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误用辛温发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迷,且多睡眠而语言难出。邪热上壅于肺,呼吸不利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风温之证若再误下,重伤其津液,化源必然枯竭,则见小便不利;津伤热炽,神昏加重,故直视而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总之,若遇“风温”’一证,不明白清热以救阴之理,误用火攻,可因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肝风内动。证见发黄、惊痫、瘈疭等危候,故言之:若已被火,而复以火熏之,谓逆而再逆,终促命期。此为医家之大罪,实为风温之大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与恶寒并见 ——阳气能与邪相争—— 称病发于阳;
只恶寒而尚未发热 —阳气尚未与邪相争— 为病发于阴。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复习一下,劳先生在讲一讲总论部分。《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就想听伤寒,看点评谢谢《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最近在看赫萬山的傷寒論有關視頻,覺其頗多發揮。《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楼上的大哥哪弄的伤寒视频啊!!!!能否拿来与小弟共享啊???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请山野老人再讲讲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后辈翘首以待.《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说理不明。“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汗者,营之液,卫阳不固,开合失司营虚则脉缓。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当是:风温若误汗,可至身灼热。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谦虚很了是骄傲《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我刚学先看看专家们的理解
《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
支持一下,谢谢楼主!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