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心 发表于 2012-7-16 15:24:43

《伤寒论传真》太阳篇第三条【转】

《伤寒论传真》太阳篇第三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解:太阳病,迟早必发热。无论其或已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此外,若复见有身体痛,呕逆,按其脉寸关尺三部俱紧的,便可命名为伤寒证。


      按:中风与伤寒为太阳病的两大类型,前者由于汗出则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因无汗则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曰风,曰寒,即风邪、寒邪之意,此亦古人以现象当本质的误解。不过对于风曰“中”,对于寒曰“伤”,实有深意。盖上述的太阳病,本机体欲以发汗的机制,自体表以解除疾病,但往往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病邪反乘汗出之虚,深据于肌腠之内。中者,中于内,名为中风者,暗示在表的邪较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去。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暗示在表的邪浅也。


    【解读】这里要仔细读胡老的按语,后世所以多认为中风是中于风,伤寒是伤于寒,是受王叔和、成无己以《内经》注解影响:“风则伤卫,寒则伤营”,由“风为阳,寒为阴”,推理为“中风中于表,伤寒伤于里”,甚者,认为“中风为表证,伤寒为里证”。这种不顾临床实际,强引《内经》附会其说的注解,完全脱离仲景原义,把后世读仲景书引入歧途。


      风和寒往往同时犯人,临证怎能单独区分?不论何种外邪侵犯人体后,皆可表现为中风或表现为伤寒,这才是临床实际。故胡希恕先生对中风、伤寒的注解,强调以症状反应,不是依据受的哪种邪气,这才反映《伤寒论》原旨。第2条、笫3条是体现了这一重要法则。这一认识,来自对仲景书原文潜心研读,来自于对经方理论体系的系统理解,不但是理解中风、伤寒的关键,也是理解太阳病的关键,更是理解六经实质的关键。


   全书开篇仅以上三条,就明确了太阳病、中风、伤寒概念,明确了中风和伤寒是太阳病中最常见的于两大证,即中风除具有太阳病提纲的特点外,还同时兼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伤寒除具有太阳病提纲的特点外,还同时兼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浮紧。这里标明中风、伤寒的鉴别点是脉象。由笫2条可知,中风的脉浮缓是因汗出津液虚损,脉管充盈不满而呈缓,由此亦可知,伤寒的脉阴阳俱浮紧,是因无汗出,此参看第11条后小结可更明了。简而述之,中风、伤寒的主要鉴别为:中风有汗出、脉浮缓;伤寒为无汗、脉浮紧。


       应当特别注意:经方、仲景书的伤寒概念即本条所示,全书皆本之此概念,并无“广义伤寒”、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概念,是因王叔和把仲景书定名《伤寒论》后,遂以《难経》“伤寒有五”释伤寒造成的,是“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的结果。

葬花2000 发表于 2012-12-24 11:52:40

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pvc钢丝管

葬花2000 发表于 2012-12-24 11:52:48

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pvc钢丝管

qazxswabc 发表于 2013-1-6 13:48:40

hero2000 发表于 2013-1-10 11:37:58

cvxdo 发表于 2014-4-27 16:36:22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天气不错pga 发表于 2014-5-12 12:37:13

读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复,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传真》太阳篇第三条【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