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girls 发表于 2014-9-17 10:39:17

旅游者不得不常年累月跋涉在遥远的旅途上


  20世纪30年代,有唐麦·顿珠次仁去印度加尔各答留学,学习电学。根敦群培于1934年—1946年,随印度班智达离开西藏,游学南亚,他广泛游历印度各地和斯里兰卡等国,学习多种文字。这样,他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扩大了文化视野,他成为西藏20世纪影响最大的藏族学者之一。

  1946年,噶厦政府又派出第二批留学生,共10人。其中5名是贵族子弟,澳大利亚5名是刚入寺的小僧。他们在印度大吉岭学习。自费留学的,也不在少数,仅印度大吉岭一地,在20世纪40年代末、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50名藏族学生出国留学。

http://ww3.sinaimg.cn/large/005yWHFbjw1ekddcynevuj30sg0lcgr5.jpg

  清朝时期有定期的朝觐团。1903年,英军进逼拉萨,达赖喇嘛出走内地、蒙古等地;回拉萨后,又于1910年出奔印度。1923年,班禅、达赖喇嘛失和,班禅出奔内地,奔走于各地,1938年回藏未果,圆寂于青海玉树。

  1929年,九世班禅在南京设立办事处。1928年,达赖派代表贡觉仲尼去南京,与国民政府联络,陈述藏情,并于1931年设驻京办事处。1930年,在南京召开蒙藏会议,西藏当局派代表参加。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藏的旅游活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时西藏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当西方文化叩响南边大门的时候,这里还是中世纪的土壤。与我国国内其他民族一样,藏民族必然要经过一个痛苦而艰难的历程。福克斯冰川因此,这时期旅游活动的重大特征,是在这种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

  从17世纪开始,西藏就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关注对象。到19世纪后期,更是将它视做一块禁地,想象成封闭的土地。他们大部分人是怀着一种西藏情结来到这里的。这样做,是为了满足西方文化本身的需要,给自己以一种异文化的想象。

mcngnmjf 发表于 2014-9-17 10:39:23

锄禾日当午,发帖真辛苦。谁知坛中餐,帖帖皆辛苦!

affestcic 发表于 2018-10-11 04:56:24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旅游者不得不常年累月跋涉在遥远的旅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