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三阴三阳与四气五味
本帖最后由 胡来元 于 2013-2-21 15:08 编辑一. 厥阴风木 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甘苦.以甘缓之.以酸泻之.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以辛散之者,即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也。)
厥阴风木之客气 治以辛味補 酸味泻
厥阴禀受先天元阴元阳,为阴尽阳生之气。肝为厥阴之脏,内寄相火。肝依肾阴之滋养,才能维持正常功能。内寄相火,耒自肾之元阳,故曰禀受先天元阴元阳。厥阴肝主疏泄和藏血。然疏泄是指消除胃肠之积滞和疏通血液的运行。藏血指调整血量。依付和作用于肝之一部份肾中元阴元阳,称为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和温养脏腑的功能。厥阴之气是肝和相火气化之综合体现。综上所述:厥阴之气有疏泄胃肠之积滞,保持胃肠气机的通畅和促进血液运行,调整血量,以保持内脏的温暖功能。风性主动,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也. 内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天为风,在地为木,风木实际上同质而异名,所言侧重不同。风木反映或对应在人体身上,在人为肝、在体为筋。风气通于肝,所以诸风为病,皆属肝木。风动主旋,所以为病则表现出头身摇动而目昏眩晕的症状。强直:即为僵直,僵急不柔顺,乃是筋病的临床症状。风性劲急:风又入了筋,所以病症表现为突发性的筋急僵直的运动性障碍。:诸暴强直风所因.足厥阴肝:难转侧:指身体活动不便,难以辗转反侧。里急胁痛:指风伤其筋,转入里病。支痛软戾难转侧,里急筋缩两胁痛:指的还是风痛,肝病时的临床出现的如运动障碍等病症。厥阴宜合,合则肝血足清阳升,四肢暖;开则女子阴寒宫冷,少腹冷痛,男子囊下湿,囊缩,男女四肢厥冷。
二少阴君火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以苦发去者,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
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在泉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碱平之。(此与司天反胜同。以碱平之者,火之正味。其补以碱,水之正味,其泻以碱也。)
少阴君火之客气治以咸味補 甘味泻
少阴之气为人身之根本。心肾属少阴之脏。心主血脉,主管全身血液运行。精神得血养而能安,名为心藏神。肾主藏精化气为全身阳气本源。主水管理全身水液的代谢。少阴之气,是心肾两脏气化的综合体现,有主持精神意识活动,维持血液和水液正常运行之功能。六经中性肾主藏精化气这方面功能为主。渚禁鼓傈.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手少阴心。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足少阴肾。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易致肿疡, 火性急变. 内火.实火与虚火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在体为脉。热气通于心,所以诸种火痛痒疮之病,皆属心火。其含义:热微则燥,皮作痒。热甚则灼,肤作痛。热入经脉与血凝结,浅则为痛,深则为疽,更深入的时侯,则伤脏腑。心为神所藏之所,主信息传递,热乘于心,则神不辩,故此嗓子哑,不能出声。或胡言乱语,言语失常。火又主动,热乘于身时,身动而不宁,所以身燥而难耐。身动太甚:甚则发狂,神志失常。暴注:指突然发生水泻之病,是火与水之病。下迫:指里急后重,火之气为病。病机l火不下交则下焦寒而足膝厥冷. 少阴为枢,转枢太阴厥阴,少阴宜气化,少阴气化则小便自如,膀胱开合有度,身体轻健;气化不利则枢机不转,小便清冷而长或点滴难下。少阴寒化则脉微细,但欲寐,宜四逆汤。少阴热化则口干舌燥,烦躁难以入眠,可以给予黄连阿胶汤治疗。
三太阴湿土 湿淫所胜 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 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在泉治以苦冷,佐以碱甘,以苦平之。(气有不及,则火之热气,反能胜之,故当治以苦冷,抑火邪也,佐以碱甘,碱寒制热。甘温补土也。以苦平之,即苦冷之议也。)
太阴湿土之客气治以甘味補 苦味泻
太阴禀受先后天之真气。太阴脾与三焦少阳一样,非脏器也。它的气化也是来源于肾中之元阳。脾阳的主要功能,是代胃运化精微和协助肾运化水湿。六经中,太阴脾之功能主要侧重于转运精微水湿。脾阳与胃气互相协调,关系密切。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足太阴脾。诸病有声.鼓之鼓.皆属于热.手太阴肺也。如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趋下易袭阴位 内湿.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所致.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在体为肉。湿气通于脾,所以诸种湿气为病则可归为脾土之病中。湿积蓄在外,所以肉肿腹满。而饮乱于中,则出现霍乱之病。脾失健运则出现为积饮。脾气凝结,所以病为痞硬,便闭而疼。脾主化谷,病则食少,消化不良。脾主肌肉,所以湿胜而身重。脾主四肢,不举,则是脾失健运之因。脾主腹,湿气偏胜泛滥使腹有疾,所以出现腹满、肠鸣、飧泄频繁的症状。太阴宜开,开则清升浊降,合则腹满食不下,大便秘结,气喘懒言。开之太过,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四,少阳相火.火淫所胜.平以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 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在泉治以甘热,佐以辛苦,以碱平之。(气有不及。与热司于地者同其治。)
少阳相火之客气治以咸味補甘味泻
少阳之气来源于先后天之真气。胆为少阳腑,内主三焦。胆禀受厥阴肝之精气,主疏泄。三焦气化耒源于肾之元阳,与胃气相合,受胆气所制约。三焦气化有枢转,营卫与宗气的功能,并能通调水道。少阳之气是胆和三焦腑之气化的综合体现。少阳之气游行于脏腑之间。有枢转气液、调整胃肠和通调水道之功能。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手少阳三焦经。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足少阳胆。相火生暑,暑较甚,病较重。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出现热病证侯.如高热.口渴.脉洪数.汗多等.主升散.耗气伤津.暑邪外袭使肌体肌肤疏松.腠理开泄太过.汗出过多.伤及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心烦尿赤等症状.气外越.出现身倦,乏力,短气等症状.常挟湿邪,伴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泛恶,大便溏薄,等症状.易内传,扰乱心 神.出现高热.昏迷等. 因传变迅速,故有署直入 心包说. 少阳为枢,少阳为厥阴之余气,枢转阳明、太阳,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二便清浊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浊。
五,阳明燥金,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在泉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以辛泻之。燥结不通,则邪实于内,则当以苦下之。按:与燥淫所胜,佐以酸辛,与此甘辛有别。又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气有不及,则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以金司于地。气本肃杀,若用大寒,必助其惨,故但用平寒抑其热尔。佐以苦甘,所以泻火也。以酸平之,金之正味,其补以酸也。以和为利,防过用也。即平寒之意。)
.阳明燥金之客气治以酸味補 辛味泻
阳明之气来源于后天的精微,与先天之真气相接。胃、大肠、小肠、俱属阳明之腑,但以胃气为主。胃主受纳、大小肠主吸收排泄。在胃气主持下,进行一系列生理活动,产生津液与阳气。阳明胃气主活动于内。胃产生之津气,通过心肺功能的运动,而外透以温濡肌肉。诸痿喘呕,多属于肺胃。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足阳明胃。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手阳明大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易化火伤络内燥系机体津血内亏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肺,在体为皮。燥气通于肺,所以诸种燥气为病则可归为肺金病之类。愤郁:指气逆胸满,愤郁不舒。痿:指肺痿咳嗽,唾浊痰涎不断的临床表现。凡临床上出现喘、咳、痰中有血、气逆的症状,归为肺病。凡是涩、枯、涸、干、劲均为燥所生化。然干、劲、是筋劲病。卒然发作的,多是风入而筋劲。时间长才发作的,是多枯燥而筋劲。肩臂疼:指燥之病相应在经络上的病。燥病之病机:燥金累及寒水,水属肾,肺为肾之母,母病及子,燥化为寒,则症状较重。阳明中气是湿土,土能生金,湿土就是母气,故燥可以从湿化,从湿化则能自润。天地之气交,在天为燥,在地为金,燥与金同化。因此:燥气在五行属金,木为金所胜,木生火,木之子为火,在木受金克的情况下,火气便要来复,而为火刑金了。此是燥气在运气上转化。阳明宜合,合则腐谷化食;合之太过,津液被灼,谷食干结胃家实;开则太阳阳明合病,下利清谷。
六. 太阳寒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在泉 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碱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胜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土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碱泻之也。)
太阳寒水之客气治以苦味補咸味泻
太阳之气来源于肾中之元阳,膀胱属其腑,在肾中之元阳主持下,膀胱气化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支配和调节津液,二:是贮存和排泄水液。津液随阳升腾与透体表,依肺气之宣发。敷布于体表之膀胱之气和外合于体表的肺气称为太阳表气。然太阳之膀胱气化和肺气也有分工,膀胱气化主持在外卫气运行,肺气主持在内营气的运行。藏精气化是太阳主要功能。太阳表气有协凋营卫之功能 诸厥固泄,皆属肝.肾.膀胱。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足太阳膀胱。渚转反戾,水液浑浊,手太阳小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排出物澄彻清冷.寒性凝滞 收引 郁久不解.易化热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肾,在体为骨。寒气通于肾,诸种寒气为病归为肾水之病之类。收:收敛意。引:拘急之义。肾属水,其化寒,为病多敛缩拘急。热之化,吐下酸苦,寒之化,吐下腥秽。热之化,水液浑浊,寒之化,水液登沏清冷。厥逆:指四肢发冷。禁固:指收引坚劲,有运动性障碍。寒伤外,多骨节痛。寒伤内,多为瘕、积、疝、腹急坚痛等症。瘕:指肚子里结块之病。太阳宜开,开则阳气敷布体表,四肢强健;开之太过属太阳伤风,自汗、瑟瑟恶风、淅淅恶寒。太阳不开,少阴气化不升,小便(属浊气)难下。因此少阴虚寒者,凡遇太阳玄府闭塞即少加开太阳之专药佐之,事半功倍。
好啊,欢迎先生归来。 掌握內经中其三阴三阳 亢害承制规律 ,结合质地五行与天气六因中升降.阴阳,寒热.虚实,运动变化规律.有机结合药性四气五味.特别是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理.根椐疾病性质选择针对主要病因..本标.缓急的药物组合成方.即为经方.
寒:是一种阴邪,由皮毛而入,自下而上。这是因为足太阳膀脱属水,主一身之表,寒就是水之气,有同类相从的关系,所以伤寒多从足太阳开始。然温为阳邪,其气善于发泄。阳盛必伤阴,首先使手太阴经中的阴气郁滞,故而出现咳嗽,身热,自汗,口渴,头痛,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一段皮肤发热等症状。因温为阳邪故感受途径,多从口鼻而入。
寒为阴邪、其气善于收敛,阴盛必伤阳,首先使太阳经中的阳气郁滞,故而引起头部痛,身发热等症状。这是温病与伤寒感受途径上的不同点。 本帖最后由 胡来元 于 2013-1-25 08:02 编辑
天暑下逼,地湿上腾,在这气交中,感受暑热之气而发病者,称为暑温。因暑为阳邪,右手主上焦气分;暑热伤气,热在上焦气分,故右手脉象洪大而且带数,左手脉反比右手脉小一些。由于火热灼津,故口渴很历害。面色潮红,亦是火盛而烦的现象。热盛迫津外越,所以汗出淋漓。在阳热偏重的症情下,故以白虎汤清热保津,若脉出现中空无力之芤脉,表示阴巳被热邪耗伤,应以白虎加人参汤益其气阴。
有声无痰称为咳,有声有痰称为嗽,临床一般称为咳嗽。由于暑兼水饮之邪蕴留在肺脾二经,肺气不清降,脾气不健运,酝酿成痰,上注于肺,而引起咳嗽多痰、声音重浊不清之症状,这属于湿痰。由于中焦有水湿,故口不大觉渴,即使有点渴,也渴不多饮,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和中化饮,燥湿祛痰,并可预防气喘、胀满等症。
到了营分阶段,热邪灼烁阴液,心神虚弱,引起脉虚无力,夜间睡眠不安。肾水亏未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盛,故有心中烦闷,口发渴,舌色发红等表现。热邪扰乱神明,故时时谵浯。目为火户,火性急,所以两眼喜张开以泄其火;或者有喜闭而不开眼的,这是阴亏怕见阳光的现象。总之,上述这些症状,都由暑邪陷于手厥阴心包的表现。营气通于心,心营相连,故手厥阴暑温,可用清营汤以清营中之热。
头痛恶寒,是伤寒与温病的共同证,其鉴别点在于脉象(可参看第三条)。因伤寒脉紧,中风脉缓,暑脉本弱。"濡"为浮而无力的表现,相似于"弱"、故"弱"就为"濡"的本体。面赤,烦渴,脉濡而数,这是暑病的特点。但伤寒阳明症亦有面赤、烦渴的症状。因阳明病脉洪大,舌苔黄。今舌苔白,脉濡数,又与伤寒阳明病不同。暑中兼湿,暑为阳邪,故烦渴。面赤是为里热的表现。舌白,是有湿滞的现象。具有上述症状,虽在冬季,这不是伤寒,仍然是太阴伏暑。临床上宜详审,不可混淆误治。 本帖最后由 胡来元 于 2013-1-25 08:14 编辑
湿邪阻郁清阳,气化不得宣展,所以引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这是与寒邪伤于太阳经之表所引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的机理是完全不同的。因清阳阻痹,脾湿不化,所以舌白口不渴,面色淡黄,胸中气闷,而不觉饥俄,这与暑温火盛上炎所引起烦渴面赤的机理,也有不同。
湿为阴邪,故脉象亦出现弦细或濡弱,这与暑温阳邪所出现的洪大脉象,又不相同。午后为阳气渐衰的时候,湿为阴邪,必旺于阴分,故发热在午后比较重,象阴虚病人的潮热一样。实际上,阴虚潮热,必伴见颜面潮红,脉象细数,手足心热等症,这是阴虚阳亢的机理,与湿温有显着区别。感受风寒之邪,用发汗就可解散;感受温热之气,投凉药便可安痊,唯因湿性粘腻,留着人体,不易解除,所以病势慢而病程长,难以迅速痊愈。
本帖最后由 胡来元 于 2013-1-25 08:32 编辑
秋天感受当令之燥气,便成为秋燥。可分为凉燥和温燥两个类型。清气分之燥气宜清凉燥润,方用桑杏汤
燥邪袭肺卫,证本轻者,当用辛凉轻剂。证虽轻浅,不容忽视,避免造成重证,临床上不应忽视。
出现发热或干咳等津液枯燥证象,宜甘寒救津。
前条桑杏汤、桑菊饮主治微热或无热而咳的燥气上受,但未伤津的太阴轻证。本方主治燥邪伤及肺阴,临床上燥象巳显的证候。三方对照,可以得出燥气致病的深浅不同的治疗和用药方法。
燥病之病机:燥金累及寒水,水属肾,肺为肾之母,母病及子,燥化为寒,则症状较重。阳明中气是湿土,土能生金,湿土就是母气,故燥可以从湿化,从湿化则能自润。天地之气交,在天为燥,在地为金,燥与金同化。因此:燥气在五行属金,木为金所胜,木生火,木之子为火,在木受金克的情况下,火气便要来复,而为火刑金了。此是燥气在运气上转化。 本帖最后由 胡来元 于 2013-1-31 07:48 编辑
方解脾约丸
麻子仁二两、杏仁去皮尖一升、炙枳实半斤、炙厚朴一尺、白芍半斤、大黄一斤
上六味,蜜和丸,捂桐子大,饮服十圆。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
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味苦寒,厚朴味甘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实、厚朴为佐,以散脾之结约。白芍味酸微寒,大黄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白芍、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还入胃中。则大黄利,小便少而愈矣。 说得很是具体 综上所述:厥阴之气有疏泄胃肠之积滞,保持胃肠气机的通畅和促进血液运行,调整血量,以保持内脏的温暖功能:victory:牙齿矫正要多少钱 http://www.zxyyd253.com/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