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花已谢 发表于 2019-8-22 21:24:05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随证治之”

国医大师孙光荣, 出身于中医世家, 幼承庭训, 师承名医, 在临证58载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 尤其是脑病、肿瘤、血液病、情志病、脾胃病以及带下病等疗效卓著。孙老师始终秉持中医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的核心理念, 治学行医既讲求正本清源, 又善于开拓创新。临床上以中和思想为指导, 时时强调“护正防邪, 存正抑邪, 扶正祛邪”;体现中和辨治特点, 认为临床思辨的重点不外“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遵循中和思想组方用药, 以“三联药组”之功能按君、臣、佐、使结构组方, “遵循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 形成孙氏系列经验方。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语出《伤寒论》第16条, 条文原为“坏病”的治疗法则, 今已不限于此, 因其高度概括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对中医诊治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中, “随证治之”指的是通过患者症状、体征的表现, 证候的演变, 动态分析把握病因病机, 明之以法, 处之以方, 投之以药。孙老师在临证之中, 认为“随证治之”实际上就是概括了中医治法的精髓, 是针对“观其脉证”获知的“主证”“知犯何逆”把握的“主变”而抓的“主方”, 讲求个体化治疗。对于如何择用有效方药“随证治之”, 孙老师深入研究并总结:“经方本是万方宗, 方证相符立见功。时方多是古验方, 究明方旨古今通。师承验方有奇效, 东南西北不相同。自拟新方要有据, 切勿杂糅乱糊弄。先定治则与治法, 君臣佐使井然从。最忌滥伐无过者, 扶正祛邪要适中。须知专病有专药, 从顺其宜力更雄。”并对其内涵逐一进行了阐述。

1 经方本是万方宗, 方证相符立见功


目前中医学界普遍认为, 经方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宋代之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所记载之方剂, 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 《伤寒论》方113首, 《金匮要略》方262首, 除去重复的, 共计178首方, 151味药。经方被后世医家称为“医方之祖”“方书之祖”, 张仲景也被尊为“医圣”。



经方是本, 是源, 因其组方严谨、药量精当、煎服讲究、针对性强、效如桴鼓, 具有“普、简、廉、效”的特点, 故后世医家大都是以经方为准绳, 或直接用经方, 或从经方中演变、延伸。



如何学习和运用好经方一直是中医学界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孙老师提倡“万方宗经, 学用并行”, 在学与用中及时发现问题, 在问题中深化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借鉴, 在借鉴中创新认识, 学以致用以求临床最好疗效。历代名医运用经方有其独到的见解, 对于学习和运用经方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尤其是对名医大师运用经方验案的学习,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不失为学习经方的一条捷径。



经方的核心理论是方证对应, 方与证是经方运用的关键。孙老师认为, 方证对应是经方制方的主要原则, 讲求“有是证必用是方”, 临床上运用起来既简单又有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言:“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并且强调“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 只要出现其中一二主证就用该方治疗, 不必等到所有症状都出现。类似这样严谨的方证对应关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随处可见, 如“发热而呕者, 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 吴茱萸汤主之”, 桂枝汤证“汗出, 脉浮缓”, 麻黄汤证“无汗, 脉浮紧”。

2 时方多是古验方, 究明方旨古今通


经方是源, 时方是流。如小柴胡汤与逍遥散, 四逆散与柴胡疏肝散, 伤寒三承气汤与温病诸承气汤等, 脉络清晰、源流分明。时方虽是流, 但也是经过反复验证的古方, 既创造性地彰现了经方的特色, 同时又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 是对经方的补充完善, 临床处方时不可不重视。如医家张元素谓九味羌活汤“冬可以治寒, 夏可以治热, 春可以治温, 秋可以治湿”,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 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 增损用之”。



时方多以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运气等为核心理论, 更强调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特点是方剂名表示效用者多 (如咳血方、枳实消痞丸、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清络饮、清暑益气汤等) , 功效经络脏腑化 (如导赤散、泻白散、易黄汤、实脾散、平胃散、龙胆泻肝汤、温胆汤等) , 结构较为松散, 药物加减多变, 照顾面较广。



无论是经方还是时方, 都应强调从临床出发, 为临床服务。究方义, 明方旨, 既对经方有扎实的基础, 又对时方有足够的研究, 如此才能古今相通, “经”“时”结合。

3 师承验方有奇效, 东南西北不相同



由于东西南北气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用药习惯不同, 出现了不少验方, 有些也称秘方。《简明中医辞典》解释:验方是指有效验之方药。广义上, 经方、时方和专方大都是经临床验证有效者, 也都可称之为验方。如苗医、瑶医、壮医、羌医、藏医、蒙医等, 均形成了地区独特的医药特点;民间祖传的奇效验方, 如医治蛇伤的“季德胜蛇药”、用于伤科的“曲焕章百宝丹”等;各个医家在数十年临床积累下来的遣方用药习惯, 形成了其独特有效的验方, 经医家本人或徒弟门人总结整理, 后人继承, 有些还形成了门派。



验方是许多医家和人民与疾病斗争留下来的宝贵经验, 虽然有些并非名家论著, 但却代代相传, 屡试屡验。作为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的医者, 应该多拜读医著, 多拜师学习, “博采众方”, 汲取其精华。







下一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随证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