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脉”的古医籍
脉学是中医诊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当然,如骨伤科、痔瘘科等与脉学联系较少,但清.钱秀昌《伤科补要》卷二“第一则”还是强调“须辨……脉象之虚实”。儿科也很少注意脉诊的,诚如清.夏禹铸《幼科铁镜.望形色察苗窍从外知内》所谓:“望闻问切,固医家之不可少一者也,而小儿科惟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而切则无矣。夫小儿六脉末全,切无可切。”故夏氏更强调一句“在大方脉则然”来说明中医的诊断疾病是不可以离开脉学的。但出人意外,古之“大方脉”文献中也有言不及脉的。如清.王洪绪(1669~1749)《外科全生集》自始至终,疾病不论虚实新久,都没有脉诊一款。吴仲英曾谓:“王氏《全生集》一书,近时业疡科者奉为枕秘,设遇症即录方照服,即不凭脉,亦不辨症(证),贻误匪浅。”(见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外科全生集.马评吴序》)
清.王清任(1768~1831)《医林改错》2卷。一部分为“改错脏腑”,专谈解剖学;一部分为治疗学。治疗学中所讨论的病种不少,方剂也有通窍活血汤等数首,俱为近人所乐用的效方,但奇怪的是每述诊断时,没有脉诊一项。此书在杏林中影响很大,但也没有见过有人对此指责。
又一部在内科界知名度极高的《十药神书》。作者为元.葛可久(1305~1353)。清.叶天士(1667~1746)对此书推崇备至。陈修园(1753~1823)也评此书为:“盖以《伤寒》、《金匮要略》为万古不易之准绳,而此书《指十药神书》)则以奇取胜也。然奇而不离于正,故可取焉。”(见《十药神书注解.自序》)象这样一部名著,也言不及脉。
还有清.吴师机(1806~1886)的《理瀹骈文》。全书约12万字左右,但也没有言及脉诊。仅有“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脉何脉独见”;而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方面的运用,反而一言不及。在“用膏之法五”中,仅有“一审阴阳……一察四时五行……一求病机……一度情……一辨病形……”五者,独缺“一诊脉象”,所以此书也是一部言不及脉的中医名著。那么吴氏为什么不谈脉诊?他也老实地告诉我们谓:“脉理幽微,敢高谈夫七诊。”
既有不言及脉的医书,更有不用脉诊的医生。例如宋.孙光宪(900~968年)《北梦琐言》卷10的“名医梁新……医者意也,古人有不因切脉,随知病源者,必愈之矣”。又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48的“陈昭遇者,岭南人,善医……绝不读书,诂其所习,不能。尝语所亲者日:“……按古方用汤剂,鲜不愈者,实末尝寻《脉诀》也。”
——干望祖《医书三种》
不谈“脉”的古医籍
又有多少医家、著作是重视脉诊、并且以脉诊作为鉴别病证的要点的,要全找出来是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如《孔氏医案》*议王牖民病并治验:~~~延医诊视,许以可治,服药七剂,病愈加,昼夜无度,医乃辞去,谆请,不复治。~~~诊其脉,沉数而短,犹能鼓指。予曰:此伤寒之协利也。惟作痢治,是以日重。~~~ 这些浮云面前一定要淡定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