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原创]中医的因惑
今天医院开会,讨论我们这所中医院的发展问题,有西医人士提出“在健康体检方面,我们应有中医的体检内容”,应该说这种建议是善意的,但此话一出,很多中医界人士(包括我本人)都大摇其头,不是说中医不行,而是说,如果中医的这个体检结果一出来,有多少人能认可。比如:这个人按中医进行“望闻问切”的体检结果是健康的:结论当是“阴平阳秘,气血调和——正常”,这也容易理解。如果通过“望闻问切”发现有问题,就有点不好办了,比如你诊得人家是“肾虚”、是“肺气虚”....,你能写在体检单上吗?如果能,医保肯定会说,这些可不是医保解决的范畴,因为医保内容原本就没有这些项目。还有一个问题,更为直接,如果你仅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下个“正常”的结论,而用现代(不是西医)诊断设备发现这“正常”后面还有“表面抗原阳性”“血糖+++”...,看你中医院如何去吃官司。这也是我拒绝用中医进行体检的最最主要的原因。
请理性思考,拒绝激情和冲动式讨论。
[讨论][原创]中医的因惑
中医式的体检不是做不到,你可以把脉象、舌象写在体检单上,至于有了脉象、舌象患者找谁去咨询,那本不该诊断的人管。如果觉得脉象、舌象太少,还可以加上穴位阳性点测试、腹诊、眼诊等内容都可以加进来。[讨论][原创]中医的因惑
回飞龙:你说的那些只是体征,生化指标的变化如何来体现呢?我知道“生化指标”是现代(不是西医)医学的术语。但中医如何来确定血管内的血液成份情况的变化呢?[讨论][原创]中医的因惑
中医有自身的认识方式,既然现阶段中医还不能借助生化指标来完成辨证,那就不必浪费患者的钱了。中医用得上的检测项目可以上,用不上的等科学发展了以后再上,不必拘泥嘛。西医很讲究团体精神,给一个人看病,医生介入进来那没话可说,可是连血检的、X射线的、CT的都介入进来参与诊断,为什么中医就不可以把诊断分几个阶段各司其职呢?改革一下试试嘛,你可以给你们医院提这个建议,专门设置舌诊师、脉诊师、穴位诊断师,一个病人来了,先到诊断师那里做局部特征的初诊,然后再由主治医生决定证与治法,这样分科,比把中医分成五官科、胃病科、肺病科要更符合中医的实际。
[讨论][原创]中医的因惑
[这个贴子最后由军民软件在 2004/11/16 01:03pm 第 1 次编辑]川芎未免过虑,正如B超检查无异常,不能代替生化检查一样,中西医不同的检查手段,其结果可以写在一张体检单上
中医望闻问切无异常,并不意味生化检查无异常;同样,西医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并不意味着中医检查也无异常。
飞龙提议:将中医检查做更细的分工,倒是个不错的想法;不过这个办法对中医意义不大,因为中医望闻问切是基本功,让病人满楼道地找各个分诊室,还不如中医大夫自己一并看过更简便。
不过,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想参考中医诊疗,而又中医能力有限的西医大夫。 人老皮肉松、干啥啥不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