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新中医还正祛邪论
新中医还正祛邪论张流秀
重庆市虎溪楼掌纹研究中心
关键词新中医正邪概念还正邪论
新中医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岐黄医学宏观把握人体生理与病理等生命现象的基础上,对二十世纪中医科技理论所进行的一系列全方位现代化系统规范、重组和发展。新中医还正祛邪论是新中医临床过程中对疾病最简捷直观的诊断思路和施治方案,具有最大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虽古弥新医学的现代诠释和中医与西医的对话沟通,尤其具有特别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正邪概要
医学所面临的问题总是复杂而多因素的非线性问题,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因而必须要求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方能抓住主要矛盾而加以简化。简化是否合理,就看临床上是否大家能用。新中医抓住了主要矛盾,即中医宏观上的正与邪,认为疾病不过是人的机体内正的失常(正异)和/或邪的存在(邪在),治病就是在还原正和/或祛除邪,即还正祛邪。这是一种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合理简化。
中医作为医学,当然也首先要研究人的生理,但其对人体生理的研究,却集中在宏观的生命物质、动力和能量(动力属力学范畴,能量属热学范畴)。新中医认为这些生命物质、动力和能量是人体生命得以维系的宏观基本要素,因而统命之曰生命元素。生命元素包括作为生命物质的津与血,作为生命动力的气,和作为生命能量的精。精、气、津、血是这样的一种正面力量,即在其相对衡定的正常范围保持在内升降出入的往来流通和对外吸纳排泄的交换代谢,以维护人体脏器、组织等各组成部分的生理功能,促进机体顺利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自然生命过程。这种正面力量,新中医名之曰正。正是邪相对待而言的。正对邪具有天然的抗拒不受、吞噬化解和遏制排泄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大小,代表了正的势力的强弱,中医称为正气。正气足,则能抗邪化邪,邪不伤正,无病可发,所谓“正气存内、邪不相干”;若邪重致病,正未敌邪,邪也易遏易排,故虽病也多轻浅易愈。相反,正气虚,则难抗邪化邪,邪易伤正,每多发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且正虚致病,正不抗邪化邪,导致邪的肆虐难排,故病多深重或虽轻难愈。
正的敌对面为邪。邪是由于一定的病因作用于特定机体而有的宏观产物,有原生邪和继生邪之分。原生邪直接来自体外,通过皮肤、口、鼻、生殖器等器官侵入。继生邪是生命元素在个体心理情志作用下的自动变异或在原生邪作用下的被动变异,通常又叫病理产物。不论是原生邪还是继和邪,一旦存在于人体,就又可能成为导致另一个病邪产生的原因,从而单一的原发病之后,往往又会添加随之而来的一个或多个继发病或并发症;而且病邪与病邪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加强,成为一种最难理清的恶性循环。
邪对正的为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生命元素正常升降出入循环流通的影响;二是对生命元素新陈代谢衡定数量的耗伤。其影响和耗伤作用的强弱,意味着邪的势力的盛衰,中医上称为邪气。邪气弱,多难伤正,一旦伤正也易于化解或排除,表现为不发病,或发病也轻,容易痊愈。相反,邪气盛,则易伤正,一旦伤正即难以化解排除,表现为正不虚也致病。而正虚更为重病。
二、诊断思路
中医特别讲究辨治求本。本是什么?中国传统岐黄医学认为本是阴阳。医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个作为本的阴阳具体所指为何?今天的中医界认识基本模糊。其实这个阴阳指的是人体能量也即生命元素精的两种状态,阴是其沉降封藏的状态,阳是其开通升浮的状态。两种状态对人体个体健康和寿命有着直接的重大关系,故中医认之为本。但是新中医把本扩大到了整个生命元素,认为正即是本,而相对的邪变是标。临床上,对疾病的施工治必须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不急不缓则标本同治”的常规原则。为此,可见临床诊病抓正邪标本的重要。《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众所周知,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和特长是辨证论治。证究竟是什么?历来智仁各见,从未得到一个公认的统一。新中医认为,证是疾病条件下,正和/或邪在全身或局部的表现状态,往往错综复杂而非一目了然,故中医提倡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当然仅凭其中一诊也可得出证的相当准确的结论,但那必是经验宏富的高手。医典《难经·六十一难》引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疾病条件下,正在全身或局部的表现状态是为的失常(正异)。正的失常通常有三个方面,即正的行阻、量少、位离。行阻是指生命元素由于自身的亏耗和/或病邪的阻遏而表现出的流通障碍,即失通,如阴凝、阳郁、气滞、血瘀、津停等;量少是指生命元素由于机体的生产不足和/或病邪的消耗损害而表现出的数量亏耗,即失荣,如阴虚、阳虚、精虚(阴阳两虚)、气虚、气阴两虚、血虚、气血两虚等;位离是指生命元素不能安居正常本位,即失固,如阴虚阳亢、阳盛格阴、气逆、气陷、津脱、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等。
邪在全身或局部的表现状态意味着邪在存在,邪的存在通常也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邪的势盛、质坚、蓄留。势盛是指邪气肆虐横行,如热毒旺盛;质坚是指病邪坚顽难化,如痰瘀成瘤;蓄留是指病邪不往体外,如水蓄焦膜,等等。
三、施治方案
针对同一特定疾病,中医人多难有同样的诊断思路,而施治方案更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能够共同遵循的可供具体操作的规范标准,中医因而治好了病却仍补视为玄奥或不科学。
新中医认为,疾病即然是人体内生命元素的失常和/或病邪的存在,即正异邪在,则治疗疾病不过就是还正和/或祛邪而已。如何还正和/祛邪?当然就得根据正邪具体情况来对治。正行阻,勿使停顿,施以理,如通阳、行气、活血等;正量少,勿使不足,施以补,如滋阴、助阳、益气、养血、增液等;正位离,勿使逸失,施以纳,如降逆气,升陷气、摄脱液、固亡阳等;邪势盛,挫其锐气,施以抗,如清解热毒等;邪质坚,促其溃散,施以化,如破瘀血,化结石,消宿食等;邪蓄留,断其后患,施以排。排邪是中医最为光耀的亮点,其方式有发表、涌吐、泻下、渗利等。
临床中,根据正邪矛盾的标本主次情况,还正与祛邪有着主辅之分。其原则是,疾病因正异而成者,还其正;因正虚致邪而成者,还正辅以祛邪;因邪盛而成者,祛其邪;因邪致正异而成者,祛邪辅以还正;正异、邪在若皆浅,则可食养而自愈,不劳医者弄巧成拙。另一方面,医者必须知常达变,因为实际临床上,“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有标而求之于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等情况,异常复杂。得是终归总是还正和/或祛邪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医还正祛邪论避免传统的“扶正祛邪”的提法,是因为“扶正”概念给人的印象似乎就只是针对生命元素的亏耗虚损而来,从而为医家的见滥补大开方便之门;之所以也不提“祛邪还正”,又是为了使医家避免不问青红皂白地见病滥攻。中医者,非独中国医学之谓,乃力避太过,不及之中庸医学之称。一语双关,可谓用心良苦,对此,当今医学界应有共识。
[转帖]新中医还正祛邪论
妙文!王不留行兄真乃有心之人,谢过。[转帖]新中医还正祛邪论
很有道理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