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斋 发表于 2012-6-16 09:21:11

医、乐本为一家

本帖最后由 愚斋 于 2012-6-16 09:22 编辑

      如若是一个在中医理论理解深入并能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的人,总是会发现中医在很多领域方面都有很多共通点,例如在书法、国画、茶道、音乐……
    我在学习中医的时候我老师总是告诫我,专攻于中医,其他可暂行缓下,勿要玩物丧志,故后来我渐渐发下书法、国画等爱好,后来看到同乡已故潮汕汕头澄海县名中医的高哲睿,我心中逐渐明了。
 
高哲睿,字衍恩,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在城镇高氏望族先生自幼体弱多病,饱尝疾病折磨之苦,少年立志,同情弱小,研习岐黄,济世救人。其时,高府常延请名医,先生旁听自修,求学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当时澄邑名医陈丰仁、陈学三,遂被收为弟子。学医之馀,先生兼习古筝,借操弦陶冶性情。学筝之路,历经坎坷。最初从名师洪如炎,未几,日寇陷城,如炎先生生活窘迫,往汕谋生,遂介绍先生往其师弟陈富顺处,研习筝艺。陈出身名门,生活优裕,澄海筝人及陈之师父余永鸿皆集斗,于此会乐。先生父亲早逝,家境一般,以其身份,挤身其间,常遭冷遇,但为筝艺,急于求师,只好唯唯喏喏,不敢计较,余师考察再三,认定先生有志向学,且出手不凡,终纳先生于门下。(此处看见拜师学艺绝非易事,然若诚心、刻苦、渴望的求知欲,相信能够感动老师!)
  先生自得名师后,自知学识浅薄(小学肄业),学习倍加勤勉,终日与医书、古筝为伴,加之秉性聪颖,名师指点,学业日进,头角峥嵘。
  解放后,先生悬壶应诊。他遵“医者必具寿世活人之仁心”等古训,诊病不问贫贱富贵,遇经济困难者赠医赠药。每年冬春,哮喘发作,常卧床不起,病榻中,一张简单睡床,几平方米的小间竞成了“三用办公室兼小儿大便处”(先生戏言)。先生治学无门户之见,不固步白封,名家学说兼收并蓄,尤擅吸收民间治病精华,组方遣药独具匠心.花草虫鱼皆为所用,药价低廉,服务大众,因而深得病家信赖,每日来诊者众,名扬潮汕平原。(高师其医德让人称赞!)
  先生业医为生,仍视筝为第二生命。诊余即调弦弹练。师余、洪二师技法,结合自身气质,刻意追求并逐步形成了细腻流畅、感情深化的演奏风格。先生治学严谨,虚怀若谷,经常约请乐界同仁听筝评议。节假日,步出家门,寻师访友,研求筝艺.1957年问,先生闻北方有一古筝名家曹正先生.广交天下筝人,即修书一封,毛遂自荐。信函辗转二月,方到曹老手中。自此北南筝人鸿雁传情,探讨筝乐。1962年,曹正教授南下与先生在澄海、揭阳等处会乐论道,志同道合,遂成知交。曹老为先生钻研精神所感动,在与先生探讨古筝、潮乐的同时,帮助先生提高理论水平,使他无论在演奏技巧或理论研究方面都跃上新的台阶。(同道之人,惺惺相惜!可谓佳话!)
  文革期间,先生受到冲击,被列为封资修的典型,挂牌游街批斗。逆境中,先生仍未放弃对古筝事业执著追求,回到家中,牌子搁置一旁,依旧抚弦不已。当弹奏嘤鸣思友的《黄鹂词》常常涕泗交流,声泪俱下。
  70年代,是先生事业硕果累累的时期。为表彰先生在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地区、县二级政府授予“名老中医”的光荣称号。他诸多医学论文见诸报刊杂志,并结集成册。他主持汀海县中医班、赤脚医生培训班的儿科教学(高氏儿科现如今有很多继承人,仍在澄海有很高的名望!)。在古筝方面,先生对古筝的发展、潮筝的改革等进行多方研究。目睹古筝界出现的右手技巧日见繁复,而左手按音渐趋淡化的现象,遂大声疾呼:“筝乃半固定音阶乐器,以按音见长。”撰文《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力陈左手按音的重要性;先生并非保守之士,对传统的继承是本着“存精华,弃陈腐”的宗旨。他对潮乐传统的“曲速三变”演奏模式提出异议,认为潮乐由慢到快至催而后结束全曲的演奏方式干篇一律,听罢一曲,即概其余,乃潮乐之弊端所在,本着技术为乐曲服务的原则,对潮筝乐谱重新整理,曲中如三板,拷拍与曲调气氛不符者概行删去,去芜存菁。他有感于潮筝缺乏完整的理论专著,在曹正教授大力支持下,根据几十年的业余实践,整理编写出《潮筝演奏法》一书。书中全面介绍了潮州古筝的特点和沿革过程;着重阐述潮筝的技法;收入自编演技方法练习曲21首,潮州筝曲和汉调筝曲36首,并逐一作了乐曲说明,以为自学潮筝者参考。此后又将散在的理论文章结集成《潮筝杂淡》。1972年间,先生创作了潮州现代筝曲《南海秋汛》,在传统表演手法与现代和声、双手配弹的结合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先生为古筝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先生行医,古筝研究局限于业余时间。为了编写《潮筝演奏法》等著述,每每伏案至深夜,疲倦时淹被面卧,醒来旋即奋笔疾书,直到天明。1980年4月,先生患晚期癌症住进医院。他预感到自己在世时日无多,即强忍疼痛,病榻中录下了留给世间的最后声音《活五柳青娘,二四潜读法》,听罢录音,抚今思昔,感慨万二.不禁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先生于1980年4月30日不幸去世,享年60岁,出嫔那天,澄海各界人士自发为先生送行,送葬队伍绵延数百米,表达于人们对这为亦医亦筝的澄邑名人的无限敬仰与怀念。

   对这样一位大师,我辈难望其项背,当时的乱世中更难能可贵,先生对于医与乐的领悟已达很高境界,中医的理论能够帮助先生对古筝认识,而演奏古筝,学习古筝又能够对中医的认识,医、乐本为一家。

愚斋 发表于 2012-6-16 09:29:12

本帖最后由 愚斋 于 2012-6-16 09:36 编辑

附上高氏与林氏在古筝上的特点和技法

潮州筝源远流长,名师辈出,林毛根、高哲睿就是饮誉中国筝坛的潮筝一代名师。高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仙逝,林老也于今夏骑鹤西去。名师远离我们而去,他们的精湛筝艺,有待我们去研究,去传承。本文拟探源溯流,浅析两位筝家的师承、传谱、技法,从中窥见潮州筝洪、李两派的生成基础和林、高两筝家的筝艺特色。
师 承
潮州筝源远流长,但祖始自谁,无从考证。若用断代法,以手头资料为据,现在活跃于潮州筝坛的有洪(洪沛臣)、李(李嘉听)两大派。林毛根是洪派第三代传人,其师父张汉斋是声名显赫的潮乐大师,精通潮、汉音乐,擅长古筝、头弦、月琴等乐器。上世纪三十年代,张汉斋就在汕头市开办岭东国乐传授站,亲任教导主任,授徒传艺,建国后参加筹建汕头潮乐改进会并出任主任。历史上,洪派筝人以专业或半专业居多,被视为正统地道的潮州筝派。高哲睿为潮州筝李派第三代传人,其师父佘永鸿(乳名和尚)、洪如炎均非科班出身,常与澄城富家子弟、文人雅士一起会乐论道,自娱自乐,陶冶性情。在专业人士心目中,李派非潮筝主流,被贬之为“花草派”。
洪派筝家宗潮州音乐注重合奏,整齐统一的乐风,演奏循规蹈矩、和平级进,句法齐整简练,风格古朴典雅;李派筝家思想活跃,不受传统演奏模式的羁绊,手法灵活多变,筝风细腻流畅。林毛根得洪派严谨典雅之真传并逐步形成清丽淡雅的筝风,高哲睿在李派细腻多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气质形成细腻流畅、感情深化的筝艺特色。
传 谱
在潮州音乐中,古筝起初并非独奏乐器,前人流传下来的硬套演奏形式就是筝、三弦、琵琶三件乐器的合奏,由弹筝者左手执板,右手掐弦,乐曲节奏由弹筝者掌控,左手按音完全弃置,古筝虽为主奏,实属配音。再从传谱和弹奏手法来看就更明了,硬套《葫茄十八拍》是筝、三弦、琵琶的合奏谱,软套《寒鸦戏水》、《昭君怨》则是弦诗谱,古筝只是件伴奏乐器,无足轻重。潮州筝人不甘沉寂,在长期的实践中向其它乐器“偷师”,如来自三弦的“三点一”推法;移植琵琶“凤点头”手法而为“企六推”;模仿右琴左右揉弦,绵绵着指,横衬起伏的“揉法”等,创新和充实了很多演奏技法并慢慢地脱离弦诗乐、细乐,逐渐成为独奏乐器。后来,专业与业余之分,“正统”与“花草”之争,催生了曲名相同,传谱不一,风格迥别的洪、李两大筝派。
作为洪派嫡系传人,林先生的传谱仍恪守潮筝传统的基本演奏方式,句法齐整、简练,配以左手技法润色弦音,无论是被誉为“潮州的国际歌”的大套曲《寒鸦戏水》,还是民间小调乐曲《倒骑驴》都遵循一定规律的演奏形式。林先生传谱深得洪派之精髓,虽云独奏曲谱,稍作变化,可与弦诗乐合奏,更可在和谐柔润著称的细乐中与三弦、琵琶等结合,形成混响乐音,别具风韵。
高先生的传谱一概以独奏形式示人。高先生在写给曹正教授的信中指出:“按佘、洪二师共同特点,在于句法中间的过接处,以化音衔接,不大限于句法的整齐,因此每曲有天衣无缝、波澜起伏之妙,此点与潮安派洪沛臣有截然不同的地方……此种奏法,不适宜合奏。”高先生特别强调,古筝为半固定音乐器,妙在韵味,“以韵生情”。潮州筝传统演奏法受潮州音乐合奏模式的影响,限制了左手按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缺少各乐曲不同的韵味和情绪表达,而“曲速三变”的演奏模式,千篇一律,容易使筝曲思想感情僵化,为此他提出“技术为乐曲服务”的观点,认为每首乐曲均有不同的情感和意境,演奏技术必须协调乐曲不同的个性体现,高先生充分利用左手按音技术,配以丰富的演奏方式,赋予筝曲更多的思想内涵。从《黄鹂词》、《寒鸦戏水》重六调《柳青娘》、《粉蝶采花》等传谱来看,李派不拘一格,细腻多变的筝风可见一斑。
如若以同名筝曲传谱分析,比较两筝家的筝艺特色就更为一目了然。以重六调《柳青娘》为例,它是一首只有30板的小曲,但有大套曲的曲式结构。林先生的传谱,循潮州正统古筝演奏方式,由时速不同的二遍“头板”接“拷拍”再接“三板”推奏,反复二次,由慢而快而后作结,乐曲句法紧凑,和缓级进,“7、4”两色彩音清晰悦耳,音色清润,“双推”与“企六推”的运用,风格典雅清逸,颇具儒乐风范。高先生的传谱,乐曲气氛起伏多变,大开大合,一气呵成。它在原谱的基础上连接“采花”和小曲《梳妆》,以不同的时速,气氛的乐章组成,时而沉缓,时而跳跃,特别是“采花”部分充分运用潮筝左右手技巧,声音繁复,韵律多变,堪称典型的李派风格,给“花草派”以新的定义和诠释。
技 法
潮州筝以左手按音细腻多变,一音多韵而著称,对于左手按音的重要性,两位筝家都有精辟的论述,林先生概括为“右手出旋律,左手出风格”;高先生的“以韵补声”更成为筝坛专业术语而广为引用。两位筝家都特别重视左手按音技术的修炼,善于吸收其它乐器的技术与古筝技法化合。林先生将二弦高手何天佑拉“活五调”的技法融入古筝之中,一音三韵,耐人寻味;高先生在《粉蝶采花》中用“揉滑法”模仿唢呐奏法,表现诙谐夸张的气氛,他的若干按音手法如横衬取韵的“揉法”明显有古琴技法的痕迹。
林先生的按音手法以“单按”为主,在乐曲进行中须连续按音,如 , 等则辅以换指按弦手法,林先生特别强调按音(如重六调的“7、“4”,活五调的“2”等)的准确、清晰、悦耳,强调运用吟、滑等手法对右手大拇指弹出的音加工润色,(“弹按尾随”)以取音清韵雅之效。林先生常把潮州筝喻为潮州菜,清淡细腻;比作“工夫茶”,缓饮细品,口齿留香。可以说,重视弦音的加工润色,强调各调按音的准确、清晰是林先生清丽淡雅筝风的奥秘所在。“淡中见浓,才是真功夫”,这是林先生对潮州筝的理解和追求。
高先生则强调“情”与“韵”,藉错杂多变的技法,“以韵生情”去刻画心理感受,表达特定的意境,及映不同的情感和思绪,如《黄鹂词》的缠绵思念,《活五·柳青娘》的如泣如诉,《寒鸦戏水》的跌宕诙谐等。高先生的左手按音技术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奏活左手,准中求变”。他独创“分指按弦法”强调大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强调弹奏时大指、食指、中指既分且合,按弦线路、力度的错杂变化。高先生按弦手法繁多但非炫技,而是根据乐曲立意安排手法,如“老虎开牙”(上下八度连音下滑)仅在《活五·柳青娘》中出现,“双短滑”采花奏法,只在《黄鹂词》曲终前运用,恰到好处地表达乐曲特定的意境和情绪。巧用低音区按音做韵,是高先生左手技法的又一特点。盖低音区音波较长,有利于按弦取韵。为此,高先生刻意降低低音区筝弦张力,使之松软,如此控弦做韵,自可得心应手,韵长味浓,扣人心弦。
右手弹奏方面,两位筝家大致相同,以“扎桩”为主,辅以“游指”;强调避逆趋顺的运指规律,重视大、食、中三指的均衡使用,“抹指”使用频率高,指序安排与其它流派有别;擅用丰富的推奏手法,变化节奏,渲染气氛。林先生弹奏时常以大关节发力并迅速下移小关节拨弦,发音坚实,清晰响亮。高先生戴潮州传统义甲弹筝,(蟒皮缝制皮套,将牛骨角插于指套内侧,用以代替指甲)以“着弦”手法(蓄力于指尖,快触弦,快离弦)为主,音色玲珑,如珠走盘。高先生常常运用“攥法”来装饰“板字”,它是由潮州传统的“三点一”变化而来,目前潮州筝人运用“攥法”的仅此一家。林先生在《倒骑驴》中有一个“ ”的指法符号,它以左手食指按住最高音弦,大指用“托指”弹弦,以求得马蹄声的音响效果,发音虽来自左手,与右手的旋律音化合,平添几分轻快诙谐的气氛,是一个颇具创意的弹奏技法。

愚斋 发表于 2012-6-16 09:40:13

黄鹂曲鉴赏
《黄鹂词》是潮州十大套曲之一,基调柔和绮丽,曲速三变演奏。60年代初,高哲睿先生根据古筝演技特点,大胆取舍,仅保留“头板”、“三板”,充实了大量的按音技法,使之成为一首注重韵味,突出筝乐特点的古筝独奏曲。曲调舒缓、委婉、深情,抒发了对故人、亲友的思念之情。

全曲共分三段:

首段从“头板”开始,乐音沉实,节奏缓慢,“吟”、“揉”、“波”、“滑”等按音技术的交替运用,突出深情、缠绵、思念的感情。“滑点连音”之后,速度减慢,强度减弱,第十六小节的“大撮”游指演奏,音色重浊而深沉,情意绵绵,继以双煞音作结。

第二段从第十七小节开始,“回滑”“重吟”之后,“#43”的出现略带伤感,其后高、低音乐句的二次反复,把乐曲推向小高潮。高音区强烈、悲切,低音区缓弱、委婉的对比,宛如亲友、故人久别重逢,互诉衷情,其后“波滑音”和低音区乐音再现,强化了缠绵、婉转、深情的主题。

第三段始于“三板”,为乐曲感情的延伸,节奏加快,句法紧凑,“采花”奏法把乐曲气氛引向高潮,“7、4”两音的前后呼应,感情冲动,状若幻,随后乐曲戛然而止,意犹未尽,无限惆怅!

《黄鹂词》堪称潮州乐曲整理的成功之作。首先,它突破潮乐大套曲“曲速三变”的刻板演奏模式,赋予筝曲新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塑造了鲜活的艺术形象,实践了高先生“技术为乐曲服务”的筝学理念。再者,《黄鹂词》句法简练,节奏缓慢,“7、4”两音又频频出现,前后呼应,这就要求独奏者必须倚重左手按音技术的充分发挥和巧妙配合,使缓而不断,以韵带声。有鉴于此,高先生创造性地运用“分指按弦法”,通过大指、食指、中指在筝弦上的轮换按音,使弦音准确多变,细腻连贯,以韵补声。先生在发掘“老虎开牙”、“双短滑”等特色按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滑点连音”、“上下八度下滑连音加吟”等综合手法,特别是将活五调中“#2”的按音手法移植到《黄鹂词》,从而产生了独特的韵味和扣人心弦的音乐效果。

愚斋 发表于 2012-6-16 09:44:51

http://www.yinyuetai.com/video/62687
上面的链接可以进入听到该曲

蔡远行 发表于 2012-6-16 10:49:47

有名人曾说过:科学和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会合。在《中医之道》篇敝人曾对一些行业之道的通性做过总结,任何行业之人,术能精诚,历经世情百态,能进入空灵状态之时都可把握到“道”的境界,在此境界就能明了科学与艺术会合时的通性了。

dj1qc9zw 发表于 2014-4-29 07:11:55

你是電,李四光,你是唯一的神话…

druii 发表于 2014-5-12 17:20:35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乐本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