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发表于 2006-11-29 11:23:38

何祚庥又伤害中医了

何祚庥误解了中医
——请客观公正谈论中医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
邮编:050031电话:0311—86738352、电子信箱:caodongyi58@sohu.com

一、说明:

笔者在11月10日下午,把《质疑“万能院士”何祚休》放在了“中国中医药论坛”的网上,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鼓励、好评不少,也有人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恰当的地方。比如,把何祚庥院士写成了“何祚休”是一种错误;使用网络语言表达这么重要、严肃的立场,轻松有余而庄重不足。诚哉,斯言!我有必要做出解释,以报知者。
笔者11月8日接到17期《环球人物》是星期三,两晚上没有睡好,“横竖睡不着”,有很多话要和何院士讨论,但是,“谁来传情”?只有网上相见了。何院士是个大名人,他未必理睬小人物。于是我决定以轻松的网络语言来写,10日写了一天,当时正是周末,为了给大家及早提供消息,就急忙发在了网上。其中的错误,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上,我对于何院士不断伤害中医,深感气愤:他自己的名字就是玄学、伪科学,为什么不首先改了,改成“何科学”、“何革命”?他不停地“做”,为何不知“休”?为何不“以不知为羞”?作而不知休、不知羞,实难忍也!因此,先“作”了他,让他羞一回。初稿的文章题目就是《质疑作而不知休(羞)的“万能院士”》。后来,稍试平静,觉得不妥,改成了《质疑“万能院士”何祚休》,将错就错也,非不知也。我不赞成某些网友因为气愤而把张功耀写成“张攻咬”、“张公妖”、“张弓腰”,虽然能发泄心中怨气,然而无助于伸张正义,因此,应当客观公正,凭心而论,以理服人。这样重要的反击文章,应当以郑重其事的语言,见诸报端,公诸杂志,伸张正义,弘扬中医。而不应该,因文害义,只在网络里打转,无法摆在桌面上讨论。因此,有这篇《何祚庥误解了中医》的“正论”文章,也可以说是第二版。如果第一版是网络版,就像张功耀的“征询意见稿”一样,这第二版就是“论文版”,正式的“反击文章”。
欢迎批评指正!
曹东义于2006年11月15日

二、正文:
何祚庥院士在最近的第17期《环球人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何祚庥为何批中医》的文章,在这篇“经过何祚庥先生审阅”的文章里,何祚庥先生抛出了“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是伪科学”,“马上废止中医不现实”的论点,其中论据之一竟然是“我的母亲对中医十分反感”。
何祚庥先生快人快语,一开始就说“你准备发多少字,我就给你谈多少问题”。好象他对于中医很有研究,需要说多少就能说多少,而且他紧接着就说:“我说话很尖锐,我喜欢讨论尖锐的问题,不怕得罪人。”做出大义凛然样子的何院士,果真对于中医很有研究吗?答案竟然是否定的,何祚庥先生声称自己对于医学是外行。但是,外行的何先生竟然想当然地说:“对于中医的一些缺点和严重问题,我相信我的评论还是靠得住的”。他对中医的评论真的“靠得住”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他看中医的出发点就是由感情的“想当然”而随心所欲想出来的。
何祚庥看中医的出发点,在两岁的时候就定了调子,因为据他说:“我两岁时父亲得伤寒死了。他是学现代科学的人,却迷信中医可以治伤寒。伤寒是传染病,西医比较妥善。当时,我祖父母和我父亲本人都主张请中医来治,结果治死了。所以,我母亲十分反感中医。”
由此可见,何院士反中医的情结来自不正确的家庭教育。1930年的时候,抗生素还没有产生出来,西医治疗伤寒不比中医强。否则,“学现代科学的”何老夫子,以及老何老夫子是不会“迷信中医”的。《希氏内科学》说,所谓现代医学,应当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算起,因为抗生素是那之后应用于临床的,解决了很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此前,1936年,56岁的鲁迅死于没有抗结核药的日本西医之手,他此前痛恨中医,也错怪了中医,他编造的“人血馒头事件”,至今仍然是反中医人士的论据,他们不知道这是小说家的虚构;“蟋蟀一对,要原配的”也瞎编的,不过是为了取笑中医而已。可是,今天经过无数次重复,竟然有人以此做了反对中医的“原始依据”。甚至鲁迅骂中医的话,他们也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那是什么时代?那是随便骂人的时代!现在不同了,中医师按照中医理论使用中药,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不容肆意诋毁!也许,鲁迅先生活到现在,他也会和“疑古玄同”一样,对于早年在《新青年》上的过激文章,会产生“惭汗无地”的反悔心理。再有,医术精益求精的国际名医白求恩,1939年底死于一个手指头的感染,虽然当时受封锁缺医少药,也是当时西医没有抗菌素而又不了解中医药的作用,才出现的难于避免的悲剧。
何老先生虽然死于伤寒,死于中医之手,但是,他相信中医,他更相信中华文化。不像何院士那样轻视传统文化,竟然说“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何老先生虽然经过五四运动,知道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但是他满含着对于儿子的深情厚意,为之取了一个充满传统意味的名字“祚庥”。 “祚”,是福,是帝王的位子,蔡文姬曾经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汉祚衰”,就是明证。在汉字里,所有的“示”字旁的字,都是带有祈祷的“迷信色彩”的活动,而“庥”字更是保佑之意。所谓“祚庥”,就是求神灵保佑,富贵荣华之美意。我们不能据此而说何老夫子无知、反对科学。
何院士所反对的阴阳学说,那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辩证法。有人反对它,黑格尔不高兴,马克思也不会同意。尽管他们把辩证法变的更抽象一些了,也就是何院士说的更玄一些了。过高的抽象概念对于解决具体问题,不是带来更加的方便,而是更加难于应用。比如,人们到饭店里去吃饭,如果只说“要主食”、“要菜”,那就把服务员难住了,因为不具体而只是抽象地谈论饭菜,服务员无法提供服务。阴阳学说所讲的辩证法,《老子》用,《孙子》用,医学家也用,而且非常好用。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医、西医都不能用,因为它太抽象,一点具体的东西也抓不着。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的时候,还进行了创造,除了表示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之外,中医最大的创新就是建立了“三阴三阳”的概念。因为,同类事物之间,其阴阳属性会有量的差别,三阴三阳就很好地把属性的质与数值的量,在一个体系里解决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
何院士所说的五行学说,其成就之高,他更理解不了。古人认为世界是纷繁复杂的,由万物所构成。万物虽然可以粗略地划分为阴阳两大类,但是,只用阴阳无法描述万物所构成的世界的复杂关系。比如,母与子,在阴阳家的眼里,只有两性的差别,实际上她们却是母子!再有,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这丰富的物质属于万物吗?在石器时代,不可能有五行学说,因为自然界里没有金。没有人的劳动,土不能生金,金不能克木,金也不能生水,火也不能克金。只有人的劳动参与其中,“五行”才能“行起来”。这样一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一体的场景,是多么美妙的理论!
现代科学或者只研究一种属性,或者研究两种属性之间的关系。三个要素之间如何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四个、五个要素之间如何和谐、平衡、动态变化?现代科学有这样的成熟理论模型吗?没有。而几千年之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已经完成了这一构想,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体系。那就是伟大的五行学说!
现代医学有它的长处,中医比不了。但是,它的短处也很明显。何院士所介绍的“从头到脚”检查的美国模式,不仅我们学不起,而且也不实用。因为它强调的是“局部器官最佳”,而不是“整个机体最佳”。比如一个老人到医院里的各个专家诊室看一看病,他从头到脚可能都有病: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狭窄、胆囊炎症、胃炎肠炎可能都有点,前列腺有些增生,颈椎、胸椎、腰椎、四肢大关节骨质疏松、增生,血压不稳、血脂偏高、血糖超数值、血液高粘稠、某些生物大分子高表达、某些分子低表达等等、等等,可能一大堆毛病。每一个专家都会开出来一堆药物,而且都有科学依据。拉回来一车药,你怎么吃?都吃?都不吃?吃进去之后,它们之间互相有何影响?哪个专家也没办法告诉你,因为,没有这样的“循证依据”,连这样的方法还没有建立起来。靠吃最新的先进药、手术切除根治了多少慢性病?“鸡尾酒疗法”治疗爱滋病,组合药物方法刚刚诞生,而且远远赶不上中医理论先进。
这些观点何院士可能不服气,也可能不懂。但是,我们可以反问何院士: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人与自然的气候、阴晴冷暖、干湿风热有关系吗?人与五音、五味、五色、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人的五官、五体、五脏、七情相互之间有何关系?一个脏器发生病变将影响多少脏器?何院士能说清楚吗?中医能,而且是用一套理论就能说清楚,听不明白是自己修养不够。
中药虽然是草根树皮,但是,它们煎煮的时候,什么东西煎出来了、煎出来了多少,生成了什么新物质?这是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弄不清,是工具不行,是手段不够先进,而不是中医不科学。需要换的是“研究”时的思想、是工具,而不是取消中医、换成西医。而且,草根树皮,也是多少万年进化之后,才产生出来的,不是人工合成的。
我们还要问,何院士喜欢吃合成的东西吗?为什么不天天吃工业合成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而是吃原生态的植物、动物?
中华文化与中医不可分割,同根而生,共损、共荣。比如,自古以来,我们就坚信“心之官则思”,五脏都与人的思维感情有关。所有的与思想感情有关的汉字,都带有竖心旁,或者是以心做底。我们说的良心、信心、爱心、思想、爱情、感情、恋情、理想、幽思、谋虑、愤怒、联想、责任心、心理、心思等等,都是中医“心主神明”的反映。肝胆相照、肺腑之言、侠肝义胆、菩萨心肠、狼子野心、司马昭之心、狼心狗肺、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动了肝火、胆小怕事、悔青了肠子等等,都根源于中医理论,你能剥离出去吗?是不说中国话呢,还是另造中国字?
西医的病理病灶的疾病观,也出现了“落后”的毛病。比如,SARS的时候,没有确诊的“疑似患者”,按照西医的理论,就不能用药,用了就属于盲目乱碰,必须等着“确诊”,然后才有可以攻击的“靶点”。然而,确诊了又没有确切的抗击SARS病毒的药物,几千患者是怎么被“治”愈的?按照杀菌抗病毒的对抗理论,有病原微生物入侵,就必须消灭之,那么,“乙肝带毒者”“终身携带”是怎么解释的?是否出于妥协?自己达不到目的可以妥协,却不允许中医学探索,这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吗?全世界身心不适,而不能够纳入理想“诊断标准”的人群,占世界人口的70%,难道只有被确诊之后,有了可以阻断、切除、移植、对抗的病理病灶之后,才能被纳入帮助对象的医学观念,才是最人道的吗?这是崇尚生命价值的未来医学所追求的吗?
是病理病灶决定证候表现吗?人不能对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有所认识吗?必须依赖药物、手术吗?中医在病理病灶形成之前,就能抓住证候,就能消除证候,难道不优秀吗?
中医的困境,首先来源于人们的错误认识。是西方错误的、霸权的科学观,误导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看不起自己优秀的文化、优秀的医学。
其次,不规范的医疗市场,天天在淘汰优秀,谁优秀,淘汰谁,而不是优胜劣汰。比如,骨折的治疗,小夹板治疗只有几十元,而打钢板几千元,拆钢板还要几千元,谁还要几十元的小夹板?同样的质、同样的量的药物,有的卖1元,有的卖10元,有的卖100元,按说应该是卖1元的胜出,而卖100元的倒闭。可是,我们的现实是,卖100元的最好过,卖1元的马上倒闭,卖10元的凑和着活着。这就是我们的市场,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中医的简便廉的优秀特色,由于没有高科技的包装,没有坚强的支持,没有特殊的关照政策,而不断有“瞎忽悠的学者”,不断地喝倒彩,污损她、诽谤她,她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西子蒙不洁”,也将难于找婆家。
我们应当在法律的平台上,努力构建和谐的学术氛围,客观公正地评论中医,不能想当然地把不了解的中医理论称为“伪科学”,不能随心所欲地判定“从整体上看,中医是伪科学”;不能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当作正确与否的标准,想当然地说,“向社会公众推荐的话,就是宣传伪科学”。
2006年11月、14

czphx 发表于 2006-11-29 23:25:48

何祚庥又伤害中医了

知羞了吧

蒲亭逸仙 发表于 2006-11-30 13:54:41

何祚庥又伤害中医了

建议科学院把徒有虚名的"院士"驱逐出去!

蒋新民 发表于 2006-12-2 21:41:16

何祚庥又伤害中医了

我想用此文来说明要静心研究,何先生论理太主观!我的文如下,是讲肥气症的中医说法                              肝病源流读后感3
                                             蒋新民   12/1/2006
研究《 肝病源流(肥气, 胁肋痛, 腋臭、漏腋)》用《经络图示仪》的测图方法,必须要原汁原味地体现中医2500年的传统古法,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八纲辫症等,总之中医再现代化也不能脱离此基础,否则你读不出中医之精华,治病救人便是空话!经络图示仪的熟练程度应用,离此源泉也将寸步难行!再结合手术后遗症原 www.jingluo.cn    网上文多说些。》
(足厥阴肝经脉, 起于大指丛毛之际, 上循足趺上廉, 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上腘内廉, 循股阴, 入毛中, 过阴器, 抵小腹, 挟胄到肝络胆, 上贯膈, 布于, 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 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 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 上注肺, 次仍还注手太阴肺经。 每日丑时, 周身气血俱注于肝。 足厥阴肝经, 少气而多血。 )
肝于五脏为独使, 为将军之官, 合少阳胆为游部, 居脾之下, 肾之前, 微偏左。 其位在少腹。 其地在血海。 其部在两肋两胠。 其经起于足指, 通于巅顶。 其脏为太少二阴之交尽处。 其表为少阳胆, 故一阳发生之气, 起于厥阴, 而一身上下, 其气无所不乘。 肝和则生气, 发育万物, 为诸脏之生化; 若衰与亢, 则能为诸脏之残贼。 故又与胆同为少阳。 而厥阴兼乎少阳之肝, 与少阳根乎厥阴之胆, 相为表里, 是以其脏主春, 其德属木, 惟其地为血海, 故其脏为血脏, 其部为血部, 而其职主藏血而摄血, 其主又在筋, 能任筋骨劳役之事, 为罢极之本, 其精上荣于目, 而兼通于耳。 惟其德属木, 故其体本柔而刚, 直而升, 以应乎春。 其性条达而不可郁, 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 故其为病也多逆, 逆则头痛耳聋, 颊肿目满, 两?下痛引少腹, 善怒善瘛, 四肢满闷; 虚则目无见, 耳不聪, 善恐, 如人将捕之。 经病则腰痛不可俯仰, 丈夫疝?, 妇人少腹肿, 甚则嗌干, 面尘, 色脱, 遗溺癃闭。 其郁与胜, 必侵及乎脾, 脾受木邪, 则胸满, 呕逆, 飧泄。 总而计之, 其为寒热虚实, 邪气侵克, 本经自病, 与经气相加, 种种诸症。 其由肝之不足者, 固可勿论, 即属有余, 亦由肝之阴不足, 故有郁胜所生病也。 夫肝气之逆, 因肝志之郁, 然虽郁, 不可用攻伐, 经故曰: 以辛散之, 以辛补之也。 肝火之实, 因肝血之虚, 然既虚, 则不得废滋养, 经故曰: 以酸收之, 以甘缓之也。 然则肝无补法一语, 不且遗千古之祸哉。 至若阴邪犯入, 必阴厥, 阴厥宜温, 是补肝之气也; 阴虚不荣, 必阳厥, 阳厥宜清, 是凉肝之血也。 气则温补, 血则清凉, 尚何有肝木之病哉。 薛耆清肝火, 补肝血两言, 洵足为医林炯鉴。
( 肝无补法一语实指即治肝以清泄为主,以利肝主疏泄之解毒之主功能。测查时足2测井若有穴质反映出现,须马上解毒保肝为一。)
【肝病原由症治】
《灵枢》曰: 有所附堕, 恶血留内, 有所大怒, 气上不下, 积于?下则伤肝。 又曰: 邪在肝, 则两腋中痛; 寒中, 恶血在内。( 我在手术后遗症的原始测图开始介绍病情初因闪腰开始,即, 有所附堕, 恶血留内。此言不假。)
又曰: 肝藏血, 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内经》曰: 肝病者, 两腋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又曰: 肺传之肝, 病名肝痹, 一名厥痛, 出食, 肝热者, 色苍而爪活。
又曰: 大骨活, 大肉陷, 胸中气满, 腹内痛, 心中不快, 肩耸身热肉脱, 目眶陷, 真脏见, 目不见人, 立死; 其见人者, 至其所不胜之时死。 注云: 不胜之时, 庚辛月也。
又曰: 肝藏血, 血有余则怒, 不足则恐。 又曰: 肝病者, 平旦慧, 下哺甚, 夜半静。
又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注云: 肝苦急, 是其气有余也。
又曰: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又曰: 肝病忌当风。
《难经》曰: 外症面紫而青, 善怒; 内症脐左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 其症四肢满闭, 脉涩, 便难, 转筋。 有是者肝也, 无是者非也。
﹙左胁肋,查脾大者,即肝积,肥气类,寻找治病法。经络图示的最终测图,通过抹布作用可从足1,≌∑y∪♂以及明显的穴质反应出现在足太阴脾经井测点上,以及同足3手3的测井区出现穴质改变,以证之肥气症之特征。其足10, 足9测井为足太阳少阴,其∑y∨♂均是受其联动之佐症﹚
《入门》曰: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主血海故也。
【肝绝侯】
《灵柩》曰: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 厥阴者, 肝脉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 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也。 故脉不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 故唇青舌卷卵缩, 则筋先死, 庚日笃, 辛日死。
又曰: 厥阴绝者, 中热嗌干, 心烦善尿, 甚则舌卷卵缩而终矣。
仲景曰: 唇吻反青, 四肢伸缩, 汗出者, 肝绝也。
脉经曰: 脉绝八日死: 何以知之? 面青, 但欲伏眠, 目不见, 汗如水不止。
【肝气滞涩保养法】
《保生秘要》曰: 凡人气旺则血荣而润泽, 气绝则血活而灭形, 故气虚弱滞涩而成病。 如滞于肝, 则肝气不顺, 或搠?而疼, 或成疸症, 或传目疾, 或成疯患,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也。 春月木旺, 宜常嘘吸为补泻之法, 和其肝气, 勿食诸肝, 以免死气入肝, 伤其魂也。 宜烧苍朮香, 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 以祛一年不正之气。 大抵阳春初升, 景物融和, 当眺览园林, 寻春郊外, 以畅春生之气。
【肝脏修养法】
《养生书》曰: 常以正二三月朔旦, 东面平坐, 叩齿三通, 吸震宫青气入口, 九吞之, 闭气九十息。
【导引法】
仙曰: 可正坐, 以两手相重按陛下, 徐缓身左右各三五度, 又可正坐, 两手拽相叉, 翻覆向胸三五度, 此能去肝家积聚风邪毒气。
肝之积, 曰肥气。 在左肋下, 状如覆杯, 有足, 似龟形, 久则发咳呕逆, 脉必弦而细, 宜肥气丸、增损五积丸, 皆肝家气血两虚, 肝气不和, 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 治法宜和肝散结。
【脉 法】
《纲目》曰: 肝有积, 其脉弦长。
胠肋痛 肝经病也。 说肝与胆二经之脉, 布胁肋, 肝火盛, 木气实, 故流于胠肋间而作痛。 凡人肩下曰膊。 膊下曰臑。 臑对腋, 腋下为怯。 怯下为胁。 胁后为肋。 肋下为季肋, 俗名肋梢。 季肋之下为腰。 部分如此。 今胁肋痛, 固由于肝邪之实。 而所谓肝邪者, 不越气、血、食、痰、风寒五端, 试先言五者之由, 再详症之所属。
一曰气郁, 由大怒气逆, 或谋虑不决, 皆令肝火动甚, 以致肤肋痛(宜沉香降气散、枳壳煮散、枳壳散、桂枝、小龙荟丸。 )
一曰死血, 由恶血停留于肝, 居于肋下, 以致胠肋痛, 按之则痛益甚(宜小柴胡汤合四物, 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或桃仁承气汤、复元活血汤。 )
一曰痰饮, 由痰饮流注于厥阴之经, 以致怯肋痛, 痛则咳嗽气急(宜控涎丹加南星、川芎、 苍朮, 再用二陈汤煎水吞下, 又芎夏汤、调中顺气丸。 )
一曰食积, 由食停?下, 有一条杠起, 以致胠肋痛(宜神保丸, 以枳实汤吞下, 又当归龙荟丸。 )
一曰风寒, 由外感风寒之邪, 留着胁下, 以致肋痛(宜芎葛汤、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 )此五者, 皆足致痛, 而惟怒气瘀血居多也。
治法, 先分左右, 再审虚实。 大约左痛多留血, 或大怒伤阴, 或跌扑斗殴伤血, 致死血阻滞, 或肋下有块, 皆作痛。 右痛为肝邪入肺, 恼怒郁结不伸, 是为气痛。 痰痛亦在右, 走注痛而有声。 食痛亦在右, 即前所云一条扛起者是。 此以左右分气血也。 故左属血,「左升右降,左气协血而升,气升滞时则血郁,此言属血实为后果而言。」 痰气亦有流于左者, 然必与血相搏而痛, 不似右?之痛, 无关于血也。 右属气, 亦有血适瘀于右而痛者, 然必与气相阻而后痛, 不似左之痛, 无关于气也。 如是, 则左痛不专属血, 右痛不专属气, 气血将安辨哉。「此了言乃中医之动态,在经络测图上左主下功能,右主实质也是从经络网的互为动态关系而言,同经络的是动,所生的变化程度是一个理。」 说瘀血按之痛, 不按亦痛, 痛无时息而不膨; 气痛时止而膨, 暖即宽, 旋复痛。 以此辨验气血更快。 至胠肋地分, 本近一处, 故其为痛, 亦不必细分, 何部, 只以痛概之。 而肋之痛, 要即俗名肝气痛, 由肝家邪实所致, 非胁肋之自生痛而自作痛也, 故不入于身形门中, 与腰腹等并列, 而特附于肝也。 试更论之, 肋痛多半是实, 不得轻于补肝, 能令肝胀也。 治实大忌柴胡, 若川芎则必用。 暴怒伤血, 必和血(宜当归、香附、山栀、甘草。 )死血阻滞, 必日轻夜重, 午后发热, 脉短涩, 当去瘀(宜桃仁、红花、没药、香附、赤芍、苡仁根, )有块必消块(宜牡蛎。 )以上左病。 气痛须调气(宜和饮, )有痰须导痰(宜苍朮、半夏、白芥子、陈皮, )食积当消导(宜砂仁、枳实、黄连、吴萸。 )以上有病。 此气血食痰分见于左右者也。 若风寒, 则不论左右皆有, 稔知外感之邪, 必表散(宜川芎、葛根、桂枝、防风。 )有两边俱痛者, 则于前药加减参用。 痛甚, 加醋少部。 此皆治实之法也。 亦有痛时目? 昏无见, 耳无闻, 善恐, 如人将捕之者, 其脉必虚, 切不可作实治, 须看大便。 大便通和, 咳嗽, 肝火侮肺金也「以中医五行的互为制约来辨,以及来言判经络图示仪的测图分析。」(宜小柴胡汤加山萸、橘叶。 )若连胸腹胀痛, 大便不通, 为瘀血停滞, 须先通之(宜归尾、红花、香附.延胡索、 苏木、橘叶、大黄, )随即用补益(宜参用归脾汤、加味逍遥散。 )又或酒色过度, 当一点痛不止, 名于肋积痛, 甚危, 惟大补气血而已(宜补肝散。 )此皆治虚之法也。 而又有左痛由肝实火盛者(宜枳壳疏肝散。 )左痛不移处, 由死血瘀结者(宜桃仁承气汤。 )右痛由痰积气滞兼有者(宜推气汤。 )右痛而气喘者(宜分气紫苏饮。 )右痛由怒气所伤者(宜香附汤。 )右痛由痞塞滞者(宜沉香导气散。 )跌扑肋痛, 由气血凝滞者(宜复元活血汤。 )右痛由悲伤肺气者(宜推气汤。 )痛由受暑, 皮黄发泡者(宜大瓜蒌散, 或兼清肝破气之品。 )痛由伤寒者(宜小柴胡汤, 不便加枳壳。 )或不由伤寒, 身体微热者(宜枳壳散, 枳壳为痛的药, 故诸方皆用之也。 )此皆挟有五邪, 分见左右, 一切零星之病之治法也。 至于肋梢之部, 在肝下胆之位, 若甚痛牵连小腹, 亦是死血, 不外胠肋痛治瘀血方药。 痛不甚, 止于一处, 痰也, 亦不外胠肋痛治痰方药(宜二陈汤加柴胡、青皮、白芥子、乌药。 )
【脉 法】
《内经》曰: 肝脉搏坚而长, 色不青, 当病坠若搏, 因血在下, 令人喘逆。
仲景曰: 寸口脉弦者, 即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恶寒也。
《正传》曰: 脉双弦者, 肝气有余, 两 胁作痛。 又曰: 肝脉沉之而急, 浮之亦然。 若下痛, 有气支满, 引小腹而痛, 时小便难, 若目眩头痛, 腰背痛, 得之少时有所坠堕。
丹溪曰: 气郁, 胸?痛, 看其沉涩, 当作郁治也。
【肾邪上搏?痛】
《入门》曰: 一人患痛, 众以为痈, 阳脉弦, 阴脉涩, 投诸香姜桂之属益甚, 项昕见之曰: 弦者痛也, 涩者肾邪有余也, 肾上搏于?, 不能下, 且肾恶燥, 今服燥药过多, 非泻不愈。 先用神保丸下黑溲, 痛止, 更服神芎丸。 或疑其太过, 昕曰: 向用神保丸者, 肾邪透膜, 非全蝎不能引导, 然巴豆性热, 非得硝黄荡涤, 后遇热必再作, 乃大泄数次, 遂愈。 「选用肥气丸之攻邪之理由。」
【胠肋痛症治】
丹溪曰: 肝苦急, 是其气有余, 急食辛以散之, 宜用川芎、 苍朮、青皮。 又曰: 肝火盛, 两?痛, 不得伸舒, 先以琥珀膏贴患处, 却以生姜汤吞下蜜丸当归龙荟丸最妙, 此药丸乃治?痛。 又曰: 龙荟丸亦治饮食大饱, 劳力行房?痛, 乃泻肝火之要药也。 又曰: 咳引肋痛, 宜疏肝气, 用青皮、枳壳、 香附、白芥子之类; 两肋走痛, 可用控涎丹。
《正传》曰: 凡痛; 皆肝木有余, 小柴胡汤加青皮、川芎、芍药、龙胆草, 甚者入青黛、麝香调服。 又曰: 性急多怒之人, 时常腹胁作痛, 小柴胡汤加川芎、芍药、青皮吞下龙荟丸甚捷。
《入门》曰: 肝热郁, 则必痛。 又曰: 发寒热, 痛, 似有积块, 必是饮食太饱, 劳力所致, 须用当归龙荟丸治之。 又曰: 肝气实,痛者, 手足烦躁, 不得安卧, 小柴胡汤加川芎、白芍、当归、苍朮、青皮、龙胆草; 肝气虚,痛者, 悠悠不止, 耳目, 善恐, 四物汤加柴胡、青皮; 两胁下痛引小腹, 善怒, 是肝气实也, 当归龙荟丸以姜汁吞下; 气弱之人, 胁下痛, 脉弦细, 多从劳役怒气得之, 八物汤加木香、青皮、肉桂煎服, 或用枳实。
《医鉴》曰: 凡肋痛者, 必用青皮, 而青皮必须醋炒, 煎服末服并佳, 说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 人多怒, 肋下有郁积, 固宜用此以解之。 若二经气血不足, 则当先补血, 少用青皮可也。 腋臭、 漏腋 皆先天湿郁病也。 腋臭者, 秽气从腋下出, 如狐狸膻臊, 令人不可相近, 俗因名狐臭。 患此疾者, 腋下必有毛空如针细, 即出秽处, 耳内必有油湿。 治法, 于五更时, 先取精猪肉两大片, 以甘遂末一两尽数拌之, 挟腋下, 天明以甘草一两煎汤饮之, 良久, 泻出秽物。 但此秽气, 恐或传人, 须于荒僻处出大便。 如此三五次即当愈。 其它密陀僧、胡粉之类, 皆塞窍以治其末耳(宜蜘蛛散。 )漏腋者, 腋下或手掌足心, 阴下股里, 常如汗湿之衣也(宜六物散。 )二症因腋与肤胁肋相连, 故附详于此。
【腋臭治法】
丹溪曰: 治腋臭法, 用大田螺一个, 水中养之, 候靥开, 以巴豆肉一粒针挑放在螺内, 仰顿盏内, 夏月一宿, 冬则五七宿, 自然成水, 取搽腋下, 绝根。 一方, 先用胭脂涂腋下, 其出狐臭之处, 黄色, 就将前巴豆田螺去靥掩于狐臭之上, 绢帛扎紧, 其狐臭从大便出则绝根矣。
《回春》曰: 以自己小便洗一次, 米泔洗二次, 生姜自然汁每日擦十次, 日日如此, 一月之后, 可断矣。
治肝病诸药要品及方五
肝实宜清热降气橘皮 青皮 黄连 黄岑 杜 苏子 柴胡 甘草 青黛 竹叶赤 芍药 郁金 香附 砂仁 木通 羚羊角麦冬 童便 甘菊 荆芥 龙胆草 大黄 生 地 连翘 元参 延胡索 黄柏 山栀
肝虚宜辛散甘缓当归 生姜 甘菊 胡麻 杜仲 苏子 陈皮 地黄 甘草 郁金 谷精草 降香 通草 橘红 白芍 鹿角胶 木瓜 断 牛膝 杞子 金石斛 天 冬 麦冬 黄柏 酉珀 五味子 真珠 丹皮 犀角 蝉退 木贼草 枣仁 人参 黑丑 茶叶 蜜蒙花 黄耆 乌梅 黄岑 石膏 忍冬藤 山药 山查 干姜 红 曲 刺蒺藜 决明子 沙蒺藜 女贞实 土茯苓 因郁而虚者, 加细辛、木香、 缩砂仁、沉香、川芎、香附)
泻青丸 [肝实] 当归 川芎 山栀 羌活 防风 煨大黄 龙胆草等分 蜜 丸, 芡子大, 每一丸, 竹叶汤同砂糖汤化下。 一名凉肝丸。
洗肝散 [又] 当归 羌活 薄荷 防风 大黄 黑山栀 川芎 甘草各一 钱 加龙胆草一钱妙。
当归龙荟丸 [实热] 龙胆草 当归 山栀 黄连 黄柏 黄岑各一两 芦 荟 大黄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蜜丸, 小豆大, 姜汤下二三十丸。
清肝汤 [肝虚] 白芍一钱半 当归 川芎各一钱 柴胡八分 山栀 丹皮各 四分
补肝丸 [又]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防风 羌活 蜜丸。
附载仲景大法及分别标本方药
有余则聚聚宜通(气, 薄荷、荆芥、羌活、防风、蔓荆子、雄黄、皂荚、川芎、 独活、龙胆草; 血, 红花、三棱、木香、鳖甲、鲮鲤甲、虻虫、 水蛭)
不足则燥燥宜润(气, 吴萸、甘菊、杞子、天麻、柏子仁、蜜蒙花; 血, 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菟丝子、白芍、熟地、没药、血竭、细辛、槐角)
风实则泄(羌活 独活 细辛 雄黄 大黄 牵牛 子 皂荚 首乌)
风虚则补(川乌 牛膝 僵蚕 川断 南星 白花蛇 蝉退 天麻 杜仲 川芎 半夏 菟丝子 白朮 萆薢 土茯苓 白附子)
风经则镇(真珠 金箔 银箔 夜明沙 代赭石 石决明) 一法, 木郁则达之, 谓吐之令条达也。
标(初病为标, 渴欲饮者, 少少与之则愈, 此虽在里, 即是标也, 囊缩, 四逆汤、 吴茱萸汤)
本(烦满当归, 脉沉滑脉力皆倍者, 当下之。 此即大小二闭闭, 虽用承气汤, 不若四物汤加大黄尤嘉。 胸烦满, 囊缩自下, 不治自愈。 厥阴本无下症, 大概言伤寒传入里可下之。 )
又一转厥阴症(标, 亦为初病, 宜甘温; 本, 宜用热)
无汗(麻黄 旋覆花 苍朮 头)
有汗(桂枝 地骨皮 白朮 黄耆)
汗之而发(麻黄)
清凉为汗(细辛)
和之而汗(柴胡)
下之而汗(大黄)
吐之而汗(瓜蒂 防风)
治肥气方二
肥气丸 [总治] 柴胡二两 黄连七钱 川椒二两 厚朴五钱 甘草二钱 广 皮 昆布 人参各钱半 川乌钱二分 皂荚 茯苓各一钱六分 干姜 巴霜各五分 春、夏再加黄连五钱。 丸法、服法, 同息贲丸。
增损五积丸 [又] 黄连 厚朴 川乌 干姜 人参 茯苓 柴胡 川椒 蓬 朮 皂角 昆布 增减法及分量, 详在息贲条内。
治胠肋痛方三十
沉香降气散 [气郁] 姜黄 陈皮 甘草各一钱 煨山棱 煨蓬朮 益智仁 厚朴各七分 白朮 苏叶 香附 神曲 麦芽 乌药备五分 大腹皮 人参 诃子各二分半 此方专治气滞,肋刺痛, 胸膈痞塞。
枳壳煮散 [又方] 枳壳二钱 细辛 桔梗 川芎 防风各一钱 葛根七分 甘草五分 姜三 枣二煎服。此方专治悲哀伤肝, 两胁痛, 又治七情伤肝, 两腋两肋牵痛。
枳壳散 [方] 枳壳两二钱半 炙草三钱七分半 每末二钱,浓煎葱白汤调下。 此方专治胁痛如有物刺之, 乃气实也。
桂枝汤 [又方] 小枳壳一两 桂枝五钱 每末二钱, 姜枣汤下。此方专治惊伤肝, ?骨里疼痛。
小龙荟丸 [又] 当归 山栀 黄连 川芎 大黄 龙胆草各五钱 芦荟三钱 木香一钱 麝香少部 粥丸, 姜汤下五七十丸, 仍以琥珀膏贴患处。
琥珀膏 [外用] 大黄 朴硝各一两 为末, 大蒜捣为膏, 和匀, 作片贴之。 一方加麝香五分, 名硝黄膏。 此方兼贴一切积块痞块。
小柴胡汤 [死血]   
四物汤 [又方]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桃仁承气汤 [又] 桃仁 大黄 芒硝 桂枝 甘草 加鳖甲、青皮、柴胡、当归、川芎。
复元活血汤 [又] 柴胡 花粉 当归 红花 穿山甲 甘草 大黄 桃仁
十枣汤 [痰饮] 甘遂 炒大戟 芫花微炒等分 为末, 别取大枣十枚,水一盏, 煎半盏调下, 壮人一钱, 弱人半钱, 大便利下, 以粥补之。 此方有毒,不可轻用。
控涎丹 [又] 甘遂 大戟 白芥子等分 糊丸临卧温水下七丸至十丸。
二陈汤 [又]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芎夏汤 [又] 半夏 赤苓各一钱 陈皮 青皮 枳壳各五分 白朮 炙草各二分 姜五片
调中顺气丸 [又] 姜半夏 大腹子各一两 木香 蔻仁 青皮 陈皮 三棱各五钱 砂仁 尖槟榔 沉香各二钱半 粥丸, 陈皮汤下。
神保丸 [食积] 全蝎全者七个 巴豆十粒 木香 胡椒各二钱半 朱砂一钱半为衣 蒸饼丸, 麻子大, 每五七丸, 枳实汤下。
当归龙荟丸 [又] 当归 龙胆草 山栀 黄连 黄柏 黄岑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蜜丸, 姜汤下二三十丸。
芎葛汤 [风寒] 川芎 葛根 桂枝 细辛 枳壳 人参 麻黄 芍药 防风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和?饮 [气痛] 枳壳 青皮 姜黄 香附 甘草
归脾汤 [补益] 人参 黄耆 当归 白朮 茯神 枣仁 远志 龙眼 木香 甘草 姜 枣
加味逍遥散 [又] 白芍 白朮各钱二分 知母 当归 地骨皮各一钱 茯苓 麦冬 生地各八分 山栀 黄柏各五分 桔梗 甘草各三分
补肝散 [又]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防风 羌活 共为末。
枳壳疏肝散 [肝实] 枳壳 枳实 川芎 柴胡 陈皮 香附 白芍 炙草
推气汤 [痰气] 姜黄 枳壳 肉桂 甘草 陈皮 青皮 木香 穿山甲
分气紫苏汤 [气喘] 紫苏 桑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陈皮 五味子 大腹皮 姜 盐
香附汤 [怒伤] 香附 川芎 当归 柴胡 青皮
沉香导气散 [痞塞] 沉香 人参 槟榔 白朮 乌药 麦芽 神曲, 紫苏 厚朴 香附 姜黄 橘红 甘草 红花 三棱 蓬朮 益智 大腹皮 诃子皮
大瓜蒌散 [受暑] 大瓜蒌一个捣烂加红花少部 甘草
枳壳散 [微热] 枳壳 桔梗 细辛 川芎 防风 葛根 甘草
八物汤 [怒劳]
治腋臭漏腋方二
蜘蛛散 [腋臭] 大蜘蛛一个, 盐泥包, 烧 红放冷, 去泥研细, 入轻粉一字, 醋调成膏, 夕敷腋下, 明日登厕, 必泻下黑汁臭秽, 于僻处埋之。「古法在消毒方面不如现今。学古方须深入此时代来辩之,识之,筛之,选之,而后获启发而联想今时之议论之法及结合!」
六物散 [隔腋] 枸杞根 甘蔷薇根 甘草各二两 商陆根 胡粉 滑石各一两 为末, 以苦酒少部和涂, 当微汗出, 易衣更涂, 不过三着愈
「 总结上述纯中医理法,学习品悟,再结合四诊,配合经络图示仪临床的测图记录分析,就不会被中不中,西不西的杂乱而六神无主。记住中医理法是指导临症之大法,不纯则乱!」

qjwzt 发表于 2015-2-20 11:15:49

以前叫‘偷坟掘墓’该死,现在叫‘考古’科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祚庥又伤害中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