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嘻嘻 我练的太极拳 那时也是 只有形,没有意 的,闹着玩的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转载:刘渡舟再说说《伤寒论》这部书,它分外科、内科、儿科,着重于讲理,理法方药嘛,它的理论性很高。所以张仲景书中有几个重点要掌握,一个是辨证论治。学《伤寒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伤寒论》?除了辨证论治,还有没有了呢?到这儿就停止了吗?不知道的话,就困难了。这第二个就是辨证知机。辨证论治是讲处百病,很多疾病,我凭辨证论治就能治好。辨证知机,通过辨证知道病机。机者,事物之先兆也,是事物刚生,表露在外有那么一点痕迹,这一点情况抓住了,我就知道它如何如何。辨证知机者,决死生也。当医生看病,不能忙活了半天的辨证论治,刚一出门病人就死了,那是你医生这没医术。为什么张仲景《伤寒论》序开头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张仲景就是告诉你《伤寒论》不完全是讲辨证论治,那辨证知机也是奥妙,现在不研究这个行吗?好,辨证论治是讲六经,辨证知机是讲五脏,记住了,这是口传。见什么证,见什么脉,按五行生克之理,琢磨这病有没有危险,什么时候会出现危险。一次有一个姓郑的人,儿子出麻疹转成肺炎了,叫我去看。我到那一看,这孩子喘得厉害,见绝证了,所以我拿了包就走。姓郑的出来问我用什么药治,我说不用用药了,危险就在眼前。什么样子呢?这孩子喘如鱼口不能闭,肺气绝也,五脏里的肺,所以决死生。治伤寒杂病,辨证知机在于五脏,辨证论治在于六经,这要分开了。所以在《伤寒论》里要学辨证知机,就得看他的平脉篇、辨脉篇。春脉弦,如果不弦了,没有胃气了,就危险了。
《伤寒论》是一部上知天、下知地,无所不包的伟大著作,能小中见大,所以我写文章,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那么一句话:"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小中有大。他这种境界怎么达到的呢?他用的是经络学说。经络的功用是能产生联系,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上临床,就看见有这样的情况,西医没有办法治的病都来看中医,中医就有办法。现代医学、X光、验血,找不出原因,找老中医,就能给他治好,因为老中医的联系性广泛,能找出原因。一个人咳嗽,什么法子也治不好,查结核,没有,什么也查不出来,为什么还咳?找中医大夫看,木火刑金,你老爱生气,不生气了,病就好了这些道理就是中医的特长。张仲景他必然得用经络学说,不用经络学说有些问题就不好解释了。什么叫整体观,什么叫辩证法,张仲景他的药本来治阳证,一下子变成阴证了,尤其是《伤寒论》的三十条:"伤寒脉浮缓,小便利,桂枝汤发汗,得之便觉咽中干,烦躁,吐逆,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重与芍药甘草汤。"那病机变化之快,治疗方法之多,不用经络学说的广泛归纳是不行。此时《伤寒论》是以六经为体,八纲为用,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二分法,二分法就是由阴阳而来。阴阳就六经中分阴阳,三阴经,三阳经,一些基础都来自经络学说。要是《伤寒论》"六经非经"了,这些道理怎么交代呢?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转载: 裘沛然
这次重新学习,就遵循这个方法。且以重学《伤寒论》为例来说,过去只泛览各家注疏之说,对大论的精髓和仲景书的本来面貌,没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次学习,首先改变了学习方法,专读白文,对各家注疏概置不问,专用仲景之言,来解仲景之意,这样学习, 很能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此以前,有关六经的解释,我很欣赏时贤所称的症候群,亦即六经非经络所说法。在这次重读仲景自序及把全书反复对照论证以后,其终于否定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观点。从前认为内经论十二经而不论六经;内经中提到太阳、阳明者,多连有“经”或“脉”字,而在伤寒论中则截然不同。其实,此说不仅歪曲了伤寒论,对内经经文也是断章取义的。仲景明白声称撰用“素问九卷”,今观《素问×热论》所述伤寒热病,虽只巨阳、阳明、少阳,而在最后则指出“三阳经络皆受病”;由如《素问》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等经文,似乎不涉经脉,但最后仍点明“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又如:太阴根于隐白,少阴根于涌泉,厥阴根于大敦等文字,如不作经络解,其降安指!且六经之名,早见于《灵枢×百病始生篇》中.伤寒论中称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而略去经字,原同内经一样是一种简笔。如果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等不是指经络,则书中太阳病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段文字,将作何种曲解?“灸少阴七壮”,试问在症候群上灸在何?!《伤寒论》中传经、动经、随经、过经、经脉动惕、行其经尽、刺风府风池、刺大椎肺俞肝俞、刺期门等论述经络腧穴的条文是如此明晓,我过去未曾细绎原书文字,只凭臆测耳食,妄谓六经非经络,至今思之,惭愧何及。
我在反复学习白文之后,又将原文全部打乱,再就每病每证的特征和各方配伍与各药主治,进行认真细致的归纳和分析,对仲景的方证药治法则,作了排除成见的探索。过去只认为小柴胡汤的热型是往来寒热,这次才知道仲景用小柴胡汤有三种热型,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与日晡潮热皆可应用,只要符合用小柴胡的特征就可。就以柴胡一药而言,通过学习,深知从前所谓“柴胡劫肝阴”其说之非,一般医家多以头目眩晕为肝阳上亢,柴胡劫肝,故为禁药,然在大论中以小柴胡主治口苦咽干目眩,所谓目眩,即今之头目眩晕,仲景却以柴胡为首选药,我以后开始以仲景法用于临床,屡效不爽,始悔过去之偏见
经过刻苦学习,初步有以下几点了解:
1.学而不精:我在中年曾害过一次湿温重症,经医院确诊为肠伤寒,身发高热,中西药物遍投而热不退,病延二周左右,乃邀请甬上名医徐余藻医治,徐为拟大承气汤加甘草,药共五味,服后次日腑气通,三日身热退。我病后细思,读了伤寒论千百遍,还没有学会用承气汤,良足自愧!其原因当然由于我没有掌握承气汤的论治规律,我只知大承气的主证是痞满燥实坚,困守于一般概念而不知用巧;此时,湿热蕴蒸气分,清宣透达之说,也禁锢了我的考虑。而西医学中肠伤寒在后期禁用泻药的观念也束缚了我处方用药的手脚。这一次提高了我对中西医学是二个不同理论体系的认识,我不再那么迷信西医了。对于娓娓动听的湿温理论以及伤寒与温病的实质问题,了解也较过去有了深度。
在早年行医时,我见到一位医生用熟地、当归、白术、柴胡以治感冒,心甚鄙之,然而曾目睹其病服该方而告痊。当时以为偶中而已,未之奇也。后来,我自己也遇到感冒病人,曾屡进桑菊、银翘、杏苏、麻桂等方,久延未愈,最后用“五柴胡饮”而竟收捷效。我过去亦熟读景岳书者,由于没有学到手,所以不敢用,不会用。
2. 学而不广:其曾治疗一个患赤白痢疾病者,用了一系列治痢的正规方,如白头翁汤、木香槟榔丸、芍药汤、香连丸、枳实导滞丸以及丁师常用的治痢效方等,可是均无效果,下痢加剧,日夜登厕近百次,病人神情困惫,已臻危殆。在无可奈何中试用了一张《石室密录》药味分量配伍奇特的方子,即白芍三两,当归三两,萝卜子一两,枳壳、槟榔、甘草、车前子各三钱,当时只照原书依样画葫芦,以冀幸中,不料服后次日泻痢次数减半,又服一剂而病全除。《石室密录》是托名天师、雷公、张机、华佗等合着的一本妄诞之书,我平素所不齿,今用次方竟如其书所说“一剂即止,二剂全安,可用饮食”的奇妙效果。乃深悔我过去了解之狭和治学之偏见。我还亲见程门雪老治高热下痢,擅用荆防败毒饮,往往 二三天内表解热退而痢疾并愈,过去囿于细菌、原虫说而反对喻嘉言的逆流挽舟法,而今乃知《寓意草》中尽多可贵之处。
3:试再举心胸疼痛为例,目前多习用丹参一药,我亦曾步武其后,临床有效有不效。为此细察并世医家之善治该病者,则并不局限于活血化瘀一路,有的作痰饮治,有的用行气宽胸之法,或用芳香宣窍,也可用养阴或扶阳药,并有用甘缓及和胃或养心等法,效果远胜于用单味丹参。这使我觉察到“胶柱鼓瑟”之非。即以活血化瘀而论,也不必定用丹参,我曾治过一些病人,先用丹参无效,继用手拈散、失笑散也无效,最后考虑到用仲景抵当汤,服后效果非常好,病情明显缓解。我深深感到自己学而不化的东西太多了,我还进一步理解到,学习一门学问,如果学得不精、不广、不化,就等于没学。我了解到以前就是犯了这个毛病,现在总算是刚刚入门,还远没有登堂入室。
学到老,开始懂得一点,以前完全是盲人瞎马,现在对中医学略有粗浅了解:
1. 中国医学确实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还没有被人所掌握,特别是其中高超的理论,更没有被看见。所以要虚心学习而万不可武断、臆测。
2. 做医生要边读书、边临床,临床不能脱离读书,读书必须结合临床。光读书只有空洞的理论,光看病只有狭隘的经验,都无裨于提高自己,发展学术。
4.中药的作用是非常深奥,不要用目前西医理论生搬硬套,例如发热、炎症,不要局限于清热解毒,辛温药甚至补益药也可能有消炎或者更重要的作用。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我现在很好奇的是:【您现在学了伤寒、金匮,还会说:「如果,有个老师,看见了我的潜能,其功不低于张伯祖?继张仲景有我?」】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不是我一定会成为张仲景 而是现在的中医界太需要张仲景这样的人了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为何会这样?现在,当不了张仲景,当研习伤寒、金匮的专家,岂不是很好?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您愿意,去当张仲景这样的人?只是,当张仲景,至少要医德、医才兼有!如果,当不了张仲景,您当研习伤寒、金匮的专家,也就很难得了!甚至,要当好医生,就不简单了!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天津中医学院善本网址http://www.iiyi.com/bbs/viewthread.php?tid=4605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很多的易经网站:http://zhilu.vip.sina.com/rigth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