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子的传说
相思子的传说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但王维所说的“红豆”是指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而中药“红豆”是指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也称“赤小豆”。
~~~~~~~~~~~~~~~~~~~~~~
相思豆
【来源】本品为蝶形花科植物相思子Abrus precatorius Linn.的干燥成熟种子。分布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性味】辛、苦、平。有毒。
【功用】通窍,吐风痰,拔毒,排脓,杀虫。用于风痰,瘴疟,头痛,虫积。外用治疥疮,顽癣,头虱,常用量7~14粒,一般不宜内服。外用适量。
(出处: 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 第一册)
【注意】相思子不是中药红豆
赤小豆,又名红豆、红小豆、赤豆、朱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的成熟种子,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夏秋荚果成熟时采收,晒干,收集种子备用。中医认为,赤豆性味甘、酸、平,归心、脾、小肠经,有健脾益气、利水除湿、解毒排脓之功。本品甘能补睥,性善下行而利水,为滋养性食疗佳品,对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困等,疗效甚佳。《神农本草经》言其“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及肌胀满”。《食疗本草》言其“甚冶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来源有二,功效应用大致相同,赤小豆偏凉,药用力优;赤豆甘平略偏于补,多当食物。现在二者已混用。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俗称“红豆”,辛、苦、平,有大毒,与赤小豆不可混用,以免中毒。
要挑熟女,裙子好揪。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一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