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评《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
层次不清,内容混乱,讲歪理—一评《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
前些日子,我在“大医精诚”网站“医理探源”论坛,发了《鲁迅的悲剧》和《胡适与鲁迅》二个帖子后,于6月30日看到了名为“Sesame”转贴《胡适对中医究竟持有什么态度》一文。此文作者是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祖述宪先生。祖先生究竟是教授、专家、学者或研究员,由于自谦,没有亮出官衔来,自然我更不得而知了。但从行文的口气来看,加以文后又注明:“此文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料》(北京)2001年,第22卷第1期,11~25页;《胡适研究》第三辑,沈寂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23~246页收载”;再从全文篇幅看:用16开纸,4号字,每页780字计算,全文篇幅竟有34页之多、26,520字,在论坛中真可谓长篇中的长篇了。其文气势磅礴,咄咄逼人,看来,祖先生决非等闲之辈,必定是一个很有权威的人物,令我望尘莫及。显然“Sesame”是用权威人物来堵我的嘴,那我可就惨了,必定变成哑巴无疑。也好,坏事会变好事,此文必会使我大开眼界,茅塞顿开。所以,我还是很兴奋的。为了节省上网时间和精力,立即决定全文下载,并随即打印装订成册。我是非常尊重祖先生赐教的。这样,我就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拜读祖先生的大作了。
可是我一读,就觉得很吃力,肯定是我弱智,接受能力差的缘故。可能是碰到鲁迅先生的弟子了。尽心、费力读完第一遍,脑子里总是乱糟糟的,没有头绪。我看不出来,这究竟是篇什么论文。一般的论文,各段落之间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第二段开头只空二格就可以了。而且上下段落之间,是承前启后一气贯通的。而本文(正文)却将一个整体割裂成50个段落,每个段落间都隔一“行”。隔一“行”是具有什么意义呢?而其中有的本是同一个段落的内容,却分为二个段落;而有的段落的“开头”,好像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似的,须仔细琢磨才能弄清其来龙去脉。而有的地方,主题是在讲胡适对中医的看法,却掺杂有其他不相干的人的看法,且有喧宾夺主之嫌。读完第二遍,仍觉得有层次不清、内容混乱、讲歪理的感觉。如:
⑴、层次不清。篇首:提要、问题的缘由、陆仲安为胡适治好了什么病、胡适对中医的态度、注释、参考文献、Abstract,这几条并列,没有主次之分,如何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大概就是初中生做作文时的所谓“写作提纲”吧。今把它更改如下:
一、提要
二、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
1、问题的缘由
2、陆仲安为胡适治好了什么病?
3、胡适对中医的态度
三、注释
四、参考文献
五、Abstract
如此,其条理、层次便可一目了然。其中一、三、四项是为第二项服务的,即可看出“五、Absteact”的内容是多余的,当删。与“全文内容”相对照,提纲中还缺少“鲁迅也对文人的鼓噪提出了批评”一条,这一条显然与中心内容不合,是作者有意混进来的。因鲁迅“否定中医”是铁定了的,只要鲁迅一上场,否定中医就在理了。可是这样一来,鱼目混珠,内容就显得混乱,层次也就不清楚了。至于本文末尾“Abstract”一节,是作者祖先生用英文写的“摘要”,前面已有用中文写的“摘要”,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自然是有用意的。用意是在显示自己的英文才能,并标志着自己已经完全皈依西方文化的中国人了,自然是感到很自豪的。可是作者这一卖弄,反使自己的作品成了难闻的“臭包脚布”了。不用说,这是非删掉不可的。如果要显露自己的英文才能,最好全文用英文写,岂不是更好!那祖先生的英文论文,在我们这些弱智人面前,自然是出类拔萃、鹤立鸡群了!
⑵、内容混乱。如“胡适对中医的态度”这一节,作者首先解释胡适对中医陆仲安没有好感,为什么以后又有好感了呢?他说:“胡适是宽厚的人,对朋友感情用事,对医生产生好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苛求那时的胡适,就能对自己的病愈和服陆的药方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作理智的思考,何况他又不是医学家。但是,在他1922~1923年生病的日记中,只有一处陆仲安把肛瘘误作痔疮的纪录了。”其次是讲孙中山先生患肝癌药石无效,“有人推荐陆去试试,但恐孙中山先生拒绝,乃推李石曾请胡适前去进言。初胡适托辞不就,后因众人挽救国父心切,他不得不前往。开始中山先生婉拒,胡适考虑到陆已在侧,只是说:‘不妨一试,服药与否再由先生决定’。这说明他对陆仲安并无信心。”
下面作者却介绍起胡适的情况来,他说:“胡适是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早年师从著名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他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人怎样思想……’”。
接着作者便谈及日本的新旧医学变迁的过程,以证实鲁迅说的“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是符合日本情况的。
接着作者就谈及20世纪中国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留学日本,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医学。“使国人思想为之大变,不仅医学家批评传统中医,……即连一般学者也莫不如是。他们都认识到,医学没有中西的分别,只是新旧之分,只是玄学的医学和科学的医学的分别。”
下面又不厌烦地提出严复、陈独秀、梁漱溟、梁启超等大量批判中医的话,特别把梁启超被协和医院不必割掉的右肾割掉了,当时引起许多议论的事情也端了出来,为了掩盖协和医院手术事故,竟把鲁迅也搬了出来进行弹压,这也就是“鲁迅也对文人的鼓噪提出了批评”在内容中单独立一条的原因。
以上这许多内容,与“胡适对中医的态度”无任何联系,这是很明显的“内容混乱”,只能说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作者借用“胡适对中医的态度”作幌子,导演了一场“围攻中医”的闹剧。难道严复、陈独秀、梁漱溟、梁启超等人也都变成了胡适!都成了胡适的徒子徒孙!太无耻了。
⑶、讲歪理。如对“陆仲安为胡适治好了什么病”这个问题,我们看了好几遍,始终不明白“陆仲安与胡适治好了什么病”。作者说:1920年10月18日,胡适患病,诊治久不见效。友人介绍陆仲安替胡适看病,据石原皋的回忆,“经过陆仲安的精心治疗,他的肾炎居然全好了”。但由于陆仲安初治时,未提及患什么病,当时有的西医朋友说是心脏病,有的说是肾炎,也没有肯定。作者引用白吉庵著《胡适传》中则称:1920年7月2日胡适到南京讲学,回来后经常生病,一用脑脚底就痛,说是脚气病,但据西医诊断为心脏病。1922年12月29日,胡适因发现糖尿住进北平协和医院检查。1月6日出院时,胡适声明说:“此次诊察的结果,已断定不是糖尿病。”但“脚肿与不安眠”究竟是什么病,医生不肯给“一个简单的答案”。脑系科专家Woods 博士说是一种“Trofo ‘neurosis’,其特别专名为Erysthema nodosum”。而内科专家Smyly博士不以为然,“但没有说是什么病”。1958年胡适致余复洋的信中说:“其实我一生没有得过糖尿病,当然没有陆仲安治愈我的糖尿病的事”。
作者祖先生是这样分析的:“胡适在陆诊治前已病了二个多月,加上连服陆的中药三个月零三天,到题研经图时‘病现在竟好了’,总共大约半年时间。根据常识和评价临床疗效的原则,没有理由把胡适的病愈归功于陆仲安的治疗,而是他自身的康复机制把‘小病’治愈了。”接着祖先生又说:“多数疾病的‘治愈’实际上是‘自愈’,即疾病本身的自限性,有些医生的成名在不同程度上是‘贪天之功’”。在“注释”中,作者还引用了郭沫若的话说:“人的本身具有自然疗养的力量,一切的病患都是自己在疗养,医生不过是帮助这种机构的运行罢了。所以大概的病只要能够静养,都可以不药而痊”。可见,陆仲安为胡适治好了的病是“小病”,而且治好了的这个“小病”,也不是陆仲安治好的,而是胡适自身的“康复机制”把“小病”治愈了。这样说来,陆仲安为胡适什么病也没有治好。“都可以不药而痊”,这不是见鬼了吗?是鬼在叫胡适服药,是鬼把胡适的病治好了。按照祖先生的说法,这个鬼就是“康复机制”。这岂不是说明西医学是“鬼医学”了吗!简直是在讲歪理。这能是研究人员祖先生说出来的话吗?
如果按照祖先生的说法,那么我们请问祖先生:2003年抗击“非典”,为什么医务人员死了那么多、那么惨呢?难道他们的疾病就不能“自愈”吗?郭沫若不是说“都可以不药而痊”的吗?他们都没有“康复机制”吗?2004年出现的禽流感,在病发区,为什么“全部宰杀”成了“科学防治”方法呢?为什么家禽的疾病也不能“自愈”呢?这足以说明祖先生是在讲歪理。郭沫若根本就不是医生,他的话能做为依据吗?医学不能治病,岂不是成了伪科学了吗?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不论文理和医理,并没有给我“大开眼界”,并没有使我“茅塞顿开”。相反,使我大失所望,医学竟能一个“小病”都不能治好,真是高见!我认为,这不是祖先生写的文章,看是哪个“不学无术”的人代替写的。这样的文章《中国科技史料》也发表,《胡适研究》也收录,真是“有眼无珠”了。
[原创]一评《胡适对中医究竟持什么态度》
哈哈哈, 触到了你的痛处了? “老板来碗豆花!”“今天情人节,不卖豆花了,改卖玫瑰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