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趋势
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趋势
蒋新民10/29/2006
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如何? 我的帮腔用『 』标之。
陈可冀:
国际上发展趋势是这样的:在全球来说,因为对传统医学认识不够,不太认识它,因此更多的比较重视现代医学。在中西医结合这一环节,中国做得比较多,印度也做得比较多。1981年我到印度去,参观了十几个以传统医学为主的医院。那时候,他们就在搞印度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他们国家也有国家级的结合医学方面的杂志,印度的卫生部长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杂志。
美国跟欧洲现在也比较重视。美国现在大概有十几家大学,建立了这种研究传统医学的类似“中西医结合中心”。但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美国直到1994年才有国际性的结合医学杂志出版,杂志报道一些他们在这方面的进展。在这方面,他们比较重视天然药的研究,也重视针灸的研究和镇痛的研究。但要联系到中医这么个丰富的内涵研究,还差的很远。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因为美国人对我们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可,例如科学性的认可程度还有距离。他认识也不够,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懂中医。像我们学中医学了几十年,我们对中医是有感情的,我们认为中医是很了不起的,很美丽的,我们往往要为之而动情的。但外国人就不一定,他们很现实,能治病,可重复,我就承认。例如开发一个药物到能够运用到治病中去,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我们开发一个药要八年到十年,我们最近开发了一个药,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现在才准备生产。因此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要求你解决问题,他比较实际。从这方面比,当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有距离。
帮腔:『 对中医是有感情不能解决中医之现状、学中医学了几十年都比不过小岁数的西医得势得财。也得想一想?为什么!! 』
主持人:
当前,包括未来这50年,我们国家中西医结合研究应该关注哪些重点领域?
陈可冀:
我觉得疗效是值得我们多加注意的问题。医学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疗效还是最主要的。第二,要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还有就是它的作用原理,这是应该进行很好研究的,因为你如果不很好地研究,还是一笔糊涂帐,糊里糊涂的不知道怎么个道理,这怎能被国际上所接受呢?针刺治疗为什么被国际上所接受,很快得到立法并推广,我想主要是提高疗效并探究了其作用原理的缘故。特别是西方医学,如果它的治疗效果不好,而我们有办法,就更好了。因此,一个是提高疗效,一个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这两个。
帮腔:『 针刺治疗为什么被国际上所接受?神奇的疗效只是表面。据此探寻也为强其西医,绝不会以此来圆中医理法。故为此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以研究针刺治疗之开源头而演化出中医四診新技术——《经络图示仪》的测图来补中医诊断技术之瓶颈、为提高疗效并探究方药与临床案例,为汇总分析提供手段。口水争斗会淹死中医。』
主持人:
不久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作了一份有关结合医学这方面的调查报告,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陈可冀:
我们于2002年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一个任务,这个课题就是结合医学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这个课题的负责人是我,当时我们从发出的调查问卷中收回12000多份。国家要求我们弄清楚这个问题,来做了一些调查。这个调查分了好多方面,一个就是公众的认同程度。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公众到底怎么认同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在我们全社会,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认同的。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现,大约70%~80%的人喜欢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疾病。这个调查是比较全面的,比如说广东省中医院,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医院,他一天的门诊量将近一万人,而且管理得有条不紊,老百姓愿意有病到这儿来。
主持人:
以下一些网友有问题要问陈院士。
网友:
尊敬的陈先生,有一个报道是关于您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香山科学会议上说,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精粹,提高诊疗效果。您眼中的中医药精粹都有哪些,他们与西医的哪些东西可以结合在一起,怎样结合?
陈可冀:
中医的精粹有这么几方面,一是中医对一些病的临床疗效。第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的理论很多我们现在还不太理解,因为它所说的词汇比较古老,比较生涩,不容易被大家所理解,但实际上他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怎么还原成现代的语言和理论,被大家所接受,这也是我们的工作--继承和发扬。
网友:
陈先生,您认为,持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医生,应该是以中医的理论来分析西医的问题呢,还是以西医的理论来分析中医的问题呢?
陈可冀:
我觉得都可以用,但是可能有不同。每个临床医生的经验不一样,所接触到的病人也不一样。病人到你这里,到中西医结合医生这里来看,常常是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单纯的中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希望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最好是以中医的思路为主,以中医的角度想办法,同时采用一些西医的角度来考虑。比如治疗高血压病,我们一方面考虑到病人的整体症状,用中医的一些辨证方法来确定他是什么病,采用中医的方法来治疗,也考虑到他血压高是包括哪些因素,现代的理念用什么方式更好,结合起来来考虑,我们常常是这样子的,不是单纯的,有交叉,所以跟传统的中医有点不同,跟单纯的西医也不一样。
帮腔:『 绝不是都可以!持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医生,应该是以中医的理论来分析西医的问题。必不可免中医理法方药学之灵魂来结合实际审视西法、变形为中医理数、方可扬中医之长。大家都知道目前的中医是注重定性而缺乏定量。从历史传承而来的传统思维所构建的中医理论,无论其对人的生理认识、病因病机的认识或者对病机、病证的认识,都是停留在文字表述上,这种思维现状所产生的结果必然是定性充分而定量不足。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对疾病的诊断和辨证分析方面,临床医生只能根据病人症状、体征等主观病理现象,进行“形而上”的思维,确定“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再结合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确定其相应的病变(抽象而非具体)部位,于是确立病性,确定病位,病人所患何“证”也就确定了,至于是否需要客观的数字指标也不是很重要的,(造成了很多的中医师不习惯开检查),临床中医师也就可以据此而立法、处方、遣药了。显然现在这种临床模式使中医也只能根据病人主观感觉以及病人的舌象、脉象对疗效进行判定,其结果也只能是定性而非定量。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现在只有定性而缺乏定量的学科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 www.jingluo.cn 有该方面文可阅。在四诊的应用上《 经络图示仪 》的参与将促进改变定性充分而定量不足的现状,从而加强了以中医理法来融洽西医理法的提升为中医的血肉促进改革和发展、沒发展继承是空话。』
网友:
在不同的文化间,如何能使一个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是怎样培养起来的,是先从中医入手还是先从西医入手,而中医和西医两者对病人理解是不一样的,怎样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人体观和病理观?
陈可冀:
你这个题目问了很多问题,关于中西医结合很多问题几乎都问了。问题是这样的,作为学生,我觉得从中医开始或者从西医开始都可以,从现代医学来说,你刚才说解剖学、病理学这个也是需要的,中西医结合医生来说也要有所偏重。有的人知识偏向于中医,有的偏向于西医,还是有不同的,我们培养研究生也是这样,有的医生偏向于临床型的,有的偏向于研究型的,这个是允许的,有不同的类型,但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生,希望他中西医这两门的知识都很扎实,知识面都很广,这是一个问题。
网友:
怎样建立一个中西医结合的人体观和病理观呢?
陈可冀:
我认为,既从中医的角度,也从西医的角度认识它,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新的理念。这还不够,我们怎么把两者结合,微观跟宏观,整体跟局部结合起来,现在有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工作量很重的,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说中医的脾,它可能包括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消化道、内分泌素,这些知识跟中医的知识怎么融合,这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多,需要联系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的结构,这些认识需要很多学科很多知识去整合,需要相当的时间,需要不同学科的人一起来工作,来合作。
帮腔:『 有网文讲: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方法和步骤都要清晰化、规范化,西医的治疗就比较系统、清晰、规范,有剂量的限制,时间的要求,观察指标规范。相对我们中医就比较混乱、模糊、欠规范,比如辩证,每个人的认识角度不同,个体化很明显,处方用药也混乱。一张处方需要几味药,一味药份量多大,随意的很,这些都是中医目前的现状,反映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处方不清晰、欠规范。《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已经说的明确,治疗疾病除了分清阴阳外,还要采用与疾病相适应的方法(术)和具体需要的数(剂量、包数、天数、时间、穴位数等等)。但是我们现在在这方面没有系统化、规范化,使人感觉随意,也让外人感觉混乱,不规范。要改变这个现状,要有关部门统一抓,进行探讨验证,最后建立中医规范的治疗体系,才可能使中医进入现代化的行列。目前有半数癌症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其5年生存率不足25%;规范的中西医的治疗体系和建立疗效评估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若了仅用某点有效时的药物、如灵芝、灵芝孢子、或再加以其它有补益的中药、如参芪、枸杞等复方制剂,用此来高呼抗癌之风是极不严肃地。缺乏细节的辨证、缺乏比较系统、清晰、规范,有剂量的限制,时间的要求,观察指标规范的结果,使如灵芝、灵芝孢子类的好药失去光彩!是人之过。强调用《经络图示仪》的测图来监测用药的意义也是补救之法。以中药理法推介之药、仅用西医的理法分析缺用《经络图示仪》的测图来诠释往往排除异己削弱中药精华。』
网友:
我是一名正在经历临床实习阶段的中医院学生,我所学习的医院里,西医大夫不用懂中医就能治病,中医大夫必须要懂西医,中医用西医的诊断方法作为望闻问切的补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诊疗,而西医大夫很少以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参与到他们的诊疗过程当中,这对中西医结合事业有什么影响?现在总是说中医界山头林立,壁垒森严,中西医结合怎样在现有的中医和西医两个阵营里走下去,还是独辟蹊径,单独培养人走中西医结合的第三条道路呢?
陈可冀:
我想西医开中医方子,没有学过中医,就根本不是一个中医,他开方子是作为一个药来开的,不要把他看成一个中医,不是那么回事。对于学习中医,有条件的西医学些更好,西医转而从事中医药工作的,更要求他学的。对这方面的要求,中医和西医还是有区别的,这是一个问题。我觉得中西医结合是吸取中西医两者的优势,叫做优势互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们两个优势来做。中西医结合应该是取中西医的长处,优势互补,实际上是另外一条路。我们取这个优势,取那个优势,就可以做出很多成绩。所以中西医结合实际上是另辟一条路。
网友:
在学术界一直有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观点和讨论,争议也特别多,陈院士你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和思考?
陈可冀:
任何学科都需要现代化,现代医学已经很进步了,但是也还要现代化,中医药也要现代化。我们国家提倡与时俱进,中医药在历史上也是与时俱进,也是不断的现代化的,我们今天也应该要现代化,所以在这方面,可能中医界或者是中西医结合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拒绝进来,说现代化就把中医变了,我觉得这个顾虑太不必要了,包括中西医结合也是这样,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就西化了,我觉得我们要的是吸收长处,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还有点不同,还有区别,中西医结合更重视跟现代医学跟传统医药的结合。中医药现代化面更广一点,他希望,比如说现代科学技术,包括数学物理,或者化学,或者天文学跟中医药结合,总而言之,我觉得中医药现代化,是历史潮流,是趋势,这个机遇非常好,中西医结合也是这样的,实际上也是机遇很好,历史上给我们创造了,有中医又有西医,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性的机缘,让中西医互相有机会互补,为人民的健康做贡献,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的医学是非常精彩的!
帮腔:『由于中医从理论到辩证施治用药,自从明末清初以来就没有新的进展和变化,还是主观的模糊的模式在运作。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客观化、具体化的诊断体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没有清晰的、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以致出现对疾病认识的混乱、模糊,就是从一个疾病的治疗看,可以出现辩证施治完全不同现象。从数学原理,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是最短的,就是说辩证施治只有一个是最恰当的。由于中医的理论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基础上的,受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的影响,中医师是主要发挥个人的哲学思维进行疾病分析的医学理论,整个中医界没有进行诊断的统一化、客观化、具体化探索,所以辩证有经络辩证、脏腑辩证、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等,都是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造成了现代的中医没有自己的客观化、具体化、特色化的诊断体系和指标。推介《经络图示仪》是实现中医客观化、具体化最简便的方法。利用经络现象的皮肤穴区的物理反映。归纳演译出有理论、有自己的诊断标准,从而解决在他人看来就是混乱的科学现状……。中医目前就是这样的现状。这样的现状肯定会影响中医的进步和发展,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要进行专题的研究,取得整个中医界的认同,同时取得西医的认同,使人民知道中医是科学的,现代的。从这点看中医也是要进行思想开放,进行改革开放,兼容现代的科学技术,现代的医学理论来充实。一旦有了现代的、客观的、特色的、具体的诊断体系,就可以使中医跟上形势,与时俱进,踏上现代化的步骤。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抛砖引玉、为中医尽力,唤起同仁们支持! 』
网友:
中医药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外国人一般都对中医药特别感兴趣,很多人用“amazing”这个词来形容它的神奇,事实上中医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推广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以英国为例,这两年来,临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想请问陈院士,咱们国家的中医药在对外推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中医药自身也存在着疗效不稳定,可重复性差,如何规避一下这方面的缺点,以便在世界上更好地发扬光大?
陈可冀:
所以中医药方面,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化的工作,我刚才说可重复性的工作,非常重要,可重复得出来。中医在这方面有一些很难做的,中医很强调辨辩证,根据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处方不一样,需要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这方面多做努力,怎么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之下,怎么样能够相对的能确定下来,能够总结出规律性比较强的经验,供大家用,这就比较好。所以国际上也做了一些天然药的工作,比如说银杏叶,银杏就是白果,银杏叶治疗心血管病,痴呆,他做的比较深,里面有什么成份,黄酮和内酯,比例如何,做好制剂,什么情况下有效,治疗什么病,他做的比较扎实,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所以像这些问题,要引起注意。我们中国的在这方面最近一些年还是有进步,有很大的改善了,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是还是不够,所以我想这是非常本质的问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能够使得我们中医对外交流能够影响更好一些。
帮腔:『 目前仅“北京晚报”每天不解余力地刊出中医治疗疑难问题病的大篇带有广告味的介绍特色门诊刊面挺多、读了以后很激动、中医真行!那么多顽症都败在中医脚下了……。在介绍语言上用了许多新名词、即唬人也显现代化。也都好说:纯中药…、特效等。什么、几十年的咳喘治好了…、我国治泌尿顽疾取得成功、腰椎突出卧床数年如今爬香山看红叶、活心肽成功分解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痛风奇药、治脉管炎、某推广、无创植入治疝气、随治随走……、治心脏病天然蒙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灵芝、灵芝抗癌、抗癌明星如何说……,唉,全在中医圈子赚味心钱!果真其中医之奇效方,就应总结出规律性比较强的经验、做好制剂,做好中医必然的理论解释。使中医对外交流能够影响好些。万不可强拉现代或造些新词便是新中医。 』
值得警惕:《评价》表面的中西医结合,实际是中医西化
1 数量的结合
做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人,中医出身可以,西医出身也可以;只要在一个人身上有两种医学知识就是做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人。在疾病的治疗中,以中药为主加一点西药可以,一西医为主加一点中药也可以,只要在治疗中同时应用了两种药就是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这是一种把中西医学知识在一个病人身上简单的相加;是把中西两种药在治疗中简单的相加。基本上可以说是典型的机械论思想方法。科学技术含量非常底。
2 中医和西医没有在理论方面进行本质的交流与融合
对中医是“要尊重传统医学的理论跟思维原则”;对西医是“也要参照现代医学的模式”总的说就是“西方医学很好,但是它不是什么都好”, “中医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是中医也不能包治百病”。两面讨好,谁也不得罪。
3 坚持机械论的可重复性原理
在中药的研究和制造方面,“要在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可重复性等这方面做很多科学研究,比如说我们的很多中药,它有一个采集时间、产地、炮制方法等讲究,中西医结合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提出一些科学的依据,保证质量和疗效”
4 没有系统论知识
当主持人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进展,我们如何考虑运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方法,推进我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应该谈中医与系统论科学的关系,而陈可冀院士回答中只是说:
“应该与当代科技进步交叉,比如说基因组学的发展,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发展等等”。
帮腔:『 “应该与当代科技进步交叉,比如说基因组学的发展,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发展等等” 中医的前途是光明的,结合《经络图示仪》的测图来应用临床或研究或探寻古典医案的内容、把中医的眼界拉在科研的角度将会居高临下地认识:“天人合一” 之大统! 』
看了楼主的帖子,让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的顶了说的好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