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久宁膏”一个真实的传奇[广告传奇]
三百年“久宁膏”一个真实的传奇(六)第十六回久宁膏走出家门贺尔康蓄势待发
此时,“养蜂大王”贺天振,名声大振。他不仅蜂养得好,还会用“祖传秘方”为蜂群治病,使蜂群数量剧增,生命力旺盛,蜜产量迅速提高,很多乡亲羡慕不已,纷纷前来加盟。
天振是个本分人,从生活的最底层摸爬滚打出来,虽然自家富裕了,仍然不忘带动父老乡亲们也过上好日子。所以,他更加繁忙,既要照料自己的蜂群,又要帮助乡亲养蜂。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承包了集体蜂场。然后,他相继带出了100多户养蜂专业户。流淌的“蜜河”给山乡带来了甜蜜的生活。
为了让大家在市场大潮中立住脚,让金沙江畔的蜂蜜成为一个不倒的品牌,他把“徒弟”们联合起来,办起了养蜂联合体,形成合力,共同闯市场。
贺天振因此两度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
这期间,蜂场的养蜂人经常会看见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来采些蜂王浆,带些蜂蜜,又走了。后来才知道,他就是绥江水泥厂建筑工地上年龄最大的建筑工人贺明哲。他采取蜂王浆、蜂蜜,是为了调配祖传秘方“贺尔康·久宁膏”。
此时的贺天振,凭着年富力强,加上养蜂业务繁忙,居然把自家传承了300年的宝贝仅仅当作“蜂药”看待,除了用于蜜蜂饲养,没有想得太多。正宗的“贺尔康·久宁膏”也只是贺明哲老人自己用用而已。
一个冬天,蜂场的母狗下了一窝崽。这些柔嫩的小生命给蜂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但是,小狗们的悲剧很快发生了。
小生命出生的第三天,狗妈妈因为错吃了鼠药毒死的老鼠,死了。面对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养蜂人们束手无策。
小狗在寒风中哼哼唧唧,听来很是心酸。
这时,有人提议道:“贺场长,调点久宁膏试试看。”
配方不全的“久宁膏”再次派上用场。一勺一勺甜甜的药汁喂进小狗的嘴巴。
“贺尔康·久宁膏”的奇迹再一次发生在乌蒙山深处。身处严寒季节,小狗不仅一个不少地存活了下来,而且长得毛光水滑,虎虎生风。
但是,除了为挽救小狗而高兴以外,贺场长依然是贺场长,养着他的蜂,管理着他的企业,随着四季更迭,大江南北放蜂,源源不断输出优质蜂蜜。
他至此没有想过,是否应该和父亲商量商量,掂量掂量祖传秘方的分量,放眼看看它的市场前景。
他没有想。蜜蜂已经给贺家带来了甜蜜的生活。贺家已经列入水富县第一批“万元户”。贺家已经在80年代初就搬出太平,进县城建起了五层楼的洋房,开起了当地第一个私人旅社。贺家在新时期显示出了生活的富足。
期间,昭通地区行署一位副专员分享了贺明哲的“贺尔康·久宁膏”后,满怀热情动员贺家开发“贺尔康·久宁膏”,天振没有介意;水富县县长、副县长前来做工作,畅谈“贺尔康·久宁膏”的市场前景,天振没有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谁在想“贺尔康·久宁膏”?
县政协副主席贺明哲老人在想。有时,他想得睡不着觉。
因为他的身体已经成为“贺尔康·久宁膏”神奇的标志,讨要“贺尔康·久宁膏”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他实在招架不住了。他得想点办法,让更多人享用贺氏家族秘方,自己也开创一片新天地。
同时,老人心里也很矛盾,作为贺氏家族传世秘方的继承者,他到底该不该恪守“秘方概不外传、只能作为家族内部保健”的传统?
没有人能告诉他,只有他自己能够做主。
思前想后,老人以家庭小作坊形式开始尝试。找几个罐头瓶,一勺一勺地“灌装”,数量不多,前来购买的人却络绎不绝。小作坊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即使在这时候,父亲的劳作仍然被贺天振这个金沙江畔最大的蜂场老板,看作小打小闹。他不断供应原料,任由老人倒腾,却不过多过问———反正蜂场收入足以维持家里的一切开支,他不指望老人的作坊会为家里创造什么财富。
“发展了蜜蜂,挽救了小狗,我当然知道久宁膏好,但要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事业来做,我没想过。”谈起“贺尔康·久宁膏”的历史,今天的“贺尔康”董事长、总经理贺天振这样告诉记者。他对自己没有及时支持父亲、做大“贺尔康·久宁膏”有些歉疚。
一位老奶奶的出现使得贺天振的思想有了动摇,为“贺尔康·久宁膏”改变“小打小闹”的局面、走出贺氏家族、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十七回天地人和兴伟业夕阳灿烂满天红
那个老奶奶在一步一步地走来,穿着绣花的小鞋。
那个老奶奶在一步一步地走来,拐杖点击陡峭的山道。
她跨过川滇交界,从宜宾屏山县出发,朝大名鼎鼎的金沙江蜜蜂养殖场走来。停停歇歇,她走了3天。
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蜂场的狗叫了起来。贺天振出去一看,只见一个老人站在外面,往手上吐点口水,用手指疏理有些凌乱的白发。见天振出来,她疲惫的脸上多了几分激动。
“你就是贺场长吗?”老人说。
“是的,我是。”天振答道。“老人家,您从哪点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老人说,听说水富县贺家有一种药,想来为孙女讨点。因为家里太困难,孩子的父亲外出打工,从脚手架上跌下来,残了。媳妇过不下去,走了。正在读书的孙女患了肝炎,实在没有办法,听说贺家300年祖传秘方可以医治肝炎,就来了。
天振一听,顿时觉得不对劲。 “大妈,您老人家搞错了。” “搞错了?” “错了,您找的是我父亲,他不在这里。他在水富县城。”
老人嘴巴微张,却说不出话来,表情显得很痛苦。最后她说道:“反正找到你们家人了,你给我一点就行了。”
说着,从怀里掏出10元钱来。
天振哭笑不得,不知老人怎么把他给蜜蜂治病的“贺尔康·久宁膏”与父亲真正的“贺尔康·久宁膏”混在一起,走了这么多冤枉路。他安排老人吃好饭,安慰她,明天一大早就亲自送她进县城去找父亲,拿真正的“贺尔康·久宁膏”。
后来,老人又来过一次,不是到蜂场,而是到县城,感谢贺明哲父子,感谢他们不收一分钱,送了3罐头瓶“贺尔康·久宁膏”给她,孙女的病好了。肺部受伤严重的儿子也吃了点,咳嗽减少了,想吃饭了。天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想起,老母亲曾经也是患了肝炎,面黄肌瘦,非常虚弱,幸好父亲回家,调制了“贺尔康·久宁膏”服用,也好了。几百年来,“久宁膏”本就是一个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秘方。
现在,每当贺天振出现在新闻媒体上的时候,昆明便会有老百姓脱口而出:“嗨,这个贺天振不就是以前在年货街上卖蜂蜜的那个贺老板吗?”
答案是肯定的。这个贺天振就是曾经在昆明年货街上叫卖上好蜂蜜的贺天振。所以,金沙江蜂场的老主顾们如今只买老牌“贺尔康”蜂蜜,很大程度上是那段时间结下的缘分。
在贺天振带着蜂场的员工们跑各大小药厂推销蜂蜜、在街头巷尾沿街叫卖的那段时间,国际蜂蜜市场风起云涌。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也让天振明白了出售原材料的脆弱性。蜂产品有待深加工。
中国是世界上的养蜂大国,更是蜂蜜出口大国。云南省的蜂蜜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80年代初,面对火爆的蜂蜜市场,河南某县制作了很多假蜂蜜,抛向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市场联合抵制中国蜂蜜。
蜂蜜市场一片风声鹤唳。
天振的蜂场,蜂蜜源源不断地涌出,但外贸不收,供销社不要,土产部门拒绝,上千吨蜂蜜没有了出路,养蜂联合体岌岌可危。1985年,1千克白糖价格为1.2元,1千克蜂蜜价格为0.8元,最低卖到0.5元。蜂蜜价好时,曾经为5元1千克。
祸不单行。天振的蜂场最风光时,买了东风大卡车运输蜂蜜。但是,卡车连连翻车,车毁人亡,运外省外的货被人诈骗,官司缠身,使得举步维艰的蜂场雪上加霜。
而且,坠入低谷的贺天振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蜂场长期给省外一家著名的饮料厂供应蜂蜜做原料,产品卖到云南市场,身价百倍。这是为什么?
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让贺天振彻底把自己的后半生押到“贺尔康·久宁膏”上。
一天,一个名叫张正洪的青年来到蜂场,请求在蜂场工作。这位来自永善县细沙乡的青年,家里非常困难。贺场长把他留了下来。
第三天,小伙子随卡车搬运蜂场,转往蜜源更好的地方。晚上,满载蜜蜂的卡车翻了,翻入小江河桥下,驾驶员不幸遇难,张正洪身受重伤。满车的蜜蜂与卡车一起,彻底葬送在河水中。
张正洪肝脏破裂,被紧急送到昆明一家大医院抢救。
但是,任凭医生们如何努力,折腾了3个多月,伤者仍然没有脱离危险,完全靠输血治疗来维持生命。肝脏和脾脏严重感染,每天流着浓水,天振一家爱莫能助。
一纸病危通知书下到家属手里。
无望的家属只得请贺家找车把病人送回家。天振媳妇杨丰佑看着年仅20岁的小伙子即将走完短暂的人生路,考虑到要走700多公里的路,路上不可能输液、输血了,悲伤之余,不忘找了6个1升装的饮料瓶,灌满“贺尔康·久宁膏”,请护送的人随时调点水,喂喂病人。
这一举动完全是出于人性的考虑,万万不是救命的。把病人送到家后,蜂场把伤者的安葬费等一次性理赔给了张家,请张家全权处理。此后半年里,20岁的张正洪成了贺天振一家和养蜂人们悲伤的纪念。一旦说起他短暂的生命,大家都会湿了眼眶,只得以“人死了,不会复生,想开点吧”之类的话语相互安慰。
由于需要了结交通事故善后处理问题,交警部门需要有关死者情况证明材料,第二年8月,蜂场的人带着有关部门人员到了张正洪家。
一进张家,蜂场的人吓出一身冷汗。半年前“死”去的张正洪,此时正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回来。
张正洪“死而复生”,让贺天振再也不愿等下去了。
90年代初,贺天振离开与他朝夕相处的小蜜蜂,把蜂场的主要工作交给他人,回到父亲身边。
在组建贺尔康保健品有限公司、把老人的“久宁膏”作坊改造为一个现代化工厂时,贺天振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个家族式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但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贺明哲提出,以他严谨的思维、对贺尔康事业的决心、对贺尔康保健品基地的宏伟构想,可以亲任贺尔康保健食品厂厂长。
贺家人全力以赴开展现代化的“贺尔康”事业。
第十八回鲜汁天麻获专利传世秘方闯市场
深秋,贺天振回到绥江县高寒山区三星坝,当年的情景重现眼前。那是10多年以前,他和养蜂的伙伴前来考察蜜源,只见满山的野花在浓浓的秋意中绽放。紫红色的鸡胯胯花香意正浓。擦地而生的山葫豆花遍地开放,米黄色的碎花特别香,香味传得很远。一串串白色的花朵挂在五倍子树上……
山还是那座山,花还是那些花。
蜂场的工人们又要回到这里来放秋蜜了。不知王大爹和王大妈是否健在?
那年,来放秋花的时候,遇上了王大爹、王大妈,他们苗寨历来有养蜂历史,但管理不善,仅仅把蜜蜂关进树洞就等着采蜜,其他一概让它们自生自灭。养蜂专家贺天振给他们传授了很多养蜂技术,70多岁的王大爹看这年轻人特别实在,又懂技术,于是结为至交。
一天,秋阳当顶,虽然在山区,也是大汗淋漓。
这时,王大爹拿起碗、勺子出去了。天振问:“大爹,要做什么?” 老人说:“捞点蜜给你们吃吃。”
天振:“大爹,别客气了,我们有的是蜂蜜。”
老人:“我的蜜你没吃过。”
“到底是什么蜜?我看看。”天天振说着站了起来。
“来嘛。”老人指指锄头说,“带上它。”
天振莫名其妙地扛上锄头,跟着王大爹走到屋外,来到一棵树下。心想老人可能要挖地里的蜂,掏蜜给客人们吃。
王大爹挥起锄头。几锄头下去,一个罐口露了出来,是一只陶罐。罐口用几层扇粑叶密封着。
吹吹泥土,揭开扇粑叶,一股浓郁的“牛尿味”扑鼻而来。 “埋了一年多了,尝尝。”大爹说。
粘稠的蜂蜜一进嘴,一阵凉意瞬间传遍全身,顿觉神清气爽,热的感觉渐渐远去。
“大爹,这蜜里怎么有牛尿味?” “牛尿味?这才是正宗的天麻味。”
原来如此。
老人告诉他,蜂蜜里放的是鲜天麻。“牛尿味”越浓,越是好东西。
天振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放蜂蜜,有什么用处。老人毫无保留地告诉天振,这是这一带苗家人的保健良方,制作简单方便,吃了消炎提神,强筋壮力,好睡觉,特别解暑。
每年,苗家人上山挖野生天麻,有的天麻被挖烂了,就把它拿回家来洗干净,放进陶罐里,割一块蜂蜜放进去,用扇粑叶盖好密封。一年半载后,挖出来吃,清热解毒。
遗憾的是,当时天振没有想到这方子可以用到“久宁膏”里面,反而觉得自家的300年秘方没有什么了不起。
现在,贺氏掌门人不这么想了。他专门上苗山,就是为了落实新鲜天麻蜜的制作方法。
让贺天振大为高兴的是,王大爹仍然健在,年近90依然上山放牛。忘年交一见面,自是一番鲜天麻蜜待客,鲜天麻蜜的整个制作过程又讲解了一遍。
接着,天振又考察了大凉山彝族地区,彝族同胞也用同样的方法制作鲜天麻蜜,招待贵客。
天振一回家,就把蜂蜜、蜂王浆、虫草等,与鲜天麻提取液一起,配以“久宁膏”秘方,制作出新的“久宁膏”来,取名“天麻王浆花粉蜜”。
后来,天振又与父亲一起,从新鲜的三七中提取鲜液,与改进后的“久宁膏”配伍,使“久宁膏”不断完善。
据科学检测,新鲜天麻富含钾元素、天然钙、天然硫磺酸等,钾元素可以强化心脏功能,使血液呈碱性,消除血液中的胆固醇,降血脂;天然钙容易被人体吸收,可以增强记忆,有镇痛作用;天然硫磺酸的最大作用是促进大脑发育,保护神经系统。
在传统的天麻制作工艺中,采取蒸煮、烘烤等方式制作成品。然而,上述几种成分在高温中散失较大,鲜天麻提取液的优势很快就被消费者看到了,由此改进配制出来的“久宁膏”,营养与药物相互渗透,迅速成为省内外、尤其是海外华人中渴望健康的人们追逐的对象。
前面说过,贺明哲老人制作“久宁膏”,一直是手工作坊式的运作。不仅产品供不应求,而且距离现代企业形象太远。与那些大规模生产的品牌简直无法相比。
天振说,既然300多年的秘方都已经拿出来了,决定要大干一场,就应该申报批文,名正言顺,创出名牌来。
一家人达成共识,决定立即申报“健”字号批文,为打市场、创名牌构建坚实的基础。首先,他们决定注册“贺尔康”。
“贺尔康”,就是恭贺、祝贺您健康,既把姓氏融进了品牌,又揭示了品牌的含义。
1993年,国家商标局对“贺尔康”予以注册。“久宁膏”有了名正言顺的牌子。
准备在中国保健事业大展宏图的贺天振明白,目前国际国内市场只知道天麻是一种绿色的天然保健品,但它含有哪些具体药用成分、营养价值,却知之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告诉人家“久宁膏”神奇效用,是不可能取得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必须借助科学手段,与科研单位联合,拿出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来。
为此,贺尔康公司主动找到中国中医大学、云南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检所、云南省卫生防疫站、昆明医学院、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请求技术支持。
专家们对开发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情有独钟。他们佩服贺家人的胆魄,纷纷予以支持,很快拿出了相关的科研报告。
1995年,已经80多岁的贺明哲老人再次带上“乌蒙山鲜汁天麻蜜”飞赴北京,参加中国科技交易会。在这个会上,来自云南的“乌蒙山鲜汁天麻蜜”一举夺得金奖,在中国蜂产品加工界爆了一个大冷门。
也就是在这次会上,贺明哲老人看中了一台台湾生产的冷压浓缩机,经过仔细考查,他当场拍板,果断地买下了这台机器,运回水富。这台机器为日后贺家开始现代化的贺尔康“久宁膏”规模生产开了一个头……
贺尔康成为云南首家向国家卫生部申报保健食品的企业。
在云南省卫生厅的主持下,由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检所、昆明医学院、省人民医院及其他各大医院通力合作,通过药理试验、临床试验、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贺尔康鲜天麻蜜膏药品(复合剂型)效果和安全性、可靠性,比其他成名的对照药品效果更为理想。且功效超出了预定范围。不仅适用于失眠、神衰,而且还对老年痴呆和肝、肾、心脑血管等数十种人体疾病,有很强的预防、保健、康复功能。建议推广使用。
省卫生厅、省防疫站对贺尔康(复合剂型)保健食品进行了毒理学完全性评价,结论是该产品无毒、安全。
随后,省卫生厅还对其进行了卫生学全营养分析,对产品的稳定性作了检验报告。1997年3月27日,卫生厅主持召开了云南省保健品专家评审会,数十位专家审议通过了省卫生防疫站的送审报告,审议结论为:
贺尔康(复合剂型)保健食品具有增强人体免疫调节功能,安全无毒、无副作用,集滋补、营养、保健、食疗为一体。
紧接着,卫生部指定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农业部蜂产品检测中心等权威机构对贺尔康(复合剂型)保健食品进行检测,得出了与省内检测结果相一致的结论。
“贺尔康”完成了艰难的申报过程,完成了科学严格的功能性试验、毒理试验、卫生学稳定试验等……
站在贺尔康保健品生产基地,望着正在这30亩土地上兴建的上万平方米厂房,想着3000多万元的基础投资,在奔流不息的金沙江畔,渐渐托起一座宏伟的现代企业,92岁的老厂长与他的儿子贺天振勾画着开发绿色产业的蓝图,撰写贺氏家族新的传奇。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号召,长江上游要实行退耕还林,培育生态产业,天然药材、山花蜜源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水富,自然要成为一个聚宝盆。乌蒙山、大凉山一带有十几个县盛产天麻、虫草等名贵药材,他们只需要半天路程,就可以把原料送到水富生产基地。
这里还是吸收大西北蜂产品原料进行深加工的基地。
基地建好,“贺尔康·久宁膏”就可以凭借自身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运用高新技术,联合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不断开发新产品,为香港等地提供高规格、高质量的药材半成品。
贺家人相信,依靠政策,依靠各级党委政府,走科技创新的路子,推陈出新,实现产销联合、科企联合、企业与企业合作,适当时候引进外资,完全可以使贺尔康成为云南绿色生物产业中的支柱。
李绍明 徐晓梅 沈向兴 (云南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