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1)一、A型题:从每道试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入本题题干后的()内。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中藏经》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中医学的古代哲学思想?
A.精气学说 B.藏象学说 C.五行学说 D.阴阳学说 E.整体观念
3.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现象 B.物质 C.结果 D.根由 E.形式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E.补阳扶阴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侮之“侮”的实质?
A. 相克 B. 乘袭 C. 欺侮 D.反克 E. 制约
6.下列哪一项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A.水谷精气 B. 自然清气 C.后天精气 D.津液 E.先天精气
7.肾开窍于:
A.耳 B.鼻 C.舌 D.口 E.目
8.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中最重要的是:
A.促进胆汁分泌 B.调畅情志 C.有助于男子排精
D.促进脾胃运化 E.调畅气机
9.“髓海”是指:
A.目 B.脑 C.骨 D.肾 E.头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的范畴?
A.血液 B.泪液 C.涕液 D.肠液 E.胃液
11.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的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12.“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A.脾运化水液 B.大肠转化糟粕 C.肺通调水道
D.小肠泌别清浊 E.膀胱贮尿、排尿
13.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 B.传染性强 C.病势重
D.症状相似 E.老少皆能致病
14.最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风邪 B.暑邪 C.湿邪 D.燥邪 E.寒邪
15.十二经脉种,循行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 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足阳明 D. 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 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16.真寒假热的病理是:
A.阴盛格阳 B.阴虚阳亢 C. 阳盛则热
D.阳盛格阴 E.阳虚阴盛
17.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
A.阳跷脉 B.阳维脉 C.督脉 D.任脉 E.冲脉
18.下列不属于气机失调的是:
A.气闭 B.气陷 C.气逆 D.气滞 E.气虚
19.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 )
A.气血的盛衰 B.阴精阳气的盛衰 C.脏腑功能的盛衰
D.邪正盛衰 E.体质的强弱
20.以下哪一项不是“治未病”的内容:
A.调摄精神 B.锻炼身体C.起居有常
D.避其毒气 E.审因论治
二、D型题:从每道试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并将其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入本题题干后的( )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阳盛则热与下列哪两项有关?
A.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实热证 D.虚热证 E.格阳证
2.明清时期,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最有创见的内容是:
A.伤寒学说 B.温病学说 C.命门学说 D.精气学说 E.解剖学说
3.下列哪二项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则?
A.实则泻腑 B.虚则补脏 C.虚则补其母
D.实则泻其子 E.培土生金
4.下列脏与形体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肝 B.心 C.爪 D.发 E.胆
5.三焦主要通行:
A.血液 B.津液 C.元气 D.宗气 E.卫气
6.与女子胞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两条经脉?
A.带脉 B.肾经 C.肝经 D.冲脉 E.任脉
7.表现为“乙癸同源”关系的两脏是:
A.心 B.脾 C.肺 D.肝 E.肾
8.与足太阴脾经前后交接的经脉是: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厥阴肝经
D. 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阳小肠经
9.下列哪二项均为湿性粘滞的致病性质:
A.病程缠绵 B.小便涩滞不爽 C.周身困重 D.病位游移 E.腠理闭塞
10.就邪正盛衰和病势趋向转归而言,哪二项是相对应的?
A.正虚邪恋 B.邪去正虚 C.两感
D.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E.疾病向愈
三、X型题:从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其答案的英文字母填入题干后的( )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色泽分阴阳,下列哪几项属阳?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黑色 E.白色
2.血液正常运行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A.血液充盈 B.脉道通利 C.心气充沛
D.气机调畅 E.气的温煦
3.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外在标志有:
A.齿 B.骨 C.面 D.发 E.舌
4.影响大肠传导变化的因素有:
A.肺的肃降 B.肾的气化 C.心主血脉 D.肝主藏血 E.胃的降浊
5.下列哪几项是跷脉的基本功能?
A.调节阳经气血 B.调节阴经气血 C.濡养眼目
D.主司肢节运动 E. 主司眼睑开合
6.下列哪些是影响发病的外界环境因素?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体质因素
D.工作环境 E.居处环境
7.疾病复发的诱因有:
A.复感新邪 B.食复 C.药复 D.劳复 E.伏邪
8.养生的基本原则有:
A.谨和五味 B.重视精神调养 C.传统健身术
D.适应自然规律 E.注意形体锻炼
9.下列哪些可归属于正治法的范畴?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用寒远寒
D热因热用 E虚者补之
10.人身“三宝”是指: ( )
A.精 B.气 C.血 D.津液 E.神
四、填空题:请在( )内填入恰当的文字,并使试题所叙述的内容正确无误(每空0.5分,共10分)
1.《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 ),精气夺则( )”。而当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一致时,又常有“大实有( )”和“至虚有( )”的说法。
2.暑邪致病有明显的( ),暑病主要发生在( )以后,( )以前。
3.《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 ),喜则气( ),悲则气( ),恐则气( ),惊则气( ),思则气( )。
4.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包括( )、( )、( )、( )、
( )、( )等几方面。
5.在脏腑中( )主液。
五、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培土生金
2.别络
3.中气下陷
4.气为血之帅
5.塞因塞用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何谓“辨证论治”?二者的关系如何?
2.简述宗气的生成来源、分布及功能。
3.简述头痛的分经辨证。
4.简述瘀血的致病特点。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肺与脾的生理病理关系。
2.试述血虚的概念、形成原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1)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1)答案一、1.B 2.B 3.D 4.B 5.D 6.E 7.A 8.E 9.B 10.A
11.D 12.D 13.B 14.A 15.A 16.A 17.C 18.E 19.D 20.E
二、1.AC 2.BC 3.CD 4.AC 5.BC 6.DE 7.DE 8.BD 9.AB 10.AD
三、1.BC 2.ABC 3.ABD 4.ABE 5.CDE 6.ABDE
7.ABCD 8.ABDE 9.ABDE 10.ABE
四、1.实,虚,羸状,盛状
2.季节性,夏至,立秋
3.上、缓、消、下、乱、结
4.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
5.小肠
五、1.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适应于肺气虚弱证,及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的肺脾两虚证。
2.十二经脉、任督二脉之别络,以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具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联系的作用。
3.脾气虚弱,升举无力甚成下陷,则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
4.是指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5.用补益药物治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
六、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的结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是否正确。辨证和论治是诊疗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2.1)生成来源:水谷精微之气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分布:宗气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1)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2)下则蓄于丹田,注入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
3)主要功能:(1)走息道、司呼吸,与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2)贯心脉、行气血,推动心脏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3)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3.阳明……面部、额部;
少阳……侧头部;
太阳……面颊、头顶、后头部;
足厥阴肝经----巅顶
4.(1)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甚;
(2)肿块:固定不移,在外则青紫高突,在内则为肿块。
(3)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4)紫绀:唇、面、舌、甲紫绀。
(5)脉涩或结代。
七、1.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方面:(1)生理:①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②宗气的生成靠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③脾所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亦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2)病理:①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可导致肺气不足而见体倦乏力,少气赖言等症;②而肺病日久,宣降敷布失职,亦可导致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临床可见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等症。
2)水液代谢方面:(1)生理:①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防止内湿的产生;②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又是肺主通调水道的前提。二者在津液的输布代谢中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关系。(2)病理:①脾失健运,水湿停留,生痰成饮,上犯于肺,则出现咳喘痰多等临床表现。②肺失宣降,通调失职,水道不通,使水湿内停,困遏脾阳,便可出现纳少腹胀、便溏、水肿等症状。
2.概念:指血液不足,滋养濡润功能减退,脏腑组织失养的病理状态。形成原因: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病机及临床表现:血色不显,肌肤粘膜色淡:唇舌爪甲无华,面色无华;血虚致气虚:头目眩晕,乏力气短;全身失养症: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手足麻木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毛发枯槁,爪甲脆裂等。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1)
大部分不知道选什么好时间长了是要温习一下谢谢楼主提供《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1)
学习学习,谢谢!《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1)
Thank you very much!《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1)
liaoxxxya 赠与 岐黄子 5 两纹银以示鼓励8D中醫基礎實在是不太行
感謝給予鞭策自己之機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