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n1 发表于 2007-9-24 19:19:34

[转帖] 揭去中医的面纱是什么?

[这个贴子最后由wqn1在 2007/09/24 07:26pm 第 1 次编辑]

脏、腑、官、窍演化统一论
宁夏医学院中医学院   王全年(750004)

[摘要]中医是以模型思维,来构建其理论核心的。这种模型表达为哲学模型、数学模型、模型数学公式推导等。脏、腑、官、窍,都是相对独立的器官或器官群落的演化表达,它们却统一在同一个奇素数演化简式N=2m+1,揭示出中医几千年来巨大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模型  公式  脏  腑  官  窍  演化  统一论
脏腑各有开窍,这是中医特有的医学认知。《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问题是,五脏如何配七窍,中医从来没有从精确的数理模型中,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是一脏开一窍,或是一类脏开一窍?无从而知。
寻找脏腑背后统一的演化公式,对各个生命层次上的器官或组织进行统一说明,是确立脏腑演化研究的主要动机之一。最终获得,生命在器官层次上,以奇素数演化公式N=2m+1而化演。[1]
一.脏、窍元态演化与数学模型
当m = 0,代入奇素数演化公式N=2m+1,则N=1。即表示同源生命器官的演化,高度统一于受精卵这个“道”体里统一的“太极”之精元或基因。任何脏腑、官窍,都没有演生出来。此为生命演化元态,或始态。阴阳潜含不显。生命处于高度自恰、自足、自立的“一”态。对应着模糊数学模型“1”。
元态,生命差异完全消失或没有表达出来。这里需要再探讨的是,元态的演生经历。老子认为“道生一”,即“道(易)生太极(一)”,历代均无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实,考究种子演生,一目一然。如花生开花结果,刚开始扎根地下,结出稚幼的花生果实,内含清汁汪汪,不见种子模样,唯有一团清沏均匀的液态浆质。此时正处于“有物混成”的“道”态。此时生命之质“太极”这个“胚”还没见影子。当时日渐笃,果实渐见种子模样,最后是种子形成,再成熟。“道”体里终于孕育出生命高度统一其中的“太极”───胚,实为胚中之基因。从混元一“道”,到演出清淅可见的“太极”之胚,生命经历了“道生一”。所以,“道”是生命载体,“太极”是生命演生的统一根源。元态,既可指“道”体,又可指“太极”精源。“道”是整体,“太极”只是整体中有生命演化源的部分。生命统一于“太极”,演于“道”体。
“道生一”,是“气生精”的过程。从而来推导出,有界膜存在的细胞(精),是从更细微的无形之“气”演化而来,如《管子.心术下》:“一气能变曰精”。精是比气更精华的精微物质。
二.脏腑阴阳偶对演化
阴阳偶对演化,是脏腑最普通的演化。它关注的是阴阳对待演化,并不关注演化的数量。反映出胸腹内成脏腑精气,千篇一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举例如下:
1 结构性阴阳偶对模型:如脏实、腑空。脏多是实体器官,如五脏“肺、肾、脾、胰、肝”;腑多是空腔器官,如五腑“心、膀胱、胃、肠、胆”。心,中空,所以应该为腑。
2功能性阴阳偶对模型
脏腑功能阴阳偶对:藏而不泻为脏;传而不藏为腑。如肝泌胆汁故为脏;胆纳其汁故为腑。
3 方向性阴阳偶对模型
脏器产生的精微物质在相表里脏腑间的流注,产生阴阳偶对:流出者为脏;流入者为腑。如,肾泌液出,下纳入膀胱,故肾为脏,膀胱为腑。
4 运动性阴阳偶对模型
脏腑运动性阴阳偶对:相对运动弱者为脏,相对运动强者为腑。如心动为阳,故为腑;肺被动而动,故为脏。
5 序位性阴阳偶对模型
脏腑序位性阴阳偶对:上位者为脏,下位者为腑。表里关系的脏腑,肺上位、心下位;脾后上位、胃前下位;肝上位、胆下位;肾上位、膀胱下位;胰左上位、肠右下位。
6奇偶性阴阳偶对模型:
脏为阴多呈偶数演化,并位于中轴线两侧存在,如2个肾、2个肺、2个睾丸、2个卵巢等等;腑为阳多呈奇数演化,并位于中轴线存在,如1个心、1个胃、1个胆、1个膀胱等等。消化系统的脏多呈单体演化,如1个肝、1个胰。而循环系统的脏多呈偶数演化,如2肺、2肾、2个性腺,等。
三.脏、窍三才演化与数学模型
当m = 1,代入万有演化公式N=2m+1,则N=3。即受精卵这个“太极”一精气,按三才模型而“一源三岐”。
1.三胚层与才三
在细胞这个“无形”精气层次上,受精卵选演出三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符合道生论演化公式,即奇素演演化公式:N=2m+1。
受精卵的发生,是生命最小单位“细胞”的化生。它符合“太极”模型演化公式:N=2m
所以受精卵以倍二化演化,依次演生出:2个细胞、4个细胞、8个细胞、16个细胞、32个细胞……所以,所谓八卦,只是倍二演化分式中,取了一个模型,即“一分为八的模式”,它只是统一太极演化模式中的一个特例。
所以,细胞在自我演化的范畴内,是以太极模型而化演;而细胞在向更高层次的器官或组织演化中,是以道生论模型而化演。三才,只是道生论模型中的一个特例而已。
2.势态三焦与三才
 对于脏腑演化,成脏腑精气,均从三胚层演生。按三才而演形成三势精气:升势、中势、降势。因肺金主肃降、肾水主润下,二者由降势之气所演故为阴主降;肝木主条达为升、胰火助消化吸收上达,二者由升势之气所生故为阳主升。脾,中焦之枢,为中位成脏精气所演,承上达下,得土位占尽中势之优,故为中势。故势太三焦为:
上焦:肺、肾精气;
中焦:脾精气;
下焦:肝、胰精气。
势太三焦,较之部位三焦更具有临床意义。中医强调的是功能意义上的脏腑,所以,定位于精气层次上,以精气的运动潜势来界定五脏精气类型,提出势态三焦说,意义重大。在脏腑演化图谱中,我们显然看到,三势态三焦更具有合理性。上焦,器官,多为循环系统的器官,如肺、心、肾、膀光。下焦器官,多为消化系统的器官,如肝、胆、胰、肠,等。在上焦者方能降,肺、肾是也;在下焦者方能升,肝、胰是也。下焦多升清,肝、胰将消化吸收的精微物质上达心肺而化宗气、营卫之气;上焦多降浊,肺、肾助血运而利水排小便。
3.五脏演生与三才
五脏,是成脏腑精气按三才演化而来的。所以,五脏精气,一定会在三才的构架中,形成空间分布。五行,在三才模型的话语中,是两个三才共“中轴”串联的结果。五脏,以“土”位而为演生中心。上焦“金、水”之精气,演生出两类脏:肺、肾;下焦“木、火”之精气,演生出两类脏“肝、胰”;中焦“土”类之精气,演化中位脾脏。如果一个三才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那么,五脏是由两个三角形模式演生而来,用图表示如下:

4.五官演生与三才
五官:目、耳、鼻、舌、唇。它是由表此细胞大几亿年的演化过程中,习得了与五行相符合的五类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如果在三才模型中讨论,五觉实为三类觉:
化学感觉————味觉、嗅觉
波类感觉————视觉、听觉(光波、声波)
触类感觉————触觉
而五觉均有触觉,所以,五觉实际可认为均由触觉演生而来,由相同的原始体表细胞,由于不同的外界刺激演化出了五类感觉。五解亦构成了两个三角形,表示如下图:
5.相表里脏腑的“三角”式奇素数演化
成脏腑精气,先呈“太极”一太而存在,再以“一阴一阳”而对待演出相表里的阴阳偶对:肺、心;肾、膀胱;脾、胃;肝、胆;胰、肠。每一对阴阳偶对的脏腑,又作为同源精气,以三才的“一源三岐”而呈三角式演化。循环系统的相表里脏腑,中典型的“三角式”演化。演化模型:2脏+1腑。2脏位于中轴两侧,1腑位于中轴线上。如2肺、1心;2肾、1膀胱;2睾丸、1精囊;2卵巢、1胞宫。即呈“两脏一腑”型的脏腑排列,两脏又呈阴阳偶对现象,以左、右为表达方式,如左肾右肾。而循环系统的脏腑,其脏多演化呈偶数存在。如图:
在人体外观,也是呈“三角恋”而存在:两乳房、一脐。乳是乳腺小结分泌而出,乳腺小结呈实体的“脏”态,符合脏的定义。而脐,在先天,是人体营养通道,呈空腔状的“腑”态,所以符合腑的定义。故两乳、一脐,实际是“两脏、一腑”,呈三角关系存在。可见,人体的奥秘,远远不止,内在脏腑的三角式关系,在外在的体表,亦可表达的淋漓尽致。
四.脏腑五行演化与数学模型
五行,是当m = 2,代入万有演化公式N=2m+1,则N=5。此时,同源物质演化系的“太极一气”,演化出五气、或五类气,即“一源五岐”或“一气五态”,这就是中医的“五行”演化模式。此时有两对阴阳部分,一个中轴(或中心)部分“1” 。
可见,中医的元气、三才、五行,都统一于同一个老子万有演化公式中,三者同源精气“1”而演化。只是五行,是比三才更高级的演化模型。中医的五脏、五腑、五指、五趾、五官,均是五行模型演化的器官。五脏,是五类脏,不是确数,是与五类精气“金、木、水、火、土”相对应的五类脏。五类脏的真实还在于,“五”是男、女胸腹腔里继“一源三岐”之后最小的公约数。虽然男、女各有两个性腺亦符合“脏”的定义,但男性的成脏后却下纳于腹腔处的阴囊。只有女性卵巢还置于盆腔中。故统而言之,男、女胸腹腔内共同的只有五类脏。
五行模型,是人体任何脏腑或脏腑演化群落至近还没有突破的一个极限。所以,它是素数演化简式中,一个很重要的解值。
五.脏、窍演化总的图式表达
五类脏没有突破,但五类脏中演化出的脏腑精确数量,却远不是五个。如脏演化有精确个数,在胸腹腔内是七脏:左肺、右肺、左肾、右肾、脾、肝、胰。五官演化的却是七窍:口、左鼻孔、右鼻孔、左目、右目、左耳、右耳。五脏、五官,是属性意义上的大致界定。而七脏、七窍,是从“五”的模型,跳跃到“七”的模型。脏、窍数量的高度统一,只有一个解释正确:窍确实是脏气所通之窍道。《灵枢.脉度》的“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可表达为“七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五脏、五官;七脏、七窍,都是不同意义上的数学表达。属类不等于数量的确数。但均是奇素数,统一于同一个素数演化简式中。
至于何脏开何窍,经过详确的研究后,结果如下: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目;肝开窍于右耳;胰开窍于左耳。
这些结论的意义在于,七脏是个确数,正好符合七窍;脾是中位之脏,对应于消化道,上开窍于口,显而易见;以肺呼吸,鼻翼煸动,故肺开窍于鼻易知。最难分晓的是,肾、肝、胰三脏,如何开窍。中医命门概念,从目追到肾,说明目与肾肯定有更相关的密切联系。目瞳孔之“黑”,与肾水所主之“黑”同。目流泪为水,亦合肾之“水脏”。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肾在中医是生命最重要的承载之脏。所以,肾开窍于肾,至少在中医文化中也能“自圆其说”。更重要的是,现代胚胎学的研究,已经找到更为详尽的证据,来安排肾、肝、胰的最终开窍。“肝、胰等消化腺体,与中耳、咽喉管,均发生于胚胎内胚层演化出的原肠中;而肾上腺髓质与视网膜神经,则分别演化于胚胎外胚层演化出的神经嵴、神经管中。” [2]这说明,肝、胰开窍于耳,肾开窍于目,更有科学依据。
中医拘于“有效”来得出的开窍,不符合胚胎学与发生学的考证。本课题的观点是:有效又符合科学解释,才是中医研究的必然。我们只记得了“肝病与目”的关系,没有研究在肝病中,肝与耳是否更具有相关性。肾病同理。肾虚患者耳的听力弱,但此时肯定“目”也好不哪里去。所以,传统的有效定开窍,缺乏更为科学的研究参量。而现代胚胎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点。
根据同气相求,同侧相应的原理,左、右窍与左、右之脏对等。所以,七脏与七窍对应关系如下:脾开窍于口;左肺开窍于左鼻孔;右肺开窍于右鼻孔;左肾开窍于左目;右肾开窍于右目;肝开窍于右耳;胰开窍于左耳。口、脾,均演于所在空间里的“中位”。可以看出,七脏是以消化道为演化中轴线;七窍是以过“口”的面部中间为演化中轴线。
七脏,可以为是以中位“脾”为演化中心,演化出的三个三才模型:左肾、脾、右肾;左肺、脾、右肺;左肝、脾、右胰。
七窍,亦可以认为是以中位“口”为演化中心,演化出的三个三才模型:左鼻孔、口、右鼻孔;左目、口、右目;左耳、口、右耳。表达如下图:

六.脏、窍演化公式
    本课题研究,最大收获是找到了生命呈素奇数演化,这样一个结论。并推导出其公式:
N=2m+1
当m = 0,则N=1,就是太极演化模式,生命演化于“道”体里统一的“太极”精气。如生命统一于受精卵里相同的基因。
当m = 1,则N=3,就是三才演化模式,生命统一之太极精气,以“一源三岐”而化演。如势态三焦说。
当m = 2,则N=5,就是五行演化模式,生命在三才基础上,再以“一源五岐”的五行模式而化演。如五脏、五腑、五官。
当m = 3,则N=7,就是七行演化模式,生命在五行基础上,再以“一源七岐”的七行而化演。如七脏、七窍。
当m = 4,则N=9,就是九行演化模式,生命在七行基础上,再以“一源九岐”的九行而化演。如九脏、九窍。
……
生命演化是无穷尽的,但均呈奇素数演化。统一于奇素数演化公式。九脏、九窍,是什么?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
这里清楚提出了九窍说。并说明九窍,是在三才基础上演化而来。因为九、五,均在“其气三”的三才模型中,找到了统一理论。九窍,按照“有一脏必有一窍”的惯性思维,应该对应着“九脏”。这就是在七脏基础上,加上两个性腺体器官。
两性器官的演化:男子两睾丸、女子两卵巢,均内在充实为脏,在两侧;而男子精囊、女子胞宫,均内在空虚为腑,呈单个存在而居中间。男子外生殖器,又称外肾,如肾囊。宋代的宋慈在《洗冤录•疑难杂说》有:“更验肾囊两子”,此处两肾,就是外生殖器。两个性腺虽然排除在传统的“五脏”之内,而称之为奇恒之脏,但却绝对符合脏的定义,亦是胸腹成脏腑精气所演生。在胚胎学演生中,由中胚层所化。属于大循环系统。两性腺开窍于前后两阴:左腺开窍于前尿道前阴,右腺开窍于后肛道后阴。理论是,“左阳右阴;前阳后阴”的方向与阴阳配伍原则。
所以,成脏腑精气,以太极“1”为演化源,演化出九个脏:
左肺、右肺、左肾、右肾、肝、胰、脾,左睾丸、右睾丸(左卵巢、右卵巢)。
人体也以九窍以应之:
左鼻孔、口、右鼻孔、左目、右目、左耳、右耳、前阴、后阴。
所以,千古脏腑官窍的奥秘最终揭示:
脏腑及官窍,均是演化于统一的成脏腑精气。在胸腹内,以消化道为演化中轴,依次演化一个或一类脏、三个或三类脏、五个或五类脏、七个或七类脏、九个或九类脏……
相应的官窍亦如影随之:一个或一类窍、三个或三类窍、五个或五类窍、七个或七类窍、九个或九类窍……
数字,既可代表是独立意义上的器官存在,也可代表相关精气的属类或准确演化个数。如七脏,既可代表七个脏,同样可代表七脏演生的七类与之相应的精气。
在胸腹腔中,“太极”思维模型中的“1”态精气,在演化出众多脏腑后,其“太极”中心之位,演生出一个“脾”留在此位。所以,中医有“中焦”脾的概念。不是脾具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是言脾之中位,曾是太极演化的“1”态精气,是成脏腑精气的演化之源。是从演生的角度而言,不应该指“脾”具有些功能。
七.再读广义脏腑演生律
万有演化公式N=2m+1,它最终反映了任何脏腑(器官)的演化,呈奇数而化演,并以一个“太极”为演化中心。综上所述,得到广义脏腑演化定律的另类解释:
广义脏腑演化律:
1.任何脏腑或相对独立群落的脏腑,都同源演化于统一思维模型里的精源物质(同源)
2.脏腑演化基数,呈奇数而化演(奇数)
3.脏腑演化基数选项,统一于相同的公式: N=2m+1(同式)
4.太极一气,是脏腑演化之基态;三才,为脏腑演化之初化;五行,为脏腑演化之次化。理论上讲,脏腑演化的奇数选项是无穷的,可以是一行、三行、五行、七行、九行、十一行……
只对定律1作解释:太极模型演化,只所以认为是一种理想化的“思维模型”,是由于生命演化是复杂的。精卵细胞在演生的过程,时刻吸收负熵的物质或能量,并及时排除呈正熵类的代谢后的物质。所以,“太极”精气的演化,是一个时刻处于动态平衡的过程。全身脏腑器官,只能在受精卵这个原态之太极处找到绝对的“统一”,而与三才、五行相对应的所谓三焦之脏腑、之五脏、五腑,都不绝对符合理想化的“太极”模型。如五脏就不是由三胚层的一个亚“太极”之胚层演化而来。而是化生于不同“亚太极”之胚层。如心、肾、性腺,演化于中胚层;消化腺体之肝、胰,演化于内胚层;肾上腺体却演化于外胚层。
这说明,中医用五脏配五行,理想中似乎五脏演于统一精气,“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随生万物”的“五行同源”论,是错误的。这说明,太极、三才、五行、七行、九行,等等这些呈奇数而存在的生命演化模型解值,只是提供了一种纯理想化的思维模型,与实际的生命演化复杂有重大出入。各个脏腑器官或演化群,演出可以不同源,只是演出后,统一在同一个空间里发挥生理效应。或换个角度思考,它们只有在这些空间里,按照奇素数演化公式里允许的几何学分布规律而分布,才能发挥最出色的生理效应。如以所有内源性脏腑,以消化道为中轴线呈对称演化;上七窍以“口”为演化核心;相表里脏腑,按三才模型而呈“三角”式空间分布,等等。
本章结论:
1.脏腑演化,符合太极、三才、五行等这些思维模型中,统一于相同的素数演化公式N=2m+1。它们只是提供了一种最理想化的演化模型,与真实的生命演化复杂,相去甚远。
2.每一脏腑器官或脏腑器官的演化群落,统一于同一的空间里,以阴阳偶对为相对待演化模版,以三才模型的“三角”式排列,为基本定格的最小模型。以五行、七行、九行……,为其更高层次的模型演化选项。
3.脏的演化与窍的演化高度相吻合。说明脏与窍的演化背后,有惊人相同的演化数学公式,即是奇素数演化公式。
4.广义脏腑演化律的公式表达,只能说明演化后的脏腑,按照公式所规律的几何规律分布并发挥其功能,而不是说明它们确实绝对“演化近同源”。
5.脏腑或脏腑演化群落,按照素数演化公式解值所规律的空间存在,而有规律地对称排列。或换言之,是演化出的脏脏器官或官窍,严格按照公式解值确定的几何学分布而对称分布,才能发挥最佳生理效应。而不是演化“同源”。绝对的同源性是不可能的,如五脏却演生于不同的“胚层”,并非“同源一气”。如果找绝对的同源,只能找到受精卵这个“太极”一气。
参考文献
[1]王全年.脏腑是怎样炼成的————脏腑演化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
[2]高英茂,等•组织学与胚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167
作者简介:
男,1965年生,山东莒县人。中医学博士。在中医界,首创“东方生命学”,全面系统地从东方医学、哲学、宗教等学科,研究生命演化规律。并提出“模型中医学”。
已出版论著三本:《走近中医》、《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脏腑演化律》。待版论著《东方生命学》(待版)、《模型中医学》(正在撰写中)。
在中医核心刊物,发表了《花的演化律》、《脏腑演化律》、《从中医理论看骨骼演化律》、《心为腑之商榷》、《小柴胡汤宗阳明而治》、《以奇数演化简式解读经络演化》,等大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_____摘自王全年待版新书《东方生命学》片段

胡来元 发表于 2007-9-24 20:15:27

[转帖] 揭去中医的面纱是什么?

中医临床由浅入深辨证方法体现在病机论。

戴发修行 发表于 2007-9-28 18:14:14

中医的面纱是什么,首先要弄清楚,然后在去揭面纱,

lwsyp 发表于 2015-4-1 21:02:19

知人知面不知心温故,画龙画虎难画骨绵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 揭去中医的面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