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同一性振荡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同一性振荡在前几篇文章讨论的基础上,现在来说一说我对于两种参照系观点讨论的看法,因为对于babituo的观点已经做了一些回复,所以,本文主要讨论求同格的观点。
1.科学与哲学的差异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认为求同格的观点: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在任何一个参照系中都是一样的。从系统本体复杂的角度看是正确的。
我们必须注意求同格的用语:“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是系统本体的复杂性,系统本体的复杂性是不会因为改变参照系而有丝毫改变的。
求同格站在系统本体复杂的立场来论证他的观点,他说:当你在不同参照系中获得对象的不同看法时,假如你真的按你的看法去控制它,那么你通常会在某种极限条件下发现对象出现不可思议的“扰动”。他 举了波粒二象性和经济波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然后解释说:“这些扰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客体本身是存在于一个完整联系的图景中的,参照系都是对它们的割裂,它只能解释参照系所界定的那部分现象。”
求同格系统本体复杂的立场是很鲜明的,他说:因为一切参照系都仅仅是个认识论上的界定,而只要这种认识论界定在客体图景的联系完整性上不能达到自洽,那么,界定范围之外的联系就一定会使我们认识范围之内的对象出现奇异“扰动”,即我们必定无法写出关于这种参照系下对象存在及其运动的确定性方程,预测就变得无力。“复杂性将不可避免地被本体化,将作为物自体的范畴纳入自然图景,对于这种自在的存在,对它赋予一个参照系,二个参照系……n个参照系原则上没有什么区别。”
求同格的论证是有力的,因为系统运动的原因趋于无穷大,而在任何系统参照系下,能够考虑的原因j都是一个有限数,而没有找到的原因(k-j)将趋于无穷大,如果将j个有限原因与结果关联,那么,得到的将是一个不确定的关系。
不过,如果考虑系统的对称破缺,则系统除了联系的完整性而外,还有联系的对称破缺,对称破缺使某些原因、途径和结果从系统无穷的原因、途径和结果中突现,如果我们对这些突现出来原因、途径和结果进行关联,原则上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关系。而这正是科学家要做的工作。
当然,在一个有限过程中,科学不可能穷尽系统的所有联系,系统的不确定总是存在着,这就需要一门学问来研究它,这门学问就是形而上学。而这正是哲学家要做的工作。
求同格强调系统本体复杂,实质上是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来看待系统,是从系统不确定总是存在着的事实来看待系统。
babituo强调系统本身无所谓复杂性,只有对系统观察的结果才有复杂性,实质上是站在科学家的立场来看待系统,是从系统总是存在对称破缺,系统在某个范围内可能是确定的这一事实来看待系统。
从哲学家的立场,求同格是对的:从科学家的立场,babituo是对的。
由于求同格站在哲学家的立场,故他自然认为不能通过改变参照系来解决复杂性问题,不可以通过改变参照系来简化我们对系统的认识。因为系统不确定总是存在着。
由于babituo站在科学家的立场,故他自然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参照系来解决复杂性问题,可以通过改变参照系来简化我们对系统的认识。因为系统的对称破缺总是存在着,系统在某个范围内总是可以确定的。
由于立场的差异,就有了动态参照系和不确定参照系的讨论。
由于babituo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参照系来解决复杂性问题,他就要提出办法。他提出什么办法呢?他提出建立动态参照系的办法。babituo的动态参照系应该是在转换意义上来讲的,所谓“动态”,是指“可转换”。
按照babituo的观点,自然就会提出一个问题系列。他说:
各种各样的认识论后面,无非就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和不同运动形式的参照系。于是,一系列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
我们需要试图去统一这些参照系吗?
对参照系的运动(变化)形式有哪些?
如何选择参照系和选择怎样的参照系才能简化对系统的描述?
某个系统描述的参照系体系是怎样的?能否有更利于表达的参照系?
如何在不同运动方式下的参照系之间进行系统变换?
能否建立“与参照系无关的系统”,就象Java的与平台无关性?
由于求同格认为不能通过改变参照系来解决复杂性问题,他自然就认为:寻找一个有效的固定参照系的企图是前景不明的,因此动态参照系不应当是转换参照系,而是指这个参照系本身是不确定的。求同格的动态参照系是在不确定意义上来讲的,所谓“动态”,是指“不确定”,这是与babituo的动态参照系不同的。
那么,什么是不确定参照系呢?求同格认为,不确定的参照系应当是与系统本身无关的参照系;与参照系无关的系统就是无参照系。“我的形上学命题里提出了一个“无参照系”概念,并用它表征由不确定性所要求的对象完整性。其实,无参照系有另一种解释方法,那就是无数参照系,无参照系通过无数参照系过渡到了全参照系。”
这里,求同格用了“与系统本身无关的参照系”、“无参照系”、“无数参照系”、“全参照系”来解释不确定参照系,我理解,不确定参照系是指由系统及其背景的所有可能部分构成的无穷参照系。这个无穷参照系在人类认识的有限过程中是不可能建立的,不确定参照系可以叫做“不可确定参照系”,因此形而上学不设参照系。
2.科学与哲学的沟通
虽然站在科学家的立场和站在哲学家的立场,会产生看起来全然不同的结论,但是,科学与哲学却是具有同一性的,哲学以科学为基础,科学以哲学为前导,因而,无论站在那种立场,其观点都会有相通的地方。
因此,求同格认为,不是说客体的不确定性本体化了,我们就不需要再提出克服不确定性的心灵需要,在某种达到一致的框架内(也仅仅是在这种框架内),改进参照系的问题是具有意义的,我们将有可能通过以知识的广泛整合而寻求一条以最小的不确定性道路来导向人类未来。
也许真正的思考将集中在:如何把有限定的参照系变成与复杂性本身尽可能相配的“参照系”。
babituo也认为:“我们‘看’(认识)到的任何物体,其实都是过程的一部分(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演化的过程),我们‘看’本身也是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只有过程和过程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存在。你可以把这部分过程圈起来,取个名字叫A物体,也可以把有交叉的另一些过程圈起来,取个名字叫B物体,所以,物质确实是存在的,并且是唯一地以统一的大过程的形式存在的,而不是以物体、事物等割裂之后再命名的方式存在的,对大过程进行割裂后命名完全是主体意识的行为,是对大过程的局部失真的镜象。当我们不得不在沟通中说到某某事物的时候,应该清楚的知道,我们只是说到了被割裂出来的一部分过程。”
由上可见,科学家和哲学家是存在着沟通。
3.科学与哲学的同一
应该说,在人类认识的有限过程中,科学与哲学总是共存的,但是,整个知识体系总是存在着同一性振荡,也就是说,科学与科学、科学与哲学、哲学与哲学之间总是存在着同一性振荡,这个同一性振荡把人类的认识导向深入。
求同格对于知识体系的统一和分化的观点,实际上对于知识体系的同一性振荡做了一个描述。
他说:“知识体系在一个时期达到的各知识点总需要完成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然后对新事物作出解释。当解释不了时,就又需要再由各个研究者提出大量相关资讯,当一个时期过去,又会有一个统一,这种不断分化地进入知识对象获得资讯,而后又加以统一,螺旋式地反复交替,想必就是逐渐深入未知领域获得知识的方式吧。
如是,那么就每一次进入未知去取得知识的活动就总得是在前一个统一框架(知识的有序积累)基础上进行吧?这种已经得到的统一性,应该就意味着是参照系吧?
而这参照系之能够形成,总得是对已有知识的统一才能形成吧,故而同一性在此之一意应当是各知识点的内在统一性,就知识学领域的说法即是在范式上的统一性。
复观一对象的考察,不也得历经这同一性与参照系的交替进行方可对未知之事物进行层层剥皮而求得其内在真正面目吗?”
为了达到知识体系的统一,就出现了一个参照系的整合和知识整合的问题。
关于参照系的整合,求同格认为,如果说认识的发生机制都是用已知去解释未知,那么参照系就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有参照系却又使我们面临难以克服的认识内部的矛盾。关于这个命题的形上学解决办法,我的观点是,整合一切有可能成立的参照系,从而把参照系的固定边界推广到无限的领域中去,这样,理论上我们的参照系就是全面的,在功能上是与无参照系等价的。
求同格还指出:我觉得Babituo先生提供的“交互设计”,“动态变换”概念有可能触及无参照系(或者全参照系)的核心。但是这需要极大地挑战人类尺度的极限,这可能是现代哲学和科学研究领域最前沿的问题。
关于知识的整合,求同格认为,抱宽容的态度看待知识史,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包含正确的观照,正如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虽然于十七世纪已经告终,但其内含许多真理却未见得全都为今天之知识所包容。这个意思是说,各个知识观察虽然都是离散而缪误的,但是整合却能建立起消缪扶正的作用,正如充分的交换必定导致合理价格一样,所欠缺的是整合的手段实在是未有良好的开发,正如市场交换如果总有无可避免的不对称发生,那么价格就总也有不尽合理之处,但是据此不能说消除那种求最优的价值观应当放弃。无穷参照系仅只是关于知识整合的一个推广,它的用途实质就是全面地完整地达到对象。
求同格的上述观点,是值得重视和进一步加以讨论的。
4.科学与哲学将继续振荡
经过这场讨论,也许讨论各方可以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达到某种同一。不过,同一与差异总是共存的,这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哲学。有科学,就有人站在科学家的立场,有哲学,就有人站在哲学家的立场,这样,不同的观点自然就会产生,于是,争论就会产生,科学与哲学将继续振荡,而正因为如此,才继续把人类的认识导向深入。
作者:陈语思 看帖回帖是美德!: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