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药师 发表于 2007-3-18 09:33:45

[原创]十枣汤辨

上周我们开的方剂课,老师就提了一句十枣汤。老师说自己也很奇怪为什么十枣汤要把这三个同样是逐水的药放在一起,老师的治学态度很诚恳,令我敬服。方歌这样说“十枣逐水效力佳,甘遂大戟与芫花”,学生我在下面就犯嘀咕了,怎么可能把芫花排在大戟的后面!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查了《伤寒论》的原文,三味药的排序与方歌所述果然不一样——芫花、甘遂、大戟。
    这样一来,整个方子就明朗了。三味药的确都是逐水,但是立足点不一样。之所以是方而不是药,即是各尽其长,用家师的一句话“阵中之兵,以一当百”!
    就按仲师的排序说吧。芫花,生于春初,春天走的时候也就谢了,所以它得春气之全。其实所谓“得春气之全”的药有的是,可为什么就它是逐水的,原因就在于芫花不仅是得春气,而是藉春气之体以行风化之用,自古有句话叫“风生水起”——风一动,水就走了,所谓子母相随便是。要是粗略的打比方,芫花就好像强力胶,把风和水粘在了一起,风行则水动。
    然后便是甘遂。甘遂是苦寒的药,和甘差得很远,却以此为名。药的味,也是分体用的,甘遂的甘,就在于其能为中土之用,而不是炒菜那个甘。什么叫为中土之用呢,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益土治水。然而这个“益土”可不是水来土淹,那样不但无益反而有损。而是像先圣大禹一样,开经引渠,因势利导,这样人不治水水自安了。挖条水渠出来,就是甘遂。
    最后就是大戟了,大戟归根结底就是泻肝气。“实则泄其子”,大戟厉害的地方就是在这里,能通过泻肝气,把肾水都泻掉了。之前怀疑药排序错了,就是在这里产生的疑问,大戟都已经把水泻了,干嘛还用芫花引动风木呢?
    三味药的确都逐水,但是走的路不一样,十枣汤,说十枣阵也不为过吧。先用芫花把水木抱在一起,一动俱动;再用甘遂疏通水渠,保障道路畅通无阻;最后用大戟在风木上做番文章。就好比打枪,先装子弹,再调整弹道,最后扣扳机,各有各的用意,顺序是断不能乱的。
    以前和我姐讨论过十枣汤为什么用枣不用甘草,有人觉得是因为避讳十八反,学生个人的看法倒是有所不同。仲师在别的方子如甘草半夏汤也曾甘草甘遂同用,怎么就不避讳十八反了呢?《本经》明言了十八反不假,可他也没说反就不用啊!恰恰很多时候,病邪在里面拒不出战,正要在自己阵里先“反”一下,以诱敌出击。甘草甘遂同用,即取其相战之意!
    各种果类里面,大枣是很难榨出汁的,它对水天生有一种挽留的力量,古人的话叫缓阴。要知用兵最忌破釜沉舟自断后路,在这里用大枣,实为古圣苦心。
   

蒋新民 发表于 2007-3-18 20:19:38

[原创]十枣汤辨

这种认识中药的方法、如:大戟了,大戟归根结底就是泻肝气。“实则泄其子”,大戟厉害的地方就是在这里,能通过泻肝气,把肾水都泻掉了。之前怀疑药排序错了,就是在这里产生的疑问,大戟都已经把水泻了,干嘛还用芫花引动风木呢?应以近代对药物的理化来分析。同中医认识用经络测图方式进行药服前后的药作用经络状态变化进行对比很能理解中药的归经和四气五味的思辨表述的完整和实用!用经络图示仪简而耐推敲,有助中医入门和提高!

蒋新民 发表于 2007-3-27 15:40:47

[原创]十枣汤辨

要重视中药的副作用、以及我国种中药材为小利、犯罪也耍农药害人害己!我有个旧文多说几句:                标准化让中医立足世界
                              蒋新民    3/25/2007
讨论文用『 』 符号标之: 这些使我发议论的网文如下:
前些时候,国内热播的电视剧《大宅门》燃起了国人对中华传统医药的兴趣,但与此同时,因为在纯中药中添加西药成分而造成大规模中毒的“梅花K”黄柏胶囊事件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医药标准的关注。在美国,中医药同样因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详细的成分而被强令标明“含毒”’。
 缺乏标准寸步难行、标准化中医立足世界
 去年6月份,在旧金山地区经营中药材批发业务的“国盛行”公司被控其经营的中药产品中含有铅、砷、汞等超标的重金属。因“国盛行”’输了官司,加州政府 进而规定,从今年9月1日起,所有在加州销售的110种中药和中成药产品都必须标明“含毒”。不久前,美国还规定进口人参农药残留不得超过0.005毫克 /公斤,和上面提到的中药标准一样,这实际上基本扼杀了人参的进口和销售。这些规定使中医药在美国市场的处境雪上加霜。
 目前,中医药在美国市 场是“拿到了出生证,却拿不到身份证”。中医药进入美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美国现有中医师1.3万多人,42个州已经将中医药及针灸合法化,6个州 正在立法。但奋斗了100多年后,中医药仍难以走出唐人街,走出华人圈,根本的症结还是由于没有一套“合理、规范、独立”的中医药鉴定标准。
 以前,很多在美国的中医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中医药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君臣使佐”,学问全在经验和感觉,很难订立标准。但在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西方社会,没有一个合理的量化标准就寸步难行。『 推介经络图示仪的测图方式可使中医的理法有中医的合理实验解释的标准。』
 和中药的命运类似,中医在美国的处境也是“挣扎在社会的边缘“。在旧金山,一位在国内小有名气的老中医曾感慨地说:“眼下,我成了一个按摩师和中药零售商了。”许多人到中医诊所是因为腰酸背痛想找人按摩一下,临走再买点中药,如此而已。
 更严重的,中医和中药都没有进入美国的主流保险市场。85%的美国人有医疗保险,进不了保险领域就等于进不去美国每年1万亿美元的医疗市场。也有一些保 险公司将部分中医药纳入保险范围,但条件极其苛刻,形同剥削。例如,洛杉机一家保险公司制定的中医诊疗费标准为每次26美元,中医诊断一次病人至少需要半 个小时,再加上中药的费用,这种费用标准简直跟义务服务差不多。但苦于病人太少,很多中医师还是得加入这些保险公司
  以美国当地市场上常见的 两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和“毛冬青药丸”为例,乌鸡白凤丸的含铅量是每公斤0.93毫克,一个成年人一天吃两次,每次一粒,每粒重6克,那么每天的铅摄 入量是0.011毫克;毛冬青药丸的含铅量是每公斤0.59毫克,一日三次,每次三粒,每粒重0.5克,那么每天的铅摄入量是 0.0027毫克。都高于 上述标准,属于要贴警告标签之列。『假如两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和“毛冬青药丸”有了进行筛选药效作用的经络测图的佐证说明就避免了以那种简单仅凭化学方式来宣判中药和认识中药!明确的中药质检标准应该由中医药的理法来说明,新技术能让中药标准化但绝不是西医学的理法,中药复方的产生是依靠中医学的体系、以前提出的以增强人体自愈能力的《 K C F 反馈养生 》的理论支持也是以中医针灸术的脏象经络的传统基石为根本变通而来,那种世界上只有一个医学体系是数典忘祖的无知,用西医的还原论方式是不能够有合理认识的。祥情可:www.jingluo.cn    有专栏介绍』
  另外,7月1 日起中国开始实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其中对铅的含量标准规定为每公斤小于5毫克,砷的含量为每公斤小于2毫克汞的含量为每公斤0.2毫 克,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标准接近或一致。就是说,只要不是遭遇过于严苛的标准,符合这一标准的中药材和中成药可以进入大多数国际市场。中医药的发展还需 要其它方面明细标准的配合。
『我认为中医药的方法和认识不可分割、所谓明细标准应该是以康复机体的正常态为根本。中药复方的历史形成也是有效者存。判别方法用经络测图的叠加分析方式来判定是最简便和易辯的。例如对于西医称之的癌症、西医认为放、化疗是癌症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案,但是: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损害正常组织的治疗方法不是最佳疗法;在目前的条件下放、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中医疗法可以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强化放、化疗疗效;祖国医学亟待完善自己的、独立的癌症治疗体系为患者负责。在西医能够证实放、化疗具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情形下,建议患者西医为主、中医扶助的治疗方案;以医学工作者的良知,与“确保治愈”,“短期见效”的伪劣中医进行不懈的斗争,不允许这些骗子毁损中医的声誉。在中医与癌症的斗争中,临床工作者、理论工作者、 当密切配合。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国医药学应该在人类与癌症的斗争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医为仁术”,“仁者爱人”医学思想的传人,我们不以今天无法根治癌症为耻;我们以不思进取,伪造科学实验数据者为仇敌!许多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在得到些疗效之后,终难免遭受放疗化疗的致命副作用。从原理上说,放疗化疗是有一定道理的,它要把坏的除掉。可是经过大量的病例证明,不少医生处方的正确度、实施处方的手段和设备的精准度、实施者的技术素质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讲都还达不到临床应用的水平,而且参差难测,搞不好放疗化疗即成为苛刑,为一除千,使患者正气殆尽,悔之晚矣。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中药诊疗手段成熟可靠,扶正祛邪,可以救治此类患者。所见所闻甚多。正当有 鼓吹要废止中医药之际,提醒之,愿那些暂时有恙的人早日康复!这也是些网文的共识。在发挥中医药的极致发挥上有了《经络图示仪》的测图分析把关、可使中医在亙动了解中有章可寻。患者在应用【K C F 反馈养生】 中主动激发生命的自愈力将有助康复!我过去有篇“亡魂”申斥“癌治”的悲哀网文可参阅』一
  很多人都认为到国际市场上寻找一席之地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道路之一。但是,在从未走过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不容易,需要的不仅是决心和勇气,还需要技巧和谋略。到底怎样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找一席之地呢?记者采访了两个成功的案例,一个是把中药打入他国,一个是在他国办起中医院。听听他们的老总现身说法,也许对那些想走出去却还未能走出去的医院与医药企业能有所启发。
三九集团早在几年前就把发展目光转向了海外。三年前,三九开始进军日本市场。日本的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比中国的大,差不多在二三十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也比中国大得多。主要是日本政府批了260个汉方药等的处方药和250个汉方的非处方药。
三九进入日本市场的第一阶段主要采取以健康食品方式,包括与日本最大的连锁企业合作。后来它们发现了东亚制药厂。这个厂有80年历史,在此期间,审报了130多种汉方的非处方药,“这是它最值钱的部分。”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说。东亚制药厂因为管理等原因,并没有做大。2002年的营业额约有3000万美元,利润有300万美元。三九通过其香港公司的一系列资本运作最终持有其51%的股权并在今年7月兼并了它。这种兼并结果是其名称改为三九集团东亚制药株式会社。今后它生产的药品将打上三九牌。这就是说,三九通过兼并在日本 拥有了130多种汉方非处方药品产品,拥有了一个制药厂。赵新先说,今年10月份后,在日本的主流药厂、药店等都会有三九牌的药品上市。这次兼并事件在日本、在中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赵新先这样评价这次兼并的意义:第一,三九打开了世界最保守的市场,完成了中药进入世界市场关键的一步,或者说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中药历史上,其意义如同“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一样。”第二,三九不是用一个中药一个中药申报这种方式打进去的,而是靠资本运营这种当前跨国集团打入国际市场最主要的方式打进去的。第三,三九会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向世界医药主流市场进军。在这个平台上进军世界医药市场比用中国这个平台要容易得多,方便得多。北京东直门医院:到德国办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副院长陈立新说,他们之所以在1991年时就把中医院办到德国去,是因为他们看中了这里的中医优势:德国的植物药历史悠久,与中药在某些方面很像似,在植物药的产销方面居世界前列。据当地有关机构调查,52%的德国人使用过中药。中医的针灸在当地小有名气,目前有5万医师 从事此项工作,占全德国医生的1/6。此外,中医医疗机构也有不少。他们与德国企业合办的魁茨江中医院,是德国第一家中医医院。医院设施完善,环境比较好,处在著名的旅游区。有82张床位,全部采用中医治疗。这是中国以外惟一一家由保险公司全额支付费用的中医院。医院1991年建成 后,从没有空过床,最火的时候需要1年半到2年前预定,现在也需要半年。10多年间,医院每年要收治1000多个病人,据德国有关部门统计,总体的主证治疗有效率在80%左右,显效率是50%多,出院时的满意率为50%多。一个病人临出院时送一块匾:西医20年没治好我的病,而中医给了我帮助。医院10年庆祝仪式搞得很隆重,一些德国知名大学及国内不少团体参加。中国驻德大使说,此医院为中医在欧洲发展的重要基地。德国有关政府官员认为,这是德国与外国合作办医疗机构的成功范例之一。就这样,魁茨江中医院在要求非常严格的德国利用合法的方式站稳了脚。
共同体验:中医药的劣势与优势 陈立新说,在德国办中医院的10多年中,感受很多,印象深刻的是德方对中药材的进口检查严格,差一点都不行。我们的某一种药材从来没合格过,因为国内对此没有检验。国外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我们不太注意,一些重金属严重超标。另外,一些中药的成分不符合药检要求,不让使用。从1991到2000年,在德国的魁茨江中医院共被检查了1634种中药材,总合格率为12%;2000年时合格率为37%,2001年检查290多种,合格率为13%。对这一点,赵新先也有同样感受。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向日本市场进军的风风雨雨中,最薄弱的环节可能就属原料。而原料的最薄弱之处在于药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国外对此非常在意,一次不合格可能招致全面封杀。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差异及利益冲突,也导致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困难重重。陈立新说,中医学在西方还属于非主流医学,是替代医学,目前在德国,西医仍是主流医学。中医在德国传播的主要障碍有两个,一是医疗保险制度,这项制度有一些细目,必须进入到此细目的才能享受医疗保险费用。目前,有部分医疗保险公司已将针灸纳入了付保项目。最主要的障碍还是经济和医药市场方面的原因,如果针灸能放开,今后中药中成药也有可能放开,这样每年将会挤占9亿欧元的西药市场。 据陈介绍,2000年7月时德国曾对中医能否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进行过激烈争论,但结果仍是没有纳入医疗保险。针灸收费相对于当地的医疗收费仍是较低的,一些私人医保公司开始鼓励病人采用它,以降低保费。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是两位老总都认为,中医药目前面临很大的机遇,全球中药市场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中药在全球市场占5%左右的份额,而且很大一部分是以原材料形式出口,所以中药在国际市场潜力很大。
从总的趋势看,中医的前景是不错的。世界正在启动传统医学,世界贸易组织高级官员曾说要把传统医学作为知识产权协议有关会议的主题,中国应该在这方面做点文章,使中医药相关知识成为WTO知识产权保护的对象。
中国医药企业如何在海外发展?赵新先的看法是:一、海外发展中医要集团化,但集团化的含义是由企业来做,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大多由政府、个人、院校来做。只有企业做才是产业化方式。第二是选择连锁化这种最佳的经营模式和方式。第三就是要服务化。千万不要把药作为主要方式。以为健康服务作为主要方式,门槛很低,也容易被市场接受。第四点是个性化,要有自己的特色。陈立新认为,中国中医药市场对外放开后,应考虑如何合理使用技术壁垒保护中医药。第二提高我们产品的竞争力。要注意提高中药材质量。另外,要注意统一步调,杜绝内耗,共同发展。一个药品,大家互相降价,造成自身损失。在国外开办医院方面,大家也不要互相不良竞争,给外国人可乘之机,这家价格高,他谈着谈着不谈找另外一家中国医院合作。再者,注重文化渗透。要想让外国人完完全全理解中医是很难的,中医是与很多文化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在德国的一些大学如海德堡大学已开设了一些中医课程及一些道教课程,这是个好苗头。加强高等交流。一些德国的中医药会议,都是德国人在讲,很少有中国人参加。他们说针灸不好或者中医药不好,到底是针灸不好还是他们没有掌握此项技术?没有中国人出来讲。所以我们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会技术,懂交流。
  “别再对中药研制大肆进行商业炒作了!这对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走向国际主流市场徒劳无益。”上海医药工 业研究院研究员李惠庭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陶建生等沪上的多名中药学专家都呼吁,“商业炒作也许可以帮助某种药物占领国内市场,但是‘炒’不出中药现代化的。不如多花些经费放到科研上,脚踏实地做研究。”
  李惠庭研究员说,当人们在为我国终于有两种中成药--银杏颗粒和丹参滴丸获得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可以进入美国进行Ⅱ期临床试验而喜不自胜,鼓吹“中药从此敲开了美国大门”时,殊不知那只是个“炒作光环下的肥皂泡”而已。
   一位曾在FDA工作过的华裔科学家肖先生证实了李研究员的告诫。他反映,当初这两种中药申请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时,将适应症定为“预防和治疗心绞痛”。 他说,这其实很不明智。因为FDA对治疗心绞痛有固定的试验方案。要验证药物有疗效,就得进行破坏性试验。即对有心率失常等典型症状的病人停止其他治疗, 服用送验药品,以观测疗效。药品送验方必须与保险公司。患者签订协议,一旦发生不测,患者将获得巨额赔偿。由于企业不想花掉上千万美元,这两种中药至今没 有在美国进行过一例临床试验。李惠庭研究员疑惑不解:“真不知‘中药打开了美国国门’的报道从何而来?”
  据悉;目前天士力集团还在为它的丹参 滴丸赴美临床试验方案进行论证。而上海杏灵药业的母公司--上海医药集团的一位知情人士说,杏灵药业也只是将它研制的银杏颗粒向FDA申报了一下,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去美国开展实质性临床试验。他认为,在将中药当作化学药来进行检测的现有标准下,这两种中药根本不可能通过FDA审批,进入美国市人场。 “FDA允许中药到美国进行临床试验本身已是中药开拓国际市场的一大成功,至于更好的结果,在现有标准下还不可能有,浮夸也无用。”
  李惠庭研究员同时指出,中药现代化已被列入“十五”期间医药行业的重点工程,现在尤其要避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他举例,仅银杏药一项,国内最多时有生产企业 200多家,产品都是清一色的原料药,科研水平自然上不去。结果,德国、法国的银杏制剂不仅占领了国际市场,且已进入国内市场,对本土的银杏药形成了压力。他强调,中药现代化还是要从《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提高制备工艺等方面一步步抓起。“所谓的大干快上哪能加速中药现代化?!”
  “不要神化外国的标准,不要以为中药现代化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陶建生教授呼吁,在中药受到欧、美市场的频频封杀之时,尤其不能惟“洋”是取。他认为,复方不是中药的末路,而是中药的希望所在。
   陶教授说,现在,许多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美国一制定“植物药在美国上市批准法”,就有人认为中药进军国际市场大有希望了,而欧洲一提出“中药致肾 病”,就有人说传统中药走到了末路。“我们什么时候能够主动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在看来,这对于中药现代化太重要了。”
  这位一辈子从事 中药研究的专家说,中药能不能进入国际市场实际上取决于标准。美国FDA只认数据,对于中药成分是什么,含量是多少,发生作用的机理是什么都要搞得一清二 楚,而对于中国人延用了几千年的中医理论和人体试验却置之不理。他指出,不久前,欧洲提出“中药致肾病”,并借此封杀中药,其实是对中医、中药理论的隔膜与蔑视。用于减肥和治疗皮肤病的木通等植物药,的确对肾脏有毒副作用,但只要运用复方,增加解毒成分,便不成问题。植物药的副作用丝毫不能说明中药的不科学,而是恰恰反证了讲究辨证关系的中药复方之重要。
  他说,考验一种药品能否服用,无非看两点:一是疗效,一是安全。如果真的有一种单味药或成药,虽不能对其作定量分析,但的确能对某种沉疴马上见效的话,中药疗效自然就有了说服力。问题是,至今我们还拿不出一种这样的药。他告诫,在这种情况下, 千万不能神化FDA,惟美国的标准是从!“不能一味模仿别人,要坚持复方的路子,这是我们中药的优势。”他指出,欧美的植物药不考虑配伍,只讲单方,从天然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这只是中药发展的一种途径,但绝对不是惟一途径。而讲究平衡的用药理念正是中医药之长,关键是要改进提取手段,提高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分离技术,做好剂型。这样,呈现中药让人信服的疗效就有了物质基础,中药进军国际市场也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
『我在《 经络图示仪》拓展中医立足世界规化提示文中讲过:“西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得以繁荣。而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像西医那样有研究仪器的支持,大量的诊断、理论认识、治疗方式等还停留于人工阶段。近些年来,先进的技术也开始走人中医学科领域,如数据库技术用于分析中医药信息,图像技术应用于中医临床诊断仪器研究。中医药科学仪器的发明和应用.体现了中医药学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它为中医药学科工作提供了可以量化的技术设备,在中医诊断学方面,可使诊断依据客观化”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现已着手开发第二代经络图示仪、将使技术和使用效果上更得以提高。让中医学因有了、让《经络图示仪》建立中医学初级标准的时机在因颁布了 “ (中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 証的分类与代码”时的条件中能够得以充分完善。在中医病证的分类与代码的描述过程中、使以纯中医病证语言描述,更有效地排除西医还原论的干扰,经络图示分析将给上述更清析的图示表达。使对号入座有了场所,中医的国际化发展将有根基!第二代经络图示仪 将有更贴近应用的图示仪的指标。其可重复性地条件有了更好标递。这对于开发中药复方的规律掌握和最终标准的形成有了基石、坚持复方的路子是中药优势也能最好地保存中医、使中医药效益最大化!减弱中医被边缘化、让中医学子因经络图示仪的介入中医的现代化、将有更多研究内容不负学子研发!』

云山药师 发表于 2007-5-5 17:54:43

[原创]十枣汤辨

补尾:学生得自己打自己的脸了。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十枣汤为什么叫十枣汤而非大戟芫花甘遂汤?
    后来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觉得有必要说出来。前一阵我母亲的甲亢犯了,而且十几年没有发病,突然就加重了。请教了恩师大体思路,自己拟了张方子,其中重用了青黛。三副药之后基本症状都没有了,却每晚睡觉之前都身体抽搐。后来师父告诉我,重用青黛没错,但是由于我的量过了,以致于都替病人代劳了,那么病人的元气呢?学生于是才明白了恩师以前就告诉我的“中医不是治病,而是全生。”我们其实做不了什么,主要还是依靠病人。这么简单的道理,才明白,惭愧。
    回头再看看十枣汤,本经讲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合百药”。原来十枣汤就是在做这些事,那三味药,都是开路啊。
    以前由于认识浅薄给大家带来的不便,在此道歉了!

蒋新民 发表于 2007-5-11 19:30:08

[原创]十枣汤辨

“中医不是治病,而是全生。”方成无药!中药复方配伍以改变了原单味药!这和美术调色是一个理、剂量很奥妙!

ihzwt 发表于 2015-3-21 22:04:04

乌溜溜的黑野猪和你的小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十枣汤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