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建立睡眠的系统医学模型
睡眠是人人都关心的问题,在医学上,睡眠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失眠与多寐本身是一种疾病。据统计,治疗失眠证的比例,占中医内科疾病总数的10%~20%。另一方面,睡眠的正常与否,对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建立睡眠系统医学理想模型,是有重要意义的。建立睡眠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如下:R
(1)确定睡眠的运动回复过程。在建立睡眠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人的睡眠状态,而是应该把人的睡眠状态与醒觉状态同时考虑,因为这两种状态构成一个运动回复过程。同时,也不是仅仅考虑这两种状态,而是要考虑运动回复过程的完整周期。另外,也不仅仅是考虑一个周期,而是要考虑各种周期。例如,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睡眠过程中有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种。人们根据脑电波、眼电波、肌电波记录进行研究,发现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反复交替,快波睡眠10~30分钟后转为较长的慢波睡眠,这个过程约70~120分钟,每夜约五次,这样反复不断地呈现周期性变化。另外,人的睡眠与醒觉的运动周期可能还形成日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年节律等等,这些都应该考虑到。不过,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可以选择某些运动周期来建立模型,比如,选择日节律来建立模型。~
(2)在确定睡眠的运动回复过程的前提下,就要考虑与该运动回复过程相关的系统要素。现代生理学认为,睡眠和醒觉,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反复交替的运动回复过程。可见,睡眠这个运动回复过程与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有紧密关系。不过,中医关于这个问题还有独特见解。《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说;“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指出了五脏阴阳失和、营卫失调是失眠的根本。其实,人的五脏六腑都与睡眠有关系,例如,《素问·逆调论第三十四》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即脾胃不和,食滞胃肠,内酝痰湿,撑胃作胀,上逆犯心,难以成寐而失眠。可见,睡眠这个运动回复过程与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五脏六腑都有关系,应该结合中西医关于这个问题所有研究成果,来确定与睡眠这个运动回复过程相关的所有要素。当然,这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研究课题。
(3)建立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系统参照系。系统参照系对于建立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建立系统参照系的前提下,才能对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例如,可以把正常生理状况下的各项指标作为系统参照系,然后与非正常状况下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对各种睡眠的运动回复过程进行描述。建立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系统参照系,也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研究课题。
(4)对睡眠运动回复过程进行阶段划分。例如,在选择日节律来建立模型的情况下,可以把一天简单划分为白天和晚上,也可以划分为上午、下午、上半夜、下半夜,还可以按照小时来划分,或者按照人在醒觉状态时精神的好环,睡眠状态时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的节律来划分等等。
(5)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关系,并且根据“关系的对称破缺”来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同一性,建立同一性矩阵。
这个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关键环节。中医关于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例如:“脾胃不和,食滞胃肠,内酝痰湿,撑胃作胀,上逆犯心,难以成寐而失眠。”就是讲的脾胃活动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关系。根据中医气血运行理论,可以精确地给出计算一天内每个时辰气血在经络中流行的人体生物节律表(4)。根据这个表,可以准确了解睡眠与五脏六腑活动的关系。例如,假如你往往在夜里1~3时定时地醒来,根据这个表,就可以知道引起失眠的原因是肝或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等等。应该结合中西医关于这个问题所有研究成果,来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关系。
不过,仅仅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关系,还不能建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因为这些关系是复杂和不确定的,因此还必须依据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系统参照系来分析这些关系的对称破缺,从而确定相关的要素与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各阶段的同一性,建立同一性矩阵。建立系统医学理想模型的大量研究工作,可能都集中在建立同一性矩阵这个关键环节上面。一个系统医学模型是否理想,也决定于所建立的同一性矩阵是否符合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实际情况。
(6)适当改变相关要素的情况,观测睡眠运动回复过程的变化情况,据此来确定睡眠同一性矩阵的变化。这个问题涉及实验和统计,后面还要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7)根据同一性矩阵的变化情况来获取睡眠运动回复过程及其相关要素的各种特征值,例如惯性、存在量等,把它们作为判断该运动回复过程的指标,以便在临床上方便的应用。同态学给出了获取这些特征值的方法。
(8)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获得一个理想的睡眠系统医学模型为止。 你们的围观我压力很大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