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
阴证:静而少言、声低息弱、倦怠倦卧、身寒肢冷、怕冷喜暖,尿清便溏等。脉象:沉迟无力。舌淡胖嫩,苔滑润。、阳证:狂燥不安、声高气粗、谵语烦渴、身轻展卧、身热足暖、便秘尿赤、腹痛拒按等。脉象:浮数有力。舌红绛、苔黄燥裂、焦黑起刺。
阴虚:虚火上炎、口燥咽干、头晕眼花、骨蒸盗汗、多梦遗精、身热便结、手足心热、脉象:数而无力、舌红少津。
阳虚:头晕自汗、喘咳身肿、肢冷便溏、阳痿遗精、足瘘弱、五更泄等。脉象:大而无力。唇舌色淡。
亡阴:畏热肢温、肌热汗出、口渴喜热、气粗便秘。脉象:洪实。舌红绛少津。
亡阳:恶寒肢冷、肌冷气微、冷汗如洗、不渴喜热饮。脉象:浮数而空。舌淡而润。
表证:发热恶寒、头疼身重、四肢酸痛、鼻塞流涕、等。脉象:浮。苔簿白。
表寒:发热怕冷、有汗或无汗、项强腰痛、骨节酸痛、脉象:浮紧、苔白润。
表热:身热怕风、有汗不畅、口渴或不渴、脉象:浮数。苔簿白尖红。
表虚:汗出恶风或汗出不止。脉象:浮缓有力。舌质淡。
表实:无汗身痛、脉象:浮数或浮紧。苔簿白。
里证:壮热、潮热、神昏烦躁,口渴、便秘或下利、胸腹痛、尿赤、脉沉。苔黄或灰黑
里寒:怕冷、口和不渴、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肢凉。脉象:沉迟、舌淡苔白。
里热:发热不冷、口渴汗出、烦热不安、脉数实、舌赤苔黄。
里虚:气弱懒言、食减倦怠、泄泻、遗精、或二便失禁。脉象:沉弱、舌质嫩苔白。
里实:发热便秘、腹胀满、谵语发狂、手足出汗。脉象:沉实。苔黄燥。
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目眩、不思食、口苦咽干。脉弦。苔淡黄或黄腻。 寒证:神昏倦卧、面色苍白、身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便溏尿清。脉象:迟。苔白滑。
热证:面目红赤、发热无寒、潮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唇干齿燥、便秘尿赤。脉象:洪数有力。苔干黄或干黑,起赤无津。
虚证:食少消瘦、气短声低、神疲无力、脉象:无力。苔胖嫩。
虚寒:面白怕冷、下利不消化物、肢凉。脉象:沉迟。苔白润。
虚热:午后潮热、或热无定时、虚烦盗汗、咽喉干痛。脉象:细数无力。舌质降红。
气虚:气短自汗、声低无力、头晕心悸、脉象:濡弱。舌质谈苔簿白。
血虚:心烦不寐、唇谈面白,口干少津、夜热盗汗、脉象:细数无力。质淡红。
实证:腹满拒按、便秘尿少、声高气粗,无汗。脉象:有力、苔黄厚。
寒实:在表的与表寒证同。在里的挟有寒湿、寒痰等实邪。脉象:迟弦。苔白润。
实热:在表与表热证同,在里者挟有食滞、痰湿、瘀血等实邪。脉象:数实。苔黄燥。
气实:嗳腐吞酸、腹胀胁痛、头痛目眩、易怒失眠。脉象:弦实。苔黄或腻。
血实:腹痛不移、瘢瘕积聚、或局部青肿疼痛、大便自利、色黑如漆。脉象:沉弦。舌红或有紫点。
病因
本帖最后由 胡来元 于 2013-1-22 12:39 编辑七情致病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及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病变发生。
1:直接损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临床上不同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影响。
2:影响脏腑气机: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饮食、劳逸
1:饥饱失常。
2、:饮食偏嗜。饮食偏寒偏热。饮食五味偏嗜。
3:劳逸损伤。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度安逸、
4:外伤:如: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
5:痰饮、瘀血。 发病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
4:疾病与正气强弱的关系。疾病与感邪性质的关系。疾病与感邪轻重的关系。疾病与病邪所中部位的关系。
5:外环境与发病。如: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等。如: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6:内环境与发病。如:体质与正气的关系、如:先天禀赋、饮食调节,身体锻炼有关。又精神状态与正气的关系。
黄帝内经主要体现三要素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因素知识、高级思维知识。 纲领的东西大都可以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