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岐黄子前辈《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的整理
目录
一、伤寒、温病类医案
(一)太阳表实证
(二)阳虚伤寒
(三)郁寒发热证
(四)阳明热病传少阳证
(五)太少两感证
(六)伤寒戴阳证
(七)风温
(八)春温
(九)暑温
(十)暑湿
(十一)暑秽
(十二)湿温
(十三)湿热
(十四)伏暑
(十五)风暑
(十六)秋燥
(十六)冬温
(十八)温疫诸证
二、内科杂病类医案
(一)感冒
(二)内伤发热(高热)
(三)内伤发热(低热)
(四)咳嗽
(五)喘证
(六)痰饮
(七)肺痈
(八)肺痨
(九)虚损
(十)衄血
(十一)咳血
(十二)吐血
(十三)便血
(十四)蓄血证
(十五)惊悸、怔忡
(十六)不寐
(十七)癫痫
(十八)中风
(十九)偏风
(二十)眩晕
(二十一)厥证
(二十二)肢厥
(二十三)痹证
(二十四)热痹
(二十五)血痹
(二十六)痿证附:重症肌无力
(二十七)奔豚气
(二十八)反胃
(二十九)呃逆
(三十)呕吐
(三十一)泄泻
(三十二)痢疾
(三十三)便秘
(三十四)黄疸
(三十五)黑疸
(三十六)痞块
(三十六)水肿
(三十八)阳萎
(三十九)阳强
(四十) 癃闭
(四十一)五淋
(四十二)头痛
(四十二)胸痛
(四十四)胃痛
(四十五)腹痛
(四十六)胁痛
(四十六)肝着
(四十八)鼓胀
(四十九)消渴
(五十)疟疾
(五十一)颤抖、震颤
(五十二)无脉症
(五十三)盗汗
(五十四)无汗症
(五十五)夜游症
三、妇产科病类医案
(一)月经先期、后期
(二)痛经
(三)经闭
(四)崩漏
(五)其他月经病
(六)带下
(七)恶阻
(八)妊娠感冒
(九)胎漏、胎动不安、滑胎
(十)子肿
(十一)子喑
(十二)胎水肿满
(十三)子痫前驱出血
(十四)流产后出血
(十五)产后晕厥
(十六)产后狂躁
(十七)产后发痉
(十八)产后发热
(十九)产后血痹
(二十)产后癃闭
(二十一)不孕
(二十二)症瘕积聚
(二十三)妇人脏躁
(二十四)妇人缩阴证
(二十五)阴挺
四、儿科病类医案
(一)小儿伤风
(二)小儿肺炎
(三)顿咳
(四)麻疹
(五)小儿风温
(六)小儿湿温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八)脊髓灰质炎
(九)小儿痢疾
(十)小儿咽白喉
(十一)丹痧
(十二)惊风
(十二)疳积
(十四)小儿吐泻
(十五)小儿黄疸
(十六)小儿肝昏迷
(十七)小儿肾炎
(十八)尿频
(十九)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十)小儿白血病
(二十一)过敏性紫癜
(二十二)血友病
(二十三)解颅
(二十四)小儿癫痫
五、外科、皮肤科病类医案
(一)颈痈
(二)子痈
(三)臀痈
(四)疔疮
(五)夭疽
(六)背疽
(七)骨结核
(八)瘿瘤
(九)瘰疡
(十)痄腮、发颐
(十一)噎膈
(十二)乳痈
(十三)乳癖
(十四)乳疬
(十五)乳痨
(十六)肠痈
(十七)肝痈
(十八)肾痈
(十九)胆囊炎
(二十)胆结石
(二十一)输尿管结石
(二十二)慢性前列腺炎
(二十三)臁疮
(二十四)脱疽
(二十五)破伤风
(二十六)静脉炎
(二十七)手术后合并症
(二十八)天疱疮
(二十九)丹毒
(三十)蛇窜疮
(三十一)湿疹
(三十二)风癣
(三十三)白疕风
(三十四)白癜风
(三十五)扁平苔癣
(三十六)玫瑰糠疹
(三十七)瓜藤缠
(三十八)硬皮病
(三十九)红斑性狼疮
六、五官、口腔病类医案
(一)凝脂翳
(二)花翳白陷
(三)瞳神干缺
(四)视瞻昏渺
(五)暴盲
(六)青风内障
(七)枣花翳内障
(八)鼻鼽
(九)鼻衄
(十)鼻渊
(十一)脓耳
(十二)耳聋
(十三)眩晕
(十四)乳蛾
(十五)喉痧
(十六)喉痈
(十七)白喉
(十八)梅核气
(十九)口臭
(二十)口疮
(二十一)声带麻痹
对岐黄子前辈《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的整理
(一)感冒例一 薛XX,男,60岁,初诊日期:1963年3月 8日。
感冒两周,尚发烧,鼻塞流涕,咳嗽,咽痒且痛,大便于燥,小便正常。脉浮微数,舌淡苔白黄腻。属感冒夹湿,治宜疏解。
方药:
苏叶4.5克 杏仁6克 桔梗3克 炒枳壳3克 前胡3克 制香附3克 陈皮3克 炒莱菔子4.5克 薄荷(后下)3克 荆芥3克 甘草1.5克 葱白(后下)3寸
3月16日(二诊):体温正常,咳嗽已止,咽已不痛痒,鼻塞减轻,流黄粘鼻涕,大便软,量少。脉浮滑,秽苔未净。病势虽减,外邪未尽,治宜疏解,兼理肠胃。方药如下:
苏叶6克 杏仁6克 桔梗3克 炒枳壳4.5克 前胡3克 制香附4.5克 陈皮3克 炒莱菔子4.5克 僵蚕4.5克 炒神曲6克 甘草1.5克 豆豉9克 葱白(后下)3寸
4月2日(三诊):药后鼻塞减,不流涕,食纳尚可,腹胀,大便不畅量少。脉沉滑,秽苔未尽。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治宜和脾消滞,清利湿热。方药如下:
炒苍术6克 厚朴6克 陈皮4.5克 炙甘草1.5克法半夏6克 蕾香梗6克 槟榔4.5克 炒枳实3克 大黄(另包后下)3克 神曲(炒)6克 生姜3片
继用香砂平胃丸3袋,早晚各服6克,白开水下,调理而愈。
(《蒲辅周医疗经验》)
例二曹X,男。
形寒骨楚,风寒束干太阳之表,腠理不得疏泄也。不更衣七日,仲景有桂枝汤加大黄之例,今师其意。
方药:
川桂枝3克(后下)生麻黄3克 蔓荆子3克 羌活9克 生锦纹3克(挫细末分吞)郁李仁12克 杏仁泥18克 晚蚕砂9克(包)粉甘草3克
(《章次公医案》)
例三
朱XX,体赢弱,素有遗精病,昨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兔风寒侵袭,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而微热,身胀腰瘦,头隐痛,有微汗,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未除,精神呈不振,口淡不思食,遂舆而来诊。脉细微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
党参15克 桂枝9克 酒芍甘草各9克 生姜4.5克附子9克 大枣5枚
嘱服3帖再论,复诊,诸证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萎顿,脉仍微弱,阳气衰微,仍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戟、枸杞、鹿胶、芦巴补肾诸品。
(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例四 钱X,男,39岁。
半年前曾连患感冒数次,愈后每日下午仍自发热,不甚高,约在摄氏38度左右,时有汗出。……迭用西药青链霉素等,中药三黄,白虎、犀角地黄、青蒿鳖甲、龙胆泻肝、安宫牛黄、紫雪以及银翘、荆防等汤、丸,均无效果。……纳食亦不见佳,舌绛口干,诊脉沉弦,时复冒上如驶,重取尚有抗力。综合症脉,详审前后病情和方药,似系感冒重重,积留余邪在内,流连干气血经隧之间,并未深入脏腑各部,是以无从检查。而从日哺发热,汗迹、舌象、脉形、抗力等方面观察,知为病邪久伏深处,有欲自寻出路之象。拟用引药深入,引病外出方法,进剂试服,获效再议清除善后之方。
丹皮、丹参各6克 赤白芍各6克 细、鲜生地各9克青蒿9克 地骨皮9克 黑芥穗9克 浮萍6克 大豆卷24克 山桅子9克木通4.5克 银柴胡4.5克 片黄芩9克另:羚羊角1.8克、牛黄0.6克共研细面,分M次冲服。
M诊:前药眼2剂,微汗,尿赤,觉热度大减,虽有潮时,亦不定在午后,烦躁顿去,思食。接予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消减残邪,巩固成果。
白茅苇根各12克 生地黄15克 鳖甲15克 寸麦冬9克 寒水石12克(滑石块15克同打布包)白薇6克 赤苓芍各9克 胡黄连4.5克 蝉衣4.5克 润元参12克 粉丹皮9克 知母6克 炒枳壳6克 南花粉12克 草梢3克
三诊:连进5剂,烧热逐渐退净,脉静身凉,小便由赤而黄而清长,已无余邪留恋。但气血亏损之处,应当从速补偿,立丸方善后。
生熟地各30克 党参60克 陈阿胶60克 白术60克当归身30克 洋参30克 五味子30克 玉竹60克 酒杭芍60克 龟板60克 甘枸杞60克 丹参60克 绵黄芪90克 天冬30克 云茯苓神各30克 炙草30克
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日早晚备服1丸,白开水送下。
(施稚墨等整理:施今墨医案,《中医杂志》 5:328,1958)。
例五 崔X ,男,40岁。
两脉细弱无力,形寒背部为甚,喘逆已将一年,入冬增剧,咳嗽,舌苔白腻质粉红,不思饮水,左胁内痛,不能依左而卧,二便如常。病属感冒传里,与饮并留胁间,姑以温运化饮,深虑足肿大喘。
嫩前胡3克(麻黄汤煮透去麻黄)粗桂枝1.5克(赤芍6克同炒)家苏子4.5克 自芥子1.5克 桑白皮9克甜葶苈3克(焙)大红枣7枚 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新绦屑4.5克 生海石15克(先煎)苦杏仁9克 建泻9克
另:白蔻仁0.6克 真琥珀0.9克M味同研,以胶囊装好,匀两次药汁送下。
二诊:背部形寒已减,不能依左而卧,喘逆渐平,咳嗽较减,舌苔自腻而厚质绛。病延已久,防增发热,拟再以前法加减。
粗桂枝 1.5克(赤芍 4.5克同炒)嫩前胡 3克 桑白皮9克 家苏子4.5克 甜葶苈3克(焙)逍遥丸15克(布包)鲜枇杷叶9克(布包)旋复花6克(布包)新绛屑6克 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苦杏仁9克 鲜煨姜2.1克 大红枣7枚 建泻9克 焦苡米9克
三诊:咳嗽已减,寅卯时尚甚,舌苔自腻而厚,两脉细弱,左胁之水已化,疼痛巳止,病久气滞,中有停饮,拟再以温和化饮。
淡附片2.1克(用面糊煨透)粗桂枝1.5克(蜜炙)生紫苑3克 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法制陈皮4.5克 苦杏仁9克 鲜枇把叶9克(市包)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鲜煨姜2.1克 大红枣7枚 生熟谷麦芽各9克建泻9克 冬瓜子30克 象贝母12克 连皮苓12克
四诊:咳嗽巳止,夜间亦未咳,惟劳动则气短微喘,舌苔白腻,两脉细弱。停饮巳化,病后气血两亏,当宗金匮法加味。
全当归9克(粗桂枝1.5克同炒)法半夏9克(粉草3克同打)炙陈皮4.5克 甜杏仁9克 鲜煨姜2.1克 大红枣10枚
香砂六君子丸15克(布包)淡附片3克(用面糊煨透)潞党参9克(米炒)生熟麦谷芽各9克 丝瓜络9克 建泻9克
(冯仰曾整理,汪逢春医案《中医杂志》8:549,1958)。
例六
男,67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证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用桂枝汤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玉屏风散治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祛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凤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凤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评按】 感冒为常见病之一。系因风邪病毒侵袭而致。临床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凤寒感冒可参考伤寒表证治法;风热感冒的初期与温病卫分证治法略同,兹不—一列选医案。此处所选录者,均系兼挟特殊清况,或难以处治者,可备临证参阅。例一感冒已两周,尚发烧,苔黄腻,乃湿性粘腻缠绵不愈之故。证属感冒挟湿,蒲氏在治疗时根据《内经》“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的原则,初诊治以疏解,二诊硫解兼理肠胃,三诊外邪已解,湿滞未尽,故治以和脾利湿消滞之法,立法处方的层次和脉络比较清楚。例二风寒感冒外邪束表,七日来大便,表里俱实,故用表里双解为法。因其形寒骨楚,更以麻黄、羌活加强解表之力;郁李仁、杏仁润肠;小量生大黄挫细末分服者,取其轻下之功,师古方意而不泥于成方。例三素体赢弱,常有遗精,肾虚之本,感受外邪后,症见微热、微汗、脉细微而乏力,乃阳虚外感之证。刨&葱豉生姜汤,单纯发散,更伤阳气,症反加重。遂以参、附、姜、桂并用,温阳散寒,扶正祛邪,三剂而诸证悉已。例四证属感冒后余邪内恋。患者半年前曾患感冒数次,愈后低热不退,时有汗出,证属正虚邪恋所致,施氏抓住深伏之邪有欲自寻出路之象,治当因势利导,用引病外出之法,热遂大减,继以养阴存津,肃清余热,以期祛除余邪,余邪去,又立丸药方补益气血,以防后患。例五为外感之邪侵袭入里与饮并留胁间,故见形寒、喘逆、咳嗽、胁痛,不思饮食,两脉细弱无力。因其形寒,可知表邪未清。疏方于温运化饮法中,寓解表祛邪之意,药后寒散饮化。继以温化饮邪、调理气血法善后,证情虽较复杂,俱汪氏立方遣药独具匠心。例六介绍了秦氏对于虚人经常感冒的防治经验,既有实例,又有理论阐析,言简意赅,寓意颇深。
对岐黄子前辈《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的整理
前辈可否再校对一遍里面有一些文字无法核对
比如:
内科杂病类缺乏44、45两章节内容。
有时常常出现等等
假如前辈再加以好好整理
那就太完美了!
谢谢
对岐黄子前辈《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的整理
岐老前辈可以看到吗?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