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 发表于 2004-6-28 12:52:52

《大醫精誠第二》的讀後感言補充



   「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渝於此,以此為名也!」──千金要方序
   
                           《大醫精誠第二》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滲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薄剛柔之異。惟用心精微者,始方與言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已了,深自誤哉!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寒暑、肌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鍼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雖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壹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懽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
   
   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斯蓋醫之本意也。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衒功能,諒非仁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含靈:指人類   蔕芥:嫌惡、厭棄   下痢:拉肚子
   
   作者所述「蒼生大醫」的境界影響後代巨大且深遠,被看作是為醫世範。它與西洋希波克拉斯誓言一樣,是醫療倫理學上的經典名篇,為後世醫德教育所必授之文。
   即使我們不從事醫生這行,但我認為,只要有願修習慈心之人,這篇文章就不會隨時代變更而消失,而不管我們有沒有讀過、有沒有信仰宗教,慈悲的心聲、心願大柢上如第二段所言。因此閱讀此文,可以開啟一個人的無量慈悲之心,以「蒼生大醫」的境地,為他畢生努力以赴的目標。以及認識到生活上落實慈悲心時該注意的的地方──慈悲心有時也需要正確認知的輔助,否則雖然無意害人卻會貽害深遠,所以要有從慈悲出發而生的精進求知精神。
      對「苦楚,不離斯須」的病人言,大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她或他的面前,縱使綺羅滿目,絲竹湊耳,珍饈迭薦,醽醁兼陳,大都毫無感受,只有感受痛苦和強烈渴求解脫的願望,我就有這樣的體驗。而面對「病人苦楚,不離斯須」的病患,醫者在病患面前「安然懽娛,傲然自得」,只會增加病人「因求不得健康」而生的難過沮喪、經對比後的自卑情緒等等的心理痛苦,推而廣之,莫對失意人講得意事,此理亦同!前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發揮慈悲之心,擁有「志存救濟」、「一心赴救」的淑世情懷,信世間苦難一定會大大減少。

   「余自幼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家產都因付醫藥費而蕩盡了〉,在現代,這種情形是屢件不鮮,付不出龐大醫藥費而欠債的很多,以致最近台灣要設中央健保局,以全國每人月繳六百元的方式,分擔患者的龐大醫藥費。不提「看病收費」的規定,醫者對賺病人的錢,比對病人的關心還來得興趣濃厚,「專心經略財物」,這都不是病人所希望的!

   此篇只是節選,欲看全文,請看《千金方》一書。而此文的作者,是個道教醫學家,「醫方卜筮」為道醫所俢習,華陀不是最著名的嗎?《後漢書‧方術傳》為了配合作者一向厭惡名利的作風,因此我不登載他的名字。

zglv5217 发表于 2014-4-20 22:41:53

楼主呀,,,您太有才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醫精誠第二》的讀後感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