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LBSALELBSALE[这个贴子最后由huyongxian在 2004/08/23 04:21pm 第 1 次编辑]起源与发展
九窍用药治病应该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学家认为大约在400 万
年以前地球上有了人类。约50 万年前的北京周口人,已学会了最早的烹任技
术,变生食为熟食。口服食物也可能就是口服药物治病的起源。中医界多推
崇“砭石”是人类最早的“医疗器械”说,然而古猿人在用树枝(或就是药
物)作燃料对局部进行温热刺激,达到消除疼痛或不适时,便自觉不自觉地
认识了“灸法”,这仲“灸法”或可能早于“砭石”疗法。那么原始人在用
火熏烤食物时,燃火之烟气,必会从鼻窍吸入,这种烟气很可能就是最早的
“鼻嗅药”,也可能达到了治病的目的,只不过是文字未记载而已。与此同
时,原始人在摄取“食物”时,也可能吃下某种药物。有意或无意地治好了
某些病症。可以想象,自有了人类就有了鼻窍、眼窍、口窍这些“九窍”用
药的治病方法。
星转斗移,人类逐的文明。从结绳纪事,到仓吉造字,人类的文化进一
步文明,医疗保健经俭也不断发展,并得以突破性的传播。《殷墟卜辞》中
约载22 种疾病使用外治法,从九窍用药治病的也可见到,如有烟熏、佩戴药
物治病的例证。《山海经》“⋯⋯熏草,佩之可已病。”此即鼻窍用药的明
确述说。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载有熏、浴法,也是九窍用
药治病的典范。《黄帝内经》不仅系统阐述了人体解剖、生埋、病理、诊断、
治疗理论,而且也载有烟熏取嚏有关九窍用药的方法。汉代医学大家张机《伤
寒杂病论》不但收载了卓然有效的内服方(口窍用药),而且还介绍了不少
行之有效的外治方,其中从“窍”用药者为数可观,九窍用药发展到一定高
度,如其吹喉法、唁鼻法、舌下含药法、灌耳法、坐药法(纳阴道法)、导
法等,九窍用药的疗法更加充实和广泛。如其在具体用于治疗阳明病津伤时,
采用蜜煎导法(肛窍用药);用蛇床子散棉花裹之纳入阴道之中(坐药法),
治疗寒湿带下,有证有方,方药兼备。其所制九窍用药法至今被医学界临床
推崇。到了晋代葛洪《时后备急方》另辟九窍用药治疗急症之溪径,所载竹
管导尿便是从九窍用药治疗急症的最好说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从九窍
用药治病的疗法也不少,如其用“大乙流金散”佩于胸前或烧烟熏屋避瘟疫,
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宋、明、清时期,医学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
鸣的局面,推动了医药事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九窍用药的内容。尤其边缘
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九窍用药与辨病、辨证、
以及与特殊用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疗效。如宋《幼幼新书》中明确提到
在配制点眼剂时,用新棉过滤,低温沉淀,取其上清液的制备方法,以其纯
净制剂,确保临床安全有效,体现了眼药配制的先进工艺。与此同时九窍用
药的治病范围不断扩充,九窍用药的机理也日臻完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集百病之方论、汇外治单方之殊容,从九窍途径用药治病的方法有涂、吹、
含漱、口噙、含咽、浴沐、导下、坐药、吹鼻、塞鼻等十种之多,治病范围
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清《理论骈文》广罗外治之方法,九窍用
药之成就,其内容之丰富、方药之广泛,几乎可称九窍用药的专著。由此可
见九窍用药从远古至近代,从初步认识到形成理论体系,已被医家接受和运
用,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治病原理
九窍用药治病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祖国医学
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
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在经络的
连辍下使脏腑与脏腑,脏腑与皮肉、筋、脉、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耳、
眼、舌、前后二阴五官九窍存在着有机联系,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反之在病邪作用下人体的病理变化是互相影响的。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上升于脑”、“五
轮八廓内属五脏六腑”,因此用相应的药物从眼窍给药,除了可治眼部疾病
以外,尚可治疗其它脏腑之病症。鼻为肺系之所属,清阳交合之处,又为一
身血脉所经,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鼻窍用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
鼻腔,并通过经络内传脏腑,发挥作用,以治疗鼻腔本身及鼻腔以外的某些
病症。耳窍归属于肾,为宗脉之所聚,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
于耳际。《内经》有“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
鸣不聪”,“髓海不足,则胞转耳鸣”等理论。可见耳与脏腑、经络均密切
相联。耳窍用药,即是使药物通过外耳道皮膜吸收,并循行入里,达脏腑,
通周身,而发挥药理效应,达到治病却疾之功能。口为脾胃之门户,舌为心
脏之苗窍,其经脉互为联属,口窍用药,就是通过苗窍吸收,内入脏腑、外
行皮腠,达到治疗口腔本身以及五脏六腑之病症。前阴为肾气所宗,阴道为
肝脉所统,冲任带脉均与阴窍有关,前阴尿窍(阴窍)用药除了治疗其局部
病变外,全身疾病,经带胎产疾症亦可治疗。后阴为肾气主之,肛门有肺系
魄门。肛门用药不但可疗肛疾,也可用于治疗周身疾病。如感冒灌肠液即是
通过肛门点入达到解表退热作用的。总之九窍归属五脏六腑,九窍用药即是
通过窍与脏腑的生理联系而起治疗作用的。
疗法特点
1.直达病所、奏效迅速。九窍用药多直接施于局部组织,易直接发挥作
用。如气雾剂用于平喘,肛点灌肠用于慢性肠炎及痢疾,肛栓、阴道栓剂应
用于痔核及阴道炎均能收到捷效。
2.途径广泛,扩充治法。口服法虽为九窍用药常规方法之一,但不宜口
服者,或不能口服者易误病情。采用九窍中其它给药途径能弥补口眼法之不
足,便于及时用药,扩充疗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
3.节省药材,病者乐意。九窍用药多采用小方小量直接达到病所,节省
药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病人乐意接受。
4.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中药从窍中使用虽然一些仍有刺激,但剂量
往往小于内服药。尤其一些九窍用药多作用于局部,多在局部吸收,局部药
物浓度高,血液中浓度低,避免了药物对肝脏及其它器官的毒害作用,几乎
无毒副作用。
详细内容请见本书.由于本书是花费本人诸多精力才从网上得来,因此需要你部分虚拟支出,还望理解.
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花了五百元只看到了序言
压缩的东西
却无法下载
不知道怎么回事
烦劳作者可否给发一份
wwwmmm263@sohu.com
谢谢了
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可以,我给你发一份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本贴已重新编过,还望大家放心购买,下载,包准能下,不能下或下载后接不开的,可回帖注明,我电邮给你.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现把总论和各论中的头痛和痔疮的治疗方法发在这,使大家对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上篇总论
第一章九窍用药的起源与发展
若论九窍用药治病,当先明何谓之“窍”?辞书曰:窍,“窟窿”、“孔
洞”也。换言之“窍”即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孔洞。祖国医学对人体孔窍的叙
述有“七窍”,“九窍”,“上窍”,“下窍”,“空窍”,“苗窍”等不
同名称。除“苗窍”之“苗”不一定是孔洞外,多指孔洞而言,只不过是所
指的部位不同而矣。通俗他讲:“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
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难经·三十七难》除了将眼、耳、鼻、口
归属九窍外,亦把“舌”、“喉”谓之“窍”,不无道理。经典说法“九窍”
中前阴尿道谓之窍,很少有将前阴阴道谓之窍的。实际上临床中将阴道视同
“窍”者,亦不鲜见,故今将阴道归属“九窍”之中,似亦无不妥。九窍用
药治病就是通过上述“窍”作为给药途径,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采用单
一或综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人体外邪、内伤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病症之目
的。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系指外感或内伤杂病以头痛为主者。凡
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致使经气逆上或肝阳上扰清窍、或
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髓失养等皆可引起头痛。内科常见有感染性发热性疾
病,高血压、颅内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疼、偏头疼等疾病。
一、鼻法
方一芎辛鼻散
【组成】川芎、细辛、羌活、薄荷脑、茶叶、荆芥、桔梗、防风
【操作】上药研细末,过80 目筛。每次取药末约0.1 克,置头疼侧鼻孔
前吸入,一般4~6 分钟可显效。
【适应症】风寒头痛。此方共观察496 例,总有效率95%。
【出处】中医杂志1989;(8)∶29
方二芸苔大黄散
【组成】芸苔子(油菜子)1 克川大黄2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取少许吹鼻中,用后有黄水出,即能生效。
【适应症】偏头疼。
【出处】《中医外治法》
二、塞鼻法
方一定痛散
【组成】细辛、徐长卿、川芎各9 克蜈蚣、山柰各6 克冰片0.5 克
【操作】上药分别研成细末后和匀,用布一小块包药末少许塞鼻,在左
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每日更换1~2 次。上药1 剂用完为1
疗程,疗程间隔3~5 日。
【适应症】偏头痛。
【出处】陕西中医杂志1987;8(6)∶266
方二祛邪散
【组成】细辛、生石膏、花粉、白芷各6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水和成丸如绿豆大小,左头痛塞右鼻孔内,右
头痛塞左鼻孔内,见汗即愈。
【适应症】风、火、痰邪上扰头痛。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2)∶17
三、鼻嗅法
处方葱白黑豆嗅药
【组成】白胡寂30 克黑豆7 粒鲜姜120 克大枣7 枚(去核)葱白7 根
【操作】前二味药共为细末,加姜、枣、葱捣烂,和匀用纱布包好,嗅
之。每日3~4 次,每次嗅3~5 分钟,2 天换药1 次,3 剂为1 疗程。
【适应症】偏头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
四、点滴法
处方郁金葫芦液
【组成】郁金1 粒苦葫芦45 克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白绢包,清水内浸泡1 昼夜,浸液滴患者鼻中,
如流出黄水痛可减轻。每日1~2 次,每次2~3 滴,3 日为1 疗程。
【适应症】头风头痛。
【出处】《中医外治法》
五、口服法
方一颅痛饮
【组成】生白芍、钩藤、川芎各30 克细辛15~18 克生石决明60 克
【操作】每天煎服1 剂,分2 次服;病重者可增加半剂,即每天1 剂半,
分3 次服。
【适应症】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56 例,治愈42 例,总有效率90.1%。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86;(12)∶555。
方二偏痛冲剂
【组成】川羌活9 克香白芷6 克川乌4.5 克草乌4.5 克
【操作】将上药焙焦研末成钙粉状。分9 次服用,每日3 次,饭前服,
白开水冲眼,须避风天。1 剂即愈。
【适应症】偏头痛。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三偏头痛方
【组成】珍珠母30 克(先煎)龙胆草2~3 克菊花9~12 克防风3~5
克当归6~9 克白芍9 克生地12~18 克川芎5 克全虫2~4 只虫5~9 克
地龙9 克牛膝9 克
【操作】每日1 剂,水煎服分2 次服。
【适应症】本方可清肝阳,活血通络。适用于偏头痛,若苔腻口苦者加
佩兰5~9 克;纳差加焦六曲或谷麦芽各12 克;舌边尖有瘀点者去白芍加赤
芍,本方剂为浙江名医陆芷青主任医师经验方,疗效可靠。
【注意】服用本方时忌辛辣之品。
【出处】中医杂志1989;(9)∶55
方四头痛舒
【组成】细辛4 克吴茱萸3 克炙全蝎5 克白僵蚕10 克制南星4 克白附子
6 克石决明15 克苦丁茶3 克生甘草3 克
【操作】加水约1500 毫升,先放诸石类、贝壳类药物煎30 分钟,再纳
入其他药物,后放细辛。煎服滤液1 碗约350~400 毫升,放入鲜生姜汁3~
5 滴兑服。
【适应症】血管神经性头痛。
【注意】根据头痛部位加引经药,佐以食疗。
【出处】中国医药学报1989;4(5)∶49
方五震消汤
【组成】制首乌、制龟版、煅磁石各25 克女贞子、草决明、白芍、龙牡
粉各15 克杭菊花、苦丁菘、白蒺藜、牛膝、石斛各10 克珍珠母粉30 克
【操作】加水浓煎,分3 次服。可连服5~10 剂。以后再发按原方续服。
可能每发服药1 次,再发则症状减轻。如此反复治疗,可望得到根治。
【适应症】脑震荡后遗症头痛,头脑昏闷胀痛,呕逆,尤以颞部及后脑
部为甚。
【出处】《临证会要》
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痔疮痔疮是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
的静脉团。多见于成年人。由于痔疮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
混合痔。生于肛门齿线以上,粘膜下的痔上静脉丛发生扩大和曲张,所形成
柔软的静脉团称内痔。外痔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是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
反复发炎而成。混合痔是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
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为混合痔。
一、熏洗法
方一荆莲洗药
【组成】荆芥、莲房、桑寄生、朴硝各30 克鳖甲24 克五倍子9 克
【操作】用水5000 毫升煎至3000 毫升,先熏后洗,温度适宜后洗肛门。
1 日2 次,每次20 分钟,2 天1 疗程。
【适应症】内痔出血。
【出处】中医杂志1989;6(9):374
方二无花果煎
【组成】无花果树叶适量
【操作】煎汤。用其汤液,趁热熏患处。待汤冷皮肤可耐受时再浸洗患
处,每日1 至2 次,连续1 周即愈。
【适应症】痔疮。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89;10
方三
【组成】白芷、川椒、甘草各12 克五倍子、槐蘑各30 克木瓜18 克生白
矾9 克马齿苋60 克
【操作】水煎,先熏后洗肛门。
【适应症】痔疮初起肿痛或津水流血。
【出处】《房芝萱外科经验》
二、坐药法
【组成】五倍子、黄柏各50 克三分三浸膏30 克冰片2 克液体石蜡20
毫升凡士林油1800 克
【操作】将上药制成栓剂,直接纳于肛门内,1 日2 次,每次30 分钟,
5 天1 疗程。
【适应症】痔疮。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三、插药法
处方二虫药条
【组成】地龙20 克蜣螂6 个荆芥穗30 克黄蜡30 克
【操作】将上药捣烂研成细末,溶入黄蜡成型,插入肛门中上下滑动。1
日数次,病愈为止。
【适应症】内痔。
【出处】《中国民间草药方选》
四、坐浴法
方一杉根煎
【组成】生杉树根500 克
【操作】上药加水3000 毫升,煎至2000 毫升,将药水倒入盆内,待水
温降至40℃左右时坐浴。1 日2~3 次,每次10 分钟。
【适应症】外痔、混合痔。
【出处】浙江中医杂志1989;24(10):477
方二劳杖汤
【组成】十大功劳、虎杖各30 克大黄、朴硝各20 克
【操作】上药煎水去渣,加入朴硝,置于盆内。用此药液坐浴熏洗,每
日1~2 次,病重者每日2~4 次。
【适应症】外痔。适用于便时用力过猛,致使痔静脉破裂,在肛门外两
侧皮下出现黯紫色园形硬结节,触痛较明显者。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1987;2
方三案板草液
【组成】案板草鲜品2000 克(干品500 克)
【操作】加水煎沸10 分钟后备用。待温时,坐俗30 分钟,浴后将药渣
外擦患处30 分钟,每天3 次,每次1 剂,4 天为1 疗程。
【适应症】外痔。
【出处】四川中医1987;3
五、综合法
【组成】(1)枯痔油:氯化钠8 克石碳酸2 毫升甘油100 毫升;(2)
复方苦黄洗剂:苦参30 克大黄20 克冰片3 克明矾20 克黄柏20 克金银花10
克:(3)槐花汤: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各10 克
【操作】(1)枯痔油:将氯化钠放入甘油内,加热油解后与石碳酸混合,
高压消毒备用。(2)复方苦黄洗剂:外洗。(3)槐花汤:汤剂内服。
枯痔油注射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取截卧位,常规消毒,于肛门及肛窥器
涂上石蜡油以润滑,套好及固定规芯,嘱病人张口呼吸,放松肛门,然后把
肛窥器徐徐插入,到底后抽出规芯,在灯光照明下,慢慢退出窥肛器,观察
痔核的方位,大小,形态,做好注射设计。以新洁尔灭消毒痔核区,以7 号
针头从痔核顶部刺入痔核的粘膜下层,抽吸无回血后,缓缓注射枯痔油,痔
核大者用4~5 毫升,一般用3 毫升,使痔核呈灰兰色肿胀为止,如针孔出血
可用棉球压迫片刻,全部注射完毕,检查无遗漏及出血后,取出窥肛器,肛
外以塔形纱布压迫并胶布固定。术后每日以复方苦黄洗剂坐浴,槐花汤内服,
术后10 天肛门镜检查。
【适应症】内痔。
【出处】广西中医药1986;4
五、口服法
方一升芪辣椒山药汤
【组成】黄芪20 克升麻10 克辣椒梗60 克怀山药15 克
【操作】1 日1 剂,水煎分2 次口服。7 天为1 疗程。
【适应症】内痔。治疗110 例,有效率85%。
【出处】肛肠杂志1982;(4):27
方二木耳饮
【组成】木耳(干品)30 克
【操作】用开水泡软,早晨空腹吃,轻的500 克治好,重的1000 克治好。
【适应症】痔疮。
【出处】《祖传秘方大全》
方三三黄二地汤
【组成】主地、熟地、当归、党参、白术、苍术、陈皮、厚朴、防风、
泽泻、地榆、乌梅各9 克黄芩6 克黄柏12 克黄连、甘草各3 克
【操作】日1 剂,水煎2 次分服。
【适应症】痔疮。
【出处】《张八卦外科新编》
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起源与发展九窍用药治病应该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学家认为大约在400 万
年以前地球上有了人类。约50 万年前的北京周口人,已学会了最早的烹任技
术,变生食为熟食。口服食物也可能就是口服药物治病的起源。中医界多推
崇“砭石”是人类最早的“医疗器械”说,然而古猿人在用树枝(或就是药
物)作燃料对局部进行温热刺激,达到消除疼痛或不适时,便自觉不自觉地
认识了“灸法”,这仲“灸法”或可能早于“砭石”疗法。那么原始人在用
火熏烤食物时,燃火之烟气,必会从鼻窍吸入,这种烟气很可能就是最早的
“鼻嗅药”,也可能达到了治病的目的,只不过是文字未记载而已。与此同
时,原始人在摄取“食物”时,也可能吃下某种药物。有意或无意地治好了
某些病症。可以想象,自有了人类就有了鼻窍、眼窍、口窍这些“九窍”用
药的治病方法。
星转斗移,人类逐的文明。从结绳纪事,到仓吉造字,人类的文化进一
步文明,医疗保健经俭也不断发展,并得以突破性的传播。《殷墟卜辞》中
约载22 种疾病使用外治法,从九窍用药治病的也可见到,如有烟熏、佩戴药
物治病的例证。《山海经》“⋯⋯熏草,佩之可已病。”此即鼻窍用药的明
确述说。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载有熏、浴法,也是九窍用
药治病的典范。《黄帝内经》不仅系统阐述了人体解剖、生埋、病理、诊断、
治疗理论,而且也载有烟熏取嚏有关九窍用药的方法。汉代医学大家张机《伤
寒杂病论》不但收载了卓然有效的内服方(口窍用药),而且还介绍了不少
行之有效的外治方,其中从“窍”用药者为数可观,九窍用药发展到一定高
度,如其吹喉法、唁鼻法、舌下含药法、灌耳法、坐药法(纳阴道法)、导
法等,九窍用药的疗法更加充实和广泛。如其在具体用于治疗阳明病津伤时,
采用蜜煎导法(肛窍用药);用蛇床子散棉花裹之纳入阴道之中(坐药法),
治疗寒湿带下,有证有方,方药兼备。其所制九窍用药法至今被医学界临床
推崇。到了晋代葛洪《时后备急方》另辟九窍用药治疗急症之溪径,所载竹
管导尿便是从九窍用药治疗急症的最好说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从九窍
用药治病的疗法也不少,如其用“大乙流金散”佩于胸前或烧烟熏屋避瘟疫,
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宋、明、清时期,医学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
鸣的局面,推动了医药事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九窍用药的内容。尤其边缘
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九窍用药与辨病、辨证、
以及与特殊用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疗效。如宋《幼幼新书》中明确提到
在配制点眼剂时,用新棉过滤,低温沉淀,取其上清液的制备方法,以其纯
净制剂,确保临床安全有效,体现了眼药配制的先进工艺。与此同时九窍用
药的治病范围不断扩充,九窍用药的机理也日臻完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集百病之方论、汇外治单方之殊容,从九窍途径用药治病的方法有涂、吹、
含漱、口噙、含咽、浴沐、导下、坐药、吹鼻、塞鼻等十种之多,治病范围
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清《理论骈文》广罗外治之方法,九窍用
药之成就,其内容之丰富、方药之广泛,几乎可称九窍用药的专著。由此可
见九窍用药从远古至近代,从初步认识到形成理论体系,已被医家接受和运
用,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治病原理
九窍用药治病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祖国医学
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织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
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在经络的
连辍下使脏腑与脏腑,脏腑与皮肉、筋、脉、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耳、
眼、舌、前后二阴五官九窍存在着有机联系,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反之在病邪作用下人体的病理变化是互相影响的。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系上升于脑”、“五
轮八廓内属五脏六腑”,因此用相应的药物从眼窍给药,除了可治眼部疾病
以外,尚可治疗其它脏腑之病症。鼻为肺系之所属,清阳交合之处,又为一
身血脉所经,鼻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鼻窍用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
鼻腔,并通过经络内传脏腑,发挥作用,以治疗鼻腔本身及鼻腔以外的某些
病症。耳窍归属于肾,为宗脉之所聚,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
于耳际。《内经》有“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
鸣不聪”,“髓海不足,则胞转耳鸣”等理论。可见耳与脏腑、经络均密切
相联。耳窍用药,即是使药物通过外耳道皮膜吸收,并循行入里,达脏腑,
通周身,而发挥药理效应,达到治病却疾之功能。口为脾胃之门户,舌为心
脏之苗窍,其经脉互为联属,口窍用药,就是通过苗窍吸收,内入脏腑、外
行皮腠,达到治疗口腔本身以及五脏六腑之病症。前阴为肾气所宗,阴道为
肝脉所统,冲任带脉均与阴窍有关,前阴尿窍(阴窍)用药除了治疗其局部
病变外,全身疾病,经带胎产疾症亦可治疗。后阴为肾气主之,肛门有肺系
魄门。肛门用药不但可疗肛疾,也可用于治疗周身疾病。如感冒灌肠液即是
通过肛门点入达到解表退热作用的。总之九窍归属五脏六腑,九窍用药即是
通过窍与脏腑的生理联系而起治疗作用的。
疗法特点
1.直达病所、奏效迅速。九窍用药多直接施于局部组织,易直接发挥作
用。如气雾剂用于平喘,肛点灌肠用于慢性肠炎及痢疾,肛栓、阴道栓剂应
用于痔核及阴道炎均能收到捷效。
2.途径广泛,扩充治法。口服法虽为九窍用药常规方法之一,但不宜口
服者,或不能口服者易误病情。采用九窍中其它给药途径能弥补口眼法之不
足,便于及时用药,扩充疗法,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
3.节省药材,病者乐意。九窍用药多采用小方小量直接达到病所,节省
药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病人乐意接受。
4.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中药从窍中使用虽然一些仍有刺激,但剂量
往往小于内服药。尤其一些九窍用药多作用于局部,多在局部吸收,局部药
物浓度高,血液中浓度低,避免了药物对肝脏及其它器官的毒害作用,几乎
无毒副作用。
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如能全文播出,岂不更是功德无量!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楼主文章已经收到
谢谢!
中医九窍疗法全书[下载]
大家不用谢!希望大家通过传播中医文化,共享中医资料,交流中医经验,共同把中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