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诗古未寒 发表于 2004-6-24 00:41:25

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诊断与治疗部分(文本格式)

http://bkqs.gzhtcm.edu.cn/

三天不见 发表于 2004-6-24 11:08:03

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诊断与治疗部分(文本格式)

疾病名称    疫痿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疫痿是外感疫毒时邪所致的急性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起病较急。初起见发
热、头痛、肢体疼痛等外感症状,而渐出现肢体弛缓乏力,后期热退,肢体痿软不
用为主要特征。西医的脊髓灰质炎等与本病颇相似,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 病发于夏秋季节,当地有类同病例发生或流行。
    2. 发病较急。初起多见发热、咽痛、肌肉酸痛重着、头痛、项背强直疼痛等症
候表现。
    3. 常见一侧下肢肌肉痿软或废用,且出现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也消失,而患
肢废痿加重,甚者终将软瘫。
      

 
辨证分析

    疫疹多因风、湿、热疫毒对邪由口鼻侵袭肺胃,浸淫筋脉,耗气伤津,劫烁肝
肾阴精,终致筋肉废痿。病变主要涉及肺、胃、肝、肾等脏腑。
    疫毒时邪从口鼻初犯肺胃二经,可出现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肢体酸
痛等。此时若正气盛,毒邪较轻,正能胜邪,则病变由此而解,数日获愈。若正不
胜邪,疫毒留恋于里,湿热蕴结,内客经脉,则可再次出现发热、汗出、头身痛重;
湿热浸淫筋脉,阻滞经络,气血失调,而致筋弛缓、肌肉痿软;湿热疫毒久羁,郁
而化热化燥,可致肺热叶焦,百脉失于濡养滋润,或致肝肾阴精耗伤,导致筋骨失
养,终可出现筋枯脉痿,肢体渐废痿变形、单侧偏枯软瘫。
    疫痿的治疗原则,早期应予清胃宣肺、解毒透表或清热解毒、化浊逐邪,中、后期宜养阴清热,或滋补肝肾。
      

 
辨证论治

    毒侵肺胃
    [证见] 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倦怠,骨节酸痛,咽痛,咳嗽,纳呆,脘痞恶
心,大便溏,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白而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泄肺胃,疏风利湿。
    [方药]
    1、 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三仁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黄连9克,黄芩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栀子12克,杏仁10
克,蔻仁20克,薏苡仁,法半夏9克,厚朴6克,滑石20克,葛根18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头痛、骨节肌肉酸痛甚者,加苍耳子8克,秦艽10克。呕吐者,加藿者9克,
生姜6克,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20克,岗梅根0克。
    2、中成药
    (1)抗病毒口服液,每次数1~2支,每日3~4次。
    (2)清灵注射液,用20~30毫加入10% 葡萄糖250毫升中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古欢室湿温初起方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册》)
    处方:藿香9克,佩兰9克,苍术皮8克,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茯苓皮
15克,陈皮8克,香豉8克,木瓜12克,生薏米20克,蚕砂10克。水煎服,每
日2剂。
    湿热滞络
    [证见] 低热不退,汗出较多,肢体烦痛,行走无力,或热退后又复发热,烦躁
不宁,一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舌质红暗,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略数。
    [治法] 清热化湿,舒筋通络。
    [方药]
    1、 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味
    处方:黄柏12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薏苡仁20克,防已2克,秦艽10
克,地龙5克,赤芍15克,鸡血藤18克,菖蒲9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
剂。
    若痿软无力甚者,加牛大力20克、千斤拔20克、五指毛桃18克。肢体烦痛甚
者,加羌活8克、独活9克。
    2、中成药
    四妙丸,每日口服6克,每日2~3次。
    3方验方:甘露消毒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藿香9克,蔻仁9克,滑石20克,黄苓12克,忍冬藤25克,连翘12
克,晚蚕砂10克,丝瓜络10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肺胃津伤
    [证见]发热已退,但干咳、口渴,知饥不食,肢体麻痹,痿软无力,行走障碍,
甚者一侧肢体软瘫,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通络。
    1、 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法律》)加减
    处方:太子参30克,石膏20克,麦冬15克。阿胶9克(烊化),杏仁10克,胡
麻仁10克,冬桑叶10克,桑枝18克,牛膝12克,赤芍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气短、汗多、面白无华者,加北芪30克,桂枝8克。面色萎黄、肢体痹痛者,
加当归9克,川芎8克、地龙10克。
    2、 中成药
    (1)还精煎,每次1~2支口服,每日2~3次。
    (2)复方阿胶浆,每次1~2支口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增损甘露饮(赖天松《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熟地黄15克,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天冬15克,枇杷叶12克,石
斛18克,玄参18克,绵茵陈18克,枳壳6克。水煎两次作再次服,每日服2剂。
    肝胃阴伤
    [证见]肢体痿 日久,局部肌肉痿缩,关节变形,功能废用;神疲懒言,口干,
少气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
    1、主方:七宝美髯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何首乌20克,茯苓25克,牛膝10克,当归12克,枸杞子15克,菟丝
子12克,破故纸10克,五爪龙18克,千斤拔18克,鸡血藤20克,五指毛桃18
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干渴、大便秘结者,加玄参25克、生地黄25克、麦冬15克。肢体痹痛、
麻木者,加僵蚕10克、木瓜15克、马钱子5克。纳呆、口淡、腹胀、苔腻者,加
干姜6克、陈皮6克、黄芪18克。
    2、中成药
    虎潜丸,每次3克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强制健力饮(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升麻10克,柴胡10
克,陈皮6克,五爪龙20克,甘草6克。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药物穴位注射疗法
    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0.5~1毫升,从患肢循经取穴,每次3~
4个穴位,每周注射2~3次。
    2、汤药外洗
    对患侧肢体,可用木瓜15克、穿山甲9克、红花9克、桂枝5克、牛膝15克、
透骨草20克、当归15克、乌头12克,加水煎汤外洗,每日1~2次。
    3、电针治疗
    选择患肢有关穴位进行配对,然后进针,通电治疗。每次通电约半分钟,重复
通电3~4次。穴位配对可取:环跳与秩边,后阳陵与足三里,外阳廉与廉下,委中
与落地。每日电针治疗1次。
    4、患侧肢体按摩
    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5次为1疗程,可做3~4个疗程治疗,2个疗
程之间休息1周。

三天不见 发表于 2004-6-24 11:14:25

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诊断与治疗部分(文本格式)

疾病名称    疫痢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疫痢是感受湿热疫毒所致的急性热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发病急骤,腹痛
剧烈、里急后重、下痢脓血,伴壮热口渴等为主要证候。西医的急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病发于夏秋湿热俱盛之季节,多有嗜食生冷或不洁饮食病史。
    2、临床常见骤然起病,突发寒热,腹痛剧烈,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甚至高热、
惊厥、神昏谵语等为主要证候表现。
    3、本病注意与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相鉴别。疫痢多发于夏秋季节,
初起发热恶寒,腹痛剧烈,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口渴,舌红苔黄,或有惊厥神昏,
在发病季节与证候性质上,与后四者不难区别。
      

 
辨证分析

    湿热疫毒之邪多形成于夏秋季节,加之其时气候炎热,人们喜嗜生冷,尤易导
致邪从口入,蕴结胃肠,逆乱气机,燔灼气血而病。病变主要在气分胃肠,可内陷
心营,甚者可致内闭外脱。
    湿热疫毒之邪壅滞肠道,燔灼气血,为疫痢的主要病机。疫毒之性猖獗,伤人
最速,故发病急骤,热毒鸱张,气血瘀滞,故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热毒燔灼,耗
伤气血,互为搏结,化为脓血下利,或暴注下迫;热盛阳明,灼伤津液,则壮热口
渴;热扰于上,攻及脾胃,故头痛烦躁,腹满不食,呕吐恶心;舌红、苔腻、脉滑
疾,为热毒炽盛之征象。若疫毒蒙蔽神明,引动肝风,则见神昏惊厥 ;若热毒鸱张,
郁结肠腑,气机逆乱,可见暴利致脱。
    疫痢总的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为主。结合不同证候表现,可分别兼
以除积导滞,或凉血平肝,或救逆固脱等。
      

 
辨证论治

    疫毒蕴结胃肠
    [证见] 骤然发病,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伴见壮热,口渴,头
痛烦躁,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方药]
    1. 主方:白头翁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白头翁15克,黄连9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黄芩12克,金银花
15克,木香8克(后下),葛根30克,白芍12克,地榆12克,贯众12克,甘草8
克。水煎服,每日2~3剂。
    若脘痞、恶心呕吐、苔腻者,加藿香12克、竹茹12克、法半夏9克。腹胀、
里急后重甚者,加厚朴9克、槟榔9克。若发热不甚,口不渴、无肛门灼热感者,
可酌加干姜6克、肉桂6克。
    2、中成药
    (1)腹可安,每次3~4片口服,每日3~4次。
    (2)藿香正气丸,每次1~2支口服,每日3次。
    (3)双黄连粉针,每次2~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洁古芍药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白芍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大黄5克(后下),当归5克,肉桂3
克,木香10克(后下),槟榔10克。每日2剂,水煎服。
    疫毒炽盛,内陷心营
    [证见]壮热,头痛,腹部剧痛,下痢脓血,烦躁不安,或嗜睡神昏,四肢抽搐。
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营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黄连9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
克,竹叶卷心9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丹参12克,白头翁18克,秦皮12
克,槟榔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高热、汗出、面红目赤者,加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四肢抽搐,或牙关
紧闭、两目上视者,加羚羊角骨18克(先煎)、钩藤12克、僵蚕10克。
    2、中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每次以3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滴注,每日
2次。
    (2)醒脑静注射液,以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推注,后接20~
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滴注。
    3、单方验方: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另服紫雪丹(钟嘉熙《传染病中西
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白头翁12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秦皮12克,赤芍
15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另服紫雪丹1支。
    内闭外脱
    [证见] 高热骤降,神昏谵语,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气促,自利不止。舌
暗红而干,脉细数或脉细弱。
    [治法] 开闭固脱。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送服牛黄清心丸
    处方:人参30克,炮附子15克,生姜15克,大枣5枚。水煎,送服牛黄清心
丸5克。
    若神昏不醒者,宜插胃管,将牛黄清心丸化开汤药中,鼻饲给药。
    2、中成药
    参附针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醒脑静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5%
葡萄糖液250毫升,两组药交替静脉点滴,或开通两条管道同时点滴。
    3、单方验方:参附龙牡汤送服紫雪丹或至宝丹(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人参30克,炮附子12克,煅龙骨25克,煅牡蛎25克,水煎,送服紫
雪丹或至宝丹1支。
      

 
其他疗法

    1、灌肠法:
    白头翁15克,黄柏15克,黄连6克,共煮浓煎至100毫升,保留灌肠。灌药
肠前先用2%温盐水清洁灌肠。
    2、饮食疗法
    蒜蓉拌马齿苋菜:取鲜马齿苋60克,洗净后入开水煮熟,捞起放入盘中,加蒜
蓉10克、酱油及醋适量拌匀。可佐餐吃用,或单吃马齿苋,对疫痢治疗有辅助作用。

三天不见 发表于 2004-6-24 11:19:38

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诊断与治疗部分(文本格式)

很好!感谢先生!不知以后是不是会长期可以浏览?希望大家尽快下载!

money100 发表于 2004-7-9 14:06:32

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诊断与治疗部分(文本格式)

谢谢

羊博士 发表于 2004-10-23 13:16:53

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诊断与治疗部分(文本格式)

很好!真实用!!

fengyang 发表于 2006-3-6 22:23:45

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诊断与治疗部分(文本格式)

下载不了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百科全书中的诊断与治疗部分(文本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