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药学资源宝库连载
中药鉴定技术精品课程http://www.sxbac.net.cn/jpk/zyjd/jan.htm
[分享]中药学资源宝库连载
中药学http://ite.stu.edu.cn/zyx/first.htm
[分享]中药学资源宝库连载
提供查询中药的网址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1/index.htm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2/index.htm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3/index.htm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4/index.htm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5/index.htm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6/index.htm
可以看看
[分享]中药学资源宝库连载
药学考试资料一网打尽,不必我多说了,到药学保健论坛http://www.yxbj.com/bbs/index.asp
疯狂下载吧
[分享]中药学资源宝库连载
各 族 民 间 验 方一、瑶族民间治疗牙痛二法
1. 枫树皮、杨梅树皮、杉树皮内层各约500克,分作3份,第1天取1份,水煎取药液3口盅,待冷后,取少许药液含在口中,尽量使药液含时间长一些,吐掉后再另含,每次接连含7-8口,直到疼痛消失为止。第二天痛减,再取第二份药水含漱,可以隔3小时左右含一次,第三天疼痛消失。
2. 牙痛时把手反背过去,手指能触到肩胛的地方,将此处用力地按压,左侧牙痛顶压右边,右侧牙痛顶压左边,如自己顶压不到,右叫别人帮忙,3分钟后疼痛缓解,5 分钟后牙痛消失。
二、彝医治疗哮喘
彝医对于不同哮喘治疗有着各自的验方,这些验方在临床实践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是风寒或风热之邪束肺所致哮喘:
①用柴桂花15克,红糖30克,薄荷30克,黑竹叶30克,糯米30克,水煎服。
②岩羊血1克,鳖血1克,马鹿心血1克,穿山甲血1克,姜黄10克,石菖蒲10克,紫菀15克,紫丹参20克,茜草15克,共研细末装鸡肚内炖服。
2、 食盐过多致哮喘:
①大黄10克泡水服。②蝙蝠肉适量煮吃。③鸡蛋炒石花吃。④川贝50克,研末调蜂蜜100克,早晚各服10克。
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在某些聚居区无准确剂量。民间多用单方,复方药味少,配伍简单,应用亦很广泛。现举例说明如下:
1.蒲公英30克,刺黄连根30克,蝉退6克,水煎服。治感冒发热、口渴、全身酸痛、不恶寒。
2.生姜50克,生葱50克,海椒50克,食盐10克,煨水服。治风寒感冒,周身痛,恶寒。
3.橄榄果皮50克,黑芝麻25克,蜂蜜50克,药舂粉,调蜂蜜,每服10克,早晚各服一 次。治咳嗽。
4.大黄10克泡水服,治哮喘。
5.独立光10克,川芎20克,臭灵丹30克,葛根20克,韭菜30克,胎盘适量,水煎服。治肺痨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消瘦。
6.扁柏叶30克,水煎服。治鼻衄。
7.花椒10克,麝香0.1克,泡酒服。
8.白茅根20克,芹菜根15克,煨水服。治蛔虫病。
9.山栀25克,神曲25克,黄芩25克,槐子25克,麦面粉500克,以上共焙黄为末,早晚开水冲服30克。治外感湿热毒疫所致之黄疸。
10.山楂400克炒黑存性,萝卜子100克炒黄,共研为末,早晚分服20克。
四、回族民间验方
一.内科病症:
1.慢性支气管炎:鲜侧柏叶100克,蜂蜜20克,共放碗内,再将碗放锅内或蒸笼内蒸30分钟后服。1日2次,6日为1疗程。
2.胸痛:红升麻、挖耳草、地榆、野棉花根各20克。水煎加红糖20克为引,1日1剂,分3次服,6日为1疗程。
3.风湿痛: 牛蒡子、苍耳子各12克。水煎服1日1剂。10日为一疗程,适用于急性风湿热(热痹)。或虎耳草根30克。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6日为1疗程,适用于风湿关节炎(寒痹)。
二、皮肤科病症:
1.皮肤溃疡:适头发叶50克,马桑叶50克,小黄花香叶50克。水煎外洗,1日2次。6日为1疗程。
2.无名肿毒:花汗菜(八面风)适量,捣烂外敷。1日1次,5日为1疗程。
3.牛皮癣:桃树皮100克,雪上一枝蒿1个,桃树皮煎水洗患处后,雪上一支蒿磨汁外擦患处。1日2次。12日为1疗程。
三、五官科病征:
1. 中耳炎:鲜蒲公英叶适量。捣烂取汁滴耳(先用双氧水洗耳内,用棉花擦干后再用)。1日1剂,6日为1疗程。
2.牙痛:小山茶9克,虎耳草9克。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虚火牙痛。
3.音哑:葛根、乌梅、桔梗、甘草各15克。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6日为1疗程。
四、妇科病症:
1.月经不调:
益母草90克,紫丹参60克,炙香附30克。研细末,1日3次,每次服10克,10日为1疗程。适用于月经先后不定期。
花蝴蝶(血当归)30克,肉桂6克,水煎服1日1剂,6日为1疗程。适用于月经前后不定。
小黄芩10克,香附子10克,牡丹皮6克。水煎服。1日1剂。适用于月经提前。
2.痛经:鲜姜20克,艾叶6克。红糖15克为引,水煎温服。1日1剂,分3次服。经前3日。
满族民间验方
--------------------------------------------------------------------------------
满族在迸关前民间采集和使用的药物常用约有二、三百种,现摘要简介如下:
1、植物类药材
人参:满族最早在长白山区发现有大补元气的野山参(又名:棒棰,满语:奥汞达),能起死回生。
土三七(又名旱三七,满语:贝兰拿旦),满族民间常用它卧鸡蛋煎汤,食鸡蛋喝汤内服,冶疗跌打损伤或用鲜茎叶捣烂外敷,活血化敷,消肿止痛。
北芪(又名黄芪,满语:苏杜兰),满族民间常用它煎水当茶喝或用它放入白条鸡膛内煮食,吃鸡肉喝汤,能补中益气,增强体力。
黄柏(又名黄波萝树皮,满语:勺浑炭古),满族民间常用它熬水喝,冶尿多食多的消渴症。
细辛(又名细参,满语:那勒赛浑),满族民间常将鲜全草捣烂外敷治寒腿疼症;全草晒干研末漱口冶牙痛症;以干药面少许吹入鼻中治感冒鼻塞不通气。
灵芝草(又名紫芝,满语:沙炳阿参),满族民间常用它泡酒饮或研末服,治冠心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症。
五味子(又名山花椒,满语:孙扎木炭),满族民间常用鲜枝条炖罗卜代替花椒味;用五味子、白矾等分研细末后,以煮熟的猪肺蘸药末嚼食或用开水冲服治痰咳哮喘症。
血见愁(又名八角灰菜,满语:申给沙奏),满族民间常用鲜茎叶煎水卧鸡蛋,喝汤吃鸡蛋或晒干熬水喝,治疗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症。
酸枣树根(满语:朱浑瘦勒),满族民间常用它煎水喝汤,治疗神经官能症、失眠症。
蚂蚁菜(学名:马齿觅,满语:叶洛少给),满族民间常用鲜茎叶煮食,止痢;生茎叶捣汁拌少许白糖,冷水冲服,冶疗阑尾炎,止痛;加蜂蜜少许煮服,治疗肺结核病。
大力子茎叶(学客牛蒡子,满语:阿巴呼查达),满族民间常用鲜茎叶捣烂外敷治疗头痛、红眼病;根茎叶晒干后煎水服,冶疗胃肿瘤。
2、动物类药材
虎骨(满语:塔什哈),满族民间常用虎骨砸碎浸酒服或酥炙研末服,冶疗筋骨风寒湿痛。
蛤蟆(学名蟾赊,满语:蛙克山),满族常用捕捉的蛤摸摘掉腹中五脏后,装人黑胡椒7粒,鲜姜1片,置于瓦罐内,以慢火烧炙,研成细末,治疗疔毒疮和臁疮腿,外敷。
蜈松(满语:涉涉瑞),满族民间常用娱蛾1条,焙干后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治疗中风口眼歪邪;娱松1条,雄黄10g,用鸡蛋清调敷,每日2-3次,治疗结核病和结核性胸膜炎、肋膜炎;用蜈松、甘草等份,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5g、(小儿1-2岁1.5g,3一4岁2g,7日1疗程),治疗百日咳;蜈松、全蝎等份,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分,治疗惊痫症。
蝎子(满语:黑夜涉),满族民间常用鲜薄荷叶裹合蝎子,以文火将薄荷炙焦,同研细末服,冶疗小儿惊风;蝎子5只,蜈松1条炙研细末,以白酒为引口服,止痛。
马蛇(又名四角蛇,满语:猫瑞梅赫),满族民间常捉扑活马蛇,把生鸡蛋磕破一小孔将其放入,将孔用纸封固后爆熟食,冶疗小儿疳症。
蚯蚓(学名:地龙,满语:波屯),满族民间常用活蚯蚓一条配伍少许胡黄连,水煎服,治疗腿抽筋症;用活蚯蚓3-5条,放入盆内排除污泥后切碎,以鸡蛋2-3个炒熟,隔日吃1次,降血压;活蚯蚓捣汁,以冷水过滤,浓服半碗,治疗小便不通症;地龙研细末,以温开水日服3次,每次5g,治疗支气管喘息。
蚂蟥(学名:水蛙,满语:蜜达赫),满族民间常用水蛙配川芎等份研细末,温开水冲服,能活血化痰,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林蛙 (满语:朱蛙里),满族民间常在林中捕捉活林蛙,煎水卧鸡蛋,喝汤吃鸡蛋或连林蛙一起食,治疗肾盂肾炎浮肿症。
斑蝥(满语:都给达),满族民间常用斑蝥7只配少许雄黄、麻黄、朱砂研细末调匀,置于膏药上贴于头颈第2骨节治疗疟疾。
3、矿物质药类
朱砂(满语:鹅瑞烟滚),满族民间常用朱砂末,放入切开的猪心孔内,缝合后蒸熟食,冶疗惊扰和癔病;以朱砂末配蛤粉和匀后温酒调服,治疗吐血症。
雄黄(满语:阿梅混),满族民间常用雄黄研末,用醋调涂,以酒引服,治疗各种虫咬及疯狗咬伤;冶疗疔毒肿痛;以针刺四边疔根及中心点,起针后涂雄黄末或拨火罐,并在反应点处截根(点刺);治妇女宫寒不孕或流产症,用纱布包裹雄黄末约豆粒大小,放入阴户坐药奇效;以雄黄、石膏、白矾等研末,将石膏锻成白色后与雄黄、白矾末和匀,用手指沾水润湿后涂腋窝部,每日1次,治疗腋窝狐臭。
白龙粉(学名玄明粉,满语:山木瑞奋),满族常用它以温开水冲服少许,治大便不通;用冷热水调服少许治疗鼻衄。
壮族民间用药
--------------------------------------------------------------------------------
壮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因此壮药中动物药占有相当的比例。
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厂,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医是基于一个极其朴实的真理: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治病,所谓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药本身,在一定的量内,还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良药,所谓以毒攻毒。正如曾经考察过岭南瘴区的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壮族地区草树繁茂,四季长青,使壮医形成了喜欢使用生药的习惯,并提供了使用新鲜药物的环境和条件。临床实践表明:有不少新鲜药物,效果优于干品和炮制品,特别是治疗毒蛇咬伤的草药,一般都是以鲜用为佳。在壮乡广西靖西县,每年端午节都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药市,上市的生草药达数百种之多,赶药市者上万人。可以说这是交流药材知识和防治经验的良好机会,也是壮族人民崇尚医药的体现。不少民间壮医,从生草药的形态性味,就能大抵推测出其功能作用。并将这些用药经验编成歌诀,便于吟诵和传授。如:藤木通心定祛风,对枝对叶可除红;枝叶有刺能消肿,叶里藏浆拔毒功;辛香定痛驱寒湿,甘味滋补虚弱用;圆梗白花寒性药,热药梗方花色红;根黄清热退黄用,节大跌打驳骨雄;苦能解毒兼清热,咸寒降下把坚攻;味淡多为利水药,酸涩收敛涤污脓……等等。
壮医方药
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使壮医药积累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秘方、验方。这些壮医方药,一部分是专病专方,一部分是根据壮医的基础理论指导而灵活组方选用。壮医药的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治法大体可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两类。强调及时治疗,并十分重视预防。
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因正气虚而受的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故在治疗上十分强调祛毒或解毒,既重视内治,更重视外治。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壮医在遣方用药上,以辨病论治和对因治疗为主,也讲究辨证和辨症论治,作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如对瘴疾,针对瘴毒,选用青蒿、摈榔、薏苡仁等药物;对痧病,选用救必应、金银花、板蓝根、三叉苦、山芝麻、黄皮果等方药;对瘀病,选用田七、桃仁、赤芍、苏木等药物;对疮肿,选用大青叶、蒲公英、地丁、七叶莲、两面针等药物,此为对因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兼症,结合对症治疗的药物,如外感热毒痧症,咽痛甚者可加毛冬青、鱼腥草、穿心莲、玉叶金花之类;咳甚加瓜蒌根、十大功劳、百部、穿破石之类。
对于以虚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壮医治疗以补虚为主,并主张多用动物药。如妇女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互相配合作饮食治疗;对气血虚弱,兼有风湿,颈、腰、肢节疼痛,历年不愈,每遇气交之变而加剧者,壮医主张多进各种蛇肉汤或穿山甲汤或乌猿酒;对阴伤干咳者,喜用猪肉或老母鸭、水鸭、鹧鸪肉煲莲藕,壮族地区动物药十分丰富,因而运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成为壮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由于壮医强调辨病为主,因此在治疗上大量使用专病专方。现已收集的数千个壮医药专病专方,广泛应用于壮医临床各科,有的确实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从历史上著名的陈家白药、甘家白药,至现代广泛应用的百年乐、大力神、三金片、鸡骨草丸等成药,都是在验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其他如胃病用山白虎胆、一枝箭、过江龙、金不换;痨病用不出林、铁包金、石油茶、穿破石、黑吹风;红白痢用凤尾草、地桃花、金银花藤;骨折用天青地红、小叶榕、七叶莲、泽兰、接骨草、铁板栏、两面针等,不胜枚举。
傣药资源特色治疗的方法
--------------------------------------------------------------------------------
傣族居住地区,大都属热带、亚热带地区,西双版纳处于太平洋东亚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交汇地带。北面偏居内陆,没有较大的北方寒潮和海洋风暴的侵袭。因此,雨量充沛,热量分布均匀,适宜于各种生物生长繁殖,是我国热带植物(含傣药)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大量珍贵、稀有的生物种,傣药资源极为丰富。据普查,西双版纳有药材种类1776种,其中植物药材1715种,动物药47种,矿物药14种。植物药材分属189种。其中:真菌4个科,17种;苔藓植物门4个科,10种,蕨类植物门25个科,60种;裸子植物门7个科,15种,被子植物门149个科,1674种,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395个重点品种,仅西双版纳就有208个,占52.66%。名贵、珍稀药材17种。民族药800余种,民间傣药有228科,372属,1300多品种,曾用植物药1858种。这些动、植、矿物药分布在西双版纳外所辖的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市)的40个乡镇的山区、半山区和坝区。
傣医特色治疗的方法
傣医治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包括涂擦包敷)或内服与外用相结合三种治法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现简述如下:
睡药:按配方将所需药物(多用鲜品)切碎加水煎煮或炒或蒸(视病情而定),取出药渣拌入酒或炒热之酒糟,拌匀平摊于木板上,上铺席芭(亦可用布单)。患者趁热睡于药床上,上盖被子,使药物熏蒸身体以达治疗目的。本法亦多用于风湿麻木、肢体疼痛各症。
敷药:按配方将所需药物取鲜品,切碎捣烂,视病情分别加入酒、芝麻油或淘米水等拌合均匀,用芭蕉叶包好,置于火中烧热,趁热包敷于患处,以不烫伤皮肤为度。主要用于接骨、跌打扭伤、风湿麻木疼痛、头痛、腰腿疼痛等症。
蒸药:此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配好方的药物切碎装入容器内,置于甑内蒸一定时间,取药物蒸馏液内服(芳香类药物多用此法)。二是将药物直接放入甑内蒸制一定时间,取出加酒趁热外敷患部。多用于腹痛、肢体麻木疼痛等各种病症。
熏药:按所需配方取药物切碎(多用鲜品),置于锅内(或金属大盆内)加水煎煮,患者坐于锅(或盆)之上方,借药物蒸气熏蒸肌体以达治疗目的。本法主要用于因体内风、水失调而致之肌肉、关节风湿疼痛、肢体麻木、产后虚弱、不思饮食等症。
研药或磨药:在碗内盛适量冷开水或米汤,可根据不同疾病而定。按配方将各种药物蘸水或米汤在小磨石上研磨成合剂药汁于碗内,内服或外擦。一般贵重药品及紧缺药物多用此法,主要治疗因风失调引起之疾病、妇科疾病和一些危重病,亦用于药物及食物中毒。
刺药:将配好方的药物切碎,干燥,共研为末,拌入鹅油内浸泡备用。用时医者用洁净之铜针(状如直杆梅花针)浅刺患部皮肤,再涂以配好之药油。本法亦用于体内风、水失调而致的风湿麻木、关节疼痛等症。
傣医药与佛教的渊源
傣族是西南边陲--云南西双版纳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族源于"百越"的一支,汉称为"掸",唐称"金齿"。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史记》中即有"滇越"、"乘象国"的记载。 在杂食穴居的远古时代,在同大自然、同疾病的斗争中,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总结,萌发了原始的傣医药。初期的傣医药仅停留在单方、验方的认识和应用阶段,以"家传口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如2000多年前的傣医方"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雅西里扪囡"(万应小药丸)、"雅暖"(睡药剂)等,一直流传沿用至今。 傣文化、傣医药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小乘文化发源于古印度,约公元7世纪,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并以巴利文音系为基础,根据印度字母体系,形成了古傣文。用古傣文在贝叶上书写佛经,成为最早的傣文贝叶经,第一本书是布塔果沙听所著的《维苏提麻嗄》。 贝叶经号称84000部,除小乘经典外,还记载了许多民间传说、医药故事等。
以上事实说明,傣医药的最早经书《贝叶经》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做为傣医药基础理论核心的"四塔五蕴"学说,只能伴随其文字语言的应用的产生,故其成形于小乘文化传入之后是可以肯定的。
[分享]中药学资源宝库连载
thanks 还是那句话啊,态度决定一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