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懂《本草纲目》的教授们,请不要信口开河
没看懂《本草纲目》的教授们,请不要信口开河!安徽中医学院神农之后
http://blog.sina.com.cn/u/1269655403
近来,张功耀、方舟子等人总是把攻击中医中药的矛头指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其中有大量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借以指责中医中药。如张功耀文《告别中医中药》中有:
污物入药。尽管没有人确证过将狗屎绞汁口服可以“解一切毒”、治疗小儿霍乱、心绞痛、月经不调、发背痈肿等疾病,但《本草纲目》却在兽部第50卷推荐了这样的方剂。〔11〕这样的污物入药在《本草纲目》的“水部”(如磨刀水、三家洗碗水、古冢中水、洗脚水、溺坑水等)、“土部”(如蜣螂转泥、鞋底泥、猪槽垢、香炉灰、粪坑泥、尿坑泥等)、“服器部”(如裹脚布、月经布、内裤、篦梳、炊帚等)各卷中最为多见。
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的药,就是中药?不对!举一个最简单的判别方法,大家可以到中药房中数数药斗数,或记录一下上面的药名,就明白了。中医常用的加上不常用的中药一般不过600味,《本草纲目》有1892味药,就是说其中三分之二的药根本不作为中药使用,也就是说它们实际上不是中药。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医师不会开出药斗中没有的中药,不会让病人拿着方子找不到药的。而张功耀例举的这些东西,在中药房中你根本就找不着。张功耀你根本就不懂中医中药,请你回家问问夫人,她是看着药斗子开药,还是看着《本草纲目》开药的?
这里,我来解释一下李时珍为什么要把这些不是中药的药收入《本草纲目》
《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著作是中医的工具书。古代本草收集药,大凡以往古书上有过的药、民间单方验方的草药尽量收载,无论中医是否习用。一如《现代汉语大词典》收汉字,那上面的许多古汉字今天能认识的人就寥寥无几,除了搞古籍的工作者偶尔查阅一下之外 ,根本就不会再用了。这种求大求全的工具书编纂方法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发展到极致的代表作是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四库全书》。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崇古风最盛行的时代,李时珍能对前人的错误进行部分的修改已是实属不易了。他不是圣人,他只能做到他可以做的事。张教授上面提到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李时珍在编《本草纲目》时只是因为前人说了就得“照例收下”,它们根本就不是中药。
专业的工具书,是本专业工作者使用的书籍,不懂这个专业的人如对它乱加评说,十有八九要闹笑话的。恰如一个ABC还没学几天的人在网上发表对《新英汉词典》批评文章一样,十分滑稽可笑。
过去中医有个习惯,凡中医不用的药都称“草药”。故《本草纲目》中中医习用的五百来味称为“中药”,其余则称为“草药”。古方的情况也一样,中医习用的称为“经方”或“时方”,中医不习用的称为“验方”或“秘方”。中药和经方时方在中医的其它书籍中经常出现,是中医医生们所熟悉的,也是他们常用的;而草药和验方在中医的其它书籍中很少出现,多数中医医生们也只是偶尔在本草上参考一下,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把它用于临床。古本草的这种特点的确给初学中医者和一些对中医感兴趣的外行人造成了许多误解和混乱。也给了像张功耀等的这样一批外行教授瞎胡闹的机会。
但它也有如下的优点:
1、正是由于本草的这种对先前著作一字不落,照抄照搬的收集,确保了许多中医药典籍的传承。如《神农本草》,原书早就失传了,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它绝大部分的内容,就是历代本草一次次的传抄的结果。
2、所有的中药都来自草药,在历史上有许多高明的医生也时有参考本草中的验方草药。但他们会有所选择,比如本草上新近收入的民间草药、新近来自海外的草药;而对本草上连续收载了几百上千年还没有转为中药的草药,他们不会有多大兴趣的。在他们的研究下,一些确有疗效的草药逐步转为中药,这一点对古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有重大意义。如党参、太子参在清代以前只是民间草药,西洋参为舶来品谁都不认识,清代《本草从新》的收载使得它们最终成为重要的中药。
张功耀先生在对古本草知识根本不了解,你这样乱加评价就是不懂装懂误导读者。
我在此教给张功耀教授一个秘诀,你要攻击中医中药,得要找准靶子,即攻击中医的常用中药和常用经方、时方。没事到中药房瞅瞅。别东一榔头西一棒地乱打,以免人家又要笑话你的论述“不值一驳”,或者又要骂出什么“无知者无畏”的难听话来。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文献,没看懂这部巨著的人,请不要信口开河!
没看懂《本草纲目》的教授们,请不要信口开河
让《经络图示仪》捍卫中医、将偏见扫光现在找中医的毛病的学者也参差不齐,有的是数典忘祖、太敷浅。有的是看到局部丑陋而恨铁不成钢。有篇文摘些、以此来让《经络图示仪》捍卫中医、将偏见扫光。摘文用『 』号来标之。
『用中医“神奇”的个案甚至很多“神奇”个案也无法证明中医的科学性。治疗的“有效性”需要采用一整套科学程序的研究来证明,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如方剂等)都是依照传统的疗效说法,而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证明。用了几千年就能认为是有效的吗?何况“有效性”还包括“有效性”的程度、条件、变化规律、稳定性、副作用(长期、短期、急性、慢性)、评价指标等,根本不是中医的感性观察所能胜任的。中医还在执着于自己的那套与现代科学相悖的传统疗效评价方法,足见中医思维的陈旧和封闭。以神奇的个案或许多神奇的个案来说事,是极不严肃的行为。在当代,用现代科学都无法证明和把握的方法来治病,在现代科学、伦理、道德、法制等方面是极其危险的。所以中医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的国度里才能大行其道。』 什么是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绝非是西方文明!『我的文章论述的五个科学学科成立的条件:学科观念的唯物性和学科研究对象、内容的客观性这二点中医大体符合,但也不是完全符合(参见我的文章);而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学科理论的可旁证性和学科理论的可证伪性三点,中医基本不符合。阴阳五行学说及其支配下的中医诊疗方法本质上不是逻辑实证性的理性思维方法论,而主要是“联想类比猜测顿悟”的“连懵带猜”的感性思维方法论。逻辑实证是在“物质”层面进行逻辑证明,而中医对所有较为复杂的现象的观察基本上是不基于“物质”的,而是基于“意识”的,如五脏六腑连中医自己都界定不清楚(我们能说中医的“心”就是指人体解剖学的心脏和大脑吗?),又比如中医的“上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中医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中医如何能够进行逻辑实证(但有的人偏偏认为中医是实的,而且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中医的深刻局限。逻辑实证不是你所说的意思。不能说中医没有一点逻辑(尽管很差),但极度缺乏实证(指研究、观察及其结果)是其致命的弱点。没有实证而又要相信它,必然走向玄学的思维。』极度缺乏实证是由于没有该中医学理品悟、而在用西方的思维套用在中医上。我们推介的《经络图示仪》是以归纳与演译中医的思维理法来补充其不足、让古人也参阅现代技术讲你所诉可能吗! 『几千年来,中医还有“望闻问切”之外的诊断手段么?没有。中医之所以发展不出其它的诊断方法,那是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一起变化都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感觉出来,而这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极其“荒谬”的(这是稍通科学的人都会明白的,但我们的中医人士还要在这一点上纠缠。这让我感慨中医是怎样地“强词夺理”,这已经不是认识能力问题,而是科学态度问题!),但这在中医看来是完全正确的。在这样的中医玄学思维方式中,中医诊断手段的“神化”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玄学提供了将一切事情神秘化的可能性。于是,“气功”、“特异功能”以及“把脉诊百病”、“观舌诊百病”、“看相诊百病”、“耳针治百病”、“足针治百病”等等,对中医来说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中医现今由于党和政府对中医政策的支持以及中医药学界的努力,中医药学科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新药研制、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的标准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其中不乏具有国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但是,总的来看,中医药学科及产业的发展还落后于国家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 中、西医学同属于生命科学范畴,但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的不同,两者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中医药学科的自身特性决定它虽属自然科学门类但又融会了人文哲学的内容。理论框架成型于2500年前的中医学,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思辩的成分远大于实验的成分。它把人放在一个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的非线性复杂的系统之中,考虑多因素致病,并通过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地整体综合调节,维护健康,治疗疾病。这些都与近代科学追求简单、清晰、明了的线性规律格格不入。而循着混沌—复杂—有序的研究方法,中医学重视整体的人,以整体的、动态的、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健康与疾病,无疑更符合生命过程的实际情况,国际医学界也已经开始在传统的健康或不健康两点论理论框架内引入亚健康状态的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医学在模糊科学或混沌科学的范畴内有其先天优势,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中医药这样一个复杂体系进行研究的时候,混沌无序、非对称、非平衡是绝对的,而我们应寻求相对的、线性的、有序的解决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去探索,去创新。《经络图示仪》的应用、使得中医学在模糊科学或混沌科学的范畴可以用《经络图示仪》创建中医的标准规则、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学科理论的可旁证性和学科理论的可证伪性三点达到可操作。也只有采用现代的电子技术才可应运而生……。『至于中药的疗效,我不是要完全否定,而是说,中医对中药疗效的评价方法是不科学的。即使中药这样使用了几千年,疗效这样评价几千年,也不能说中药就是全部有效的和安全的。因为仅凭中医的临床观察(何况是个体临床观察),在现代科学看来不足以能够评价出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遵循一整套科学程序的研究,才能评价。这在现代科学界是一种共识。而中药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逃避这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科学评价方法,有些新药在采用科学评价方法,但由那些在情感上都抵制现代科学的人所做的“科学评价”都是值得怀疑的,而那些老药呢?特别是那些某某老中医献出的“秘方”呢?何况有效和副作用的评价标准(包括衡量客观指标)中医几乎全部是用感觉化指标体系(因为中医几乎没有客观检查方法),加之那种感觉化思维,致使中医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同样是玄学的。』《 经络图示仪 》的案症 客观检查的标准交流性、使中医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有了参照依据!『“中医没有误诊说”同样要从中医(诊断学)方法论上进行认识,中医的玄学方法论为“中医没有误诊说”提供了存在的全部可能性,即使《医古文》记载了再多的“误诊”案例,也无法推翻“中医没有误诊说”,因为玄学本来就可以进行无限解释和任意解释(见前述),哪里有什么“误诊”?换一个医生,换一种说法,《医古文》的“误诊”就会变成“妙诊”,这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不胜枚举。』 『你对科学研究、观察的可重复性和可旁证性的理解也是错误的。重复性是指任何研究者(包括自己)对相同的研究(观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重复进行时都能得出相同的结果的程度;可旁证性是指其它学科也能证明你的结果的正确性,而不能自己一家说了算。中医由于方法论的不精确性、模糊性、笼统性等,其重复性差是极自然的事,而中医的许多所谓的科学性连现代医学都无法证明,哪里还有很好的可旁证性呢?而学科理论的可证伪性也不是你那样的理解。它是指学科具体理论是界定明确性、指标客观性、适用条件严格性的程度,可证伪性的学科其适用性、应变性和包容性都是有限的。因为界定明确、指标客观、适用条件严格,所以理论应用的“错误”也就能够作为“错误”得到证明。而中医由于方法论的性质原因,中医的界定是不明确的、指标常常是非客观的(主要是感觉化的指标),适用条件也是不严格的,以至于中医似乎有无限普适性、应变性和包容性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中医的“错误”常常无法界定,即无法认定是错误,以至于中医似乎永远没有错误,其理论总感到无懈可击,因为它无论怎样说似乎都说得通,就象那个网友举的例子,中医把一个“粟粒型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病人治死了,别人都无法发现中医从诊断到治疗有什么不对。以至于要认定中医的错误,就必须否定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这样中医就不能存在)。这就是中医理论的不可证伪性,而这正是玄学的特征。』这些都是中医需要完善的突破性地改变中医的现状,与时俱进而让现代的先进性的技术来武装中医,《经络图示仪》捍卫中医的实力是源于中医的理法有着2500年的研究智慧功底!也只有站在这个巨匠肩上才能找到解析之法!不信者可试试!参阅一下《经络图示仪》的应用原理 :www.jingluo.cn 将使那些数典忘祖、太敷浅的水平清除、从而品悟出中医文化的广博! 蒋新民 20060106
也是旧文,对中医之争不要只斗口水!中医要求耐心研究才可获得胜利之有用之物! 我了个去,顶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