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二份转贴,请大家对比一下:第一份转贴是huatuodizi
元代医家滑寿(伯仁),将其原属“导引”中的“周天环运” ,这一重要的医疗依据,再次的书写出来,并且与十二经相提并论。以往对奇经八脉的陈诉,它不直接参于人体的气血传输,而是负责溢蓄的(《难经》)。在此,它明确的指出任督二脉,对人体气血传输确是以十四经脉构成了主系。并着重指出:主系传环的重要性,是针对阴阳气血的平衡(生命活动的依据)。针对“导引” ,使气血适衡性,是其它手段、措施所无可取代。对于十二正经来说,它已不是十二经,而是“十四”经,故名:《十四经发挥》 。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伯仁” 前辈用心良苦,是他重辄了“导引”的真实内涵,指出了“导引”在构筑人体气血传输上,对人体生命的绝对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引申了人体气机运行的繁复机制,诱发了“气玑理论”的综合完整性。在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所见到的民间传承延续下来的《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就是一典型实例。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气机理论” ,它不仅指导了“推按术” ,尤其对“针刺”来说,更使“取穴循经”在“循经执证”上,已登上了巅峰,达到了简而捷明。在此又引申了“药物的归经”之说。由此证实了临床效验的可靠性,以及在缩短疗期上提供了保障。实践总结出“任督二脉”在调整、约束、平衡十二经气血,在保障气血流注中的必要性。并使“针刺、推按” ,在临症的补泻上有据而凭。它足可以以点代面,就临症而言,直指于此而谈“补泻”了。这正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国内一中医药大学网上的学术动态的转贴
试论推拿补泻
文章类型:学术动态 文章加入时间:2004年2月1日17:3
提 要病有虚实之别。推拿,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亦当以虚实而论。本文拟从不同角度阐述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以期正确运用于推拿临床治疗。
关键词 推拿手法补泻
《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即补人体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推拿的补泻,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以一定的力量、幅度、方向,在一定的部位、穴位(线),加以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某一脏腑功能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
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的一些总是进行阐述。
1 三因原则
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须结合具体情形辩证施治,宜掌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
1.1 因地制宜北方人腠理因密,皮肤粗糙,身体多强壮;南方人腠理疏松,肌肤润泽柔细。故针对生活起居环境差异,施术对象的补泻形式有别。
1.2 因时制宜《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是云天人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相通。故推拿治疗因时令季节之别,补泻作用形式有异。
1.3 因人制宜患者禀赋、营养、脏腑功能、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差别,耐常驻程度、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皆影响手法补泻。
2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
2.1 施力大小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2.2 施力方向
2.2.1 直线推拿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
2.2.2 弧线推拿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
2.3 力的作用点(线、面)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
3 体位
3.1 医者体位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今在临床治疗中,一些推拿医师片面强调有力,不求刚柔相济,实为一大误区。某中医学院教师理在其论文中说明推拿专业应取“孔武有力”之辈。笔者认为,医者当在坚持练功的基础上,临床借重力,按手法需要配合一定的步态、姿势,全神贯注,法从心出,手随意动。
3.2 患者体位患者以一定的体位配合施治,从而体现补泻,取得更佳疗效。如杨天鹏教授独创“外牵引力”及“内牵引力”学说,利用病人自重及体位改变;地心引力与病人自增腹内压相拮抗,医者施以一定手法巧行补泻之功,收到良效。
4 施术频率
从手法频率快慢而言,操作频率快则为“泻”,慢则为“补”,是谓“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5 循经补泻与穴位(线)推拿
5.1 循经补泻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言,基于经络循行方向,顺经络循行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逆经为“泻”。是谓“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5.2 穴位(线)推拿穴位(线)疗法以冲击性的脉部力作用于特定的部位,劲力峻猛。常以三快二慢、三虚二实的速度、强度节律性地进行一组单脉冲点法。而这里所言补泻则涉及到穴位(线)自身特性及用力强度。
6 手法操作、穴位(线)特性
6.1 手法操作特性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补:点、按、掐、扳、踩跷、指端推、拿、抓等推拿手法偏泻;一些手法则属平补平泻。
6.2 穴位(线)特性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二人上马穴偏于“补”(《小儿推拿广意》:二人上马,掐之苏胃气、起沉疴);大椎、曲池、人中、十宣、六腑等穴偏于“泻”。
7 推拿补泻与临床应用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各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反因对象差异(或为实体差异,或为时间差异等)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对待处理。沈氏结合临床将泻分为三类,同时认为补泻应以穴位为准而结合循经;谬氏认为操作宜以“轻——重——轻”之规律;邹氏认为手法宜交替更换。笔者认为手法不宜改变太快,应有一定的持久性,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施术部位宜广泛多变,手法施工力宜时大时小,施术速度宜时快时慢,补泻交作。
推拿手法作用,不外两个效果,即静力效果与动力效果。而临床中由于施术者、受术者的差异,手法难以规范,自成体系,自成渊源,但无疑都要求“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是其关键。
结语:推拿手法补泻具有相对性,推拿医学欲提高临床疗效,须在补泻“绝对原则”基础上,灵活运用相对原则,从而推动推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向 郝老 致敬!![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欢迎前辈继续,我很想下载完整的。[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华佗传承弟子郝连成 行医济世四十余载传承中医药研究所中医师郝连成先生,受师承沿袭了中华“导引按跷术”二十六代的真传。从16岁开始拜师学徒(系华佗传承弟子),在恩师一十六载的谆谆教诲下,业已行医四十余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依医者的身份,重登民族医药大雅之堂。于个体行医后,被应聘到国家公立医院等单位,并为一些社团担任名誉职务以及中医药顾问等……。1998年荣获“全国医药界精英奖”,有关业绩已被收载到《中国名医列传》当代卷中,以及《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内。
在党的“科教兴国,以法治国,以德立国”大业方针的感召下,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为融身于新盛世,1999年9月自筹组建了“传承中医药研究所”(旨在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华佗医药文化),以保持中华民族民间医药的一脉承系。本所自组建“针灸推按部、培训部、以及民间特色(秘验方)开发部”以来,为迎合中国入世的大好机遇,将多年师徒近百年的临床成熟经验,以及行之有效的“秘方、验方”为使其能得到开发利用,致力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上,投入了大量的辛勤汗水,为民族民间的中医药走出国门,为中华民族医药的复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现今为使中华传统医学登上人类生命科学高峰,正致力于“顽难病”的中医治疗研究工作。 为遵恩师临终前遗愿誓报国恩,自改革开放后着手补写了在中华医学史中久已佚失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并将《医门锦囊》中的《推按精义》、《针灸精髓》、《医方精要》归集成册。拟将它奉献给我们这一伟大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郝连成先生所补写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它填补了中华医学史上的此项空白(1986年7月经“吉林省出版发行局审批,作以内部资料准印”)。继此之后,又补著了《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一书。
郝先生为坚持保全民间医药的一脉承系,一生风雨坎坷,为汇聚中华国医药精粹,为了人民的健康为宗旨,多年来自觉的坚持与伪科学作不懈斗争。以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融“气功、推拿、点穴、按摩、针灸、中草药”于一炉,并将其付诸临床。临症以“简、便、验”的实效,有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之功。对久治未愈的顽难病症又以“釜底抽薪,扬汤止沸”的技艺,无不让病患康复。多年来临床验例不胜枚举,典型病例以收载至《推按临症指南》、《本草夜话》、《妙药方论》、《临症偶得》、《方药要论》、及《针灸秘旨》著述中……
郝先生行医数十载不忘恩师教诲“行医不为财帛,竞业不求扬名;术艺不揽己私,毕生献身中华。”
为使中华璀璨医药文化在民间得以延续,1986年首次在国内吉林市举办了“导引按跷”医术学习班,使中华“导引按跷术”初露倪端。2002年又筹建了“传承按摩师培训中心”。该“中心”旨在海内外推广中华“推按秘法”,一展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精粹的英姿,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医药走出国门,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相关内容] 浅谈“导引按跷 “贻福堂”随笔 导引按跷经·经义要解
http://www.huatuo.org/title/huatuohy.htm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这个贴子最后由juzhuo在 2004/12/06 00:26am 第 1 次编辑]不知那里可以买到上面提到的书(《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并将《医门锦囊》中的《推按精义》、《针灸精髓》、《医方精要》归集成册。拟将它奉献给我们这一伟大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郝连成先生所补写的《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它填补了中华医学史上的此项空白(1986年7月经“吉林省出版发行局审批,作以内部资料准印”)。继此之后,又补著了《推按临症指南(医案)》一书。)
。我们盼望着能早一天看到它们的上市。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楼上的可通过下网址查阅http://www.15688.com/asp/list.asp?boardid=17
[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谢谢!可还是不全啊////1/?到哪里能买到呢??[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关心此书的网友,请进入www.hao816.com民间传统传承医药网。本网愿与贵网有情链接。[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欢迎,已经链接好。[原创]《黄帝歧伯.按摩十卷》
[这个贴子最后由陈溪在 2005/05/23 06:33am 第 1 次编辑]报名截止日期2005年05月29日
教学计划:
以讲授《黄帝导引按跷经》为主,插讲《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微言)》以及《神农本草经》为主。兼介绍其它有关典籍的梗概。每周-次讲评。文稿每周刷新一次。
本“学堂”为满足不同文化程度,有不同需求水准网友们各自的意愿,将同时出现三个不同类型的班别。班级:分有“普通班”,“职业技能班”,“专业研讨班”,三个学习层次不同的班次。
在“普通班”里,进行初级科普类的启蒙。它将为初学中医药,对中医药有嗜好的会员,提供基本基础学习素材,并扫自我健康为主导,而进行家庭类的自我健康保健。
在“职业技能班”里,又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暨一、二、三级的职业技能。学习结束后,分别达到劳动职业技能中的,初、中、高级水平。
提高班,分理论研讨与实践技能应用两种形式下的单独学习,或进行互为结合并进式有针对性进行指导。
在专业性研讨过程中根据情况,将为从事“推拿、按摩,针灸”专业工作者,提高自身修习,进入“小课堂”。为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设置面授下的“提高班”。对不能来吉的学员,本“学堂”将走出课堂,到本网所属的“联络站点”进行巡回传授。具体事宜,学员可视自己的情况与其就近、就便的“联络站点”联系,日期安排由各“站点”确定。
教材:以出版的“按摩十卷”的文言本为据,进行口译后的讲评。手中没有教材的学员,可通过上网复制自己打印。想购置“十卷”的会员,请与本“学堂”联系。
(一) 理论研讨班:
首先是从华夏民族医学源头开始,通过对“黄帝导引按跷经”的白话口语注释,深一步的探研《黄帝歧伯.按摩十卷》的丰富内容。先从网上发表有指导性的文段,随后与学员们进行切磋式的讨论,以“体解文言”中的内涵。随后根据学员们理解的程度,在做出讲解。每篇文章发表后,同时留有复习题。有争议与争论可以在网上跟帖,有心得或不便在网上公布的,可发E-mail。联系。网址:huatuodizi@sina.com。
(二) 执业技能:
已经获有国家执业医师资质的中医药人员,可选择一项职业的实践技能,针对某一病种而采用某项技能去应兑。例如:对颈椎病的康复(或针对临床某一,内、外、妇、儿科疾病中的任一病状的剔除),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点穴,以及针灸及中药方剂作以临床应兑的,本人提供,我所掌握的经验历证,直到学员完全能握据时为止。
(三) 民族医药探求追索:
医药科研,是探求人类健康长寿(永存)的可能与可行。本班不向公众传播,仅作内部交流。研讨各民族医药中的弘术(医与易),依“祝由十三科”的内容为据,进一步追索探求有关“医道道法”中的精华。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古老朴素的巫术,应用科学理念在实验中去破释这其中的奥秘,还它一个原本的面目。
理论研习班,向一切热爱中华民族医药的爱好者。
执业技能班,面向从事此项职业技能的人员。
民族医药探索班,面向中医药临床以及科研(领域中的)人员。
从今天开始起,本“学堂”先作对本网会员学习要求上的模底工作,在此同时并征讯学员对“学堂”的开办以及意见要求,以便本“学堂”安排具体的传承计划。为便于学员对“学堂”有所了解,首先在“大教室”里进行推荐式的自我介绍,并为下步师生间的双向选择作准备。
想进入“学堂”学习的会员,凡以前没按要求进行汉字中文注册的会员,在进入“学堂”申请时,必须以真名实姓认真填写“学员登记表”,经本网管理小组确认后,即准入。
民间传统传承医药网http://www.hao8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