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04-8-16 07:48:23

[原创]关于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悖论”——和张其成教授商榷

关于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悖论”
中医现代化研究已多年了,进展是巨大的,但到了世纪之交,却难以进一步深入,有人提出中医现代化已陷入了“悖论”的怪圈,其基本观点就是:“中医学要现代化就要科学化,就要丢弃自己的特色;而不现代化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有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由此引发了中医现代化悖论命题的世纪论争。争论已来往了两个回合,可是依然让人找不出解决中医现代化悖论命题的明确答案。否认或者回避“中医现代化悖论”的存在对于中医学的未来是毫无益处的,事实上,这个悖论正深深困扰着每一个从事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人,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就无从谈起。那么,问题的焦点到底在哪儿呢?中医特色的实质又到底是什么?中医现代化的路到底该怎样走?兹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 论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的中医现代化道路行不通——驳所谓“科学现代化论”
中医学要现代化,这是毫无疑义的,除了少数泥古不化者,大多数中医对此也不会有所怀疑。历史证明:任何学科若不注意吸收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它只会逐渐枯萎,最终为时代所淘汰,正如悖论作者所说:“不现代化则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难以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中医学的理论已是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医学上的反映。可是,怎样现代化,如何在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同时又不丢弃自己的特色,这是问题的焦点。悖论作者指出:“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这当然不是该文作者本人对中医现代化的定义,而是张氏所谓”科学现代化”论者的界定。这种现代化的目标是美好的,但在操作中首先就会碰到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中医学的概念,诸如阴阳、气血、脏腑、证等本是古代医家用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带着强烈思辩性、臆测性色彩的名词,具有一定的非客观性,而欲以“客观化、定量化转移”,怎么能不入误区呢?“科学现代化”论者所倡导的道路,只会把中医现代化引入“悖论”的怪圈,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那些对中医概念、中医理论进行现代阐释、科学研究的成果,却不容乐观,它给中医理论思维造成了一种新的混乱,给中医学制造了另一个悖论——那就是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实验、实证方法既能证实中医概念的科学性,又能证实中医概念的非科学性,从而陷入了中医科学研究二律背反的学术怪圈”。而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阴阳、气血不过是古人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工具,是当时那个时代哲学、科学文化在医学上的反映。笔者认为:要发展中医学,就不能狭隘的被这些所谓的概念所束缚,而必须大力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以人为本,以健康与疾病为考察对象,在健康与疾病的观察和研究中发展中医、完善中医,在发展中医的过程中精确中医概念,扬弃中医概念,从而最终完成中医现代化的蜕变。
2 论中医特色的实质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在医学上的反映以及中医现代化方法论的错误是导致中医现代化悖论产生的根源
现在有这么一种担心:你说大力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在发展中医的过程中扬弃中医概念,可是没有了阴阳五行,代之以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医学还是中医学吗?中医学的特色又何以保持呢?这儿首先要明确所谓中医特色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对比研究提示:中医学认识疾病、分析疾病、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现代系统论具有深刻的一致性。从发病原理上,现代系统论认为:生命是有机系统,人体和疾病过程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其在内外环境的“涨落”中,通过耗散过程产生负熵,或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产生“自组织能力”,能自动的实现减熵增序,“有目的”的把机体建立并维持在特定的有序稳态上,一旦偏离,它会通过自组织过程再予恢复。此现象就是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而疾病就是生命系统自稳调节紊乱的过程。中医学则认为:机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和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脏腑经络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气机气化升降出入有次,津液运行输布代谢有序,是人体生命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这种机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环境的一致性不能维持,或遭到破坏,气血逆乱,阴阳失衡,就是进入了疾病状态,正所谓“偏阴偏阳谓之疾”。两者都是从自稳调节紊乱的角度阐释的。在治疗上,中医注重整体调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是总的法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系统论语言表述即仔细的审查生命系统紊乱的情形,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反馈控制调节措施,以使生命系统恢复有序稳定为目的。可见,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系统论思想,但不可否认,中医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系统理论又有朴素、模糊、不精确、不严格的一面,但是,与以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把复杂的生命活动简单的归结为物理、化学、机械等低级运动方式,不注意从系统的水平考察健康与疾病的现代医学相比自是大不相同,这也正是所谓的中医特色之所在。而欲以“实验、实证、分析”的还原论方法研究朴素系统论指导下形成的中医理论,这又何异于缘木而求鱼,怎又能不陷入“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怪圈呢?!因此,中医现代化方法论的错误是导致中医现代化悖论产生的根源。如果继续所谓“科学现代化”论者的还原论道路发展而不改变,无论是“解构派”还是“改造派”,都只会使中医现代化在悖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并最终葬送中医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同样,如果只是“在中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其不足进行修补”而不施以现代系统论的改造,不能大力的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而狭隘的被所谓气、阴阳、五行、脏象等古老的中医概念所束缚,就像要求一个人用两条腿与汽车赛跑,最终也只能使中医现代化事业失败。西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近二十年来,现代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什么我们中医反而要放弃自己的优势,重复别人的错误呢?!
3 病、证、症新解及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论指导下的中医现代化
关于中医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证”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世纪末中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了中医思维很大的混乱。我想要明确证的意义,不能不提起另外两个概念:病和症。关于病的定义,我推崇西医四版本科教材《病理生理学》的说法:“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疾病是个统括性的概念,具体包括损害的病因和机体自稳调节紊乱两个方面。我认为:从系统论观点,凡能损害生命系统自稳调节的因素,如遗传、感染、情志、饮食、房劳、气候等,都应该属于病因的范畴,根据在具体疾病中作用主次的不同,病因又可分为根本病因和协从病因。在病因的损害刺激下,人体这个高度自组织系统自稳调节紊乱,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系统自组织力与偏离力的相互斗争中,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中,在一定阶段上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不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则不能产生一种生命态到另一种态的飞跃,尽管导致疾病的病因不同,却可能引起生命系统自稳调节大致相同的反应,构成了相对固定的生命系统异常态,笔者认为这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质的生命系统异常态就是中医所谓的证。
这种病理生理状态有形之于内者,而通过各种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表现于外;有形之于外者,如患者的主观不适和医生通过体检所感知的体征。这些反映生命系统(机体)自稳调节紊乱所致的生命系统异常态的实质的特征性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总和,则谓之证候。(与现代医学对比分析可以认为:所谓生命系统异常态实质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异常整合型式,因此,证候更简练的定义是反映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异常整合型式的实质的所有外显信息的总和)。而医生以各种诊察方法所获取的临床信息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反映此种生命异常态的信息,反映彼种生命系统异常态的信息,反映病因的信息等,统而言之谓之广义的症,也就是说,症就是指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以及查体、化验影响学检查等各种诊察方法所获取的所有临床信息的总和。(患者主观感知的异常则称之为狭义的症,即平常所谓的症状)。因此,在诊察疾病时,医生面对纷纭复杂的临床信息即所谓的症,既要注意分析损害机体的病因即病的信息(或谓之病候),又要注意把握其自稳调节紊乱即证的信息(即所谓证候);在治疗疾病时,既要注意祛除其病因,又要注意调节其紊乱,才能取得“施治于外,神应于中”的良好效果。笔者认为:祛除病因或诱因即辨病论治,调节其紊乱即辨证论治。中医和西医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都是运用的这两种方法,但侧重点不太一样。中医侧重于辨证论治,但辨病论治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鸭胆子治痢等,唯其病模型模糊而不严格;西医重视病因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尤其在慢性病的治疗中,西医病因治疗的方法不多,往往更侧重于病理生理治疗,调节其紊乱即辨证论治,但西医对于证的信息把握上更侧重于查体、化验以及影像学检查,证模型粗略而不直观,而对望、闻、问、切等方法所获取的证的信息不太重视,这恰恰却是中医把握证的信息的主要手段。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真正实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呢?笔者认为:必须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从系统的水平考察健康与疾病。不能拘泥于狭隘的中西医门户之见,而要大力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尤其要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生命异常态即所谓不同的证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学实质,研究这种实质与其显信息即所谓证候的深刻的内在联系,研究证与证动态变化的原因和治疗对证的动态性影响,更尤其要注意研究同一种症的不同病因或病理生理学实质即所谓病本质或证本质,因为症是一切临床活动的起点,任何疾病的分析、证候的确立均要以症的表现为依据;症又是一切临床活动的终点,所有治疗的调整、疗效的判定亦是以症变化的观察为基础。同时要反对厚西薄中论,要全面继承和发掘古人优秀的系统医学思想和辨病和辨证论治的宝贵经验,研究其朴素描述的科学实质以及调节生命系统紊乱的方法的合理内涵,而摒弃其不科学、不合理、不严格的成分。我认为:在研究中还要注意防止单纯以中医药对某项化验指标的影响来研究中医学的倾向,虽然这种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缺少,但中医更注重整体调节,追求的是系统质的最佳,还原的研究也应该是为了整体的目的。要注意研究中西医学对同一种疾病论述的异同,分析其何以异,何处同。从所异之处着手研究,分析其科学实质,所同之处则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为我所用,往往是发展中医学的捷径。
总之,中医学要现代化,既要重视药的现代化,又要重视病和证的现代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之所在,中西医对比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捷径,而生命系统自稳调节论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中医特色、不落入西医巢窠的指导思想和有效手段,是指引中医现代化摆脱悖论困境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中医现代化悖论,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4
2张其成,关于中医几个重要理论问题之我见,中国医药学报,2000,15(1):9
3祝世讷,系统中医学导论,湖北,第1版,湖北科技出版社,1989;1:28

浪子竹溪 发表于 2004-8-16 23:13:45

[原创]关于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悖论”——和张其成教授商榷

平时看些哲学争论文章----因为可以益智。
做事情从不考虑哲学家的意见----因为不想一事无成。

袁建章 发表于 2004-8-17 12:38:43

[原创]关于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悖论”——和张其成教授商榷

中医前进之明灯。

军民软件 发表于 2004-8-18 16:59:28

[原创]关于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悖论”——和张其成教授商榷

如果这就是王不流行的理论的话,那么这个理论跟中医无关;王不流行自己也说的很清楚:
“如果只是‘在中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其不足进行修补’而不施以现代系统论的改造,…… ……而狭隘的被所谓气、阴阳、五行、脏象等古老的中医概念所束缚,…… ……。”
王不流行的理论抛弃了所有的中医概念,这就等于否定了中医理论的全部,(没有了概念,理论也就无法存在);不仅如此,他同时也否定了中医的的思维方式,这就从根本上“肃清”了中医的影响。
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西医理论就产生了,虽然王不流行一再强调,这个理论的产生过程是借鉴了中医的很多东西,而实际上,我们看不到任何中医的东西,一个即使对中医一无所知的人(比如:某个西方国家的西医教授,同时对系统论有大概的了解,特别是,还知道一些时髦的名词),完全有可能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王不流行为什么一定要给它冠以“中医”之名呢?
如此偷梁换柱、指鹿为马,不知意欲何为?

褚怡宝 发表于 2014-4-23 13:29:07

小白一个 顶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关于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悖论”——和张其成教授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