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6:26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2湿温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阻遏脾胃,壅滞肠道,致身热不扬,头重身困,胸痞腹胀,苔腻脉缓等为主症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伤寒、副伤寒。
22.1诊断依据
22.1.1初起身热不扬,继则发热呈梯形上升,高热持续,汗出不解。伴有面色晦垢,表情淡漠,纳呆,脘痞腹胀,便溏或秘、舌苔白腻,脉缓。
22.1.2病程中可见胸腹部红疹、白pei(陪)。或皮肤、巩膜发黄,或心悸自汗,胸闷气短。后期可出现腹痛急剧,大便出血,甚则汗出肢冷、昏厥等危象。
22.1.3多见于夏秋季节,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22.1.4血白细胞总数减少,嗜酸性细胞减少或消失。
22.1.5血清肥达氏反应“O”凝集素大于1:80、“H”凝集素大于1:160以上,随病程而递增。
22.1.6血、骨髓、大便或肛拭培养,可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
22.2证候分类
22.2.1湿郁卫气:身热不扬,形寒少汗,头身困重,脘痞腹胀,纳呆,不欲饮水,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缓。
22.2.2气分湿热:身热起伏,午后热甚,持续不退,汗出不解,面色晦垢,口渴不欲饮,脘腹痞满,便溏或秘。或胸腹出现红疹、白pei(陪),或皮肤巩膜发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2.2.3热入营血:身热夜间为甚,烦躁不安,或神识昏蒙,循衣摸床。身发斑疹,甚则大便下血,或伴腹痛。舌绛少苔而干,脉细数。若卒然腹痛便血,可见身热骤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危象。
22.3疗效评定
22.3.1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且无复发。
22.3. 2好转:体温下降,症状好转,实验室指标改善。
22.3.3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7:12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3霍乱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霍乱系由饮食不洁,感受疫毒,致突然剧烈泄泻,继则呕吐,呈挥霍撩乱之势的烈性传染病。
23. 1诊断依据
23. 1. 1突然发生剧烈腹泻,继而呕吐,呈稀黄水或米泔水样,多无腹痛里急后重,呈地区流行。
23. 1. 2多发于夏秋季节。有饮食不洁史或病人接触史。
23. 1. 3剧烈吐泻后,迅即出现皮肤松弛,目眶凹陷,指尖螺瘪,或下肢痉挛转筋。可伴有心烦口渴,精神萎靡,少尿或尿闭,声嘶音哑等症。
23. 1. 4严重者,骤即汗出肢冷,口唇紫绀,体温不升,血压下降,神志不清。
23. 1. 5吐泻物标本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阴性霍乱弧菌,快速培养或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23. 1. 6血液浓缩,血浆比重和红细胞压积升高,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尿液检查可见蛋白质、红细胞及管型,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3. 2证候分类
23. 2. 1中焦湿热:突发吐泻频作,吐出物热臭酸腐,泻下黄水或带有粘液泡沫,口臭,心烦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
23. 2. 2寒湿困脾:胸脘痞满,吐泻交作,呕吐泻下物为稀水或米泔水,口不渴或喜热饮,腹部冷痛,形寒喜温,汗出肢冷。舌苔白腻,脉沉细。
23. 2. 3 亡阴证:吐泻频急,目眶凹陷,指尖螺瘪,神萎倦缩,口渴引饮,心烦声嘶,舌卷囊缩,气急,尿闭。舌质干红萎缩,脉微细数。
23. 2. 4亡阳证:吐泻频繁,四肢厥冷,汗出如油,呼吸微弱,声微气怯,血压下降。舌淡紫,脉微欲绝。
23. 3疗效评定
23. 3. 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23. 3. 2好转:吐泻停止,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
23. 3. 3未愈:吐泻不止,危笃身亡。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7:42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4中暑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
24. 1诊断依据
24. 1. 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4. 1.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为轻度中暑。
24. 1.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24. 1. 4多有夏季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年老、产妇、慢性体弱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劳、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
24. 1.5须与暑瘟、疫疟、中风、食物中毒等鉴别。
24. 2证候分类
24. 2. 1阳暑: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24. 2. 2阴暑: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欲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
24. 2. 3暑厥: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
24. 2. 4暑风: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红绛,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
24. 3疗效评定
24.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精神恢复。
24. 3.2好转: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体力未能完全恢复。
24.3.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8:16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5疟疾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疟疾是由感受疟邪所致的传染病。以寒战壮热,汗后热退,休作有时为主症。据休作时间分每日疟、间日疟、三阴疟;据证候分温疟、瘅疟、牝疟、疫疟等。
25. 1诊断依据
25.1. 1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三日一次。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叶,发作后口唇出现疮疹等症,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5.1.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相当于恶性疟。
25. 1.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或有输血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脏肿大。
25. 1. 4寒战时,未稍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病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
25.2证候分类
25.2. 1邪郁少阳:寒战壮热,汗出热退,休作有时。伴有头痛面赤,恶心呕吐,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25.2.2暑热内郁: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楚,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5.2. 3暑湿内蕴: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25.2.4疫毒侵袭:发病急,病情重,热型不一。若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面赤,烦渴饮冷,甚则神昏谚语,痉厥,舌红绛苔黑垢,脉洪数者为热瘴。若寒甚热微,或寒战无热,渴不欲饮,或呕吐泄泻,或神昏不语,舌苔白腻,脉弦者为冷瘴。
25.2.5正虚邪恋: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
25.3疗效评定
25,3.1治愈:症状消失,血涂片未见疟原虫。
25.3.2好转:症状控制或减轻,血涂片可见或未见疟原虫。
25.3. 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8:49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6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血吸虫病是因日本裂殖体血吸虫寄生在人体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26. 1诊断依据
26.1.1急性血吸虫病
26.1.1.1接触血吸虫疫水后数小时至2~3天内,局部皮肤出现粟粒或黄豆大小的红疹,发痒,3~5天后消失。
26. 1.2继则可见恶寒发热,汗出热退,或高热持续数周至数月,状如疟疾、温热病。严重者出现精神异常、谵语、昏迷。或出现黄疸,腹水。
26.1.1.3可伴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利下稀水或红白粘冻,肝脾肿大等。
26.1.1.4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细胞显著增高,严重者嗜酸性细胞可减少或消失。
26.1.1.5大便沉渣镜检见血吸虫卵,大便孵化可见毛蚴。
26.1.1.6必要时作血培养,肥达氏反应,血涂片找疟原虫,结核菌素皮试,脑脊液检查等可助鉴别诊断。
26.1.2慢性血吸虫病
26.1. 2.1急性期病程迂延6个月以上,或曾居住流行地区,或有疫水接触史。
26. 1.2.2轻者仅感乏力,无明显症状。重者常见慢性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神倦乏力,逐渐出现贫血、消瘦。
26.1.2.3肝脾肿大,可因肝硬化出现门静脉高压,腹腔积水。
26.1.2.4血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细胞轻度增高。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26.1. 2.5大便镜检或孵化可见到血吸虫卵及毛蚴。必要时作直肠镜检查,肠粘膜压片可找到虫卵。
26.1,3晚期血吸虫病
26.1.3.1慢性血吸虫病迁延不愈或反复感染。
26.1.3.2明显乏力,暖胀,纳呆,低热,出血倾向,下肢浮肿。
26.1.3.3肝脏缩小,脾脏明显肿大,可出现门脉高压症(腹水,食道静脉曲张等),尚可见蜘蛛疮、肝掌、男性乳房发育。
26.1.3.4肝功能检查,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球蛋白增高。腹水化验符合漏出液。
26.2证候分类
26.2.1急性血吸虫病
26.2.1.1蛊毒侵肺: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皮肤红疹瘙痒。苔薄白,脉浮数。
26.2.1.2湿热内蕴:高热微寒,持续不退,口渴神呆,嗜睡,腹痛,泄泻或下痢赤白。甚则可现黄疸、腹水。舌质偏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26.2. 1. 3热毒陷营:高热口渴,烦躁谵妄或神昏,或头痛呕吐,抽搐,状如癫痛。舌红绛,苔黄,脉细滑数。
26.2.2慢性血吸虫病
26. 2. 2. 1气滞湿阻:胸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嗳气则舒,胁痛或有腹痛,大便溏薄或带脓血,排便不爽。苔腻,脉濡缓。
26. 2. 2. 2肝郁脾虚:胁肋胀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溏,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脉细弦。
26. 2. 2. 3气滞血瘀:胁肋疼痛或刺痛,脘腹闷胀,纳少嗳气,面黑唇紫。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数。
26.2.3晚期血吸虫病
26. 2. 3. 1肝肾阴虚:腹胀胁痛,口干尿少,心烦失眠,牙龈出血,面色晦滞,形体消瘦。舌质红或绛,少津,脉弦细数。
26. 2. 3. 2脾肾阳虚:腹大胀满,神倦乏力,脘闷纳呆,肢冷畏寒,食少便溏,腰酸膝软,面色huang(恍)白。舌质淡白,脉沉细。
26. 2. 3. 3瘀血阻络:病延日久,肝脾肿大,面黄色暗,疲劳乏力,食少腹胀,形体消瘦,面颈红痣。唇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26.3疗效评定
26.3.1急性血吸虫病
26.3.1.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镜检虫卵及孵化阴性。
26.3.1.2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大便镜检虫卵及孵化阴性。
26.3.1. 3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大便仍有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
26.3.2慢性血吸虫病
26.3.2.1治愈:症状消失,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正常。
26.3.2.2好转: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改善。
26.3.2.3未愈: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无变化。
26.3.3晚期血吸虫病
26.3.3.1治愈:腹水消失,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改善,实验室指标好转。
26.3.3. 2好转:腹水、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指标有改善。
26.3.3.3未愈:症状无变化或病情恶化。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9:22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7绦虫病、囊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绦虫病是由猪、牛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由绦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部组织引起的疾病。二者均属肠寄生虫病。
27.1诊断依据
27.1.1上腹部或满腹隐隐疼痛,腹胀或有腹泻,肛门作痒,大便或内裤上有白色节片。病久则形体消瘦乏力。
27.1.2有进食未煮熟或生的猪、牛肉史。
27.1.3大便可见带状白色节片,镜检发现绦虫卵。肛拭涂片检查阳性率较高,尤以牛肉绦虫为著。
27.1.4若有皮下结节,可作组织病理活检。出现昏仆抽搐、瘫痪、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应作脑CT检查,有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27.2证候分类
27.2.1绦虫病
27.2.1.1虫积肠道:脘腹隐痛,腹胀或腹泻,肛门作痒,大便中有白色节片。苔薄白腻,脉细。
27.2.1.2脾胃虚弱:纳食减少,腹胀便溏,消瘦乏力。苔薄白,脉细弱。
27.2.2囊虫病
27.2.2.1囊虫侵脑:发作性昏倒或抽搐,反复发作。头痛呕吐,视力模糊或失明,甚者精神异常。舌苔白腻,脉弦滑。
27.2.2.2虫痰互结:肌肉、皮下结节分批出现,结节可活动,头部及躯干处多见,不痛不痒,可自动消失。苔腻,脉滑。
27.3疗效评定
27.3.1绦虫病
27.3.1.1治愈:成虫头颈节排出,症状消失,大便镜检及肛拭涂片检查多次阴性。
27.3.1.2好转:成虫节片排出,症状改善,大便镜检及肛拭涂片检查阴性。
27.3.1.3未愈:症状无变化,大便仍见节片。
27.3.2囊虫病
27.3.2.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27.3.2.2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
27.3.2.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竹叶清心 发表于 2004-7-29 21:49:54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8钩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由于钩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致的寄生虫病。别名“桑叶黄”、“黄胖病”、“懒黄病”。
28.1诊断依据
28.1.1初起足趾、足底有红肿、灼痛、奇痒,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痒疹。常伴咳嗽,重者剧烈干咳,痰中夹血丝,呼吸困难。
28.1.2善食无力,食后腹胀,胃脘隐痛,或嗜异物癖。病久面色萎黄,浮肿,神倦乏力,食欲减退,头晕眼花,口唇爪甲苍白。
28.1.3有鲜粪便或泥士接触史。
28.1.4大便漂浮法可找到钩虫卵,血红细胞及血色素减少,嗜酸性细胞轻度或中度增高。
28.2证候分类
28. 2,1脾虚湿滞:面黄虚浮,善食无力,食后腹胀。或嗜异物(如生米、茶叶、木炭、尘土等),精神疲乏。舌淡,苔薄,脉濡。
28.2.2气血亏虚:面黄或苍白,下肢或全身浮肿,头昏耳鸣,或眩晕眼花,心慌气短,食欲欠佳。舌质淡胖,苔薄,脉细弱。
28.3疗效评定
28.3.1治愈:症状消失,大便虫卵连续3次阴性,红细胞、血色素恢复正常。
28.3.2好转:症状改善,大便虫卵阴性,红细胞及血色素有改善。
28.3.3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gason2000 发表于 2004-8-2 16:16:18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没有用的!!!这个标准根本就是没有定量的标准,评价的时候带有太多的主观成分。

平凡一人 发表于 2004-8-3 13:56:07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这个贴子最后由平凡一人在 2004/09/09 09:11pm 第 1 次编辑]

lwbo 发表于 2005-4-19 21:50:16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Thank you very much!Do you have it a lot?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