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见 发表于 2004-9-2 11:21:17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一)

LBSALELBSALE《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
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后世
称为“运气七篇”或“七篇大论”。(以下简称《七篇》)《七篇》比较集中地、全面
地、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气化学说.亦即运气学说,内容十分丰富。
从篇幅字数来看,约占《素问》全书的三分之一;从论述内容来看,它从中医学的指导
思想、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认识,到诊断治疗原则、方剂药物的临床运用都作了较系统
的论述.特别是对气候变化与物候、病候及其诊断与治疗的特点,更作了详细的归纳和
说明。因此。《七篇》可以说是《内经》一书基本精神的总结性篇章,是《内经》一书
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代研究《内经》的著名学者中,多数学者都加以肯定并作诠
释。但是,自宋·林亿等在《新校正》中对《七篇》提出质疑以后,后世学者中也有不少
人支持《新校正》的论点;近代亦有人更据此对《七篇》持完全否定态度,甚至全面攻
击,致使不少人对《七篇》忽视,甚至歧视之。同时,由于七篇文字古奥,又涉及多学科
知识,义理难明,使人望洋兴叹,知难而退,不得已非用不可时,亦多索句引章.终非
全豹。这样就大大影响了对《内经》的全面学习和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理解。现在,
要求学习《内经》原著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学习《七篇》时,或受成见影响,或由于
《七篇》文字障碍,或由于内容生疏,能认真加以卒读者还不很多。因此,促使我
写了《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以期对读者学习《七篇》有所帮助。为了使
读者在学习《七篇》原文之前,对《七篇》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精神有一概括的了解,
我们分九个部分加以总论,即:一、运气七篇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二、运气七
篇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认识——气化论;三、运气七篇的病因学认识——正邪论;
四、运气七篇的病机学认识——求属论;五、运气七篇对疾病诊断治疗原则方面的认识
——辨证论治;六、运气七篇对选药、制方、服药及其它治法方面的认识,七、运气七
篇中有关岁运岁气计算方法的通俗介绍;八、运气七篇的真伪及与《内经》其它篇章的
关系问题;九、认真学习《七篇》,正确对待运气学说等九个篇章。希望能够通过总
论,使读者能够较容易地阅读和理解《七篇》原文,同时,也阐述了我对《七篇》的
一些基本看法,以期与读者共商。
一、运气七篇的指导思想
                     --整体恒动观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渐
积累经验并逐渐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其指导思想.我认为就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
活及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整体观和恒动观。所谓“整体”,即完整地、
全面地来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谓“恒动”,即不断运动。对待一切变化都
必须从运动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内经》,是一部我国古代人
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性著作。高保衡、林亿在序《内经》中明确指出,《内经》之作,
是古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而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说明整体恒动观贯穿于《内经》之中,而在《七篇》中尤为明显突出。
    整体恒动现在《七篇》中主要体现在天地一体观、五脏一体现、人与天地相应等
个方面:
    (一)天地一体观
    “天地一体”,就是说天和地是一个整体。“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
《天元纪大沦》开篇就首先指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
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在
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上述论述
都明确地指出了天和地是一个整体。这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它们之间都是
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不是孤立地存在。在《七篇》中论证天地一体比较突
出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四时一体
    “四时”就是指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众所周知,四季各有特点:春
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所谓春温、春生,也就是指在春天
里气候开始温暖,一切枯萎了的草木又开始萌芽生长,冷冻了的土地和河流解冻了,蛰
藏着的小动物又开始活动起来了,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新生的现象。所谓夏热、夏长,也
就是指在夏天里,气候比较炎热,一切植物都长得十分茂盛,各种生物活动也都更加活
跃,整个自然界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所谓秋凉、秋收,也就是指在秋天里,气
候又开始转向清凉、植物生长的果实都成熟了,可以收取了,茂盛的树木又开始凋落了,
许多动物的活动也开始减少了,整个自然界出现了一片收敛冷落的景象。所谓冬寒,冬
藏,也就是指在冬天里,气候又转为寒冷,多数植物都已枯萎,河流也冻结了,许多小
动物又重新蛰伏躲藏起来,停止活动了,整个自然界中的许多生命现象,好象藏伏起来
—样。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这是一年四季各自独有的特
点,但是,它们实质上却是一个不可截然划分的整体。因为只有有了春温、春生,才有
夏热、夏长.才有秋凉、秋收,才有冬寒、冬藏。《至真要大论》谓,“夫气之生与其
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干暑;阴之功,
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
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侯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这些原文明确地指出,一年中
四个季节的变化是连续的,渐变的;是在原有基础之上发生发展起来的,没有温热也无所
谓寒冷,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收藏,也就无所谓第二年的再生长。正因为四季是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所以才会有温热寒凉、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正因为有了温热寒凉、生
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变化,所以才产生了生命、有了生命也才有了可能正常的发育和成长。
2.六气一体
    “六气”,其含义之一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空气
流动就是风,气候寒冷就是寒,气候炎热就是暑或火,气候潮湿就是湿,气候干燥就是
燥。这六种气候,基本上是在一年四季气候消长进退变化中产生出来的,所以这六种气
候也是自然界应该具有的正常现象,而且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变化,缺一不可。如
果没有风,万物就不能萌芽生;没有暑和火,万物就不能欣欣向荣,没有湿,万物就得
不到正常的滋润;没有燥,自然环境就会过度潮湿,万物就不能坚敛成熟,没有寒,万
物就不能得到闭藏和安静,就会影响到来年的再生再长。《五运行大论》谓:“燥以干
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气交变大论》谓:“夫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
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上述论述明确地说明了六气虽然是出于自然界气
候变化所产生,各有特点,但是它们之间是互相作用的,互相调节的。因为自然界中有
了六气的变化,所以才有一年四季的温、热、凉、寒和生长收藏的消长进退。因为有了
六气的变化,所以自然界的气候才有可能互相调节以利万物的正常发育成长,并使整个
自然气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万物一体
    天地间万物,古人认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界中物与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
且影响而产生新的变化。西周末年史伯就曾经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
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苦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春秋时代齐
国的晏婴也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
昭公二十年》)这里所况的“和”,简单地说,就是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协调和
统一。“以他平他”的“他”,就是指各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的本身。“以他
平他”就是指这两个“他”,互相作用,协调统一,也就是“和”。如果没有各个事物
或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则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某一种事物便不能够产生正常
的变化或出现应有的效果。以饮食为例,如果没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个饮食便做不
好或者根本做不出来,所谓“以水济水,谁能食之”。以音乐来说,没有音律协调,也
就成不了一个乐曲,所谓“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这也就是所谓“以同裨同,尽
乃弃矣”。这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o《七篇》一般均以五行来
表示物与物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天元纪大论》谓:“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
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五行之间的关系不是相生就是相制。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都与其
它四行密切相关。《五运行大论》谓:“其于万物,何以生化?……辛胜酸,……咸胜
苦……酸胜甘……苦胜辛…甘胜咸……。”“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
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这就是说这种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
制约,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于此可见,古人从生活实践中确实是已经认识到了天地
万物之间,它们是彼此密切相关的,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万物是一体的。这是古
人通过生产斗争,运用当时的农牧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对当时人们生活和生产中
所不可缺少的如金、木、水、火、土等几种物质性质作了比较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的基础
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概括。
4.成败倚伏生乎动
    天地是一体的,四时六气是一体的.万物是一体的,但是这个一体,中医学认为绝
对不是静止的一体,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六微旨大论》谓:“成败倚伏生
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自然界怎样在运动呢? 《五运行大论》中回答得很明确:
“帝曰:动静何如?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
地之为下否乎?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帝曰:冯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
这两段话加以翻译就是说,自然界是怎样运动呢?那就是,人所居住的地,并不是固定
不动的,它是悬挂在太虚之中,同时是不断地自右而左上下地转动着。自然界中的一切
变比,都是由于运动而产生。所以《天元纪大论》又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
相错,而变由生也。”没有运动便没有变化,没有生命,因此这个运动是不断的,连续
的,永无休止的,所以《六微旨大论》说:“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
期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无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七篇》不但提出了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而且也十分明确地
提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在不断运动中形成。没有运动就没有变化也就没有生命。
    (二)五脏一体观
    五脏,就是一般所说的心、肝、脾、肺、肾。中医学认为,五脏就是组成人体的五
个系统,并认为人体所有的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这五个系统及其所属器
官,虽然各有其独特作用,但是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不能截然分离的整体。
心、肝、脾、肺、肾五脏,每一脏都有它所属的器官,心所属器官为小肠,肝所属器官
为胆,脾所属器官为胃,肺所属器官为大肠,肾所属器官为膀胱。除此以外,还有心包
络和三焦。以上合称“十二官”。人体所有器官均又分别属于这“十二官”之下,如舌、
血脉与心的关系,目、筋与肝的关系,口唇、肌肉与脾的关系,鼻、皮毛与肺的关系,
牙、前后二阴、骨与肾的关系等等。十二官之间,则又是互相作用,彼此相关,如《五
运行大论》中谓“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等等。关于五脏相关的问题,《内经》其它篇章论述甚详,《七篇》中集中论述
虽不多,但在论述气候变化与病候的关系时,则无处不体现着五脏一体、相生相制的精
神,特别是在《至真要大论》讨论病机时,特别强调了“必先五胜”的问题。凡此均说
明了《七篇》对于人体器官,不论是从其本身的作用上看,还是从其相互关系上看,都
认为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整体。
(三)人与天地相应
    “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自然界是相应的,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都直接影响人体
并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六微旨大论》谓:“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
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气交变大论》谓:“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
谓治化而人应之也。”《七篇》中大量的内容都是论述天地变化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
系,说明“人与天地相应”正是《七篇》的中心内容。《七篇》中有关“人与天地相
应”的具体论述,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认为人秉天地正常之气而生存。自然界中的
一切生命现象,其中首先是人,都是由天地间正常气候变化才产生的。《七篇》明确指
出,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是产生生命的基础条件。没有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或自然气
候变化严重反常,比如说只有火没有水,或者只有寒冷没有温热,或气候变化超过极
限,则跟本不会产生生命;有了生命也不可能如正常变化中那样正常发育和成长。其二
是天地变化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不息并不断地
变化着,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在气候变化方
面,《七篇》认为,一年四季气候及作用上的特点己如前述,即:春温春生,夏热夏长,
秋凉秋收,冬寒冬藏。由于人与天地相应,这些气候和作用上的特点都直接与人体生理
病理密切相关。《七篇》中大量论述了季节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
在《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沦》巾论述最多最洋。《五常政大
论》中把季节气候的变化区分为“平气”、“太过”、“不及”三大类。分别介绍了不
同气候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不同影响及其表现。《六元正纪大论》中把六十年周期中的
每一个年份的气候变化特点和每一年中每一个时段的气候特点及与人体病候的相应关系
详细地加以表列。由此说明《七篇》对于气候变化与人体疾病的关系高度重视,并认为
其中有其固有的规律可循。在地理环境方面,《七篇》认为地势的高下与气候变化密切
相关,因而《七篇》又认为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又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五常政大论》
中明确指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
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
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
其人夭。”“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七篇》就
是这样把地理环境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把气候变化又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联系起来,
成为中医学“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一治疗原则的理论渊源。
    综上所述,《七篇》认为,从整个自然界来说,天地是个整体;从人体内部来说,
五脏是一个整体,从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来说,人与天地又是一个整体。天地万物之间
不但是一个整体.而且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人体五脏之间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
化着,人与天地之间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看。正因为如此,所以《七篇》认为.一
切都必须从整体恒动的观点出发,来观察、分析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包括人体的健康
和疾病,因此,整体恒动观就成为《七篇》中的指导思想而贯穿于《七篇》所述的各个
方面之中。
二、运气七篇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认识
                                          ——气化论
“气”,就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亦即自然界中的各种气候变化。
“化”,《天元纪大论》谓;“物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这就是说,
所谓“化”,就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化现象。因此,质言之,所谓“气化”,就是说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是在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气然后有化,
没有气就没有化。这也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
而化生万物矣。”“气化”,是《七篇》的理论基础。因此,《七篇》对于人体生理和
病理生理的认识也完全是从“气化”的角度来认识,从“气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体
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的。中医学中的气化学说,是中
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理论基础,也是《七篇》所论述的中心内容。
    《七篇》中有关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认识方面,加以归纳,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太虚寥廓,肇基化源
    《七篇》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天地间正常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如果天地间没有正常
的气候变化,人的生命就根本不会产生,一切生命活动现象也都不会出现。因此,《天
元纪大论》谓:“人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掐统坤元,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
章。”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是如此的辽阔,无边无际啊!它是一切生命现象产
生的基础和源泉,万物因为有了它而有了开始,风、热、火、湿、燥、寒等气候的正常
变化,使整个大地出现了各种生命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候变化呢?这是因为天
体上的日月五星不断地在那里运转的结果。因为有了日月五星的运转.所以大地上才有
寒有热,有明有暗,形成了季节气候的往复变化。因为有了季节气候的正常变化,所以
才产生了万物。从这一段原文可以看出,《七篇》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是产生一切生
命现象的基础,当然也包括人的生命在内。《五运行大论》又谓:“燥以干之,暑以蒸
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
火逆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所谓“寒暑六入”,即一年之中各种气候变化
正常,则“虚而生化”即各种物质化生。全句意即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生命现象的产生,
都是由于六气作用正常的结果。《七篇》中的这两段经文是气化学说的主要理论根据。
(二)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七篇》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过程也是自然气候本身的一个亢害承制、淫治胜
复的过程。所谓“淫”,即过度,“治”即正常;“胜”。即偏胜;“复”,即报复、
恢复;“亢”,即亢盛;“制”,即制约。这就是说,自然气候变化中某种气候变化偏胜
了,自然就会受到其它相反气候变化的制约,从而使它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七篇》
中所提出的“亢害承制”、“淫治胜复”,实际上也就是自然气候中的自稳调节现象。
正因为自然气候变化有其固有的自稳调节作用。所以自然气候也才能始终维持着相对稳
定以利于自然界万物的正常生长。《气交变大论》中所谓:“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
天地四塞矣。”《至真要大论》中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均是指自然气候变
化中的这种自调作用而言。由于“人与天地相应”的原因,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的这种自
调规律,同样可以运用于人体的变化。因而《七篇》也就用自调规律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及
病理生理变化,认为人体如果处于自调状态,就是生理状态;反之,如果处于失调状态
时,那就是病理状态。《七篇》中在论述人体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几乎无一不是从“亢害
承制”、“淫治胜复”的角度,把疾病看成是人体正气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于此说明
了中医学对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认识,基本上是从气化学说演绎而来。气化学说正
是中医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认识的理论基础。
(三)寒热燥湿,不同其化
    《七篇》认为,不同的气,有不同的化,亦即认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
其在物化上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及不同的化生对象。《五常政大论》谓:“五类衰盛,各
随其气之所宜也。……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寒热燥湿,不同其化
也。”因此,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上来说也就各有特点。《六元正纪大论》谓: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
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风胜则动,热肚则肿,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至真实大沦》谓:“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喷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上所述,都说明了不同的气候变化可以有不同的疾病表
现,因而对于人体的疾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也就都可以用六气来加以确定和命名。这就是
后世中医病名中诸如肝病、风病,心病,火病;脾病、湿病;肺病、燥病;肾病、寒病
等提出的由来。
(四)之化之变.各归不胜而为化
    《七篇》认为,六气之间,出于运动的原因,所以它们之间也就不断在发生新的变
化。《天元纪大论》谓:“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
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这就是说六气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因而从人体病理生理变化来说;也就必须要时刻注意到这种相互转化问题。这也就是
《至真要大论》中所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如
何转化呢?《六元正纪大论》中提出了“各归不胜而为化”的问题。所谓“各归不胜而
加化,即在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中,不论其所属病变器官上的变化或者是证候性质上
的变化,一般都循本身所胜的方面转化。从病变部位来说,肝病向脾病转化,脾病向肾
病转化,肾病向心病转化,心病向肺病转化,肺病向肝病转化。从病变性质亡来说,即
风病向湿病转化,湿病向寒病转化,寒病向热病转化,热病向燥病转化,燥病向风病转
化。这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指出的:“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
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
徵之也。”对于“各归不胜而为化”的问题,虽然在临床具体运用上不能机械对待,但
是从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来说,各种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可以互相转化则毫无疑义。
   (五)微者小差,甚者大差
    《七篇》认为,六气的反常变化小大与疾病的轻重是一致的,气候反常变化小的,
临床表现少,疾病轻微;气候反常变化大的,临床表现也就多,疾病重。这就是《六元
正纪大论》中所谓的:“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七篇》中以气化理论来认识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上五点。
但是应该指出,气化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涉及到中医学中的各个方面。以上五点
不过仅就《七篇》中有关生理及病理生理认识的主要方面而言,实际上其它各个方面也
均可以用“气化”来加以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医学中的气化学说加以认真
地学习和深入地研究。


loavpca99 发表于 2014-4-22 12:17:39

一直在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