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煌
几千年的实践经验不能丢
刘:在您的著作里,我们看到很多名中医都对“经方”很推崇,但是经方又很难普及。是不是使用经方,才是稳准狠地治病?好象写文章,话不要多,一语中的,而那些花花草草啰嗦了一大堆的,你都不知道他是在讲什幺。如果我这个比喻成立的话,我就知道经方不能普及的原因了。能把文章写得很“杀”的人有几个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对于中医的期望值是不是也不能太高?
黄:经方,是经典方、经验方、经常用的方的简称。但主要是经典方,即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称之为方书之祖的配方。这些配方,药物不多,但临床疗效很好,许多处方至今仍然是临床的常用方,比如小柴胡汤、葛根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等。日本的医生就经常使用这些配方。而现在我国的中医使用经方的不多,就是使用也多在这些配方的基础上,加上很多药物,形成一张大处方。你可能去中医那里开过处方,哪个不是要十多味药物,洋洋洒洒,一配一大包,一煮一大锅。所以,很多人对中医的感觉不好,不想喝水药。其实,按经典配方用药,药不多,煎煮出来,药汤的味道也还不错!有时虽用黄连,病人还不觉得太苦,因为适用黄连的病人大多口苦口腻,此时服用苦药反觉得口中清爽。中医的这些经典配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古往今来,已经不知多少人尝过多少回!还有,用经方比较便宜,没几味药,而且多是常用药,能值几个钱?按理说,用经方是最好的了,那为什幺现在很少人用了呢?要说原因有三,其一是不会用。中医高校中缺乏讲述经典方的好老师,学生得不到指导,没有传授;二是不敢用。因为经方用的是真正的药物,凡药三分毒,用不好是有副作用的。不敢用,还是不会用的缘故。三是不想用。经方用药品种少,而且都是常用药,便宜药,经济效益与开西药开中成药相差甚远,所以不想用。这倒是现实问题!但是我想,能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医院少拿些也是应当的,医院毕竟不是医店!
现在的中医水准从总体上来说,确实不高,许多病人本来是抱着对美好的愿望去吃中药的,但结果是深深的失望与无奈。这是令人痛心的。这也是当今中医界要奋发直追的原因。中医不能失去关心它热爱它的老百姓!
古方最接近现代化
刘:经方里既然包含了更多的“常数”,它岂不是更容易规范化、标准化,也就是说,经方虽古,它却是最接近现代化的?
黄:是的,我持这个观点。在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化中,经方是古代中医留下的规范化的配方。这种规范化的思想与现代是相通的。但是,现在许多中医,不认识这一点,认为要自己创新方,愿望是好的,但不尊重前人长期临床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不善于利用那些现成的经典配方,必然导致疗效的下降。因为,历史长期的实践是检验中医配方优劣的标准,你的配方,能用多少人?用多少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希望政府采取措施推进中医规范化的进程,中医高等教育要重视经方的教育与研究,制药集团要重视经方的开发和利用,中医界要利用经方恢复生机和活力,再现当年的辉煌!我对中医的前途是抱有希望的。
[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经方用药品种少,而且都是常用药,便宜药,经济效益与开西药开中成药相差甚远,所以不想用。这倒是现实问题!但是我想,能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医院少拿些也是应当的,医院毕竟不是医店!好贴.
[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不会用,不敢用,和医者水平有关不想用可以从制度上解决,提倡医药分家,对于门诊,医院只负责诊断开方
[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很简单现在的教育模式~
[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一针见血[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抱歉楼主,您的题目就错了[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经方难普及得原因是现行的体制问题 ,都要经济效益马,中医也要吃饭啊,你开经方就那么几位药 ,能挣几个钱呢,现在的体制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你完不成任务不能拿工资的,病人是减轻了负担,但医生就惨了阿,医生没饭吃了好吗?这就是现在开大方和不用经方的主要原因。不解决中医的待遇问题,这个问题永远不会解决。只能是方子越开越大,干中医的人越来越少。[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楼主好帖!!一针见血!+ 开心一刻 +所言也有一定道理,但为什么不从另一角度想一想:疗效上去了,还愁经济效益?
“田八味,药不过八味,日诊3-4百人。。。”这不是效益吗?
[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现实是:好多医生上学的时候就没有学好经方,临证时他倒是想为患者省钱,想开经方,难的是肚子里没货,只好组方。而且我发现,近来这股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的好多老师,教给我们的就是药物的堆砌,讲课时(方剂)告我们君臣佐使,见习实习时就告我们什么药治什么病,针对病人的各种症状开出一张大处方,所谓的君臣佐使只能在教科书里看到。悲哀呀-----------------------长此以往,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还会开方子吗?不敢想象![转帖]经典古方为何难普及[分享]
不会用而已,请参阅下篇文章:正統中醫學與現代中醫學的差異 (03/28/2005更新)
我簡單的說明一些有關中醫的歷史問題給讀者聽,這傷寒家與溫病派的爭執不是現代才有的,有其歷史背景的,最早的溫病二字就出現在黃帝內經與傷寒論中,--素問--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熱論--[先夏至日為病溫, 後夏至日為病暑] . 在難經中也有提出像濕溫,熱病,溫病的名詞,而傷寒論裡也提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也就是因為這些 , 於是就造成後世的溫病學說,也因為都是說熱症,所以他們主張使用辛涼清解的治法治病直到今天.
在我國晉朝時有位名醫叫做王叔和,他認定溫病是因為四時不正之氣造成的,再四百年以後,有--諸病源侯論--出現,將溫病列出二十二症候,又給了溫病學術的依據,在唐朝時有位名醫孫思邈他著有---千金方---,同時有另位名醫叫做王 燾寫了--外台祕要--,此二巨著皆記載有溫病的藥方在內,像溫毒,溫熱,溫毒發斑,冬溫,冬溫發斑等症狀陳述,之後我國在宋,金,元朝代時又有四大名家,其中之ㄧ就是劉完素,這位當時之名醫,將其治溫熱病之經驗,也主張使用寒涼之藥,到明朝末年時(崇禎十四年),當時 因為戰亂而導致人民東奔離西,居無定所,生活困苦之下造成疫病流行,而當時醫師使用傷寒法治療這疫病,卻沒成效,當時醫家吳有性,江蘇震澤人士,認為傷寒與溫病二者截然不同,溫病是因為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非風非寒非暑非濕,所以就在第二年,著作--溫疫論--,自此以後溫病治症就形成ㄧ專門學派了, 書中對於溫疫的傳染病源,途徑,與人體的抵抗力多強等等都寫得很詳細,甚至於包括動物的傳染如雞瘟,鴉瘟,豬瘟,牛瘟等等,都發現到同類動物傳染同樣的瘟疫,不同動物間不受傳染等,他雖然與王叔和都主張溫病,但是二者看法卻不同,因為對病源有不同的解釋,簡單說,王比較認定是氣候造成溫病,而吳比較傾向是口鼻吸引入癘氣所造成的溫病,吳的溫疫論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專論溫疫病的書,因此又加強了溫病派的理論基礎,到十八世紀以後,就形成溫病派,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清朝著名的醫師葉桂,字天士,安徽人,他先後曾拜十七位師父學習各家之長,一生沒有多少著作,其---溫證論治--與--臨證指南醫案--都是他的學生幫他編輯而成,他基本上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再逆傳心包],就是由呼吸道先感染, 施治不當,就會神志昏亂,其辨證時採用[衛,氣,營,血],就是衛--表,氣---由表入裡時,而營,血就是裡症,也就是說病情由衛進入營血就是越來越重,在治療上採用清熱解毒,芳香開竅,養陰生津之法,當時有一人與葉天士齊名,叫做薛生白,著有---溫熱病篇---其與葉有相同的看法,自此以後研究溫病派學術的人越來越多,最有名的有兩位,一是吳鞠通,另一是王孟英,吳瑭,名鞠通,江蘇人,此人發揚了葉天士學說,將他一生研究的醫理與實際臨床經驗寫成一書名為---溫病條辨---區分溫病分為上,中,下三焦來論治,上焦論呼吸病變,中焦論消化系統病變,下焦論一些虛弱等病變,他設計了[桑菊飲],[銀翹散]等等很有名的溫病方劑,就是現在我說的南方溫病派最常用的方子,而王孟英,名士雄,他以傷寒論為經,以溫病學為緯,編輯出--溫熱經緯--一書,大家可以參考這書來了解溫病學說的起源與發展.
這傷寒家與溫病派已經爭執數百年至今未停,1966年到1976年間,中國出現文化大革命,這一個歷史悲劇共上演十年,這十年間,所有傳統經方家,幾乎都給鬥爭掉了,現存真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了,我們比方說有一萬個中醫,可能就只出現一位經方家,這樣讀者就比較了解經方家的擔憂在哪了,因為傷寒金匱非常難懂,因此許多人研究後仍然不知如何使用,我們經方家採用六經辨症法,完全與溫病派不同,而這六經辨症法要了解如何使用,就必須精通於黃帝內經的診斷學病理學與生理學了,但是很少人能夠讀懂這書,但是無論是溫病派或是傷寒家都遵此書為萬世經典,而真正在使用黃帝內經的只有傷寒家,溫病派只是流於口頭上尊稱而已. 也因此我稱傷寒家才是真正的正統的中醫學術,其起因於此.
正統中醫學是依據黃帝內經為生理學,診斷學,病理學的主要標準.神農本草經為藥物使用標準,難經為針灸使用標準,處方標準是以漢朝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及金匱中的處方為主. 過去人們稱為"傷寒家"或"經方家"此類為正統中國絕學,時常令病人一劑知二劑已,然而現今 卻為數極少,眾醫皆曰經方過峻,而不敢使用,殊不知熟讀以上醫書,使用經方何難之有.因為按照六經辨症法,人體一受表症時,只停於表約六天(傷寒論曰一日),過此六天沒有好,病就會傳入少陽或是陽明,所以必須掌握時機,務必在一有表症時,使用一方一舉將之立刻驅除,如此方可以治病於初始,所以我們認為百病風之始,失去此時機,病就會入裡,就會產生其他問題了,因此經方的設計都是藥簡力專,講究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它非常合於易經的艮卦精神,艮卦就是止之道,按照止之道,就像小孩做錯事時,就用砍斷他的腳趾來做警惕,如此小孩長大就不可能做壞事了. 經方就像易經的止卦,我們一旦出方,就是雷霆萬鈞的一擊,而訓練有素的經方家因為是依照六經來做辨症,不會失誤,所以我們辨症奇準,不會失手,所以所有的表症,都是一劑就好,一旦失去時機病邪入裡,就會曠日廢時了,而溫病派運用衛氣營血的辨症與溫病方就做不到了,現在大陸一位中醫博士劉力紅,其著作--思考中醫--就是由一部很明確的說明了經方家與溫病派的不同,他是研究溫病出身,他書中所述之醫,其外號叫做--田八味--因為此醫開處方從不出八味藥,故得其稱號,這田八味就是經方家,他因為驚訝於其治病的速效,因而反省到經方的優點,也由於他是溫病派出身,因此他的體會就很深,就寫了這書出來,希望溫病派中醫醒過來,不要再用溫病方了 .
目前臺灣以及大陸的中醫包含衛生署在內,中藥藥理方面都是以本草綱目為標準,方劑學是以湯頭歌訣 或是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為主,處方依據是以溫病條辨為主要依據,大家都知道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金匱為中醫的經典之作,但是都流於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很少人懂得如何真正的使用它 .
大家並不知道著作溫病條辨的吳鞠通與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實際上就是把中醫誤導入萬劫不復之地的禍首敗類,故自宋,元,明,清以來,中醫一直被誤解,以為要慢慢的治,中藥無效等,加上很多中醫偶然一方有效,就以為萬病皆可,不知自己研究方向被誤導,一昧的開 溫病方給病人,從不進修經方,導致病人對中醫藥無信心,破壞中醫的名聲.許多中醫一生研究溫病,認為南方無傷寒,這又是一大誤導有志學習中醫的人士,數百年來的錯誤觀念引導加上許多愚昧的中醫師添油加醋,以至於今日中醫不見容於多數人的心中,中醫的絕學因此而逐漸失傳,至為可惜.
本醫學中心的創立,即有鑑於此,將以發揚"經方"為主,吾人及吾之學生必將頃一生之力,發揚正統中醫為執志,期弘揚正統中醫學於世界,光大中國絕學,讓世人皆以中國人為榮.如吾人再不醒悟 ,下一代的年輕學子,要學習正統中醫,就必須要到美國來學了.
目前我們診所只接受已經有執照的醫師來接受實際臨床訓練, 我年齡大了,再不教育下一代,這經方學術我擔心會失傳,因此回來傳授我們的下一代,這就是我要教的=人紀=了,大約耗時兩年半的理論教學,其間將交替利用的網路視訓會議,來讓學生即使在台灣也可以同步的看到我在美國的實際臨床,可以聽到我對病情的分析與病人服藥後的反應,如此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師徒教授法了,希望將來到處是經方家.
我國在唐朝時代出現一位名醫叫做孫思邈 , ㄧ生活了102歲,(西醫平均死亡時間是55歲.)他自小開始就博覽群書,經史百家學說在20歲時就精通了,之後懷著深厚的 國學根基,進入醫學領域,自此ㄧ生就完全投入中醫學領域了,不恥下問,到處學習,最有名的著作是--備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他在自序中說 : [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劑之,德踰于此,故以為名也.] 觀其一生足足有八十年的豐富臨床經驗,他認為做一位醫師必須一生勤於讀書,不可荒廢,不可參加轟趴,我一生尊漢張仲景與此人,所以我的診所名漢唐醫學中心,其來有自,這位大師的成就自古以來,除漢張仲景外,無人可超越過他,從他一生經歷,我們不難看出一位名垂千古的大師,其來有自,他自小就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因此才有深厚的國學根基,他的中醫學因為是築基在這個根基上,所以成長後研讀中醫書籍有何難呢? 我們應該從他的成長過程了解到,要成為一代大師,必須自小訓練起,必須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底才行. 因此小學的教育很重要,必須自小開始就訓練很深厚的國學根底 ,如此將來才有機會出ㄧ代大師級的高手名家.
人紀班的學員,我光靠說故事就可以將你們訓練成為ㄧ代經方高手,但是要成為一代宗師,就必須靠自己永遠不懈的勤讀古書與永遠的不恥下問了.
常見問題
( 回首頁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