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医理论一
简介:本页资料是引用先生着作:<宇宙浪子>第七集˙第五十四回。及留言版与网友之问答内容。
本页目录
中医理论一
中医理论二
中医理论三
中医理论一:摘自<宇宙浪子>第七集˙第五十四回
中医把「疾病」视作一种「现象」,为生理暂时失衡的状态。事实上身体并不「知道
」什么是病,却有一套维持「正常」的机制。这个机制是以气色、血液为介面,通过固定
的路线,要在几秒钟以内,抵达身体每一个部位。而每一种机体或器官,会与经过的气、
血交换一些物质。生理之正常与否,可以由气、血现象观察出来。诊治的方式,则为调和
失衡之因,设法使其机能恢复正常。
「脏」是指机构功能「藏」于体内者,属阴,有五种,是心、肝、脾、肺、肾,以调
适内在气血。腑为「肉之府」,以「通」于外,属阳,有六种,是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负责输入营养、输出废料及其间的处理。
「经络」是生理讯息的传输通道,透过组织的结构性完成。所谓结构性,又分先天的
遗传性及后天的习惯性。先天是源于卵细胞分裂之「同质性」功能(见后);后天则藉肢
体在成长或运动时,基于生理习惯,所形成的最有效率的记忆途径。
「精」乃生命之源,或来自父母,或来自食物;「气」是生存之本,有物质之气,也
有功能之气,以及刺激讯号之生化电气;「血」为生存之系,携带各种物质,经由血管传
输全身,成为各单位细胞与整体沟通协调之关键;「液」系生态之基,有润滑、消化、杀
菌、调节、讯号及运输等各种功能。
此外,人体尚有神经系统,专司传递刺激感觉,用者是主观的个体。然而生理是客观
的系统,感觉如何并不重要,生命的维持才是关键。西方人体生理学以为明瞭神经系统,
就能够理解生命的奥秘,实为谬见。
生命的维持与主观没有一点关联,否则个体一旦失去生存的意志,随时就可以主动的
关闭生命系统,这样一来,生命就难以延续。更进一步,生命兼具了物质与精神双重性质
,物质生命体的机构必须在精神的协调下,才能发挥生命的全部机能。
有无数案例,证明一些绝症的患者,往往在群医束手的情况下,或因宗教信仰,或因
温情,甚至是偏方而得以痊愈。只是人们昧于对精神现象的认识,兼以受到「假科学」信
奉者的排斥,以致真相不明(当然,由于智慧不兴,致假的居多)。
比如说,遗传基因是物质性的,但遗传行为就完全找不到任何物质基础。科学家长期
大量地观察动物行为,发现成鸟在交配之初就「知道」要筑巢。鸟类是怎么知道的?又如
何选择「安全」的位置?何种材料最为「理想」?应该「采用」何种建筑「方式」?怎么
去「判断」巢已「完成」?这一连串的问题,与物质结构完全无关。
然而,一只人类认为不具「智能」的小鸟所筑的巢,往往要比人编的更为精巧。人们
推说那是「本能」,却不知道本能藏在哪里?就算扯出遗传基因、大脑神经,也编造不出
任何能让自己信服、能编织鸟巢的理由来。
唯一可以解释的方式,便是人必须先行承认,宇宙能量具备两种形式,其中「物质」
是体,是具体的、静态的形色质状;「精神」是用,是抽象的、动态的连续变化。精神的
变化是本存的,但因人的感官作用建立在物质的形体变化上,必须先有物质结构的介面,
藉以观察能量变化,从而得到认知。
在生命法则上,生存是独立于人之意志与认知的系统。故五脏六腑、精气血液,外加
四肢五官、骨肉毛肤,都必须协调自律。这套系统经过亿万年的调适,早已成为一种抽象
的网络。再经过先贤长时期的追踪、研究,整理成为「经络」学。
「经络」是经与络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经」贯上下,「络」交错于各经之间。经
有十二种经脉,分为阴阳及手足两类,其下各有三组。每组各联一脏腑,并以之命名。经
脉有其运行的方向,可以作为生理治疗的依据。其方向是,手阴经由胸至手,手阳经由手
至头,足阳经由头至足,足阴经由足至腹。
不仅如此,经脉还能前后衔接,自成循环,其顺序如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经络的分布是阴阳相对,阴经在四肢内侧以及腹部,阳经则在外侧及头部。对身体部
位而言,头为诸阳之会(阳主动,人以头部为动之始),故少阳在头之侧(少者侧立于长
者之旁者),阳明在面部(面主视故明),足太阳在头后及顶部(足之功于顶天立地),
手太阳在颊及颧部(颊、颧为人脸之用,手及人之用也),且皆为外表。在内层组织中,
手少阴及足厥阴经上行入目后两者相连(是谓之阴也)。
五脏又与五官及经络相连,相互影响,诸如:
心主血脉,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合手太阳小肠经。
肺主气,开窍于鼻。手太阴肺经,合手阳明大肠经。
脾主内分泌,开窍于唇。足太阴脾经,合足阳明胃经。
肝主清理血液,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合足少阳胆经。
肾主排泄,开窍于耳。足少阴肾经,合足太阳膀胱经。
实际上这是一种最精简的排列组合方式,共有两仪、三才、四肢、五脏、六腑。是将
五种机构全部纳入一个系统,所得到的一种网络。
一元为:人体网络系统。
两仪计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
三才计有:太阴、少阴、厥阴。为有别于阴,另有太阳、少阳、阳明三种。
四肢计有:左手、右手、左足、右足。
五脏计有:心、肝、脾、肺、肾。另有眼、耳、口、鼻、肤五种感官。
六腑计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根据《智慧学》的理论,经络是生命体自胚胎成形后,开始细胞分裂之过程中,所遗
留的痕迹。细胞分裂必然的结果是:
一、所分裂的细胞必然具备「同质性」。
二、在长度延长最多之方向,细胞分裂数量最多。
三、同质性细胞最多之机构,往往在骨骼或筋络交错下,形成涡漩区。若对此涡漩施
压,能令同质细胞产生共振效应。
以经络的结构而言,正与胚胎的发展相似,在最初,胚胎宛如蝌蚪,背部的弓形部分
暴露在外,是为阳位,而包含在内者属阴位。及后胚胎渐长,细胞加速分裂,才有手足,
即为前述之同质性延长。经络及穴道因而形成,并负起生理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根据,在前面所说的系统外,必须另有一个对等的系统。
两者相互参考,才能瞭解其作用,这个判断系统便是阴阳五行。
在长时期观察中,中国人发现宇宙实为一整体,人的有无、得失、大小、多少等概念
都是相对的。这些概念必然相互存在,缺一不成。即《道德经》第二章所云:「……故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同理,是非好坏、利害生克等观念,也都是同一体系中,相对比较的结果。是以在同
一个整体中,有利就有害,有害也必然有利。如果站在人的立场,以某一标准作为「利」
或「害」的判断,则必然牵涉到其他相关的利害关系。
如果以这种观念为前提,可以假设以下的定理:
定理一:任一正常的个体,其能量保持均衡。
定理二:能量恒变,在正、负之间振荡。
定理三:任一个体皆由最简单之基本个体组成。
据此,则可推论公理如下:
公理一:根据定理一,若系不正常的个体,则能量不能保持均衡。找出其中不均衡的
能量关系,就是一种治疗方法。
公理二:再根据定理二,对任一主体而言,其总能量不变,故变化仅为相对之正负,
假设正为「利」,负为「害」。此变化可谓有利必有害,有害亦必有利。
公理三:根据定理三,个体由基本个体所组成,人体中基本之个体,假定其名为「器
官」。再由公理一及公理二可知,正常的器官与器官之关系,必然非利即害。
假设:人体中有器官「甲」。
推论:由上述公理,可知「甲」与利、害之关系。
结论:利有〔利于甲〕、〔甲利于〕。
害有〔害于甲〕、〔甲害于〕。
利与害对主观个体而言,有四种相对关系,为一正常整体必备的判断因素。如综合前
述结论,可得下表:
┌─┐ ┌─┐
│利│ │害│
└┬┘ └┬┘
└──┐┌──┘
┌┴─┴┐
│甲│
└┬─┬┘
┌──┘└──┐
┌┴┐ ┌┴┐
│利│ │害│
└─┘ └─┘
利、害只是假设代号,若将利于视作〔生〕,害于视作〔克〕,便有所谓的〔生甲〕
、〔甲生〕、〔克甲〕、〔甲克〕等四种关系。
┌─┐ ┌─┐
│生│ │克│
└┬┘ └┬┘
└──┐┌──┘
┌┴─┴┐
│甲│
└┬─┬┘
┌──┘└──┐
┌┴┐ ┌┴┐
│生│ │克│
└─┘ └─┘
有了甲,当然可能有乙,也可能有丙。若以之排列组合,则只需「五种基本个体」,
就能形成一种彼此全无矛盾的「生、克」组合。
兹以金、木、土、火、水五种名称代表「五行」。
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由上式可证明,五行的观念并非迷信,而为符合逻辑的现实状况。
妙的是负责体内机能调节的,正好是「五脏」。而且彼此之间,有着能量消长的生克
关系。在中医的术语上,肝以木代表,是「环保」的机构,负责血液的净化及保养;心属
火,有「动力」的作用;脾属土,是「生化」的大本营;肺以金代,因氧气为体内新陈代
谢之利器;肾属水,水是一种溶剂,能将体内有害物质排出。
此外,感官之刺激皆为对比之现象,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判断,在中医上
称「八纲辨证」。举凡动、热、强、刚、快、浮、上、外为阳。与此相反,静、冷、弱、
柔、慢、沉、下、内为阴。
汉儒邹衍首创这套逻辑系统,曾让中华文化大放光芒。只可惜近人在洋化的五四运动
催化下,藉由三个定理演绎的「欧氏几何」被视为经典,而同属逻辑真实的阴阳五行,则
被贬为「迷信」(绝妙的对比是,知识份子不懂什么叫做「相对论」,却把爱因斯坦的话
视为圣旨。偏偏一模一样的阴阳相对观,就被斥为不科学)!
阴阳也是一种能量平衡的关系,但属于观察的现象。阴阳之间相互依存、消长、变化
出各种症状,再配合各器官间的生克调整,就形成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配合前述的生克观念,可以阐释如次:
金生水:金=肺,水=肾。肺有气,肾有精,气生精。新陈代谢良,利于肾。
水生木:水=肾,木=肝。肝清洗血液,废物如尿酸等,藉肾排出。
木生火:木=肝,火=心。肝为血液清洗调整之工厂。
火生土:火=心,土=脾。脾为生化室,血液循环全身,将讯息交脾处理。
土生金:土=脾,金=肺。脾消化食物,以助氧气之运行。
金克木:金=肺,木=肝。氧气充足,可克制肝功能之过旺。
木克土:木=肝,土=脾。血液新鲜,可克制脾功能之不良。
土克水:土=脾,水=肾。内分泌健全,可克制肾功能不良。
水克火:水=肾,火=心。排泄正常,可克制血液循环不良。
火克金:火=心。金=肺。血液健康,可克制呼吸功能不良。
中医就是「补不足、泄有余」,以维持生理能量平衡的调适方法。既有理论又有实效
,中国人生生息息,代代皆靠中医维护。奈何挟洋自重者心存偏见,唯洋是崇,凡是洋大
人所不懂的,都成了胡说八道。
望诊是以视觉观察为准,主要分望形及望色。望形是看外表上有无不正常状况,又分
精神、姿态、体形、五官特性及排泄物等。其实不必学医,人人皆可从外表看出身体健康
与否,不过学后能知道更多细节而已。
望色又以五色为准,是青、赤、黄、白、黑,作木、火、土、金、水之表征。唯此五
色不是美术上的五种颜色,而是五种现象。
青是指微血管或血管有瘀血状况,主寒,主痛,或其他因素而致阻塞。木主通,青代
表不通,故为木症。治时宜扶水生木或生金制木,看各种情况综合决定。
赤与青刚刚相反,是血液充斥,过于旺盛所致,主热,是火克木。心火旺,有实旺及
虚旺两种,实旺宜强肾,是以强水克火,虚旺则应扶火抑水。
黄指肤色干枯,是脾土虚弱,消化不良之症,主虚。
白是缺血之兆,扶心,主虚,主寒,宜扶肝。
黑色乃较青色更严重之状况,系指肾衰肝亦亏,血液不清之色,主寒,主痛,主虚,
宜扶肾。
闻、问是确定病因及个人感受,只供参考。
切诊俗称「把脉」,又是中医之科学明证。脉指的是血管之动脉,由于血液贯通全身
微血管,任何生理状况都由血液携带信息,送达各器官中,以统一处理。人体的健康既然
是以血液的机制达成,自然可以根据该机制加以诊断。
中医把脉的方法,是一种绝妙的「脉象编码」,利用三根指头,压在来自心脏之动脉
血管上(此血液系刚由内脏传来者)。当今中医多采「寸口切法」,是因寸口(即桡动脉
腕后浅表部分)正当太渊穴,是五脏六腑的始终。三指计有九种指法,侦测四种相对现象
以及一些参考条件,以判断生理平衡状况。
指位上血脉搏动之深浅、快慢、强弱、齐散等四象,主要有二十八种状况,分别代表
了五脏六腑当前的状况。
[转帖]中医理论一
有中的古籍书吗? 我了个去,顶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