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降火才有效
中医将“火”分为五种,即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和肾火,还有虚实之分,因此,上火后,一定要先辨清火的位置,是实火还是虚火,才能对症下药。肝火春季多见,常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胁肋胀痛、眼痛等,多为实火,虚火相对较少,可用夏枯草菊花茶降火。
心火夏季多见,常表现为舌尖疼痛、心烦气躁、心慌心悸、睡眠不好、小便黄赤等,多为实火,可用灯芯草、柿饼、淡竹叶煮水喝。
胃火实火者常表现为容易饥饿,伴有口臭,大便臭秽、干结等症状,可多食石膏豆腐;虚火者常表现为饥不欲食(肚子饿但不想吃)、没胃口,可用石斛、沙参、麦冬煲汤以养阴清热。
肺火秋季多见,常表现为咽喉疼痛、口眼干燥、咳嗽、咳痰。实火者咳声重浊、痰黄稠,可用枇杷叶、桑叶煮水,吃杏仁;虚火者声低、痰少或无痰,可适当食用沙参、麦冬、百合等。
肾火多为虚火,即肾阴虚,常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腰膝酸痛等,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