质态活动信息捕捉、在《 经络图示仪 》的记录分析图上找到疑点而获得有效判别、减少误诊为抓住实质矛盾铺道。这些体会耐推敲研究,没有《 经络图示仪 》的参予、中医不好学、总处在传统医学范畴、尤其“切诊”各说各理、记录难得法、总披着神秘、也只好自生自灭了。现在有了《 经络图示仪 》可就不一样了、你可试试就知道了、並能比我强、有更大发挥、使道路正确越走越宽。因《 经络图示仪 》构成的动态层次判断记录使中医诊断得到完整、使临症施治有的放矢、弹无虚发。恐怕只有《经络图示仪》才能产生出有层次的依据及完全‘ 双盲法 ’的客观指南。这些建立在“ 经络脏象 ”学说的根基、行成的规范、在实践了卅多年中的应用上得到了不断完善、不断使之贴近实用有效方便、这些从《 经络图示仪 》的外观和使用方法的易学性就能看出。
    我总说上苍不负、只要心诚金石为之所开;《 经络图示仪 》外表上看、同近年来为了挖掘商利而打出掛上“ 经络学说 ”制造出许许多多的‘打通经络,利用耳穴或内、外关穴等部位’施上脉冲电流或加磁性或红外线辐射、以及振动负压吸吮等等产品、甚至用网上搜索《经络图示仪》这个词都找出许多张冠李戴的商品推介有同类之豏。太乱了,商利使社会浮躁难免拉大旗。但有“ 识别 ”之法;能够检测出“ 穴质 ”的应用电流诀窍,只有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朮研究所掌握。那种区分不出穴质状态反映、仅停留在穴位特征的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知晓的原理上开发的商品、仅查些平衡高低是不够的、即使搭上现代计算机技朮也难再现中医理法;这些不同的区别,谁实践谁有体会。《经络图示仪》的推出使古人凭借‘四诊、三指禅 ’杏林春暖,悬壶济世能有更大发扬。我看其中医之理法可供后人取之不尽,推出《经络图示仪》仅是一粟。有志研究中医讲究健康孝道不仿试一下;利用《经络图示仪》独有的检测电查下井六穴、看有没有“ π ”点反映或状态跟踪数次比较变化、防微杜渐大有益处。“π”点反映的出现多是萌芽期当然好重视及施冶有针对了;当然此时须多日重复测“π”点消退减弱时也就是胜利之日、这里我绝无戏言。
    现今电脑也很普及了,它接上《经络图示仪》为健康服务、扩大了家里电脑的作用、有了这个《经络图示仪》电脑的配件、其功效就更值了。家庭中不见得非得研究中医、但能有能力使用《经络图示仪》配合电脑测查一下手足井穴点看有无‘ π ’反映心里踏实,尤其步中年;有些小孩子爱流鼻血或发低烧、查测手三焦经井穴和中手指外侧的膈井穴看有何异常、没有“ π 、”或“ q ”点反映就绝不会发生‘白血病’;让心里有底。这都是我经历的;有时慢性病老服药、用此法检测对照药服前、后的图示记录、可排出许多疑惑。
    《经络图示仪》的自我使用,因检测的电流同测点的动态亙扰、对机体有影响、往往使整体生命状态得到良性整序,有健身作用(简称:K.C.F 作用)这些体会以后再谈吧!我常把 “ K.C.F ”作用比成给骑的自行车‘ 拿扰 ’用之省力,这方法很便捷事半功倍。《经络图示仪》小巧好用、又可拆分单独使用“ K.C.F ”功能调治健身、对控制心脑血管病的症候、如;心区不适、头晕血压略不稳、失眠、头胀、以及好胃酸嘈杂都有调治功效;“ K.C.F ”作用雷同古典针灸、不刺肉内、使着方便、有时躺在被窝里时胃不适酸心、不用开灯自已在肚子上的上、下、中脘穴处“ K.C.F ”后就缓解如同给自己针灸、体会太多了、现在《经络图示仪》测头、因‘ K.C.F ’的需要,已经每天使用、成了帮手。

本於脉 发表于 2006-7-3 22:05:07

思考脉学


关于脉象的仪器研究,中医诊断的现代仪器研究,一直以来未见可放置临床普及使用者,望先生做下去,早早形成产品,供广大同道使用。

   
脉象太丰富生动了,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没有任何一种描绘方式能代替手下的感觉。先去感受它,感受他的千差万别,让心空掉,不留一丝成见,让指下的感觉在心中纤毫比具。
   我在此发出“思考脉象”的题目,并且想长期讨论下去,目的是要提供给大家一个诊脉时的思路,和大家共同思考脉学。找到有别于传统的学习脉象的方法。其实象脉经之类的书,实际应该算是脉学的中级读物,而不是入门的东西。
    大家对脉学感到很神奇,但是下手的时候却看轻了它。就是因为对脉象感悟的量不够,导致不了理性认识。
我是山东人,电子邮箱是:tcmwp@163.com
望脉象爱好者不吝赐教,我们共同发掘中医脉象这一瑰宝。

本於脉 发表于 2006-7-19 21:32:15

思考脉学

脉是微观的东西。
   
       脉是微观的东西,似乎像是现在“全息”之类的理论。但我觉得任何理论都不会彻底搞懂脉学的奥秘,在人类没有破解生命现象之前,不要企图脉学首先被突破。我们这些临床医生的艰难探索,是脉学发展的原始动力。
    病人的所苦、其基本状况、脉象、中医医理、治疗方法,这是实践和发展脉学的轴心链条。

蒋新民 发表于 2006-7-20 10:37:21

思考脉学

讲得有品味性、的确如此。
                     蒋新民

本於脉 发表于 2006-7-27 23:27:07

思考脉学


脉象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
      譬如人走路的步态,虽然迈开腿走就是,但一人一个样,公安部门甚至形成了“步态追踪”;还譬如人的口音,南腔北调,同样的话,说出来也不一样,是不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原理却不好懂。说明它们是有深刻道理的。脉象的形成要比口音和步态还复杂。我们要感谢祖先的伟大智慧,是他们发现了脉学的规律,记载下来,流传于后世。
         如何提取出脉象中的生命信息、生理、病理信息,至关重要。
      怎么正确的发展脉学,正确应用脉象里的信息?是应当深思的。

褚怡宝 发表于 2015-1-9 22:18:20

教授的父亲=教父,教授的干爹=教父Ⅱ,教授的丈人=教父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思考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