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一点心得
伤寒一书,文辞古奥,医理幽深,古往今来,有多少医家将毕生心血投注到对伤寒的研读上,学习伤寒已有一年来,越读越是喜爱,不仅仅是伤寒能够指导临床,更重要发现读伤寒渐渐能够使到我眼界的开阔!
研习伤寒,则不得不借助前人的注解,通过前人的注解逐渐了解伤寒的本意,然而伤寒的注本可谓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其实这点也让我感觉到伤寒的魅力,一本书,竟有如此多人注解,足见古今医家对伤寒论的重视程度,而其中注解伤寒的则大都是一些名医!)故选择好一本好注本而细细研读可谓很重要。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认为比较好的是人卫版的伤寒论,由李培生主编,刘渡舟副主编的,包括陈亦人、熊曼琪、梅国强、聂惠民等编委,可谓当时齐集现代的伤寒大家而编程,内容丰富,解读也很中允,不偏不倚,也附有古代各家的注解,并在注解下评析各家之观点。该书跟课本可以互补,扩展中可以有思辨。都能够帮助建立起伤寒的概念全局,也对伤寒条文理解上起来理顺的作用。然而课本不偏不倚即是优点也是缺点,缺点即是将伤寒框住了,学习而很难跳出来,即是按照里面的条文,仅容一个正确的解读,而没有解读的多元化,再有就是将伤寒次序重新编排,重新界定里面条文,似乎已经建立好一个框架,例如太阳病,包括太阳病的提纲,太阳病本证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病的变证,包括虚证实证,然后就是太阳病的疑似证,通过这样的框架,则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方式重新构架起来。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忽略掉了伤寒论原文条文之间的互相联系,条文与条文之间有很微妙的联系,透过这些联系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伤寒论的本意。而这样的话,学习伤寒论还需要回去读伤寒论条文从头到尾地读,这样才能够重新认识其原貌。
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较好的注本,个人很推崇《冉注伤寒论》,该书著者仅是完成一半,也是冉雪峰在最高峰的时期的著作,可以写到少阴病时脑血管意外而辞世,未能全赌其冒,在少阴厥阴应该会更精彩!
研习伤寒论最为忌讳就是粗疏,没有将伤寒论从细去读,就像岳美中说的:“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粗疏常致偾事,清淡每流于敷衍”可谓将学习伤寒和温病容易出现的问题概括出来。而读此书常常会被著者在文中提到的细节而震撼,也才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粗疏。而之所以会出现粗疏,我自己分析原因,一方面伤寒论原文多以罗列症状为主,偶尔有仲景自己的解释,故如果不细读,不比较,看到的读到的仅仅是一大堆症状,毫无所获,而每每学者听到伤寒的方疗效显著,以一系列症状能够符合,便用该方治疗,效果可想而知,多是以无效告终,我自己也经历过该阶段,记得当时用的是麻黄汤,用在一个师弟上见到无汗,恶寒,认为定是麻黄汤无疑,药后发汗是出来,但是感冒仍然不能缓解,而且人更觉疲惫,才深知伤寒非如此易学易用。而当我看到冉雪峰的注语的时候,深深折服,这才是在学习伤寒,这才是在研习伤寒。
在文中冉雪峰也提出很多问题思考,如结胸病是有太阳表证,误用下法后成,缘何下之后还用大陷胸汤大黄芒硝进一步泻下,又例如在五个泻心汤里面有用大黄的才3个方,不用大黄的2个,而五个方中都用到了黄连,五个方都有加减变化比较大,而黄连始终出现。还有很多一类的问题。此外,冉雪峰在注解条文,是按照条文的顺序,很注重条文之间的联系,更注重整片行文的布局,这是少有出现的,在看过的伤寒书中很少有注意到这点,例如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中,对该篇行文的布局所涉及到的医理都能够阐述清楚,“前篇抵挡汤,是循经由后直下,因为太阳经脉行身背的缘故,本条陷胸汤,是俟次前递下,因为太阳的气,出入胸中的缘故”这句话细细体会其实可以体验到其中无限的奥妙,太阳之气,根于少阴肾,通于少阳三焦通道,开发于太阳之经表,太阳病本寒标热,既可以化热,又可以水结,从少阴肾中化生的气通过三焦上升于外,倘若邪在表,即已有化热,化水的可能,如果下之过早,则上升之气必将受抑制,气机更进一步郁滞,则水之成也,热之成也,外来之邪陷入,随三焦之位置改变而不同,初起多结于胸,严重则从心下至少腹,三焦皆有。所以,可见大陷胸虽为太阳病的变证,但是他已经涉及到少阳病的部位。像这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在此难以一一列举。该书弥补了课本的不足,跟课本互补,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伤寒论,而伤寒论的整个构架才能加清晰明了。
另外一方面我在学习伤寒过程中,六经的思想该如何去指导认识全部的疾病,毕竟临床上的疾病千变万化,需要有总原则,总的法度来指导疾病的治疗,后来看到祝味菊和他的学生陈苏生在讨论伤寒过程中记录下来的对话写成《伤寒质难》这本书书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文中写到:“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刺激而开始合度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续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怯弱,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一切时感,其体工抵抗之情形,不出此五段范围,此吾三十年来独有之心得也。”祝味菊是一位中西合参的大家,当时在沪的时候,他的疗效得到很多有名的医家的称赞,像秦伯未,章次公,徐小圃,陆渊雷等很多医家都佩服祝味菊。上面所引用的就是祝味菊有名的五段论,这五段论把上伤寒的六经辩证跟疾病的发展很好地切合在一起,在疾病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我们都可以运用伤寒六经进行辩证论治,这样的话,伤寒就不仅仅是在外感热病可以进行辩证论治,在各种杂病上也可以很好地使用伤寒六经理论进行论治,从而推广了伤寒临床应用的范围。
下面是个人在运用伤寒的辩证进行治病的几个病例。
病例一
2011.10.23 仲恺农业大学大三的学生,黄某,女,22岁,胃痛(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月经先期。诉有胃酸过多,吃饭前后胃酸多,晨起有欲呕吐,无口苦口干,胀痛较轻微,睡眠差,入睡后梦多,月经量第一天较多,第三天量即减少,有血块,月经周期20天,舌淡红,有齿痕,右脉寸浮滑,关部反弦细,左脉滑弦有力(诊为来月经第三天,经来时脉多滑有力)。
胃酸乃少阳机枢不利,气机郁滞,横逆犯胃,有三焦乃气津的通道,气机郁滞,气不行津,则津液停而聚为胃酸,故从梳理三焦气津,兼补益中焦脾胃。拟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用柴苓汤加减方如下:柴胡10半夏10党参12干姜3大枣6枚 白术12枳壳10白芍30当归12川芎9茯苓15泽泻15炙甘草10 5剂
2011.11.05 第二诊,服药后胃酸有轻微的减轻,但效果不明显,饭前后任然有胃酸过多,沉思片刻,前处方用药方向应正确,但处方较杂糅而不够精,而且有较少制酸药,故减其制,并入制酸之品,方用四逆散合理中汤:柴胡10枳壳6白芍15炙甘草10白术15干姜6大枣6党参10海螵蛸30白花蛇舌草30蒲公英30(方中量有减少,去掉燥湿利水之品,加入两味清热解毒之药,结合现代医学,乃是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5剂。
服上方后,胃酸即大减,而且患者反映该汤药甘甜不苦,容易入口,下次月经也正常周期。上方续服15剂。胃酸现在正常,仅是在学校饭堂吃饭后,胃酸又逐渐增加。服药后则正常,此以五谷杂粮最能养胃,而饭堂之饭,多为陈仓米,而且常多为半生半熟,反不能养胃,而碍脾胃消化吸收。
病例二
外甥女,7月大,傍晚时开始发烧,烧至38.7°C,故西医急诊,西医急诊给予美林退烧药,又加上一些抗生素,当晚服药后,烧逐渐减退为37.2°C左右,第二天烧基本在37左右徘徊,傍晚烧又复起,此次更高,达到39.3°C,急忙电话给我,问该如何处理,此时,烧如此高,西药美林退烧继续服用,询问小孩有无流汗,在服西药退烧前没有汗,四肢反凉,服西药后出汗,汗后烧即减退。思索良久,突然醒悟,外甥女禀赋脾胃较差,正气偏不足,此次外感,恐邪气偏盛,如果太阳表证,则恐发热波动不大,而白天温度正常,至晚上则发烧,恐乃发热恶寒并见,惟小孩难讲其恶寒与否,又四肢反冷,非阳气不足也,乃少阳之气因邪气的闭郁,不能宣达于表,故表现为四肢凉。故用半碗水,冲一包小柴胡颗粒,服用四分之一水,第三天,西药停用,续服小柴胡冲剂,到将要傍晚时再服一次,中午时候,体温正常傍晚时候,体温也没有再升高,到第四天,外甥女全省发疹,从头面,到胸肋部,其循行路线也相似少阳经。当时我也担心有变化,让家长时刻关注,红疹出后,小孩逐渐精神,饮食又正常。才知道,乃邪从疹而解,突然想到伤寒服小柴胡汤有身濈然汗出而解,而小孩则以出疹而解。乃用药后枢机正常,邪从疹而解。
学习伤寒不断的研读,不断地在伤寒论中获取营养,在伤寒论中临床水平得到提升,多少人用了一辈子来研读伤寒,对伤寒也仅仅是一知半解,故我想在伤寒论面前时时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去对待,去挖掘其中蕴含的深意,而不可以一种高傲的态度,对经典轻视,这样最终会毫无所获! :):)谢谢:):) 伤寒一书,文辞古奥,医理幽深,古往今来天津食堂承包 一直在看 站位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