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体会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 老年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 老年脑血管性痴呆大多数是在脑血栓, 或脑出血恢复期后发病, 也有的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等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起病急, 病势呈阶梯式发展。发病年龄多在六旬以上, 男性大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而发病的比例也在增高, 治疗难度增大, 愈后不好。脑血管性痴呆的表现属中医的” 健忘、虚劳、抑郁、呆病”范畴, 几年来结合临床的具体症状, 辨证施治, 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1 病例分析
人到六旬, 肾气渐衰, 无论是生理上自然衰退还是病理性改变, 最终都将导致精血亏耗, 脏腑受损, 然肾之藏精, 为先天之本, 与脾所运化水谷之精来源虽然不同, 却同藏于肾脏, 二者生理上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与肾的关系如此, 与其他脏器也同为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制约。《诸病源候论》载: “ 肾藏精, 精者, 血之所成也”。肾藏精, 精舍志, 精能生髓,髓汇于脑。这就是说: 1 肾所藏之精能生髓, 而脑为髓之海; 2 精能化生为血, 谓精血同源。神的活动物质基础是血, 而肝脏具有藏血, 心脏具有主血脉、藏神的功能。他们与肾所藏之精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互用,一但相互滋生的条件被打破, 那么就会出现由于一方的不足导致另一方的虚损, 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肾气虚, 因此肾气旺盛则脏腑组织功能活动正常, 精化有源, 肾气衰, 脏腑失其温养, 功能减退, 不能化生阴精物资, 从而精枯血无以化生, 髓海失充, 神元失养使人发病。
脑血管性痴呆早期临床表现为情绪易激动, 好发怒, 头痛, 头昏, 失眠。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性格变异、行为古怪、说话不太利落、活动行走迟缓、白天思睡、晚上失眠等。王清任说: “ 年高无记性者, 脑脉渐空。”要想控制这些自然衰退的现象, 就必须益肾填髓培补精气。抗衰老和预防脑血管性痴呆症的发生, 调理脾肾是关键。古人云: “ 水为万物之源, 土为万物之母, 二脏安和, 一身皆治, 百病不生。”本文所述老年脑血管性痴呆正是具备了这些病理基础。
虽然老年脑血管性痴呆以虚损为基础, 以脾肾虚为核心, 但是中医的思维活动是由五脏综合协调作用来完成的, 所以脑血管性痴呆的预防与治疗要注意五脏之间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失调的作用, 西医的思维活动源于大脑, 认为老年脑血管性痴呆是脑组织有器质性改变, 从而导致脑神经功能障碍, 而中医认为脑痴呆虽然以肾精虚损为基础, 以脾肾虚为核心, 还应以感受外邪、七情刺激、饮食劳倦所伤这些因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产物瘀血、痰湿易聚难散有关。所以说:老年脑血管性痴呆是由年老素质虚弱和人体病理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之, 老年脑血管性痴呆尽管症状各异, 轻重不一, 其病因实属五脏之真阴受损所致。病属本虚标实, 在治疗手法上采取灌其根枝叶茂, 澄其源流自清的原则,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用养精填髓、滋阴补肾法以治本。活血化瘀、涤痰通窍以治标,从而使五脏安和、阴平阳秘。
2 临床资料
本病共观察治疗病例20 名, 患者年龄均在六旬以上, 其中男性16 例, 女性4 例。全部为一年前患脑血栓或脑出血, 其临床共同特点是: 记忆力减退、表情呆滞、猜疑心重, 尤以近事记忆减退明显、物品前放后忘、头痛, 眩晕、手脚麻木, 易哭, 易笑, 易怒。病情好转又复发。语言不利, 半身不遂。经治疗, 治愈6 人, 好转8 人, 无明显改变6 人, 总有效率70% 。
3 辨证分析及治疗
全部患者均接受家庭病房治疗, 根据痴呆表现的轻重不同, 大致分为四型, 并以益聪汤( 党参、黄芪、白术、熟地、骨碎补、肉苁蓉、制附子、淫羊藿、川芎、川牛膝、半夏、天南星、石菖蒲) 为基础方, 随症加减, 具体分析如下:
下一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