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心 发表于 2012-5-5 17:06:54

【德育故事】成汤放桀、夷齐采薇

【成汤放桀】

       成汤救世。誓师于郊。自谓惭德。放桀南巢。

      【原文】

       商汤、契之后。初为诸侯。居亳。三使聘伊尹。尹就汤。汤荐尹于桀。自亳凡五适夏。告以尧舜之道。桀终不听。暴虐愈甚。汤乃誓师攻鸣条。放桀于南巢。自以为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乃作诰以明之。



       汤三聘得伊尹。荐于桀。盖其心以为伐桀救世。不若使尹事桀。以止其乱。志正不在兴商也。至万不得已而放桀。独为有惭德。是故征诛吊伐。有汤之德则可。无汤之德则篡也。其不为口实者几希矣。



       【白话解释】

       三代时候。商朝的汤王。就是契的后代。起初是在夏朝做着诸侯。居住在亳的地方。差了人、用了聘礼、去聘请伊尹三次。伊尹才到汤王那儿来了。汤王就把伊尹荐到桀王那边。打从亳的地方到夏朝里。前后一共走了五次。把古时代唐尧虞舜做人君的大道理、告诉桀王。桀王终于不肯听他的话。反而愈加暴虐了。汤王不得已、才发了誓、与兵去攻打鸣条地方。把桀王流放到南巢地方去。汤王既然流放了桀王。自己以为这桩事。未免有伤德性。很为惭愧。说道。我恐怕后世的人。把我当做话柄。于是仲虺就做一篇诰文。来表明他。









【夷齐采薇】

       伯夷叔齐。洁身如玉。饿于首阳。耻食周粟。

       【原文】

       殷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让国逃隐。闻文王作。同归于周。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夷齐耻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山下。



       伯夷遵父命而逃。孝也。叔齐亦不立而逃。悌也。皆求仁得仁也。叩马而谏。忠也。亦义也。饿死首阳。其以伐纣为不仁不义乎。夫以独善其身谓仁义者。学夷齐可。以兼善天下谓仁义者。则学武王也。



       【白话解释】

       殷朝末年间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隐士。一个名叫伯夷。一个名叫叔齐。是孤竹国里君主的两个儿子。他们为了辞让国君的位子。逃去隐下了。听得了周文王的兴起。两个人就同到周文王那儿来。后来周武王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就在马前谏劝着。武王身边的人。就要用兵器来打他们了。姜太公道。这两个人是很有义气的人呵。就把伯夷叔齐好好的扶了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乱事。得了天下。这就是周朝了。伯夷叔齐觉得很羞耻。就不肯吃着周朝的粟米。两个人同到首阳山里去隐下了。采了薇草来吃着。后来就在首阳山下饿死了。

ccwbm48w 发表于 2014-8-21 06:12:21

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是镜子,总会反光的…

icmv7465 发表于 2018-3-30 21:53:38

我也顶起出售广告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育故事】成汤放桀、夷齐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